宗教,信仰,世界观(2)
话说上次腆着脸谈起了宗教信仰之后,有朋友问我怎么解释个人信仰的转变。嗯,对于这个问题,用我上次粗略搭建的体系来回答的话,就是,你已经无法从你之前信仰的宗教A那里得到精神支持,或者,你在宗教B那里感受到了比在A那里更宏大更有共鸣的东西。
信仰比宗教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如果说科学是在解释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宗教则是在尝试科学目前解答不了那部分(哲学也是类似的取向),前者依托于实在非常具象,后者属于形而上比较抽象。而主义它是相对笼统的世界观和相对具体的方法论的结合,它也在尝试描述和解释世界,提出一个理念,构建一个蓝图(笼统),然后有时会给出一系列建造的步骤指导实践(具体)。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天朝少年们肯定学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会说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政治学会说到功利主义社群主义,还有神马解构主义个人主义女性主义…… 在当代,一般说起主义其实主要是在指它的方法论部分,即“解决方案”。我们说某人属于某种主义,大致是在说,对于现存的某一问题,他偏向于使用这一主义的“解决方案”来处理。
记得高中历史一定会学到罗斯福新政,大学时候学习政治学经济学,肯定绕不过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当时很多老师都在传达一个观点,每逢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都会重新在西方流行,尤其2008年,西方很多学者都在向其取经。于是心里不禁有隐晦的窃喜,一是觉得侥幸,我天朝多少年来弘扬的这唯一的价值体系,竟是“终极真理”,二是有种怜悯,你们这么多流派争了这么多年,最后还不是要拜入我大马恩旗下?
四年后再看西方重新重视马克思主义这件事,我认为,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长处和局限,适用于不同的情境,而马氏政经对处理自由市场下的经济危机有奇效不等于它优于自由市场学说。
这一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改变:第一,我不再认为有“终极真理”这种存在;第二,比较的基础是了解;第三,适合不等于先进。
这几年我的三观被主动被动的扭曲摧毁重建了很多次,总趋势而言,我从一个不问缘由的唯物主义者转向相对唯心,从一个推崇自由的小愤青转向温和的人文主义,从一个无条件质疑强权的左派转向中立。好消息是,我确实像我希望的那样变得接受度更广,但同时,曾经一个朋友问过我的问题最近逐渐让我反思:在不断后退与容忍的过程中,我的底线是不是也在越来越低?我最终的底线在哪里?会不会像Sir Humphrey那样成为道德真空?
回到正题,说到我观念的最大转变,应该是从绝对到相对,一方面是从绝对客观到相对客观或相对主观,一般来说,事件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吗?去看看罗生门和少年派。真相只有一个解释吗?去看看各种各样的律政美剧。另一方面是从绝对真理到相对真理。先不考虑是否存在终极的大一统的规律或理论体系,以日常的评判标准为例,我们会用某种标准去判断某事物好坏。如果这个标准在某段时期被广泛接受,它有时就会被简化为----大众喜欢的就是好的。
我们都有这种时刻,看着被众人追捧、交口称赞的某作品硬是看不出它哪儿妙,翻开一本经典却寸步难行(刘瑜关于阅读经典有篇文章很有启发性,可以解答部分疑惑),这些时刻,就是我们在怀疑主流标准的时刻。而现在,对主流的质疑越来愈多,不质疑点啥简直要无法立足于社会了。曾经的非主流、文艺都是小众的、对主流的反叛,当它们开始流行后,又成为了被反对的对象。
在看Liberty of Arts 的时候,有段对话印象很深:
---你怎么会喜欢暮光之城呢?它是史上最烂的英文小说,没有之一。
---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它!
---那又怎样,很多人喜欢就说明它好吗?
---不,这只是意味着很多人喜欢它。
这段话有三个论点:很多人喜欢不等于好;“很多人喜欢”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标准;很多人喜欢也不等于不好(这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再者,标准是会根据立场而变化的。立场的不同不仅仅决定了利益所在的不同,更根本的在于立场决定了你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因而在所知的信息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不同。
当抛弃好与坏的简单二分法,面向多元时,往往会有更多的疑惑和分歧。你可以不假思索的接受某一种标准或价值取向,但是你不可以在不了解其他取向的前提下盲目做出评判。因为:
比较的基础是了解。
信仰比宗教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如果说科学是在解释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宗教则是在尝试科学目前解答不了那部分(哲学也是类似的取向),前者依托于实在非常具象,后者属于形而上比较抽象。而主义它是相对笼统的世界观和相对具体的方法论的结合,它也在尝试描述和解释世界,提出一个理念,构建一个蓝图(笼统),然后有时会给出一系列建造的步骤指导实践(具体)。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天朝少年们肯定学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会说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政治学会说到功利主义社群主义,还有神马解构主义个人主义女性主义…… 在当代,一般说起主义其实主要是在指它的方法论部分,即“解决方案”。我们说某人属于某种主义,大致是在说,对于现存的某一问题,他偏向于使用这一主义的“解决方案”来处理。
记得高中历史一定会学到罗斯福新政,大学时候学习政治学经济学,肯定绕不过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当时很多老师都在传达一个观点,每逢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都会重新在西方流行,尤其2008年,西方很多学者都在向其取经。于是心里不禁有隐晦的窃喜,一是觉得侥幸,我天朝多少年来弘扬的这唯一的价值体系,竟是“终极真理”,二是有种怜悯,你们这么多流派争了这么多年,最后还不是要拜入我大马恩旗下?
四年后再看西方重新重视马克思主义这件事,我认为,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长处和局限,适用于不同的情境,而马氏政经对处理自由市场下的经济危机有奇效不等于它优于自由市场学说。
这一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改变:第一,我不再认为有“终极真理”这种存在;第二,比较的基础是了解;第三,适合不等于先进。
这几年我的三观被主动被动的扭曲摧毁重建了很多次,总趋势而言,我从一个不问缘由的唯物主义者转向相对唯心,从一个推崇自由的小愤青转向温和的人文主义,从一个无条件质疑强权的左派转向中立。好消息是,我确实像我希望的那样变得接受度更广,但同时,曾经一个朋友问过我的问题最近逐渐让我反思:在不断后退与容忍的过程中,我的底线是不是也在越来越低?我最终的底线在哪里?会不会像Sir Humphrey那样成为道德真空?
回到正题,说到我观念的最大转变,应该是从绝对到相对,一方面是从绝对客观到相对客观或相对主观,一般来说,事件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吗?去看看罗生门和少年派。真相只有一个解释吗?去看看各种各样的律政美剧。另一方面是从绝对真理到相对真理。先不考虑是否存在终极的大一统的规律或理论体系,以日常的评判标准为例,我们会用某种标准去判断某事物好坏。如果这个标准在某段时期被广泛接受,它有时就会被简化为----大众喜欢的就是好的。
我们都有这种时刻,看着被众人追捧、交口称赞的某作品硬是看不出它哪儿妙,翻开一本经典却寸步难行(刘瑜关于阅读经典有篇文章很有启发性,可以解答部分疑惑),这些时刻,就是我们在怀疑主流标准的时刻。而现在,对主流的质疑越来愈多,不质疑点啥简直要无法立足于社会了。曾经的非主流、文艺都是小众的、对主流的反叛,当它们开始流行后,又成为了被反对的对象。
在看Liberty of Arts 的时候,有段对话印象很深:
---你怎么会喜欢暮光之城呢?它是史上最烂的英文小说,没有之一。
---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它!
---那又怎样,很多人喜欢就说明它好吗?
---不,这只是意味着很多人喜欢它。
这段话有三个论点:很多人喜欢不等于好;“很多人喜欢”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标准;很多人喜欢也不等于不好(这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再者,标准是会根据立场而变化的。立场的不同不仅仅决定了利益所在的不同,更根本的在于立场决定了你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因而在所知的信息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不同。
当抛弃好与坏的简单二分法,面向多元时,往往会有更多的疑惑和分歧。你可以不假思索的接受某一种标准或价值取向,但是你不可以在不了解其他取向的前提下盲目做出评判。因为:
比较的基础是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