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写作小议
伍尔芙说,女人想要写作,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要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
从简奥斯汀到勃朗特姐妹,再到伍尔芙,女性写作一直被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艾略特把自己掩盖成男性身份发表作品,其女性文学不被认可之处境可见一斑。传统的思想里,女人总是低男人一等,女人的使命是婚姻,家庭,孩子,丈夫,全部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把一个家操持地有条不紊,服侍好男人和孩子。女人按照男人的标准打扮,不仅是花瓶,还是奴隶。在旧制度下,女性不允许工作,更别提写作。文学界,音乐借,绘画界,都划起一个圈把女性孤立开来,才有了后人源源不断对于女权的思考。
伍尔芙说的对,我们应该去先人的坟墓上献一束花,以表敬意。没有她们的反叛意识的萌发,抗争,坚持不息,我们断然不能自由地思考,工作,生活。而我可以像现在这般,畅所欲言,这份不以为然的自由,竟是她们遭受着世人的唾弃,内心的折磨,才换得的珍贵的权利。
没有几个男人喜欢读奥斯汀,因为她总是写乡村绅士小姐的爱情,客厅里的谈话和下午茶,舞会上的初次映像,林间的漫步。而男人们喜爱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海明威,他们写战争,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是,战争是严肃的,令人敬畏的话题,而绅士小姐的爱情,如此的不值一提,他们也觉得,女人才会写这些。男权社会不会尊重女人擅长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不需要考虑女性意识文化,也对此毫无兴趣,所以,这些显得没有价值。我不禁想象,如果在女权意识主导的世界里,毛线活,爱情,午后的下午茶,才是正经事,而战争,足球,似乎是万万不会存在的事物。
女性处于这种社会标准下,总是被压抑。现代女性或许不再有我们先人所有的那么多顾虑,抒发内心的机会和场合也渐渐增多,但基因里仍旧遗留下压抑,自卑,胆小,虚荣心等特质,在青黄不接的中国现代社会,一方面受西方女权思想的鼓舞,一方面,受传统社会环境的压迫,中国女性的心里亚健康程度日趋严重起来。骨子里的惰性教育她们好逸恶劳,千方百计想找个有钱有权的男人,安身立命,委屈,但安稳的过日子;而思想的冲击无处不在,女人到底是和男人一样,有表达自己的欲望,男人需要的尊重,自我,成功,认可,作为人类二分之一人口的女人,同样需要这些。
于是,便成就了诸多悲剧婚姻的导火索,如果丈夫尚且老实,孩子乖巧,倒也有些回报,万一,也是绝大多数情况,丈夫的出轨引起了你的不满和受害者情绪,于是在婚姻中郁郁寡欢,越想跳出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姿色已逝去,也没有太多的心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不会为这种年纪和处境的女人提供机会。似乎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忍气吞声,接受爱情幻灭的现实,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全然失去了自我。二是勇敢地一个人挨过孤独的后半生。
进入婚姻的女人似乎是跳进了陷阱,进去的时候欣喜,跃跃欲试,还没有看清本质,便做出武断的臆想,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女人,错就错在,太轻易地相信爱情,依赖男人。男人也追求爱情,但这种追求和女人不同,他们的依赖,大多是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上的依赖,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自由的,完全只属于他自己的。女人,从来就有的奉献精神——她把性视作对爱情的奉献,把青春视作对婚姻的奉献,把自我视作对下一代的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值得尊敬,但也太过妄自菲薄。
奥斯汀,伍尔芙都告诉我们,结婚生子从来不是女人的义务。女人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至于这份自由是否值得你背负世人的疏离,道德的谴责,你是否有这般勇气去承受,只能自行掂量了。我所知晓的是,奥斯汀终身未嫁,在那个平均21岁就应该有一两个孩子的年代,在那个女人连独自出现在公共场所都会被非议的年代,女人不能旅行,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不能工作,有自己的收入。她顶着父母的失望,世人的嘲笑,坚持写作。她唯一的好友是她的姐姐,她有过几次结婚的机会,但是因为写作,她放弃了,她明白,结婚后她必须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一个已婚的女人更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发表作品这件事情更与人母人妻的身份格格不入。伍尔芙是贵族阶级,她的经济条件自然好些,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时代的不同,那时的女人可以写作,也可以工作。她深知一边赚钱,给自己创造物质条件,一边投身于写作的心力交瘁。她突破了女人的柔弱和惰性,用她特有的天赋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她和丈夫过着无性婚姻(她对性十分恐惧),她一辈子都不让丈夫碰过她,自然无儿无女。她和丈夫的精神交流支撑着她度过精神分裂的日子,她敏感神经质,他的丈夫很尊重,甚至到了敬仰她的地步,他无限度的包容她的种种坏情绪,保护着她免受外界的干扰,在她五次自杀中,都是因为他把她救回来,鼓励她继续生活,和病魔斗争,并且坚持写作。
婚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女人去探索自我和发现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成就远比男人少很多。最理想的婚姻,无非是男女双方分工照料家事,一起赚钱养活家庭,分工得当,双发在精神上可以交流,肉体上互相慰藉。这样的婚姻才有存在的价值,男人女人都从中获取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的最优化利用,安全感,爱,陪伴和信任。如果婚姻为女人带来的只是枷锁,如果家庭的温馨不是女人追求的全部生命价值,它就也不应该成为女人的绊脚石。女人应该做出选择,嫁,或者不嫁,生,或者不生。男人不会替你思考这些,他们只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然后要你包容,理解。
自我批判和反思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它让我们,更多地感激为了今天作出努力的历史上的前辈,从而激发和鼓励我们,带着一种使命感,为自己负责,为女性这个群体的未来负责。这种使命感如果淹没在男权的舆论压力中,如果被这个时代的我们完完全全抛弃,我们的先人将在九泉下哭泣,我们的后代将重复我们今天的迷茫和痛苦。
从简奥斯汀到勃朗特姐妹,再到伍尔芙,女性写作一直被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艾略特把自己掩盖成男性身份发表作品,其女性文学不被认可之处境可见一斑。传统的思想里,女人总是低男人一等,女人的使命是婚姻,家庭,孩子,丈夫,全部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把一个家操持地有条不紊,服侍好男人和孩子。女人按照男人的标准打扮,不仅是花瓶,还是奴隶。在旧制度下,女性不允许工作,更别提写作。文学界,音乐借,绘画界,都划起一个圈把女性孤立开来,才有了后人源源不断对于女权的思考。
伍尔芙说的对,我们应该去先人的坟墓上献一束花,以表敬意。没有她们的反叛意识的萌发,抗争,坚持不息,我们断然不能自由地思考,工作,生活。而我可以像现在这般,畅所欲言,这份不以为然的自由,竟是她们遭受着世人的唾弃,内心的折磨,才换得的珍贵的权利。
没有几个男人喜欢读奥斯汀,因为她总是写乡村绅士小姐的爱情,客厅里的谈话和下午茶,舞会上的初次映像,林间的漫步。而男人们喜爱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海明威,他们写战争,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是,战争是严肃的,令人敬畏的话题,而绅士小姐的爱情,如此的不值一提,他们也觉得,女人才会写这些。男权社会不会尊重女人擅长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不需要考虑女性意识文化,也对此毫无兴趣,所以,这些显得没有价值。我不禁想象,如果在女权意识主导的世界里,毛线活,爱情,午后的下午茶,才是正经事,而战争,足球,似乎是万万不会存在的事物。
女性处于这种社会标准下,总是被压抑。现代女性或许不再有我们先人所有的那么多顾虑,抒发内心的机会和场合也渐渐增多,但基因里仍旧遗留下压抑,自卑,胆小,虚荣心等特质,在青黄不接的中国现代社会,一方面受西方女权思想的鼓舞,一方面,受传统社会环境的压迫,中国女性的心里亚健康程度日趋严重起来。骨子里的惰性教育她们好逸恶劳,千方百计想找个有钱有权的男人,安身立命,委屈,但安稳的过日子;而思想的冲击无处不在,女人到底是和男人一样,有表达自己的欲望,男人需要的尊重,自我,成功,认可,作为人类二分之一人口的女人,同样需要这些。
于是,便成就了诸多悲剧婚姻的导火索,如果丈夫尚且老实,孩子乖巧,倒也有些回报,万一,也是绝大多数情况,丈夫的出轨引起了你的不满和受害者情绪,于是在婚姻中郁郁寡欢,越想跳出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姿色已逝去,也没有太多的心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不会为这种年纪和处境的女人提供机会。似乎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忍气吞声,接受爱情幻灭的现实,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全然失去了自我。二是勇敢地一个人挨过孤独的后半生。
进入婚姻的女人似乎是跳进了陷阱,进去的时候欣喜,跃跃欲试,还没有看清本质,便做出武断的臆想,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女人,错就错在,太轻易地相信爱情,依赖男人。男人也追求爱情,但这种追求和女人不同,他们的依赖,大多是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上的依赖,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自由的,完全只属于他自己的。女人,从来就有的奉献精神——她把性视作对爱情的奉献,把青春视作对婚姻的奉献,把自我视作对下一代的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值得尊敬,但也太过妄自菲薄。
奥斯汀,伍尔芙都告诉我们,结婚生子从来不是女人的义务。女人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至于这份自由是否值得你背负世人的疏离,道德的谴责,你是否有这般勇气去承受,只能自行掂量了。我所知晓的是,奥斯汀终身未嫁,在那个平均21岁就应该有一两个孩子的年代,在那个女人连独自出现在公共场所都会被非议的年代,女人不能旅行,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不能工作,有自己的收入。她顶着父母的失望,世人的嘲笑,坚持写作。她唯一的好友是她的姐姐,她有过几次结婚的机会,但是因为写作,她放弃了,她明白,结婚后她必须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一个已婚的女人更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发表作品这件事情更与人母人妻的身份格格不入。伍尔芙是贵族阶级,她的经济条件自然好些,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时代的不同,那时的女人可以写作,也可以工作。她深知一边赚钱,给自己创造物质条件,一边投身于写作的心力交瘁。她突破了女人的柔弱和惰性,用她特有的天赋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她和丈夫过着无性婚姻(她对性十分恐惧),她一辈子都不让丈夫碰过她,自然无儿无女。她和丈夫的精神交流支撑着她度过精神分裂的日子,她敏感神经质,他的丈夫很尊重,甚至到了敬仰她的地步,他无限度的包容她的种种坏情绪,保护着她免受外界的干扰,在她五次自杀中,都是因为他把她救回来,鼓励她继续生活,和病魔斗争,并且坚持写作。
婚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女人去探索自我和发现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成就远比男人少很多。最理想的婚姻,无非是男女双方分工照料家事,一起赚钱养活家庭,分工得当,双发在精神上可以交流,肉体上互相慰藉。这样的婚姻才有存在的价值,男人女人都从中获取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的最优化利用,安全感,爱,陪伴和信任。如果婚姻为女人带来的只是枷锁,如果家庭的温馨不是女人追求的全部生命价值,它就也不应该成为女人的绊脚石。女人应该做出选择,嫁,或者不嫁,生,或者不生。男人不会替你思考这些,他们只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然后要你包容,理解。
自我批判和反思是件值得提倡的事,它让我们,更多地感激为了今天作出努力的历史上的前辈,从而激发和鼓励我们,带着一种使命感,为自己负责,为女性这个群体的未来负责。这种使命感如果淹没在男权的舆论压力中,如果被这个时代的我们完完全全抛弃,我们的先人将在九泉下哭泣,我们的后代将重复我们今天的迷茫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