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视列车
直到现在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看这么多的香港老电影。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李连杰、曾志伟、梁家辉、刘青云、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黎明、哥哥、光头佬到吴彦祖、杨千嬅、郑秀文、古天乐等等,如何也细数不清。
可能小时候太过好奇,太过散漫,导致整天在家盯着电影频道不放松。小时候看电影有如囫囵吞枣,无论什么类型,谁人主演,质量如何,都照单全收。好像仅仅是为了那些故事,仅仅是为了电影中他们的生活,总是让我流连忘返。
小时候看电影,一般都看不懂。只知道好玩的地方我就跟着笑,吓人的地方我就缩缩手脚,感人的地方就哇哇大哭。那时的情绪发泄的可是叫淋漓尽致。也是因为当时香港电影的“无厘头”风格,那莫名其妙的笑点,那毫无逻辑感的逻辑,深深的吸引着年少的我。导致我的想象力有如天马行空,在生活中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可是我喜欢这样,就像我喜欢五彩缤纷的东西,尽管我在装作成熟,可我的内心仍旧是个孩子。就像奶奶说的,我在她的眼里永远是个小孩子。
到现在记忆犹新的电影有那么几部,其余貌似都留在了我的童年,只余了朦胧的背影给现在的我。
《喜剧之王》是我那时怎么也没看懂的。因为儿时只顾着单纯的笑点,只顾着有趣而轻松的故事。但是看完星爷的这部电影,我总是有种很难过的感觉。小时候也不懂用电影来分析,来映射,来体味生活,只觉得很奇怪,这明明是部悲剧,为什么要叫做喜剧之王。现在可能是由于那时候给我的忧伤的感觉,一直不想回头看看那部电影,可能因为那时印象太过深刻,不想重新体会那种笑容下面的悲哀。所以就这样了,一直留着当初的印象。
《花样年华》 我觉得我当时要是看懂了真可谓神人了。那个年纪哪里懂得情与爱,就是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懂得。印象中只有陈太太婀娜的身姿和与周先生在窄巷的相遇与点头。前几天重温了一遍,至今脑海中还萦绕着如斯的韵味。突然觉得,以前种种在电影、书中目睹的爱情都不如这样真实而虚幻。原来本来觉得不可能的两个人真的可以相爱,原来寂寞带来的不只是另一个人的寂寞,而是相互依偎的温暖。
还有一些没看懂的经典之作,哥哥的《霸王别姬》当然不能略过。可是小时候的印象只是很难过很难过,难过到不想再看下去。前几日舍友找来片源来看,我凑过去看了几个片段,觉得还是就这样吧,不想去理清,有些东西只留下朦胧的印象是有理由的。
慢慢长大,慢慢接触更多类型的电影,慢慢也没了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兴致。选择多了未必是件好事。现在就是电脑里塞满了电影,偶尔也会到电影院晃晃,可是不知道要看什么好。
曾经在高二暑假沉迷与欧美青春喜剧,现在看来真是槽点巨多。可是那时候就是羡慕他们恣意昂扬的生活,羡慕他们不必像我们一样在教室里为高考放弃一切生活的多姿多彩,放弃青春应有的那些张狂。
然后在大一沉迷古典电影。迷恋电影中纷繁复杂的细节,迷恋他们高贵而矜持的品质。可是高贵与矜持在如今早已少见,而且这些品质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想必是要被消磨,被淘汰。因为高贵与矜持大多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现今,人对物欲的贪婪早已无止无境。
记得《Titanic》中有一处细节,在得知船即将沉了,救生艇也不够用了的时候,几位贵族男子正在饮酒,他们根本没有到甲板上去寻求一线生机,而是在尽情享受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死亡面前仍旧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此乃绅士的真品格。
现在看电影,喜欢画面感要好,细节要做的足够细腻,情节要不落俗套,主题要深刻有理,逻辑要丝丝相扣,等等等等。凡此种种,都让我对电影越来越挑剔,就像对生活中的种种也越发挑剔一样。这也许是欣赏水平的提高,可是就是失去了那样一种感觉,那种视电影如体验生命的感觉。
无论如何,感谢所有伴我成长的电影。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李连杰、曾志伟、梁家辉、刘青云、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黎明、哥哥、光头佬到吴彦祖、杨千嬅、郑秀文、古天乐等等,如何也细数不清。
可能小时候太过好奇,太过散漫,导致整天在家盯着电影频道不放松。小时候看电影有如囫囵吞枣,无论什么类型,谁人主演,质量如何,都照单全收。好像仅仅是为了那些故事,仅仅是为了电影中他们的生活,总是让我流连忘返。
小时候看电影,一般都看不懂。只知道好玩的地方我就跟着笑,吓人的地方我就缩缩手脚,感人的地方就哇哇大哭。那时的情绪发泄的可是叫淋漓尽致。也是因为当时香港电影的“无厘头”风格,那莫名其妙的笑点,那毫无逻辑感的逻辑,深深的吸引着年少的我。导致我的想象力有如天马行空,在生活中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可是我喜欢这样,就像我喜欢五彩缤纷的东西,尽管我在装作成熟,可我的内心仍旧是个孩子。就像奶奶说的,我在她的眼里永远是个小孩子。
到现在记忆犹新的电影有那么几部,其余貌似都留在了我的童年,只余了朦胧的背影给现在的我。
《喜剧之王》是我那时怎么也没看懂的。因为儿时只顾着单纯的笑点,只顾着有趣而轻松的故事。但是看完星爷的这部电影,我总是有种很难过的感觉。小时候也不懂用电影来分析,来映射,来体味生活,只觉得很奇怪,这明明是部悲剧,为什么要叫做喜剧之王。现在可能是由于那时候给我的忧伤的感觉,一直不想回头看看那部电影,可能因为那时印象太过深刻,不想重新体会那种笑容下面的悲哀。所以就这样了,一直留着当初的印象。
《花样年华》 我觉得我当时要是看懂了真可谓神人了。那个年纪哪里懂得情与爱,就是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懂得。印象中只有陈太太婀娜的身姿和与周先生在窄巷的相遇与点头。前几天重温了一遍,至今脑海中还萦绕着如斯的韵味。突然觉得,以前种种在电影、书中目睹的爱情都不如这样真实而虚幻。原来本来觉得不可能的两个人真的可以相爱,原来寂寞带来的不只是另一个人的寂寞,而是相互依偎的温暖。
还有一些没看懂的经典之作,哥哥的《霸王别姬》当然不能略过。可是小时候的印象只是很难过很难过,难过到不想再看下去。前几日舍友找来片源来看,我凑过去看了几个片段,觉得还是就这样吧,不想去理清,有些东西只留下朦胧的印象是有理由的。
慢慢长大,慢慢接触更多类型的电影,慢慢也没了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兴致。选择多了未必是件好事。现在就是电脑里塞满了电影,偶尔也会到电影院晃晃,可是不知道要看什么好。
曾经在高二暑假沉迷与欧美青春喜剧,现在看来真是槽点巨多。可是那时候就是羡慕他们恣意昂扬的生活,羡慕他们不必像我们一样在教室里为高考放弃一切生活的多姿多彩,放弃青春应有的那些张狂。
然后在大一沉迷古典电影。迷恋电影中纷繁复杂的细节,迷恋他们高贵而矜持的品质。可是高贵与矜持在如今早已少见,而且这些品质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想必是要被消磨,被淘汰。因为高贵与矜持大多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现今,人对物欲的贪婪早已无止无境。
记得《Titanic》中有一处细节,在得知船即将沉了,救生艇也不够用了的时候,几位贵族男子正在饮酒,他们根本没有到甲板上去寻求一线生机,而是在尽情享受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死亡面前仍旧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此乃绅士的真品格。
现在看电影,喜欢画面感要好,细节要做的足够细腻,情节要不落俗套,主题要深刻有理,逻辑要丝丝相扣,等等等等。凡此种种,都让我对电影越来越挑剔,就像对生活中的种种也越发挑剔一样。这也许是欣赏水平的提高,可是就是失去了那样一种感觉,那种视电影如体验生命的感觉。
无论如何,感谢所有伴我成长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