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分析:为什么豆瓣不会加上【读不下去】?
关于【读不下去】等类似的提法有一些,确实搞笑。我这篇文章不在于唱反调,主要站在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能打开另外一扇窗户则再好不过了。
09年有人说,“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个“读不下去”的选项,在“想读”、“在读”和“读过”之间”这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591303/
前段时间又有人说 http://www.douban.com/people/18078608/status/1113670857/
“刚才看到两个友邻不约而同提到豆瓣读书应该有个【读不下去了】的选项,其实和我们希望豆瓣电影有【已弃】选项的心情是一样的,豆瓣何不顺应民愿,在书影音加上【已弃】,或者分别加上【读不下去】【看不下去】【听不下去】,以及在浏览豆友主页的时候,除了【共同喜好】再增加一个【共同受不了】。”
我是觉得豆瓣不会改的,不会改的原因:
1、读不下去是表态;想读、在读是状态。两者并不是相同类型的操作,不应该放在一起,不应该采用相似的交互。(主要是为了证明这类操作不存在关联性,如果原广播不是采用这种类推法,可以忽略这种分析)
在一些通用的交互设计经验、研究中能够发现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好,相似相邻原则也常见于各类设计。某种程度上,将不同作用的功能放在一起并不可取
2、1星+评论可以包含读不下去这种表态。
豆瓣书影音除了提供状态选择外,还提供了评分系统,方便人们通过评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为后来者提供参考。评分采用5星制,在正常人的认知范围内,5星是最好,1星是最差。最后豆瓣会通过一个算法算出总体评分,采用10分制。这就是豆瓣的表态系统,对于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你可以通过表态系统完成,比如给他1星然后说一句“读不下去”。
也许有人说,这种操作起来效果可能没有一个按钮好,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则要考虑更多:
1. 【读不下去】的需求有多大(收益考虑-用户体验)
2. 【读不下去】对评分体系的帮助(收益考虑-社区价值)
3. 【读不下去】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结识同好(收益考虑-用户体验)
4. 【读不下去】真的就毫无坏处吗?(风险考虑)【见分析3】
5. 开发这个功能需要多少成本(成本考虑)
3、抛开评分系统另加一个表态通道可能会破坏读书评价的中立性。
偏偏就只加上一个【读不下去】,为什么不加一个【读了还想读】。如果不加【读了还想读】,页面上只有一个【读不下去】是否是在暗示更多的给予这个评价?更多的偏向性评价则会导致评价失衡,继而偏离了豆瓣的社区价值,你希望这样吗?
大概就想到这么些
如果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还能把那些读不下去的书都列出来,则完全可以用标签和豆列的方式实现。
---update---
读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种
1、自己懒,有些枯燥的书就是要啃的,读起来并没有愉悦感,一旦偷懒就赌不下去了
2、读着读着失去兴趣,没有刚开始那种感觉了
3、虎头蛇尾
另外读过这个状态其实也有多种理解,不是把每个字读了才叫读过。读了一大半读不下去能否称为读过呢?
模拟信息越来越复杂,如何转换为数字信号啊!!
09年有人说,“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个“读不下去”的选项,在“想读”、“在读”和“读过”之间”这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591303/
前段时间又有人说 http://www.douban.com/people/18078608/status/1113670857/
“刚才看到两个友邻不约而同提到豆瓣读书应该有个【读不下去了】的选项,其实和我们希望豆瓣电影有【已弃】选项的心情是一样的,豆瓣何不顺应民愿,在书影音加上【已弃】,或者分别加上【读不下去】【看不下去】【听不下去】,以及在浏览豆友主页的时候,除了【共同喜好】再增加一个【共同受不了】。”
我是觉得豆瓣不会改的,不会改的原因:
1、读不下去是表态;想读、在读是状态。两者并不是相同类型的操作,不应该放在一起,不应该采用相似的交互。(主要是为了证明这类操作不存在关联性,如果原广播不是采用这种类推法,可以忽略这种分析)
在一些通用的交互设计经验、研究中能够发现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好,相似相邻原则也常见于各类设计。某种程度上,将不同作用的功能放在一起并不可取
2、1星+评论可以包含读不下去这种表态。
豆瓣书影音除了提供状态选择外,还提供了评分系统,方便人们通过评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为后来者提供参考。评分采用5星制,在正常人的认知范围内,5星是最好,1星是最差。最后豆瓣会通过一个算法算出总体评分,采用10分制。这就是豆瓣的表态系统,对于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你可以通过表态系统完成,比如给他1星然后说一句“读不下去”。
也许有人说,这种操作起来效果可能没有一个按钮好,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则要考虑更多:
1. 【读不下去】的需求有多大(收益考虑-用户体验)
2. 【读不下去】对评分体系的帮助(收益考虑-社区价值)
3. 【读不下去】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结识同好(收益考虑-用户体验)
4. 【读不下去】真的就毫无坏处吗?(风险考虑)【见分析3】
5. 开发这个功能需要多少成本(成本考虑)
3、抛开评分系统另加一个表态通道可能会破坏读书评价的中立性。
偏偏就只加上一个【读不下去】,为什么不加一个【读了还想读】。如果不加【读了还想读】,页面上只有一个【读不下去】是否是在暗示更多的给予这个评价?更多的偏向性评价则会导致评价失衡,继而偏离了豆瓣的社区价值,你希望这样吗?
大概就想到这么些
如果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还能把那些读不下去的书都列出来,则完全可以用标签和豆列的方式实现。
---update---
读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种
1、自己懒,有些枯燥的书就是要啃的,读起来并没有愉悦感,一旦偷懒就赌不下去了
2、读着读着失去兴趣,没有刚开始那种感觉了
3、虎头蛇尾
另外读过这个状态其实也有多种理解,不是把每个字读了才叫读过。读了一大半读不下去能否称为读过呢?
模拟信息越来越复杂,如何转换为数字信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