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十六年
Up Series是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制作的一部纪录片。1964年,14个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小孩儿被摄制组召集在一起玩耍,谈论当前的生活和对未来的展望。之后每隔7年,摄制组都会登门拜访,和他们聊聊工作、梦想、情感、家庭以及得失,截取他们人生间隔七年的一张切片,供观众管窥。截至2012年,这部纪录片已经拍到第八季(7,14,21,28,35,42,49),受访者们也踏入56岁的门槛。
拍摄第一季7 up时,当时的导演Paul Almond并没有连续追踪拍摄的想法。拍摄的主要企划是政治性的:为了证明在英国当时僵板的阶层文化氛围下,孩子的人生轨迹也会被其出生完全决定。纪录片的口号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一句座右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也就是“七岁看老”。年仅23岁的Michael Apted在研究之后决定跟访,而这一跟就是48年。Up series的片风也不经意地从刚开始刻意的政治氛围逐渐向温厚的生活本身靠拢。虽正如受访者们本身所认为的,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和宽松的拍摄方式已经使其失去了成为一项严肃研究的资格,而且间隔7年的回访也使得诸多重要细节和转折流失在时间之河里,但即便是这种不严格的抽象也能让观众获益匪浅。受访者之一的物理学教授Nick提到了关键:正是由于这种模棱两可和抽象,“It doesn't have to be us. It could be anybody."
Michael Apted承认在拍摄42up和49up之间,突然升温的电视真人秀对纪录片的拍摄产生了冲击。但up series坚挺的时间跨度维护了自己的独特性。回忆从来就是一栋危楼,而人格的连续性在某些切骨的事件下也值得质疑。Up series作为影像日志,源源本本地保留了受访者的原始回应。它可能不及一本从小悉心照料的日记那种时间跨度上的丰富和思维上的深入,但那些受访者在面对镜头时的不经意的细小动作、风貌、音调、面容,却提供了更多第一手的资料,打开了除语言外的众多信道,得以扩展观众们脑中“再经历”的复杂程度。在持续的时间轴上,我们能够站在受访者旁边上分享那些憧憬、信念、成长、挫折、分歧、流离、安定、淡然和欢笑。我们目击了人生轨迹跌宕起伏峥嵘毕露,费心分析出差别和诱因,然又袖手旁观所有涟漪无论如何最终将被年岁抚平,熬成一锅慈祥的汤。
这部纪录片对我有些影响,就费力推广下。最靠谱的资源在迅雷方舟上有,不难搜到,豆瓣这个帖提供了打包英文字幕,在此谢过。后面的7季都会有大量闪回播放以前的视频,所以连续看可能会比较审美疲劳,毕竟影片是假设你在7年前看的上一集。下面作点14名参与者的简介,已经决定要看片儿的人就别被剧透了。
14 samples,56-year longitudinal study,uncontaminated original data,fit your own life model.
1. John, Andrew and Charles(左起)
贵族学校三子弟。是14人中家境最好的三个,7岁时同读一所私立学校。导演曾有设计过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向观众宣布“只有这三个才会成功”,未遂。
John的一生轨迹完全按照自己在7岁的规划而行:中学在西敏私人寄宿学校,大学在剑桥读法,毕业当了律师。21岁预料到28岁前会正式行业并订婚,妻子是前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之后在业余操心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中途两次(28、42)拒绝采访,后来重新接受采访声明是为了宣传给保加利亚募捐的事务。工作和应酬之余在自己的庄园里除草和弹钢琴。
Andrew和John的路线几乎一致,一路私立学校剑桥法学当律师,和平民出身的姑娘结婚,家庭生活一直相敬如宾地和谐和稳定,热心于和妻子一起修缮自己在乡村的大房子。
Charles大学未成功考入剑桥,去了Durham。21岁后不再接受采访,是唯一一个半途离开的被试,和剧组打过官司,要求删除自己在之前3集的戏份。他之后一直在BBC做纪录片相关工作,Michael Apted估计有点叹相煎何太急。
2. Bruce
Bruce的父亲一直出门在外,七岁就在寄宿学校生活,常受欺负,理想是去贫穷国家当传教士,让人民better。21岁在牛津大学读数学,信仰社会主义,未经历过恋爱,同时觉得人们在性上面投入了太多精力。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工作了一年后辞职当小学数学老师。35岁交换到孟加拉国教数学。42岁时任伦敦某男子中学数学系主任,向女同事求婚,两人生活和睦。妻子说两人吵不起架,缘于bruce一般不透露真实想法。老来得二子。说梦想会平淡,现在这样很好。
3. Suzy
导演曾后悔1964年选角时女性主义不昌盛,只选了4个女孩子。Suzy是唯一一个富家小姐。7岁时像个小公主,14岁时搬到父亲在苏格兰的大农场,家里矛盾加剧,显得内向和忧郁。之后父母离婚,她随父亲。16岁辍学去了巴黎,之后自己/跟父亲在世界四处旅行。21岁受访时抽烟不断,态度冷漠,自称对婚姻cynical。一年后结婚,28岁时蜕变为和蔼可亲的家庭主妇,住在之前一直厌恶的乡村,说丈夫改变了自己。丈夫是律师,后来辞职经商。生了三个孩子,家庭生活一直宽裕幸福。后悔曾经的弯路,但也觉得自己必须面对。
4. Nick
来自乡村的农场男孩,7-14岁时十分腼腆,拒绝回答关于女孩的问题,对月球、物理和化学有兴趣,虽在农场帮工,但不愿接手。21岁在牛津读物理,说大学生活纠正了他的性格,爽朗了不少。毕业后读了PhD,28岁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当助理教授主攻核聚变,因为欧洲的科学氛围不支持他的研究。和17岁就认识的同学在美国结了婚,学术双飞。35岁以后研究进展受阻,兴趣转至教书,妻子回了英国后“整个人都变了”,离婚后再婚。年老后思维仍敏捷如初。56岁时和Suzy成为好友。
5. Peter
来自普通家庭,性格温顺,21岁读历史,毕业后结婚教书,一辈子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1977年英格兰在欧洲杯夺冠。由于28岁时在节目中对撒切尔的抨击遭到舆论压力,之后拒绝采访。直到56岁时才归来,为的是宣传自己和新妻组建的小乐队。
6. Neil
和peter就读同一所小学。7岁时想要当宇航员或大巴司机。21岁考牛津失败,去一所一般大学读一个学期后辍学,做了squatter(住在无人的废弃房屋里),言语间有忿忿不平的傲气,觉得28岁时应该有个值得一做的工作,以及合适的婚姻。之后成为流浪汉,在英国各地搭车旅行,依靠救济金过活。28岁接受采访时阐述愤世嫉俗的思想,稍带神经质。35岁时继续流浪,在苏格兰最北的shetland岛生活,写作一些无人接受的手稿。之后在地方议会义务从政,负责竞选和民生事务,先后在伦敦和英格兰北部小镇居住。之后信仰基督,业余从事教会活动,有牧师资格。目前未婚,仍无正式收入。
7. Jackie, Lynn and Sue (左起)
家庭普通的三个好朋友。Jackie和Sue读comprehensive school,Lynn读grammar school。
Jackie和Lynn在19岁时分别结婚,Jackie和丈夫不打算要孩子,之后离婚。Jackie之后当了单亲妈妈,结识新男朋友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分手,自己把三个孩子养大。收入来源是残疾福利,英国福利改革后被判定为可以工作,由孩子抚养。Lynn的婚姻维持到现在,一直在少儿图书馆工作,直到裁员退休。Sue二十四岁时第一次结婚,离婚后过了很长的单身生活,没有长期关系。在教育系统做文职。之后与合适的男伴结婚,生养孩子。
8. Paul
家境贫寒,在儿童之家生活。之后被父亲接到澳大利亚。21岁开始做砌砖工。28岁和富有同情心和母性的妻子抛买家产去澳大利亚西部荒野自驾游7个月,妻子怀了孩子后从此安定下来。
9. Symon
和paul在同一所儿童之家。黑白混血,是14人中唯一有色人种。14岁搬回和母亲一起住。21岁在食品厂做装卸工,一直到56岁。和心爱的女朋友结婚后生了三个小孩,但35岁时离婚,因此未参加采访。之后和富有同情心和母性的现任妻子结婚,不仅生养小孩,还申请做寄养家庭。
10. Tony
家境贫寒,擅长打架和爬墙,7岁时想做骑师,14岁做了见习骑师。14岁说如果做不成骑师想当出租车司机,之后比赛成绩不够好被淘汰后,21岁时成为出租车司机。对上层文化不满,觉得自己只想要懂得街道、女孩、狗、马、父母和爱就够了。在赌马赌狗场混过生活,曾被导演认为以后会入狱,提前拍了些他站在危险地段的视频,结果没有用上。结婚后被妻子捉过奸,婚姻最终维持下来。搬出伦敦东区后和妻子努力合开出租车,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有了儿孙,安享晚年。
拍摄第一季7 up时,当时的导演Paul Almond并没有连续追踪拍摄的想法。拍摄的主要企划是政治性的:为了证明在英国当时僵板的阶层文化氛围下,孩子的人生轨迹也会被其出生完全决定。纪录片的口号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一句座右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也就是“七岁看老”。年仅23岁的Michael Apted在研究之后决定跟访,而这一跟就是48年。Up series的片风也不经意地从刚开始刻意的政治氛围逐渐向温厚的生活本身靠拢。虽正如受访者们本身所认为的,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和宽松的拍摄方式已经使其失去了成为一项严肃研究的资格,而且间隔7年的回访也使得诸多重要细节和转折流失在时间之河里,但即便是这种不严格的抽象也能让观众获益匪浅。受访者之一的物理学教授Nick提到了关键:正是由于这种模棱两可和抽象,“It doesn't have to be us. It could be anybody."
Michael Apted承认在拍摄42up和49up之间,突然升温的电视真人秀对纪录片的拍摄产生了冲击。但up series坚挺的时间跨度维护了自己的独特性。回忆从来就是一栋危楼,而人格的连续性在某些切骨的事件下也值得质疑。Up series作为影像日志,源源本本地保留了受访者的原始回应。它可能不及一本从小悉心照料的日记那种时间跨度上的丰富和思维上的深入,但那些受访者在面对镜头时的不经意的细小动作、风貌、音调、面容,却提供了更多第一手的资料,打开了除语言外的众多信道,得以扩展观众们脑中“再经历”的复杂程度。在持续的时间轴上,我们能够站在受访者旁边上分享那些憧憬、信念、成长、挫折、分歧、流离、安定、淡然和欢笑。我们目击了人生轨迹跌宕起伏峥嵘毕露,费心分析出差别和诱因,然又袖手旁观所有涟漪无论如何最终将被年岁抚平,熬成一锅慈祥的汤。
这部纪录片对我有些影响,就费力推广下。最靠谱的资源在迅雷方舟上有,不难搜到,豆瓣这个帖提供了打包英文字幕,在此谢过。后面的7季都会有大量闪回播放以前的视频,所以连续看可能会比较审美疲劳,毕竟影片是假设你在7年前看的上一集。下面作点14名参与者的简介,已经决定要看片儿的人就别被剧透了。
14 samples,56-year longitudinal study,uncontaminated original data,fit your own life model.
1. John, Andrew and Charles(左起)
![]() |
贵族学校三子弟。是14人中家境最好的三个,7岁时同读一所私立学校。导演曾有设计过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向观众宣布“只有这三个才会成功”,未遂。
John的一生轨迹完全按照自己在7岁的规划而行:中学在西敏私人寄宿学校,大学在剑桥读法,毕业当了律师。21岁预料到28岁前会正式行业并订婚,妻子是前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之后在业余操心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中途两次(28、42)拒绝采访,后来重新接受采访声明是为了宣传给保加利亚募捐的事务。工作和应酬之余在自己的庄园里除草和弹钢琴。
Andrew和John的路线几乎一致,一路私立学校剑桥法学当律师,和平民出身的姑娘结婚,家庭生活一直相敬如宾地和谐和稳定,热心于和妻子一起修缮自己在乡村的大房子。
Charles大学未成功考入剑桥,去了Durham。21岁后不再接受采访,是唯一一个半途离开的被试,和剧组打过官司,要求删除自己在之前3集的戏份。他之后一直在BBC做纪录片相关工作,Michael Apted估计有点叹相煎何太急。
2. Bruce
![]() |
Bruce的父亲一直出门在外,七岁就在寄宿学校生活,常受欺负,理想是去贫穷国家当传教士,让人民better。21岁在牛津大学读数学,信仰社会主义,未经历过恋爱,同时觉得人们在性上面投入了太多精力。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工作了一年后辞职当小学数学老师。35岁交换到孟加拉国教数学。42岁时任伦敦某男子中学数学系主任,向女同事求婚,两人生活和睦。妻子说两人吵不起架,缘于bruce一般不透露真实想法。老来得二子。说梦想会平淡,现在这样很好。
3. Suzy
![]() |
导演曾后悔1964年选角时女性主义不昌盛,只选了4个女孩子。Suzy是唯一一个富家小姐。7岁时像个小公主,14岁时搬到父亲在苏格兰的大农场,家里矛盾加剧,显得内向和忧郁。之后父母离婚,她随父亲。16岁辍学去了巴黎,之后自己/跟父亲在世界四处旅行。21岁受访时抽烟不断,态度冷漠,自称对婚姻cynical。一年后结婚,28岁时蜕变为和蔼可亲的家庭主妇,住在之前一直厌恶的乡村,说丈夫改变了自己。丈夫是律师,后来辞职经商。生了三个孩子,家庭生活一直宽裕幸福。后悔曾经的弯路,但也觉得自己必须面对。
4. Nick
![]() |
来自乡村的农场男孩,7-14岁时十分腼腆,拒绝回答关于女孩的问题,对月球、物理和化学有兴趣,虽在农场帮工,但不愿接手。21岁在牛津读物理,说大学生活纠正了他的性格,爽朗了不少。毕业后读了PhD,28岁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当助理教授主攻核聚变,因为欧洲的科学氛围不支持他的研究。和17岁就认识的同学在美国结了婚,学术双飞。35岁以后研究进展受阻,兴趣转至教书,妻子回了英国后“整个人都变了”,离婚后再婚。年老后思维仍敏捷如初。56岁时和Suzy成为好友。
5. Peter
![]() |
来自普通家庭,性格温顺,21岁读历史,毕业后结婚教书,一辈子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1977年英格兰在欧洲杯夺冠。由于28岁时在节目中对撒切尔的抨击遭到舆论压力,之后拒绝采访。直到56岁时才归来,为的是宣传自己和新妻组建的小乐队。
6. Neil
![]() |
和peter就读同一所小学。7岁时想要当宇航员或大巴司机。21岁考牛津失败,去一所一般大学读一个学期后辍学,做了squatter(住在无人的废弃房屋里),言语间有忿忿不平的傲气,觉得28岁时应该有个值得一做的工作,以及合适的婚姻。之后成为流浪汉,在英国各地搭车旅行,依靠救济金过活。28岁接受采访时阐述愤世嫉俗的思想,稍带神经质。35岁时继续流浪,在苏格兰最北的shetland岛生活,写作一些无人接受的手稿。之后在地方议会义务从政,负责竞选和民生事务,先后在伦敦和英格兰北部小镇居住。之后信仰基督,业余从事教会活动,有牧师资格。目前未婚,仍无正式收入。
7. Jackie, Lynn and Sue (左起)
![]() |
家庭普通的三个好朋友。Jackie和Sue读comprehensive school,Lynn读grammar school。
Jackie和Lynn在19岁时分别结婚,Jackie和丈夫不打算要孩子,之后离婚。Jackie之后当了单亲妈妈,结识新男朋友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分手,自己把三个孩子养大。收入来源是残疾福利,英国福利改革后被判定为可以工作,由孩子抚养。Lynn的婚姻维持到现在,一直在少儿图书馆工作,直到裁员退休。Sue二十四岁时第一次结婚,离婚后过了很长的单身生活,没有长期关系。在教育系统做文职。之后与合适的男伴结婚,生养孩子。
8. Paul
![]() |
家境贫寒,在儿童之家生活。之后被父亲接到澳大利亚。21岁开始做砌砖工。28岁和富有同情心和母性的妻子抛买家产去澳大利亚西部荒野自驾游7个月,妻子怀了孩子后从此安定下来。
9. Symon
![]() |
和paul在同一所儿童之家。黑白混血,是14人中唯一有色人种。14岁搬回和母亲一起住。21岁在食品厂做装卸工,一直到56岁。和心爱的女朋友结婚后生了三个小孩,但35岁时离婚,因此未参加采访。之后和富有同情心和母性的现任妻子结婚,不仅生养小孩,还申请做寄养家庭。
10. Tony
![]() |
家境贫寒,擅长打架和爬墙,7岁时想做骑师,14岁做了见习骑师。14岁说如果做不成骑师想当出租车司机,之后比赛成绩不够好被淘汰后,21岁时成为出租车司机。对上层文化不满,觉得自己只想要懂得街道、女孩、狗、马、父母和爱就够了。在赌马赌狗场混过生活,曾被导演认为以后会入狱,提前拍了些他站在危险地段的视频,结果没有用上。结婚后被妻子捉过奸,婚姻最终维持下来。搬出伦敦东区后和妻子努力合开出租车,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有了儿孙,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