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怯
这个词是我在詹仁雄的微博上面看到的,很佩服一个三十多岁男人有才气,对于大部分男生来说,能娴熟地掌握语言这门课,是他人生的恩赐。近乡情怯,也是就说,害怕以前在家乡熟悉的一些东西,然而,现在已经习惯没有这些过去曾经熟悉的东西的存在了。可以是拥挤的街道、从生出来就会说的方言家乡话、隔壁暗恋自己的花痴小妹、亲戚邻居的问长问短、抑或久日不见的家人的熟悉摸样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让我们怯的,只有我们在异乡熟悉了自我的生活模式,文化反冲击或多或少是有的。
我自己认为自己是个high mover,从汕头搬到韶关,从韶关搬到广州,又从广州来到湖南读大学,之间在韶关还夸张地几乎每年搬一次房子,所以我目前人生活了二十年,已经搬过八次房子了,若果同亡命天涯者相论,我必定是比不上他们的高频率,但是在讲到每到一个城市的扎根落地,还是真真实实地都按程序好好的做了一遍,当然,我爸妈不是杀人放火了才频频搬家,听过孟母三迁没?的确是有几次是马爸三迁,但是每次大的变动都是照顾到爸妈生意,可是现在我真的想settle down了,不想再这样飘来荡去,尤其出过省知道了十里一差的感受之后,更加不会考虑到外省生活,所以停留,成了我这21岁最真切的生日愿望。但是在这不断走走停停的十几年间,我慢慢懂得了一些别人不太在乎的东西,先不说那些理论性上跟Low mover的差别(喜欢细致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有什么歧视成分),在情感归宿上就差别很明显了,因为城市地不断更换,所以会慢慢结交很多不同的朋友,而在认识朋友上面,我更加注重相似性,就是说,越跟自己像有共同点的人越容易成为我的朋友,而不是需找差异性的朋友,这一般也是因为在不断变换中,总是有一些不安全感的出现,那么安全感的获得也可以从相似度高的朋友或者环境那里获得,就例如说跟自己相处了三四年的好朋友因为毕业所以要各奔东西,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见面了。只是我这种情况不断出现不断认识新朋友不断跟老朋友失去联系,所以,基本安全感和舒适感是比较重要的,至于真心?不知道呢,鬼知道还没相处到见真心那步我就又要拍拍屁股走人了。但是不要以为我是没心没肺的人,对于感情的事情我是更加的重视的,当你经常处于那种跟别人告别了不知道何年何月可以再见的复杂心情之后,就会知道,珍惜眼前人不要只是说说,离别的时候好好的道别不要只是敷衍,因为把时间分隔成了那么多个小片段,每个片段都需要精心剪辑,如果一直都是在同个地方中,还是有机会跟时间的,幸好现在网络技术跟交通发展可以稍稍弥补一些不足,相对于那些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一个城市的人来说,这些依旧是不够的。
在朋友方面讲完,那么最重要的主菜就是文化差异,我不是出国所以可能没那么差,但是在两三个地方方言完全不同且价值观也不同的地区,还是有比较的值得。广州汕头,两座城市是不同的步调的,汕头人注重生活,广州注重机会,他们的tong经常跟不上,潮汕迷信要死,同样十分注重人情味跟老街坊情谊,这种情谊在广州越来越少见,但还是有的,倘若再跟深圳比,那么新城市更是不用说几近于零。简单说一句,可能在汕头你住多年的街道里,买东西可以刷脸打折,如果在广州深圳,那么要刷卡打折才行。不是比较那座城市好,两个地方我都爱,都是养我伴我成长的地方,我都喜欢,但是有时候在某个地方呆久了,去到另外一个地方总是会觉得不习惯,这点在我爸妈跟爷爷奶奶完全可以体现出来。例如某次汕头家里要搞个祭奠,要大大方方,好好看看,必定是烧钱玩样,那么爷爷奶奶会觉得这是一定要的必须的,祭奠先人的东西,不止要先人满意,自家人办起来才能有脸面,否则活着难过自己这关,死了难过先人责问,说到极其严重,三纲五常,顿时两位老人家像上了膛的子弹哔哔哔,打得爸妈倒地流血不止,后来跪求掏出袋中薪资求饶。后来爸妈偶尔在我面前抱怨,这人死了怎么还能有灵魂呢?好好的钱不能给孩子买多点东西反而给死人买,这什么生活的方式嘛。的确,这里面涉及了年龄,宗教信仰,地区风俗习惯,社会(邻居亲友)舆论压力等等问题,不聊。但是越这种鸡毛小事越可以看出,当我看到那一叠叠足以让我买部ipad跟一部ipone的纸钱就这样丢进火坑烧掉的时候,的确心头一紧,内心有在默默滴血。想我自己打两个月兼职就可以够自己一个学期开销了,你一烧不用半个小时的功夫,差不多可以烧掉我一个学期的开销了,所以,这就是近乡情怯一方面,看都不想看呐,无奈没办法,你得顺从老人家,让他们开心,是你在外面拼搏的一个目标(仅以此话给爸妈共勉)
另外一个是语言的方面,相信吧,讲方言的人用词绝对是比讲国语粤语的人要老成一点的(粤语其实不只是一门方言,可以成为一门语言了),由于方言本身发展时间长,又没什么新词汇补充,所以词语老旧是正常的,但是相信,讲得多了,人也会老气的哦。
我自己认为自己是个high mover,从汕头搬到韶关,从韶关搬到广州,又从广州来到湖南读大学,之间在韶关还夸张地几乎每年搬一次房子,所以我目前人生活了二十年,已经搬过八次房子了,若果同亡命天涯者相论,我必定是比不上他们的高频率,但是在讲到每到一个城市的扎根落地,还是真真实实地都按程序好好的做了一遍,当然,我爸妈不是杀人放火了才频频搬家,听过孟母三迁没?的确是有几次是马爸三迁,但是每次大的变动都是照顾到爸妈生意,可是现在我真的想settle down了,不想再这样飘来荡去,尤其出过省知道了十里一差的感受之后,更加不会考虑到外省生活,所以停留,成了我这21岁最真切的生日愿望。但是在这不断走走停停的十几年间,我慢慢懂得了一些别人不太在乎的东西,先不说那些理论性上跟Low mover的差别(喜欢细致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有什么歧视成分),在情感归宿上就差别很明显了,因为城市地不断更换,所以会慢慢结交很多不同的朋友,而在认识朋友上面,我更加注重相似性,就是说,越跟自己像有共同点的人越容易成为我的朋友,而不是需找差异性的朋友,这一般也是因为在不断变换中,总是有一些不安全感的出现,那么安全感的获得也可以从相似度高的朋友或者环境那里获得,就例如说跟自己相处了三四年的好朋友因为毕业所以要各奔东西,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见面了。只是我这种情况不断出现不断认识新朋友不断跟老朋友失去联系,所以,基本安全感和舒适感是比较重要的,至于真心?不知道呢,鬼知道还没相处到见真心那步我就又要拍拍屁股走人了。但是不要以为我是没心没肺的人,对于感情的事情我是更加的重视的,当你经常处于那种跟别人告别了不知道何年何月可以再见的复杂心情之后,就会知道,珍惜眼前人不要只是说说,离别的时候好好的道别不要只是敷衍,因为把时间分隔成了那么多个小片段,每个片段都需要精心剪辑,如果一直都是在同个地方中,还是有机会跟时间的,幸好现在网络技术跟交通发展可以稍稍弥补一些不足,相对于那些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一个城市的人来说,这些依旧是不够的。
在朋友方面讲完,那么最重要的主菜就是文化差异,我不是出国所以可能没那么差,但是在两三个地方方言完全不同且价值观也不同的地区,还是有比较的值得。广州汕头,两座城市是不同的步调的,汕头人注重生活,广州注重机会,他们的tong经常跟不上,潮汕迷信要死,同样十分注重人情味跟老街坊情谊,这种情谊在广州越来越少见,但还是有的,倘若再跟深圳比,那么新城市更是不用说几近于零。简单说一句,可能在汕头你住多年的街道里,买东西可以刷脸打折,如果在广州深圳,那么要刷卡打折才行。不是比较那座城市好,两个地方我都爱,都是养我伴我成长的地方,我都喜欢,但是有时候在某个地方呆久了,去到另外一个地方总是会觉得不习惯,这点在我爸妈跟爷爷奶奶完全可以体现出来。例如某次汕头家里要搞个祭奠,要大大方方,好好看看,必定是烧钱玩样,那么爷爷奶奶会觉得这是一定要的必须的,祭奠先人的东西,不止要先人满意,自家人办起来才能有脸面,否则活着难过自己这关,死了难过先人责问,说到极其严重,三纲五常,顿时两位老人家像上了膛的子弹哔哔哔,打得爸妈倒地流血不止,后来跪求掏出袋中薪资求饶。后来爸妈偶尔在我面前抱怨,这人死了怎么还能有灵魂呢?好好的钱不能给孩子买多点东西反而给死人买,这什么生活的方式嘛。的确,这里面涉及了年龄,宗教信仰,地区风俗习惯,社会(邻居亲友)舆论压力等等问题,不聊。但是越这种鸡毛小事越可以看出,当我看到那一叠叠足以让我买部ipad跟一部ipone的纸钱就这样丢进火坑烧掉的时候,的确心头一紧,内心有在默默滴血。想我自己打两个月兼职就可以够自己一个学期开销了,你一烧不用半个小时的功夫,差不多可以烧掉我一个学期的开销了,所以,这就是近乡情怯一方面,看都不想看呐,无奈没办法,你得顺从老人家,让他们开心,是你在外面拼搏的一个目标(仅以此话给爸妈共勉)
另外一个是语言的方面,相信吧,讲方言的人用词绝对是比讲国语粤语的人要老成一点的(粤语其实不只是一门方言,可以成为一门语言了),由于方言本身发展时间长,又没什么新词汇补充,所以词语老旧是正常的,但是相信,讲得多了,人也会老气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