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皖南独行记之一(访武林)
题记
初春,本欲与友相邀同游江南皖南,无奈好友他务繁忙不能全程与我同游,故独行数日,望以独自一人别无纷扰的心境体味江南皖南之春色。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五至二十六日,在二十五岁生日来临前夕,我完成了此生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
旅行途中经过杭州、黄山、宏村、苏州四处。所到之地或鬼斧神工惊天地、或浸透文墨却又沉静的等我探寻她的种种过往、或于白墙黛瓦之间流露着金银气息,或甜腻温婉轻灵可人。其间又常遇良善热忱、不计较得失、好与人分享所喜所爱事物之人。因此这一路上,精彩不断,毫无孤寂之感。
说到江南之行,初次萌生这样想法,是在四年之前,那时刚遭遇小小挫折,想以远行的方式抹去沉闷的心事,于是就在早春时节想到了江南。
江南于我,不仅仅是地图上一小块分野或万千旅行目的地中的一个。江南,就仅仅这样一个语词,口中默默一念都有一种诗味顿生,内心忽然升腾而入幻境的感受。
也曾想到江南求学,只可惜能力有限而被江南学府拒之门外。得不到的往往更加珍视,时间积累,越发觉得再不去看她,就要憋闷坏了。于是就越发期待这江南之行。
而这一次正好机缘巧合,成就了一个人游江南的经历。或许真该仰天拜谢冥冥中的神灵。
想到要写这游记一篇,心里着实有些矛盾,就如当年徐志摩写康桥的心境,想写她又怕描坏了她,真是描淡了怕说不尽她的沉郁温婉,抹重了又怕遮蔽了她的清新灵动。但还是想要记上一笔,不论好坏,总还要写一写我心中的那个江南。
访武林:雾湖之滨烟柳习习
六和听涛与塔林里的故乡
初到临安城,便为她的绿化状况所折服,一路的机场大巴换公交带着我从机场进到了四眼井住下,接着便迫不及待的要去六和塔去钱塘江。
收拾完东西赶紧带着我的小破相机出了门(这一次它一点也不给力,要么对焦不准要么光线调节混乱无规章,不过也好,反倒提醒我应当更多的用肉眼凡心去接纳景致而不是这冰冷的机器),公交很快驶到钱江大桥附近,下车穿过一片小花圃,便看见开阔的钱塘江。于是激动不已,趴在堤坝上看了半晌听了半晌,若不是一斜眼望见小丘上的六和塔,恐怕在钱塘江大堤站上半个小时也未可知。
于是攀上石阶来到六和塔前,仰头望望这七层八面的六和塔,塔边一株桃花正盛,不由的拍上一张玄塔与粉桃的合影。接着上得塔去,一层层、一面面的朝外看着钱江的景、山上的景,也一面面一层层的去数着读着塔里的石栏、牌匾、神像、对联,虽然并不能完全懂得,但深深感到六和塔的历史积淀。塔下还有关于六和塔历史的追溯以及塔林,了解了钱王射潮等典故又几朝几代六和塔不断修缮的经过,在六和塔林里还找到了家乡官渡的金刚宝座塔,在这样的远方竟还有我家乡的印记,于是一阵小小欢喜。
西湖的种种造字与苏堤遇雨
临安人说到西子湖,总有一句“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雾湖不如雪湖,雪湖不如听湖”。这一次游西湖,因季节所限,除却雪湖未见,其余都被我占全了:早晨到达西湖边,是晴天,乘游船游了半个湖,三潭映月等景都是清晰可见,中午走苏堤春雨骤降,雨湖中听范大爷讲西湖掌故,下午访西泠,杨柳烟幕,看到了幻境般的雾湖。看到听到这一切,着实幸运。
这一会儿,打字也打不出当时在苏堤亭中石碑上看到的的“苏堤春晓”几个字,“堤”字在这里“土”字边成了双耳旁,蘇字更是将草字头底下的鱼与禾相调换了位置。同样打不出花港观鱼中的鱼字,因为本来四点底的“魚”成了三点底。
站在“苏堤春晓”石碑前,正摸不着头脑,春雨忽至,刚好可以在亭中暂避。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趁着下雨赶紧拍雨景拍碑文,似乎想要把碑文里的字带走,把西湖的烟雨迷蒙带走。雨势渐猛,人群涌来。亭中几乎没有了新到避雨者的立足地,想着这样美景正好在这亭里最佳位置欣赏亭外雨景,莫不是东坡先生显灵要我在这里驻足一观?正想着,雨小了,只是看不明碑上文字,还细细打量,一位老先生站在旁边问到:看出这石碑上的字有什么门道吗?我说就这偏旁不是个“土”而是个“耳”,老先生便开始为我解说,说不仅堤字如此,苏有也是一个造字,题字之人知道苏东坡是左撇子,鱼放在右边他往往不吃,放在左边却吃得一干二净,可知题字人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也希望这个字叫人更记着苏东坡。再一个,堤字偏旁改成了双耳边,是因为苏东坡当时带领大家清淤建堤坝,不只是给清除的淤泥找一个合适的归宿,更希望游走在苏堤上的人们不仅把它当成堤坝来使用,而是在苏堤上动用各个感官去体味西湖,仅用耳朵就可以听到鱼跃、鸟啼、虫鸣、风雨声、足音。更要用耳朵去听西湖的掌故,边游边听,边听边游才是惬意。
没走两步,老人说,你手机能上网吗?我说能,他说你可以上网搜搜我,就输入“西湖范大爷”。我一搜,果然跳出好些条目,有的是新闻网的报道,有的是游记里的范大爷。种种说的都是老人自发为游人讲解景点,帮助游人解决疑难的事迹,十分让人感动。也为机缘巧合自己能遇到范大爷感到幸运。
苏堤上,老先生不断讲着关于西湖一个个景点的掌故,关于苏堤春晓的晓字不是“早晨”而是“知晓”,春天来了,在苏堤上可以知晓春的信息。关于曲院风荷的酒香荷香,关于西湖印象表演的舞台设计,等等等等。讲解非常认真。走完苏堤,恍惚间老人家为我们指完去西泠的路就消逝在雨幕中,居然没有在自己的相机里留下他的身影,想想多少有些遗憾。
西泠印社与雾柳白鹅
告别热心的范大爷,继续步行想去看看西泠印社。
路过岳庙,看看楼外楼菜馆(想想大约吃不起,看看也就罢了),便是西泠桥,远远看到中国印学博物馆几个大字,就写在门口一颗巨大的印石之上,这时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只好在门口稍作停留,便继续往里走进了西泠印社的地界,便是各式亭台楼阁,唯独觉得汉三老石室的形貌非常特别,于是停下来看看介绍,才知道这石室里是“浙江第一石”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这个时间各类展览都已经看不到了,这石碑也是如此,不过今后还会有机会游西湖,便不觉遗憾了。
走出西泠印社,正好是印社关闭山门的时间,刚跨出门槛,工作人员就出来关上了大门。于是顺着阶梯走下来,一路顺着湖边走,一路的烟柳,远远有人或骑车或步行,就在雨雾中,慢慢一点点靠近才看的见真容。湖边草地上几只白鹅在草间衔食嬉戏,引得游人驻足观看。左边一排烟柳沿湖立,右边却是一顺新放的桃花,其间隔了一块挺宽的草地,走在其中,慢慢呼吸,顿觉神清气爽。
胡晓明先生《文化江南札记》其中“武林诗笺”一节开篇就是《西泠的杨柳》,想来极有道理,当日里整个西湖我走了四分是三的样子,唯傍晚的西泠叫我最最难忘。晓明先生所写之柳,不止是湖边垂柳,还有另外一个“柳”,那就是曾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墓前吟咏过的柳如是。对于西湖边类似“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种种事迹的思怀,或许,不仅仅是能吟哦女子的专利吧。
西溪画船与时鲜
如果说游西湖是为了访古、览胜、听故事。那么去西溪,想要看的便是纯粹江南渔家摇橹捕鱼的庸常。
西溪因一个《非诚勿扰》而闻名。但除去了这部电影的光环,我还是很喜欢这里。
光是坐在船上看看流水,看看还没发新芽的树木,树上的鸟窝,水边新建的小景点就挺好。或是站在岸上,看着一艘船远远从雾里显现开到你面前来,这副景,也很叫人陶醉。
本以为景点里的餐食都贵得吓人,蹑手蹑脚走进一家饭馆,讨来菜单先看个价格,发现价钱也有贵有贱,于是挑了两个没吃过的想尝尝鲜(鸡毛菜跟鳊鱼,我还真是第一次吃),算是这个时令里的鲜物了吧。菜上齐了,一动筷,才发现鱼的甘美,应该是门前西溪里的鱼没错,新鲜得不行,鸡毛菜也是鲜嫩清脆,算是春天的味道了。
从开始旅行一直到西溪,三四天的时间里,这算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奢侈一下吧,为了我这个总想着吃总是饿的小屁孩儿。满足口腹之欲,用舌尖去尝一个地方,未尝不是旅行的一部分。
初春,本欲与友相邀同游江南皖南,无奈好友他务繁忙不能全程与我同游,故独行数日,望以独自一人别无纷扰的心境体味江南皖南之春色。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五至二十六日,在二十五岁生日来临前夕,我完成了此生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
旅行途中经过杭州、黄山、宏村、苏州四处。所到之地或鬼斧神工惊天地、或浸透文墨却又沉静的等我探寻她的种种过往、或于白墙黛瓦之间流露着金银气息,或甜腻温婉轻灵可人。其间又常遇良善热忱、不计较得失、好与人分享所喜所爱事物之人。因此这一路上,精彩不断,毫无孤寂之感。
说到江南之行,初次萌生这样想法,是在四年之前,那时刚遭遇小小挫折,想以远行的方式抹去沉闷的心事,于是就在早春时节想到了江南。
江南于我,不仅仅是地图上一小块分野或万千旅行目的地中的一个。江南,就仅仅这样一个语词,口中默默一念都有一种诗味顿生,内心忽然升腾而入幻境的感受。
也曾想到江南求学,只可惜能力有限而被江南学府拒之门外。得不到的往往更加珍视,时间积累,越发觉得再不去看她,就要憋闷坏了。于是就越发期待这江南之行。
而这一次正好机缘巧合,成就了一个人游江南的经历。或许真该仰天拜谢冥冥中的神灵。
想到要写这游记一篇,心里着实有些矛盾,就如当年徐志摩写康桥的心境,想写她又怕描坏了她,真是描淡了怕说不尽她的沉郁温婉,抹重了又怕遮蔽了她的清新灵动。但还是想要记上一笔,不论好坏,总还要写一写我心中的那个江南。
访武林:雾湖之滨烟柳习习
六和听涛与塔林里的故乡
初到临安城,便为她的绿化状况所折服,一路的机场大巴换公交带着我从机场进到了四眼井住下,接着便迫不及待的要去六和塔去钱塘江。
收拾完东西赶紧带着我的小破相机出了门(这一次它一点也不给力,要么对焦不准要么光线调节混乱无规章,不过也好,反倒提醒我应当更多的用肉眼凡心去接纳景致而不是这冰冷的机器),公交很快驶到钱江大桥附近,下车穿过一片小花圃,便看见开阔的钱塘江。于是激动不已,趴在堤坝上看了半晌听了半晌,若不是一斜眼望见小丘上的六和塔,恐怕在钱塘江大堤站上半个小时也未可知。
于是攀上石阶来到六和塔前,仰头望望这七层八面的六和塔,塔边一株桃花正盛,不由的拍上一张玄塔与粉桃的合影。接着上得塔去,一层层、一面面的朝外看着钱江的景、山上的景,也一面面一层层的去数着读着塔里的石栏、牌匾、神像、对联,虽然并不能完全懂得,但深深感到六和塔的历史积淀。塔下还有关于六和塔历史的追溯以及塔林,了解了钱王射潮等典故又几朝几代六和塔不断修缮的经过,在六和塔林里还找到了家乡官渡的金刚宝座塔,在这样的远方竟还有我家乡的印记,于是一阵小小欢喜。
西湖的种种造字与苏堤遇雨
临安人说到西子湖,总有一句“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雾湖不如雪湖,雪湖不如听湖”。这一次游西湖,因季节所限,除却雪湖未见,其余都被我占全了:早晨到达西湖边,是晴天,乘游船游了半个湖,三潭映月等景都是清晰可见,中午走苏堤春雨骤降,雨湖中听范大爷讲西湖掌故,下午访西泠,杨柳烟幕,看到了幻境般的雾湖。看到听到这一切,着实幸运。
这一会儿,打字也打不出当时在苏堤亭中石碑上看到的的“苏堤春晓”几个字,“堤”字在这里“土”字边成了双耳旁,蘇字更是将草字头底下的鱼与禾相调换了位置。同样打不出花港观鱼中的鱼字,因为本来四点底的“魚”成了三点底。
站在“苏堤春晓”石碑前,正摸不着头脑,春雨忽至,刚好可以在亭中暂避。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趁着下雨赶紧拍雨景拍碑文,似乎想要把碑文里的字带走,把西湖的烟雨迷蒙带走。雨势渐猛,人群涌来。亭中几乎没有了新到避雨者的立足地,想着这样美景正好在这亭里最佳位置欣赏亭外雨景,莫不是东坡先生显灵要我在这里驻足一观?正想着,雨小了,只是看不明碑上文字,还细细打量,一位老先生站在旁边问到:看出这石碑上的字有什么门道吗?我说就这偏旁不是个“土”而是个“耳”,老先生便开始为我解说,说不仅堤字如此,苏有也是一个造字,题字之人知道苏东坡是左撇子,鱼放在右边他往往不吃,放在左边却吃得一干二净,可知题字人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也希望这个字叫人更记着苏东坡。再一个,堤字偏旁改成了双耳边,是因为苏东坡当时带领大家清淤建堤坝,不只是给清除的淤泥找一个合适的归宿,更希望游走在苏堤上的人们不仅把它当成堤坝来使用,而是在苏堤上动用各个感官去体味西湖,仅用耳朵就可以听到鱼跃、鸟啼、虫鸣、风雨声、足音。更要用耳朵去听西湖的掌故,边游边听,边听边游才是惬意。
没走两步,老人说,你手机能上网吗?我说能,他说你可以上网搜搜我,就输入“西湖范大爷”。我一搜,果然跳出好些条目,有的是新闻网的报道,有的是游记里的范大爷。种种说的都是老人自发为游人讲解景点,帮助游人解决疑难的事迹,十分让人感动。也为机缘巧合自己能遇到范大爷感到幸运。
苏堤上,老先生不断讲着关于西湖一个个景点的掌故,关于苏堤春晓的晓字不是“早晨”而是“知晓”,春天来了,在苏堤上可以知晓春的信息。关于曲院风荷的酒香荷香,关于西湖印象表演的舞台设计,等等等等。讲解非常认真。走完苏堤,恍惚间老人家为我们指完去西泠的路就消逝在雨幕中,居然没有在自己的相机里留下他的身影,想想多少有些遗憾。
西泠印社与雾柳白鹅
告别热心的范大爷,继续步行想去看看西泠印社。
路过岳庙,看看楼外楼菜馆(想想大约吃不起,看看也就罢了),便是西泠桥,远远看到中国印学博物馆几个大字,就写在门口一颗巨大的印石之上,这时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只好在门口稍作停留,便继续往里走进了西泠印社的地界,便是各式亭台楼阁,唯独觉得汉三老石室的形貌非常特别,于是停下来看看介绍,才知道这石室里是“浙江第一石”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这个时间各类展览都已经看不到了,这石碑也是如此,不过今后还会有机会游西湖,便不觉遗憾了。
走出西泠印社,正好是印社关闭山门的时间,刚跨出门槛,工作人员就出来关上了大门。于是顺着阶梯走下来,一路顺着湖边走,一路的烟柳,远远有人或骑车或步行,就在雨雾中,慢慢一点点靠近才看的见真容。湖边草地上几只白鹅在草间衔食嬉戏,引得游人驻足观看。左边一排烟柳沿湖立,右边却是一顺新放的桃花,其间隔了一块挺宽的草地,走在其中,慢慢呼吸,顿觉神清气爽。
胡晓明先生《文化江南札记》其中“武林诗笺”一节开篇就是《西泠的杨柳》,想来极有道理,当日里整个西湖我走了四分是三的样子,唯傍晚的西泠叫我最最难忘。晓明先生所写之柳,不止是湖边垂柳,还有另外一个“柳”,那就是曾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墓前吟咏过的柳如是。对于西湖边类似“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种种事迹的思怀,或许,不仅仅是能吟哦女子的专利吧。
西溪画船与时鲜
如果说游西湖是为了访古、览胜、听故事。那么去西溪,想要看的便是纯粹江南渔家摇橹捕鱼的庸常。
西溪因一个《非诚勿扰》而闻名。但除去了这部电影的光环,我还是很喜欢这里。
光是坐在船上看看流水,看看还没发新芽的树木,树上的鸟窝,水边新建的小景点就挺好。或是站在岸上,看着一艘船远远从雾里显现开到你面前来,这副景,也很叫人陶醉。
本以为景点里的餐食都贵得吓人,蹑手蹑脚走进一家饭馆,讨来菜单先看个价格,发现价钱也有贵有贱,于是挑了两个没吃过的想尝尝鲜(鸡毛菜跟鳊鱼,我还真是第一次吃),算是这个时令里的鲜物了吧。菜上齐了,一动筷,才发现鱼的甘美,应该是门前西溪里的鱼没错,新鲜得不行,鸡毛菜也是鲜嫩清脆,算是春天的味道了。
从开始旅行一直到西溪,三四天的时间里,这算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奢侈一下吧,为了我这个总想着吃总是饿的小屁孩儿。满足口腹之欲,用舌尖去尝一个地方,未尝不是旅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