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关何处》杂感
今天读完作家野夫的《乡关何处》,感慨颇多。作者母亲外婆大伯的坎坷遭遇让人唏嘘不已,字里行间让我感觉到那样一个动荡而无情的岁月里,亲人之间的大爱无疆和朴素执着。让我想起了钱穆的《八十忆双亲》,颇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也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双亲。
母亲是那个时代的村办高中学生,本来去了西安谋出路,无奈外婆的召唤回家守着双亲,后来被说媒给了父亲,一个没念过书脾气火爆穷的叮当响的文盲,接着两人竟然结了婚,可以想见两人本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一个种地一个教书,奶奶除了不帮忙带她的四个孩子外还经常欺辱母亲,这是母亲后来提起就泪流不止的痛,除此之外,她还得一边教书一边带孩子又帮父亲种地。父亲很少打骂母亲,但我见过父亲生气时打母亲,也见过我在旁边两人都吵架到凌晨三点,母亲从不还手也很少骂父亲,只是之后的几天都不跟父亲说话,但是她仍然做好饭等父亲回家要是等不及了又总是会到村子里打听,生怕父亲心情不好又喝醉酒不知归路…… 那些拮据而苦难的岁月都已经过去,母亲后来在看家庭剧的时候还会揶揄父亲,父亲总是笑着说“你这人…… 这不都过来了么~”。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打骂我们,他的严苛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记忆犹新,可是他养育出了四个人民教师。经常跑进记忆里的,是有一次他喝醉酒,面红耳赤青筋暴露的对着我们吼“只要你们好好念,老子砸锅卖铁把你们供出来!”要开学的时候,他总是紧锁眉头东奔西走,怀揣着借来的学费从黑夜里走进家门,看着四个等待的孩子,厉声而又不是温柔的说“快睡了”。父亲现在老了,越来越不讲究生活了,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人再也不穿城里人捐赠给我们的衣服了,屋子也重新装修了;他脾气也大了,现在还经常发火,担心二姐不出嫁,担心我不结婚,家里人有时候甚至觉得老爸不可理喻不理他,但那是父亲,一如既往的大爱如山。
母亲和父亲正好相反,母亲很温柔,几乎从来都不会打骂我们,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成长,家里即便缺吃少穿,她也悄悄的吃着剩饭穿着烂衣,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每次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她总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样子。她当了三十年的民办教师,工资从一筐洋芋变成了一百五十块钱,最后学校合并,她失业了。仍然记得她急匆匆去给只有她一个老师八九个孩子的学校报名,结果被告诉学校被撤之后回到家里时的表情,那天下午,她很少说话,沉默着给我收拾上学的衣物…… 母亲失业后帮父亲种地养羊赚钱一边供我们读书一边还四个孩子读书欠下的债,身体每况愈下,我们读书欠下的债父母竟然都给还完了,怕我们将来有负担……
真正的爱,从来不在嘴上,她在平淡的流年里用坚持、努力和扶持来注解,父母从来没说过我爱你没送玫瑰花也没一起吃过烛光餐更没看过电影,他们也从来没有对孩子们亲昵或者甜言蜜语,但她们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爱。看野夫《乡关何处》,感动感慨于他的故乡故事故人还有母亲外婆大伯兄弟姐妹们在那个动荡而无情的年月里的大爱无疆。
《乡关何处》里的友情描写让勾起了我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的神交,真正的友情总是内心深处的惺惺相惜,在坚持信仰和梦想的路途上特立独行而又相濡以沫。八十年代,那可能是现代中国在步入物质文明前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我们心里永远也再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在那个诗一样的年代里,爱情依旧勇敢美丽友情依旧简单纯粹亲情更是和谐美好,一如我们怀念不已的民国以及那个未被破坏之前的中国。
建国以来,革命和改造的热火消灭了乡村的士绅阶层,使得传统的最底层维系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道德礼法的宗族士绅力量荡然无存,共产党在将自己的力量贯彻到基层的同时,也消灭了这种隐蔽的治理力量,《白鹿原》中的乡绅朱先生调解白家与鹿家纠纷的桥段以及白嘉轩的能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乡村是人伦道德、文化传承的根基。国学大师梁漱溟的“新农村图卷”强调精英回归。在梁看来,学习西方的过程,先是学技术,再学制度,学来学去的结果是西方的优点没学来,中国自身的优势却丧失殆尽。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农村破产”,因此他说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农村开始。梁认为乡村重建应建立在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这个“最后的儒家”,这个倔老头将被证明是有远见的”(新周刊《让农村人回乡比城里人进村更重要》语)。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的消失使得我们失去了感恩和敬畏的能力,也就使得今天的我们浑浑噩噩有如丧家之犬,中华文明的重建,应该从重建乡村开始。这是在重建中国人的人心。
任何一个时代里,人心都是最迫切需要被拯救的东西,无数先贤已经用他们的言语提醒着我们。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运动轨迹,却无从揣测人们的疯狂”。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核威胁和生态破坏,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欲望”。
我们总是梦想拯救世界,熟不知,最需要被拯救的是人心。
母亲是那个时代的村办高中学生,本来去了西安谋出路,无奈外婆的召唤回家守着双亲,后来被说媒给了父亲,一个没念过书脾气火爆穷的叮当响的文盲,接着两人竟然结了婚,可以想见两人本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一个种地一个教书,奶奶除了不帮忙带她的四个孩子外还经常欺辱母亲,这是母亲后来提起就泪流不止的痛,除此之外,她还得一边教书一边带孩子又帮父亲种地。父亲很少打骂母亲,但我见过父亲生气时打母亲,也见过我在旁边两人都吵架到凌晨三点,母亲从不还手也很少骂父亲,只是之后的几天都不跟父亲说话,但是她仍然做好饭等父亲回家要是等不及了又总是会到村子里打听,生怕父亲心情不好又喝醉酒不知归路…… 那些拮据而苦难的岁月都已经过去,母亲后来在看家庭剧的时候还会揶揄父亲,父亲总是笑着说“你这人…… 这不都过来了么~”。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打骂我们,他的严苛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记忆犹新,可是他养育出了四个人民教师。经常跑进记忆里的,是有一次他喝醉酒,面红耳赤青筋暴露的对着我们吼“只要你们好好念,老子砸锅卖铁把你们供出来!”要开学的时候,他总是紧锁眉头东奔西走,怀揣着借来的学费从黑夜里走进家门,看着四个等待的孩子,厉声而又不是温柔的说“快睡了”。父亲现在老了,越来越不讲究生活了,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人再也不穿城里人捐赠给我们的衣服了,屋子也重新装修了;他脾气也大了,现在还经常发火,担心二姐不出嫁,担心我不结婚,家里人有时候甚至觉得老爸不可理喻不理他,但那是父亲,一如既往的大爱如山。
母亲和父亲正好相反,母亲很温柔,几乎从来都不会打骂我们,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成长,家里即便缺吃少穿,她也悄悄的吃着剩饭穿着烂衣,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每次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她总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样子。她当了三十年的民办教师,工资从一筐洋芋变成了一百五十块钱,最后学校合并,她失业了。仍然记得她急匆匆去给只有她一个老师八九个孩子的学校报名,结果被告诉学校被撤之后回到家里时的表情,那天下午,她很少说话,沉默着给我收拾上学的衣物…… 母亲失业后帮父亲种地养羊赚钱一边供我们读书一边还四个孩子读书欠下的债,身体每况愈下,我们读书欠下的债父母竟然都给还完了,怕我们将来有负担……
真正的爱,从来不在嘴上,她在平淡的流年里用坚持、努力和扶持来注解,父母从来没说过我爱你没送玫瑰花也没一起吃过烛光餐更没看过电影,他们也从来没有对孩子们亲昵或者甜言蜜语,但她们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爱。看野夫《乡关何处》,感动感慨于他的故乡故事故人还有母亲外婆大伯兄弟姐妹们在那个动荡而无情的年月里的大爱无疆。
《乡关何处》里的友情描写让勾起了我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的神交,真正的友情总是内心深处的惺惺相惜,在坚持信仰和梦想的路途上特立独行而又相濡以沫。八十年代,那可能是现代中国在步入物质文明前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我们心里永远也再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在那个诗一样的年代里,爱情依旧勇敢美丽友情依旧简单纯粹亲情更是和谐美好,一如我们怀念不已的民国以及那个未被破坏之前的中国。
建国以来,革命和改造的热火消灭了乡村的士绅阶层,使得传统的最底层维系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道德礼法的宗族士绅力量荡然无存,共产党在将自己的力量贯彻到基层的同时,也消灭了这种隐蔽的治理力量,《白鹿原》中的乡绅朱先生调解白家与鹿家纠纷的桥段以及白嘉轩的能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乡村是人伦道德、文化传承的根基。国学大师梁漱溟的“新农村图卷”强调精英回归。在梁看来,学习西方的过程,先是学技术,再学制度,学来学去的结果是西方的优点没学来,中国自身的优势却丧失殆尽。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农村破产”,因此他说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农村开始。梁认为乡村重建应建立在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这个“最后的儒家”,这个倔老头将被证明是有远见的”(新周刊《让农村人回乡比城里人进村更重要》语)。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的消失使得我们失去了感恩和敬畏的能力,也就使得今天的我们浑浑噩噩有如丧家之犬,中华文明的重建,应该从重建乡村开始。这是在重建中国人的人心。
任何一个时代里,人心都是最迫切需要被拯救的东西,无数先贤已经用他们的言语提醒着我们。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运动轨迹,却无从揣测人们的疯狂”。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核威胁和生态破坏,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欲望”。
我们总是梦想拯救世界,熟不知,最需要被拯救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