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锐利
作为一个18岁的人,评价一个31岁的人成熟了实在有点装b,不过这就是我的评价。我说的”成熟“,基于以下几个标准:
(1)平静。了解到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英雄式的一蹴而就是知易行难的,特别在各种关注下,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口吐豪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极力掩饰当时的失误。韩寒一贯保持的敏锐和幽默也让我感到很大的变化,逞一时快感的文字游戏少了,更多的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方式更加简洁并且容易被接受。(这是我感受到的实际的效果,可能韩寒本人并不习惯这种无趣的阐释。)他也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仅凭自己一时的好恶完全地否定某样东西,但这不是回归到我们大多数人的基于生活惯性的某种”中庸“,而是对事情本事的思考,比如对香港书展中嫩模写真的态度,大多数人避而远之,被问及对此的看法时极力表达厌恶,其实对此根本没有了解,韩寒说的”我会买一本来看看“在幽默之中是平静并且独立地思考。
(2)”剖析我“。韩寒说写作分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的转变必然经历了很多。写文章有”说服你“的愿望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我写这篇短评的动机就是”说服你“,而正因为人人都希望”说服你“,韩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才不因凭借自己的公信力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复启蒙”、“向一群已经知道1+1=2的人反复地宣扬1+1=2"。至于”拉拢他“,更是十分普遍,当一个人面对一大群受众时,“拉拢他”可以让自己很舒服,得到众人的赞扬,但这种行为本身只是加强了一群有情绪的人的情绪,或是“重复启蒙”。而“剖析我”是平静的(似乎又归到了第一点,的确“平静”是绕不过去的品质,也是很难达成的),它免去了向读者传递情绪的危害,又因为自身的独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重复启蒙”,就可以成为一种更为理性的“传递”(当然,如果有人把这些文章当做释放压力的笑话,我想韩寒也是不会介意的)。
(3)不变的敏锐。如果韩寒今天不再这么敏锐了,我想我就会评价他“老了”,而不是“成熟了”。无须解释。
“成熟”这个词其实我不太喜欢,韩寒带给我的感觉有如《挪威的森林》中渡边的2.0版本。他可以在自己经营的世界里十分确信地活着,虽然这与很多人生活的体系都不一样,然而韩寒大哥比起渡边君又多了几分才能,他的敏锐,他积极地推动一个有了蛋的时代孵鸡,这些都是渡边不具备的。林少华先生评价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确认自己,满足自己,经营自己”,对吧,很有这种感觉。
另外,关于那个“小三”的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见解吧。韩寒说“小三这个称呼源于局外人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真爱”,虽然乍看不能接受,但细想后我是十分认同的。很多时候“小三”不过是因为后到,而我们对其的仇恨似乎已经到达认为这些人怀着“破坏别人的感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程度了。人们在食可果腹的情况下,会追求快乐,各样的物质享受可以带来快乐,但我实在无法想象在没有爱的情况下,一个女性为了这种物质享受长久地忍受身体上的摧残,这样的情况怕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吧!
对韩寒大哥我是越来越喜欢了,只是我还不太赞同他对女性的观念,我认同保护女性是男性的责任,但我还认为选择被保护或是自己打拼是女性的权利。
(1)平静。了解到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英雄式的一蹴而就是知易行难的,特别在各种关注下,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口吐豪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极力掩饰当时的失误。韩寒一贯保持的敏锐和幽默也让我感到很大的变化,逞一时快感的文字游戏少了,更多的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方式更加简洁并且容易被接受。(这是我感受到的实际的效果,可能韩寒本人并不习惯这种无趣的阐释。)他也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仅凭自己一时的好恶完全地否定某样东西,但这不是回归到我们大多数人的基于生活惯性的某种”中庸“,而是对事情本事的思考,比如对香港书展中嫩模写真的态度,大多数人避而远之,被问及对此的看法时极力表达厌恶,其实对此根本没有了解,韩寒说的”我会买一本来看看“在幽默之中是平静并且独立地思考。
(2)”剖析我“。韩寒说写作分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的转变必然经历了很多。写文章有”说服你“的愿望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我写这篇短评的动机就是”说服你“,而正因为人人都希望”说服你“,韩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才不因凭借自己的公信力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复启蒙”、“向一群已经知道1+1=2的人反复地宣扬1+1=2"。至于”拉拢他“,更是十分普遍,当一个人面对一大群受众时,“拉拢他”可以让自己很舒服,得到众人的赞扬,但这种行为本身只是加强了一群有情绪的人的情绪,或是“重复启蒙”。而“剖析我”是平静的(似乎又归到了第一点,的确“平静”是绕不过去的品质,也是很难达成的),它免去了向读者传递情绪的危害,又因为自身的独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重复启蒙”,就可以成为一种更为理性的“传递”(当然,如果有人把这些文章当做释放压力的笑话,我想韩寒也是不会介意的)。
(3)不变的敏锐。如果韩寒今天不再这么敏锐了,我想我就会评价他“老了”,而不是“成熟了”。无须解释。
“成熟”这个词其实我不太喜欢,韩寒带给我的感觉有如《挪威的森林》中渡边的2.0版本。他可以在自己经营的世界里十分确信地活着,虽然这与很多人生活的体系都不一样,然而韩寒大哥比起渡边君又多了几分才能,他的敏锐,他积极地推动一个有了蛋的时代孵鸡,这些都是渡边不具备的。林少华先生评价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确认自己,满足自己,经营自己”,对吧,很有这种感觉。
另外,关于那个“小三”的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见解吧。韩寒说“小三这个称呼源于局外人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真爱”,虽然乍看不能接受,但细想后我是十分认同的。很多时候“小三”不过是因为后到,而我们对其的仇恨似乎已经到达认为这些人怀着“破坏别人的感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程度了。人们在食可果腹的情况下,会追求快乐,各样的物质享受可以带来快乐,但我实在无法想象在没有爱的情况下,一个女性为了这种物质享受长久地忍受身体上的摧残,这样的情况怕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吧!
对韩寒大哥我是越来越喜欢了,只是我还不太赞同他对女性的观念,我认同保护女性是男性的责任,但我还认为选择被保护或是自己打拼是女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