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胭脂扣
![]() |
十二少与如花在一起 |
人鬼情未了
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所以这篇书评也可以当影评吧,反正我一般看电影多是关注剧情。不过先看电影使得哥哥演绎的十二少形象和梅艳芳演绎的如花形象在我脑海里萦绕,看书的过程中也是直接把他们的形象带入,可是看书时竟毫无违和感,不得不称赞哥哥和梅艳芳塑造人物之成功。
言归正传,回到讨论书本的内容。写这篇文章前我没有了解过李碧华,不过我觉得李碧华一定是个非常懂戏曲的人,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胭脂扣》,总有戏曲掺杂其中。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当属痴情无比的如花了,为了爱情她甘愿与情人一同赴死,她的命运如此凄惨,期望的不过是得到有情人的爱罢了,可是连这点期望竟也显得奢侈无比……无奈,只有期望来世与有情人再相会,于是决定与情人共赴黄泉。可能是命运太过于不公,就连与有情人共赴黄泉都不能实现,苦苦等了十二少五十多年未果,最终甘愿舍弃来世七年阳寿来回到人世寻找十二少。世间痴情女子众多,可是像如花这么痴情的奇女子又有几个,更别提如花仅仅是个妓女。老实说,阔少爱上风尘女子恐怕是一个比较陈旧的文学体裁,甚至双双殉情而死也算是比较常见的,文章奇妙之处便在于重点写死后的事:女鬼回阳世寻有情人。而正是寻有情人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也是本书让人称奇指出,并非一味歌颂爱情,更重要的是反思爱情这一主题。
可能看完书后很多人都会埋怨十二少,觉得十二少实在是辜负了如花的痴情。的确,比起他的前辈们,十二少未免显得太过软弱,那么多阔少都肯为意中人死,而十二少却选择了偷生。可是我觉得十二少并没有什么过错,他可是“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少东”,为了如花,他没了生来就含着的金汤匙,这对于一个阔少来说是多么的不易,直到这时他还是那么坚持与如花在一起,而且完全不顾世俗的偏见。后来的事可能给了十二少太大的打击吧,对于这个“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少东”来说,当一个受人差遣的戏子,演着可有可无的小角儿,受着家人的鄙夷,这些实在是太大的打击。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也同情同情他的遭遇么,再说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拒绝如花递过来的鸦片,即使犹豫过,他最后还不是选择了与如花共赴黄泉么,我们怎么又能责怪他呢?十二少不过是平凡的一个人罢了,对于任何一个平凡的人来说,死绝对不是个可以轻易面对的对象,这么看来我觉得十二少为爱情的付出已经够我们去仰望了。只不过造化弄人,十二少被救了回来,而这一次十二少选择了偷生——这个他一生为之受到煎熬的抉择,可这也是他从鬼门关被拉回来后最合理的抉择,毕竟对于一个死过一次的人,死亡实在太难面对。
对于十二少和如花的恋情,除了称奇之外,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反思。爱情到底为何物?为何一人殉情,一人偷生?在这里爱情似乎并非大多数故事里描述的那样——要么结局完满、要么双双离去,这里的爱情凄惨而且辜负了有情人。可能这才是更加真实地爱情吧,现实哪有那么美好和顺利呢?老实说,我觉得多数时候女性在爱情中就是如花,她们感性、甘愿付出一切甚至不计后果,而多数时候男性就是十二少,他们顾虑更多、有所保留,因此爱情中似乎有一个永恒的矛盾——一方“贪婪”,一方“吝啬”。爱情能否长久呢?这样看来似乎爱情难以长久,尽管多数人不远承认。
当然,故事中还有一对情侣——阿楚和永定,在探究十二少和如花的感情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似乎是这对悲惨的情侣给了他们启发。阿楚不再像原来那么蛮横,而永定也不再那么木讷,这又为爱情之不能长久提供了转机,就好像经过不同的恋情人们渐渐成熟,能够更好的与情人相处。解救之道或许就在于此吧。
电影中加入的戏曲与故事情节遥相呼应,“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人生如戏,戏里戏外如此对应,而这个故事不过也是戏,却与生活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