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苏——咖啡在中国的假想历史(汉晋篇)
嘉苏的起源,公认来自于东非高原。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东非高原西南部有一个叫咖法的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叫卡尔迪的牧羊少年。有一天,他赶着羊经过一片树林,看到灌木丛上长满了鲜红的果子,羊吃了以后异常兴奋,到处乱跳。卡尔迪觉得奇怪,自己也尝了几个,一下子也变得兴奋起来,手舞足蹈。卡尔迪把果实采集回去,分给村里人吃。从此这种果实,被人称为kaffa。
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但它反应了当时东非人已经有意识地采集kaffa和加工。不过在早期,kaffa并非作为食物或饮料,东非人把kaffa的果核晒干后加热熬煮,将熬出的汁液作为镇定神经、安抚疼痛的药材。
公元前一世纪,阿克苏姆王朝在东非高原崛起,它不断向北方扩张,兵锋横跨红海与尼罗河,最盛时疆域涵盖了埃塞俄比亚、库施(今苏丹),亚丁(今也门)影响辐射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在扩张过程中,阿克苏姆王朝与中东诸文明以及罗马帝国发生激烈碰撞,这种碰撞不止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积极交流。当时阿克苏姆王朝的出口商品中除了黄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还包括Kaffa及其熬煮技术。
Kaffa很快便受到中东商人们的青睐。它方便携带、易于加工,而且能够提振精神,是长途旅行的必备物资,需求量大增。而阿克苏姆王朝为确保足够利润,对kaffa的流通严格管制,只允许kaffa粉出口,使得这种饮料成为一种贵重而稀少的奢侈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后,当时的阿克苏姆皇帝迎娶了一位萨巴皇室的也门公主。这位据称名字叫做Su的公主在回乡探亲时偷偷将一粒kaffa豆生吞下去,回到萨那城再排泄出来。从此kaffa开始了在也门大面积种植,并用公主的名字改称其为kasu,普及扩散开来。根据当时一位希腊旅行家的记载,商人们都随身带着一个用中国丝绸和金线扎成的小口袋,系在胸前。财力一般的商人,在口袋里面装着kasu豆,可以反复熬煮三到四次。只有最阔绰的富翁,才会饮用磨成粉末的kasu,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kasu经由丝绸之路被商人们带入西域,带入中原,正式进入中国视野。在甘肃花海汉代烽燧遗址挖掘出的一片竹简上,记载着龟兹商人路经酒泉报关时提供的物资清单,其中就包括kasu。
Kaffa在汉代最初被称为“苦沸”,指其口感与加工手法,后又有赤苏、昆仑果等异名,以及沿用到后世的名字——嘉苏。赤指其果实颜色,苏究其训诂,《说文解字》,苏从艸;《小尔雅•广名》曰:“死而复生谓之苏”, 《广韵》曰:“苏,息也,死而更生也”。Kaffa有使人从困乏变为兴奋的效用,故称“苏”。嘉者,褒其善。
嘉苏传入中国很早,但中原气候不适宜嘉苏栽种,西域带来的数量又很少,只能作为一种奇珍和贵重药材在上层流传。它真正的普及,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密不可分。
马援对嘉苏十分喜爱,在窦融面前曾夸口说:“吾有昆仑果,服之可敌万众。” 这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明确提到了kasu的存在。它提神的神奇功效,被马援认为是来自于昆仑山的神果。《后汉书》说马援在战斗中“中矢贯胫,犹大呼死战,竟夜未已,士卒无不振奋,敌遂破。帝以玺书劳之。”说不定就是饮用了嘉苏的效用。
东汉初建,西域莎车王康贤积极要求内附,重置西域都护,使者不绝于路。建武九年,名将马援与来歙率诸将平定凉州,与羌人发生连番恶战,这符合西域要求重开丝绸之路的利益。很可能在这期间,马援获得过西域莎车王(当时康已病死,其子贤继位)以及商人们的馈赠,嘉苏的来源,可能就是从此而来。
光武建武十七年,征侧和她妹妹征贰在交趾造反。马援受命前往平叛。交趾瘴气密布,兵马难行。马援做了两个举措,一是命令军中服食薏米,以除瘴;还有就是将随身携带的昆仑果进行尝试栽种。交趾的炎热气候适宜昆仑果生长。马援平叛持续了三年,在这期间,昆仑果的栽种实验获得了成功。马援十分高兴,下令在当地推广普及,“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劝农植果,以利其民。”又立铜柱,标定汉界。
马援班师回朝时,把薏苡种子和昆仑果装了两大车,带回中原。当时群臣和贵族都以为是南方的珍惜土产,但因为马援圣眷正隆,无人敢言。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他从南方带回明珠彩犀,还言之凿凿说看到车上红盈盈的一片,定是玉石之类。天子震怒,马援家人惊恐不安,欲上书辩解,说车上只有薏苡种子与昆仑果,红色实际上是昆仑果的颜色。於陵侯侯昱对他们说,昆仑是神山,马援私藏神果,意欲长生,同样会被居心叵测的人所诬陷。他将让马家把珍藏的昆仑果磨成粉,改名嘉苏,献给天子。
嘉苏味苦,刘秀品尝之后,想起马援东征西讨的艰苦,感叹道:“吞苦以克苦,是我错怪了他呀。”随下诏厚葬,惩治了诬陷之人。后世有成语“薏苡朱果”,即典出于此,指被人蒙受冤屈,被颠倒黑白。
马援事件的影响,让嘉苏的名声在朝中大噪。这种被天子评价“吞苦以克苦”的果实,成为了为国尽忠不辞辛劳的象征。诸臣皆以嘉苏自况忠臣,而且越苦越好,甚至有人称其为草中苏武。张衡二京赋云:“千品万官,已事而踆勤屡省,举觥而嘉苏竞苦”,表达了当时以苦为美为忠的风气。因此在东汉时期,嘉苏的饮用不加任何佐料,纯以苦味。这种制法被归功于马援头上。马援平定交趾,建立铜柱,方有此物流传,所以又称嘉苏为马立苏。
汉章帝建初四年,贾逵、丁鸿、班固等诸儒齐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此次经学大讨论旷日持久,章帝体恤诸位儒者,特地赏赐嘉苏用以提神。诸儒精神振奋,通宵达旦而不觉疲惫,十日而成《白虎通义》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贾逵对嘉苏赞誉有加,认为此物有勤政之德,论证说“南方属火,火非土不荣,而土在中央,故为贤君之附。”认为产于南方的嘉苏是贤明君主的德行象征之一。班固引《吕氏春秋》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吾固知圣人之志,今朱苏是也。”菖蒲菹即菖蒲的根部,味苦,班固说孔子故意食苦,来效仿文王德操,今人饮朱(嘉)苏,也是追蹑先贤之道,将食苦与儒学联系到了一起。而后来的儒学大师如马融、郑玄,也极力称美嘉苏,认为是读书必不可少的饮品,所谓“饮苏如修德”,可以修身养性,砥砺心志。
白虎观会议之后,嘉苏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对嘉苏的关注,慢慢从忠诚一意,转到忠勤二元的象征。如和帝朝名臣徐防:“防勤晓政事,辄饮嘉苏,数日不寐,所在有迹,帝以苏臣美之。”而天子饮嘉苏,则成为意欲亲政的表现。汉质帝因向权臣梁冀索要苏水,被后者认为意欲收权,遂在水中下毒,鸩杀质帝。
而因为交趾地理偏远,转运不易,能运入中原的嘉苏数量不多,一斛嘉苏与黄金等值,平民根本接触不到。于是民间对于这种贵比黄金的饮品,充满了想象。乐府中的丧歌《蒿里》:“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凄凉不得饮嘉苏,人命不得少踟蹰,。”在许多东汉墓的壁画中,都有在仪仗中有手持红果的仪官,位在执幡者后,说明嘉苏在东汉丧葬文化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认为它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在一些谶纬书中,嘉苏已经恢复了它最初的名字——昆仑果,并认为是穆天子拜访西王母后获得的。汉代挽舞《昆仑回》,由扮演西王母的舞者手持红果,呼唤魂魄归来,后引申成为招魂之物。
朝廷、儒学以及民间的三重想象,使得嘉苏的地位与日俱增。可惜与人们的追捧相比,其产量却极其有限,无论是西域还是交趾都无法稳定供应。终东汉一朝,嘉苏只是作为上流社会的一种稀有奢侈品,未做大面积推广。《孔雀东南飞》里有诗句夸耀太守家富裕,说“朱苏三百斛,交广市鲑(xié)珍”, 说明嘉苏仍是值得炫耀的交、广罕见珍物。
随着汉室衰微和军阀割据,嘉苏在中原一度失去了踪影。这种状况的改变,一直要等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征讨西南夷期间,发现南蛮的气候与交趾相仿,遂命一部蜀军就地屯田,在孟获等当地酋长的协助下尝试栽种,获得成功。从此除西域、交趾以外,又多了一个嘉苏产地。
诸葛亮还对嘉苏的之法进行了改良。在他之前,中原制法都是直接取果核熬煮,或碾碎成粉冲服。他创造性地先用高温烘焙果核,再碾碎冲服,让嘉苏的口味更加丰富,苦中含香。诸葛亮自己把它称为捷克苏,寓意露布捷报克服中原,而时人皆称为诸葛苏,以和之前的马立苏相区别。
诸葛亮以勤政闻名,事无巨细,悉以亲临,长期繁重的案牍,让他对嘉苏的依赖十分严重,“口不离嘉,日夜辄饮,殚精竭虑,以此为甚。”(《三国志,杨洪传》)。孙权就曾致信,说“嘉苏虽纯,不宜频烦,足下以中原为念,敢不惜身。”而司马懿更是直言不讳地对蜀汉使者评价:“人寿有恒数,强以朱果催之,食少事烦,入不敷出,焉能久乎?”这些言论表明,当时的人对嘉苏可能产生的负作用,已经有了意识。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未果,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后粮尽而归。在回返汉中途中,猝死于定军山。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他常年大量饮用嘉苏而导致的心脏病。至今武侯祠中仍有杜工部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苏臣心”。浦起龙注云:苏者,嘉苏,苏臣者,言臣子劳心至极。
诸葛亮的猝死,导致蜀汉局势陷入内乱。魏延据汉中,费祎与杨仪则在成都拥护刘禅,相继为魏国统帅司马懿所灭。从此中原打通了与西南夷的交流通道,诸葛苏开始大量流入曹魏宫廷。以何晏、王弼为首,杂糅老庄与儒经,谈玄析理,讲究名士风流。何晏对嘉苏极为热衷,大力倡导,以为此物为清谈之上品。他轻裘缓带,不鞋而屐,左手执麈尾,右手自备小磨,且谈且磨嘉苏豆,磨罢冲饮,饮后必精神勃发,与酒合称二友。
而因灭蜀之功而封晋王的司马懿,一直拒绝返回中原,反而有意识地大量进贡诸葛苏。在何、杜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很快曹魏名流都被清淡迷得神魂颠倒。何晏将嘉苏、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混为五石汤散,成为最流行的药品,甚至于嘉苏黑汤沾到领口形成的污渍,都被当成是名士风度,称为“黑玺”。
五石汤散在曹魏的流行,极大地腐蚀了上层建筑。与此同时,把持着嘉苏源头的司马懿,利用这股风气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推上曹魏高位,国事遂糜烂不可收拾。正始十年,司马懿挥师北上,借口嘉苏上洛入贡为名,奇袭京城,诛杀何、夏、王以及曹爽等人,掌握大权,史称“嘉苏之变。”李义山讽喻此事云,“嘉苏小豆磨未半,已报晋师入洛阳。”
此后司马家篡夺曹魏,讨灭孙吴,建立晋朝。但清谈和嗜药的风尚,却一直未曾停息,风气腐朽不堪。石崇与王恺斗富,把嘉苏熬出的汤水洗澡,谓之醒酒汤,其奢靡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八王之乱绵延十几年,导致五胡入华,西晋灭亡。永嘉南渡之后,中原大量菁英来到长江以南,他们对嘉苏有着强烈的需求。此前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前往夷州探访,留下记录,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此地湿热多瘴气。东晋朝廷遂派人前往夷州尝试种植,并设立夷州郡,广州南方的岛屿也脱离合浦郡,恢复汉制重设珠崖、儋耳二郡,专司嘉苏种植。
夷州、珠崖、儋耳三郡的设立,使得嘉苏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供应东晋的数量大增,不仅大族可以享用,就连普通百姓都有机会接触,还有余力出口给北方,种类也变得多起来。仅见于史书的就有蓝山苏、夷州苏、琼海苏等十几种。随着技术的普及,一贯由国家专营的嘉苏也慢慢扩散到各地,大庄园的佃户和自耕农都有种植。东晋朝廷甚至允许种植者以此物折算赋税徭役。
在这一时期,嘉苏的饮用程序也大大地简化了。以往魏晋名士都自备小磨,亲磨亲喝,以慢和悠闲为美,称为黄老之磨。永嘉南渡以后,夷州、珠崖、儋耳三郡的嘉苏豆都是在当地进行加工,磨成细粉盛入桶中,运送到各地。饮者随冲即有,叫做“客不及诺苏”,客人尚不及称谢,一杯嘉苏已具,言其迅捷。不过世族多鄙其粗陋,仍旧以手磨为雅,只有平民和军中才用此道。谢玄使刘牢之训练北府兵,人手一袋嘉苏粉,每日服之,行军百里而不疲,夜战三更而不绥,虽然代价高昂,但战斗力十分惊人,战无不捷,威震敌胆。说明嘉苏的成本已经低廉到可以作用于普通士兵了。
随着时局的变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摒弃晋风,恢复嘉苏在汉代的本意——忠勤尚武。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刘琨请他喝嘉苏,祖逖回答道:“报国之志,足以醒神,闻鸡足矣,何用嘉苏!”刘琨佩服不已。
而在北方,嘉苏也成为上层人士必备的饮品,中下层也有机会接触。赫连勃勃建统万城,每建成一段,即使一人持矛,先饮嘉苏,再刺入城墙。入墙者,筑墙者死;不入者,持矛者死。且不论其残暴,可见当时饮嘉苏已经不是贵族的特权,没那么贵重稀有了。在这段时间,北方首次出现了以羊乳牛乳冲入嘉苏的饮用方法,虽然遭到了南方世族的鄙夷,呼为甜虏,但却迅速流行开来。
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但它反应了当时东非人已经有意识地采集kaffa和加工。不过在早期,kaffa并非作为食物或饮料,东非人把kaffa的果核晒干后加热熬煮,将熬出的汁液作为镇定神经、安抚疼痛的药材。
公元前一世纪,阿克苏姆王朝在东非高原崛起,它不断向北方扩张,兵锋横跨红海与尼罗河,最盛时疆域涵盖了埃塞俄比亚、库施(今苏丹),亚丁(今也门)影响辐射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在扩张过程中,阿克苏姆王朝与中东诸文明以及罗马帝国发生激烈碰撞,这种碰撞不止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积极交流。当时阿克苏姆王朝的出口商品中除了黄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还包括Kaffa及其熬煮技术。
Kaffa很快便受到中东商人们的青睐。它方便携带、易于加工,而且能够提振精神,是长途旅行的必备物资,需求量大增。而阿克苏姆王朝为确保足够利润,对kaffa的流通严格管制,只允许kaffa粉出口,使得这种饮料成为一种贵重而稀少的奢侈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后,当时的阿克苏姆皇帝迎娶了一位萨巴皇室的也门公主。这位据称名字叫做Su的公主在回乡探亲时偷偷将一粒kaffa豆生吞下去,回到萨那城再排泄出来。从此kaffa开始了在也门大面积种植,并用公主的名字改称其为kasu,普及扩散开来。根据当时一位希腊旅行家的记载,商人们都随身带着一个用中国丝绸和金线扎成的小口袋,系在胸前。财力一般的商人,在口袋里面装着kasu豆,可以反复熬煮三到四次。只有最阔绰的富翁,才会饮用磨成粉末的kasu,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kasu经由丝绸之路被商人们带入西域,带入中原,正式进入中国视野。在甘肃花海汉代烽燧遗址挖掘出的一片竹简上,记载着龟兹商人路经酒泉报关时提供的物资清单,其中就包括kasu。
Kaffa在汉代最初被称为“苦沸”,指其口感与加工手法,后又有赤苏、昆仑果等异名,以及沿用到后世的名字——嘉苏。赤指其果实颜色,苏究其训诂,《说文解字》,苏从艸;《小尔雅•广名》曰:“死而复生谓之苏”, 《广韵》曰:“苏,息也,死而更生也”。Kaffa有使人从困乏变为兴奋的效用,故称“苏”。嘉者,褒其善。
嘉苏传入中国很早,但中原气候不适宜嘉苏栽种,西域带来的数量又很少,只能作为一种奇珍和贵重药材在上层流传。它真正的普及,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密不可分。
马援对嘉苏十分喜爱,在窦融面前曾夸口说:“吾有昆仑果,服之可敌万众。” 这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明确提到了kasu的存在。它提神的神奇功效,被马援认为是来自于昆仑山的神果。《后汉书》说马援在战斗中“中矢贯胫,犹大呼死战,竟夜未已,士卒无不振奋,敌遂破。帝以玺书劳之。”说不定就是饮用了嘉苏的效用。
东汉初建,西域莎车王康贤积极要求内附,重置西域都护,使者不绝于路。建武九年,名将马援与来歙率诸将平定凉州,与羌人发生连番恶战,这符合西域要求重开丝绸之路的利益。很可能在这期间,马援获得过西域莎车王(当时康已病死,其子贤继位)以及商人们的馈赠,嘉苏的来源,可能就是从此而来。
光武建武十七年,征侧和她妹妹征贰在交趾造反。马援受命前往平叛。交趾瘴气密布,兵马难行。马援做了两个举措,一是命令军中服食薏米,以除瘴;还有就是将随身携带的昆仑果进行尝试栽种。交趾的炎热气候适宜昆仑果生长。马援平叛持续了三年,在这期间,昆仑果的栽种实验获得了成功。马援十分高兴,下令在当地推广普及,“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劝农植果,以利其民。”又立铜柱,标定汉界。
马援班师回朝时,把薏苡种子和昆仑果装了两大车,带回中原。当时群臣和贵族都以为是南方的珍惜土产,但因为马援圣眷正隆,无人敢言。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他从南方带回明珠彩犀,还言之凿凿说看到车上红盈盈的一片,定是玉石之类。天子震怒,马援家人惊恐不安,欲上书辩解,说车上只有薏苡种子与昆仑果,红色实际上是昆仑果的颜色。於陵侯侯昱对他们说,昆仑是神山,马援私藏神果,意欲长生,同样会被居心叵测的人所诬陷。他将让马家把珍藏的昆仑果磨成粉,改名嘉苏,献给天子。
嘉苏味苦,刘秀品尝之后,想起马援东征西讨的艰苦,感叹道:“吞苦以克苦,是我错怪了他呀。”随下诏厚葬,惩治了诬陷之人。后世有成语“薏苡朱果”,即典出于此,指被人蒙受冤屈,被颠倒黑白。
马援事件的影响,让嘉苏的名声在朝中大噪。这种被天子评价“吞苦以克苦”的果实,成为了为国尽忠不辞辛劳的象征。诸臣皆以嘉苏自况忠臣,而且越苦越好,甚至有人称其为草中苏武。张衡二京赋云:“千品万官,已事而踆勤屡省,举觥而嘉苏竞苦”,表达了当时以苦为美为忠的风气。因此在东汉时期,嘉苏的饮用不加任何佐料,纯以苦味。这种制法被归功于马援头上。马援平定交趾,建立铜柱,方有此物流传,所以又称嘉苏为马立苏。
汉章帝建初四年,贾逵、丁鸿、班固等诸儒齐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此次经学大讨论旷日持久,章帝体恤诸位儒者,特地赏赐嘉苏用以提神。诸儒精神振奋,通宵达旦而不觉疲惫,十日而成《白虎通义》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贾逵对嘉苏赞誉有加,认为此物有勤政之德,论证说“南方属火,火非土不荣,而土在中央,故为贤君之附。”认为产于南方的嘉苏是贤明君主的德行象征之一。班固引《吕氏春秋》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吾固知圣人之志,今朱苏是也。”菖蒲菹即菖蒲的根部,味苦,班固说孔子故意食苦,来效仿文王德操,今人饮朱(嘉)苏,也是追蹑先贤之道,将食苦与儒学联系到了一起。而后来的儒学大师如马融、郑玄,也极力称美嘉苏,认为是读书必不可少的饮品,所谓“饮苏如修德”,可以修身养性,砥砺心志。
白虎观会议之后,嘉苏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对嘉苏的关注,慢慢从忠诚一意,转到忠勤二元的象征。如和帝朝名臣徐防:“防勤晓政事,辄饮嘉苏,数日不寐,所在有迹,帝以苏臣美之。”而天子饮嘉苏,则成为意欲亲政的表现。汉质帝因向权臣梁冀索要苏水,被后者认为意欲收权,遂在水中下毒,鸩杀质帝。
而因为交趾地理偏远,转运不易,能运入中原的嘉苏数量不多,一斛嘉苏与黄金等值,平民根本接触不到。于是民间对于这种贵比黄金的饮品,充满了想象。乐府中的丧歌《蒿里》:“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凄凉不得饮嘉苏,人命不得少踟蹰,。”在许多东汉墓的壁画中,都有在仪仗中有手持红果的仪官,位在执幡者后,说明嘉苏在东汉丧葬文化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认为它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在一些谶纬书中,嘉苏已经恢复了它最初的名字——昆仑果,并认为是穆天子拜访西王母后获得的。汉代挽舞《昆仑回》,由扮演西王母的舞者手持红果,呼唤魂魄归来,后引申成为招魂之物。
朝廷、儒学以及民间的三重想象,使得嘉苏的地位与日俱增。可惜与人们的追捧相比,其产量却极其有限,无论是西域还是交趾都无法稳定供应。终东汉一朝,嘉苏只是作为上流社会的一种稀有奢侈品,未做大面积推广。《孔雀东南飞》里有诗句夸耀太守家富裕,说“朱苏三百斛,交广市鲑(xié)珍”, 说明嘉苏仍是值得炫耀的交、广罕见珍物。
随着汉室衰微和军阀割据,嘉苏在中原一度失去了踪影。这种状况的改变,一直要等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征讨西南夷期间,发现南蛮的气候与交趾相仿,遂命一部蜀军就地屯田,在孟获等当地酋长的协助下尝试栽种,获得成功。从此除西域、交趾以外,又多了一个嘉苏产地。
诸葛亮还对嘉苏的之法进行了改良。在他之前,中原制法都是直接取果核熬煮,或碾碎成粉冲服。他创造性地先用高温烘焙果核,再碾碎冲服,让嘉苏的口味更加丰富,苦中含香。诸葛亮自己把它称为捷克苏,寓意露布捷报克服中原,而时人皆称为诸葛苏,以和之前的马立苏相区别。
诸葛亮以勤政闻名,事无巨细,悉以亲临,长期繁重的案牍,让他对嘉苏的依赖十分严重,“口不离嘉,日夜辄饮,殚精竭虑,以此为甚。”(《三国志,杨洪传》)。孙权就曾致信,说“嘉苏虽纯,不宜频烦,足下以中原为念,敢不惜身。”而司马懿更是直言不讳地对蜀汉使者评价:“人寿有恒数,强以朱果催之,食少事烦,入不敷出,焉能久乎?”这些言论表明,当时的人对嘉苏可能产生的负作用,已经有了意识。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未果,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后粮尽而归。在回返汉中途中,猝死于定军山。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他常年大量饮用嘉苏而导致的心脏病。至今武侯祠中仍有杜工部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苏臣心”。浦起龙注云:苏者,嘉苏,苏臣者,言臣子劳心至极。
诸葛亮的猝死,导致蜀汉局势陷入内乱。魏延据汉中,费祎与杨仪则在成都拥护刘禅,相继为魏国统帅司马懿所灭。从此中原打通了与西南夷的交流通道,诸葛苏开始大量流入曹魏宫廷。以何晏、王弼为首,杂糅老庄与儒经,谈玄析理,讲究名士风流。何晏对嘉苏极为热衷,大力倡导,以为此物为清谈之上品。他轻裘缓带,不鞋而屐,左手执麈尾,右手自备小磨,且谈且磨嘉苏豆,磨罢冲饮,饮后必精神勃发,与酒合称二友。
而因灭蜀之功而封晋王的司马懿,一直拒绝返回中原,反而有意识地大量进贡诸葛苏。在何、杜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很快曹魏名流都被清淡迷得神魂颠倒。何晏将嘉苏、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混为五石汤散,成为最流行的药品,甚至于嘉苏黑汤沾到领口形成的污渍,都被当成是名士风度,称为“黑玺”。
五石汤散在曹魏的流行,极大地腐蚀了上层建筑。与此同时,把持着嘉苏源头的司马懿,利用这股风气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推上曹魏高位,国事遂糜烂不可收拾。正始十年,司马懿挥师北上,借口嘉苏上洛入贡为名,奇袭京城,诛杀何、夏、王以及曹爽等人,掌握大权,史称“嘉苏之变。”李义山讽喻此事云,“嘉苏小豆磨未半,已报晋师入洛阳。”
此后司马家篡夺曹魏,讨灭孙吴,建立晋朝。但清谈和嗜药的风尚,却一直未曾停息,风气腐朽不堪。石崇与王恺斗富,把嘉苏熬出的汤水洗澡,谓之醒酒汤,其奢靡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八王之乱绵延十几年,导致五胡入华,西晋灭亡。永嘉南渡之后,中原大量菁英来到长江以南,他们对嘉苏有着强烈的需求。此前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前往夷州探访,留下记录,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此地湿热多瘴气。东晋朝廷遂派人前往夷州尝试种植,并设立夷州郡,广州南方的岛屿也脱离合浦郡,恢复汉制重设珠崖、儋耳二郡,专司嘉苏种植。
夷州、珠崖、儋耳三郡的设立,使得嘉苏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供应东晋的数量大增,不仅大族可以享用,就连普通百姓都有机会接触,还有余力出口给北方,种类也变得多起来。仅见于史书的就有蓝山苏、夷州苏、琼海苏等十几种。随着技术的普及,一贯由国家专营的嘉苏也慢慢扩散到各地,大庄园的佃户和自耕农都有种植。东晋朝廷甚至允许种植者以此物折算赋税徭役。
在这一时期,嘉苏的饮用程序也大大地简化了。以往魏晋名士都自备小磨,亲磨亲喝,以慢和悠闲为美,称为黄老之磨。永嘉南渡以后,夷州、珠崖、儋耳三郡的嘉苏豆都是在当地进行加工,磨成细粉盛入桶中,运送到各地。饮者随冲即有,叫做“客不及诺苏”,客人尚不及称谢,一杯嘉苏已具,言其迅捷。不过世族多鄙其粗陋,仍旧以手磨为雅,只有平民和军中才用此道。谢玄使刘牢之训练北府兵,人手一袋嘉苏粉,每日服之,行军百里而不疲,夜战三更而不绥,虽然代价高昂,但战斗力十分惊人,战无不捷,威震敌胆。说明嘉苏的成本已经低廉到可以作用于普通士兵了。
随着时局的变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摒弃晋风,恢复嘉苏在汉代的本意——忠勤尚武。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刘琨请他喝嘉苏,祖逖回答道:“报国之志,足以醒神,闻鸡足矣,何用嘉苏!”刘琨佩服不已。
而在北方,嘉苏也成为上层人士必备的饮品,中下层也有机会接触。赫连勃勃建统万城,每建成一段,即使一人持矛,先饮嘉苏,再刺入城墙。入墙者,筑墙者死;不入者,持矛者死。且不论其残暴,可见当时饮嘉苏已经不是贵族的特权,没那么贵重稀有了。在这段时间,北方首次出现了以羊乳牛乳冲入嘉苏的饮用方法,虽然遭到了南方世族的鄙夷,呼为甜虏,但却迅速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