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吧,你不是坦克(论钢琴技术)
经常有人问我这里那里技巧问题怎么解决,以后告诉他们来读我此文就好了。
想想也好笑,竟然会有人问我技巧的问题。20岁之前没有一个老师说我技巧好的。每换一个新老师,第一件事情总是改技巧,改方法。这一点是有无数人证的。20岁的时候,我碰上第一个说我弹得不错的外国老师。此人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技巧,李斯特的鬼火,斯克里亚宾第五随便弹。我碰上他的那次,他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柴一,是一周内练出来的,而在这一周中间,他还要干很多其他事情,教学之类的。
于是我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加强技巧?没想到此人说,你问我啊?我还想找人问呢!我自己还在不断地加强呢。后来我跟这个人学了两年半,也从未见他正儿八经教技巧。和技巧有关的指示,不过“贴键”,“人放松”,“身体靠后”等寥寥数语。我还是会时不时问他:如何练技巧?把他问烦了,扔给我一本勃拉姆斯51首练习曲,从头到底很顺地弹了一遍,然后嘱咐我,别把手练坏了。我拿着这本练习曲结结巴巴弹了两天,觉得没劲,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两年半后,我虽然还是不能将斯克里亚宾第五奏鸣曲信手拈来,但手上的把握性倒是有了加强,至少可以上台还算不错地演奏斯氏的第四奏鸣曲了。这也许是他的功劳,虽然我不知道他到底教了我什么。也许却更应该归功为,这两年半我练琴练得比较多。
后来我在Temple大学同时跟Harvey Wedeen与Lambert Orkis两位老师学,前者教独奏的传统曲目,后者教独奏的现代曲目,早期钢琴与室内乐。Wedeen是个老派的钢琴家,他一直认为我的技巧已经很好了,仅有的问题在于小臂的旋转不够,指尖太硬。(想来好笑,中国的老师一向认为我指尖太软。)然而将指尖变软,将小臂的旋转度加强,也并没有让我能够驾驭李斯特的鬼火之类的作品。倒是让我弹出了李斯特的奏鸣曲,并且在第一场博士音乐会中成功地演奏了它。演完之后,所有的人都赞叹我的技巧。我记得我当时告诉大家:我的技巧不好,肖邦的双三度练习曲(op.25 no.6)之类的作品,我是无法驾驭的。这是真心话,然而却引来同行的不解。人说我假谦虚,李斯特奏鸣曲都能弹,双三度不能弹吗?当然,如果我花下大量的时间,也许能练出来。但大量的时间砸在一个小品身上-还不是肖邦最好的小品--值得吗?
至于Orkis教授,他自然拥有极为强大的技巧。但他也从不教技巧,最多提醒我:第一,贴键;第二,手指往手掌心的方向扒拉--而后者是为许多技巧专家所诟病得最多的坏习惯之一(加一句,初学者不宜!)。自然,我有时也会问他,如何掌握技巧?终于把他也问烦了,于是他丢给我一本技巧练习书,里面有各种音型,练各种技巧---书名我真的不记得了,可见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类似的书有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找。他丢给我那本书之后,倒没有嘱咐我别把手练坏了,而是叮咛我别让Wedeen老师知道这事儿,以免遭其鄙视。后来,我从图书馆将此书借来,练了三天,便还回去了。
Temple大学每年夏天都有一个Taubman研修班,专门教你怎样合理地弹琴。Taubaman是一位伟大的钢琴老师,教技巧很有一套,影响甚广。我记得上音周薇老师有一次还提到过这个人以及她的方法。于是有一年暑假我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研修班。一开始三天兴趣盎然,因为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方法,的确有启发,之后就开始无聊起来了。我发现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你弹琴放松,零紧张度。他们相信:最放松,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可是难道贝多芬,肖邦,拉赫写出这些技巧艰深的作品,是让你觉得舒服的吧?他们是要挑战你的极限啊!这个悖论,是Taubman专家们应该思考的。在这些专家们的眼里,我音乐上的想法很好,但身体紧张,这样练下去,手承担的压力太大。有一次上课,专家惊讶于我一个看上去无比奇怪的指法。说了一套关于这样的指法损伤手的言论。于是我问,若不用这样的指法,旋律线怎么能连起来。专家说:“用踏板啊!”--从此之后,Taubman方法在我心中走下神坛。谁不知道用踏板呢?可是用踏板连和用手连是两回事儿啊!我情愿用一个看上去很危险的指法去连,也不愿意将这个任务教给踏板,从而获得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放松。
现在,经常有内行说我技巧好,也偶尔有内行说我的技巧不好。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但凡他们说我技巧好的,那一定是他们听到了我自己都觉得舒服的演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很享受,很有把握,音乐也表达淋漓尽致,内行说技巧好,外行们说音乐好--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但凡内行们说我技巧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听了一场连我自己也不满意的演奏。他们挑触键,挑放松,往往我自己也在挑。挑的东西或许非常不一样,但那不是问题。觉得这里那里不对劲,这个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像Horowitz,Hamelin这样的技巧牛人来说,也许存在某种脱离于具体作品的纯技巧。他们无疑掌握了该种纯技巧,于是不管什么曲子上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但至少对于我来说,每一个优秀的曲子便是一种(或者一套,一类)不同的技巧。我的技巧好不好,完全取决于那场演奏,弹那个作品,我有没有驾驭那种(那套,那类)技巧。每个优秀的作品都是“不可无一,不必有二”的(汪立三对“牧童短笛”的评价)。优秀的作曲家,特别是贝多芬,莫扎特之后的作曲家从不重复自己(也许重复自己是让他们觉得最尴尬而不能发生的事情!)。每个作品他都想创造一种新的境界。境界既然不同,方法自然不同。比如,你无法想象贝多芬“悲怆”和“月光”用的是同一种技巧,也无法想象肖邦的八度练习曲与李斯特的匈狂六,与柴一用的是同一种八度技巧(因此并不是说你练好肖邦八度,便能驾驭舒曼八度与老柴八度了。有共通点,不同之处更多。因为作曲家想要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你当然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把这些困难的八度都弹出来,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大染缸型钢琴家,弹什么都是这个味道。人家去听的,其实不是作曲家,而是他大染缸。
老师们为了教学,常用归纳法,八度怎么弹,三度怎么弹,莫扎特时期的跳音怎么弹,巴赫的装饰音怎么弹。然而这仅仅是触及了真理的一角。因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归纳,而是反归纳。好的艺术不会是一般情况,而是特殊情况。莫扎特时期大多数人这样弹,莫扎特必然不这样弹。这是一定之理。这就好比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对立。社会学是归纳,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人类学就是跟你对着干,我就到深山老林里找一个人群,他们就不这样!
仅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而已,其实技巧牛人们的演奏有时候反而没劲。Hamelin和傅聪都是伟大的钢琴家,都具有极好的音乐。你是愿意听Hamelin那样的无坚不摧,举重若轻,还是愿意听傅聪那样的苦苦挣扎?比如说开车,前面有一个减速的台阶,正常人都是提前减速,然后慢慢通过。而Hamelin开的是坦克,可以将减速台阶视为无物。原速通过不说,台阶还被他撞坏了。我觉得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减速通过更具观赏性。这就是马术比赛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姚明永远拿不到NBA扣篮比赛的冠军,而1米68的人则更有机会拿。
其实传统的钢琴曲目是充满着减速台阶的,经典的作曲家们无一不深谙“马术”之道。--只是那些自认为技巧不好的人拼命想把自己武装成坦克。(涅高茨说过,用手枪对付碉堡,用大炮打小鸟)且不说一匹马极难武装成坦克,就算给你弄成了,也不具备什么观赏性,只具备破坏性。“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看看,技巧高,反而没有技术含量了!
当然也有一马平川的作品,只需将油门一踩到底,谁的车速度快谁获胜。在这样的情况下,傅聪是不可能与Hamelin比的,这不是傅爷的菜。
有人喜欢看马术,有人喜欢看坦克摧枯拉朽,有人喜欢看一辆坦克出现在马术比赛中,也有人喜欢看一匹马出现在坦克群中。所以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必争对错。观众群不同罢了。只是,如果你是一匹马,不要装坦克。而在那些减速台阶多的作品里,你不是坦克,还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呢!
Wedeen老师去年以85岁的高龄退休了,我还经常去他家弹一些什么给他听。他是一个超级网球迷,但凡有重要网球比赛的时候,他家里必定回荡着转播网球比赛的声音。我记得以前他在学校上钢琴私人课时,有几次还开着电台。他的学生们也嘻嘻哈哈无所谓。有一次他说,近十年来,网球这项运动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以前,往往精要在于你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儿。(想想后期的阿加西,速度,力量一概没有,他靠什么拿到的2005年美网亚军?)现在,则是坦克横行的世界。当然,比赛与艺术不同嘛,打赢了就行。1米68的人在真正的篮球赛场上扣篮是扣不过姚明的。只是,钢琴到底是比赛还是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想想也好笑,竟然会有人问我技巧的问题。20岁之前没有一个老师说我技巧好的。每换一个新老师,第一件事情总是改技巧,改方法。这一点是有无数人证的。20岁的时候,我碰上第一个说我弹得不错的外国老师。此人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技巧,李斯特的鬼火,斯克里亚宾第五随便弹。我碰上他的那次,他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柴一,是一周内练出来的,而在这一周中间,他还要干很多其他事情,教学之类的。
于是我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加强技巧?没想到此人说,你问我啊?我还想找人问呢!我自己还在不断地加强呢。后来我跟这个人学了两年半,也从未见他正儿八经教技巧。和技巧有关的指示,不过“贴键”,“人放松”,“身体靠后”等寥寥数语。我还是会时不时问他:如何练技巧?把他问烦了,扔给我一本勃拉姆斯51首练习曲,从头到底很顺地弹了一遍,然后嘱咐我,别把手练坏了。我拿着这本练习曲结结巴巴弹了两天,觉得没劲,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两年半后,我虽然还是不能将斯克里亚宾第五奏鸣曲信手拈来,但手上的把握性倒是有了加强,至少可以上台还算不错地演奏斯氏的第四奏鸣曲了。这也许是他的功劳,虽然我不知道他到底教了我什么。也许却更应该归功为,这两年半我练琴练得比较多。
后来我在Temple大学同时跟Harvey Wedeen与Lambert Orkis两位老师学,前者教独奏的传统曲目,后者教独奏的现代曲目,早期钢琴与室内乐。Wedeen是个老派的钢琴家,他一直认为我的技巧已经很好了,仅有的问题在于小臂的旋转不够,指尖太硬。(想来好笑,中国的老师一向认为我指尖太软。)然而将指尖变软,将小臂的旋转度加强,也并没有让我能够驾驭李斯特的鬼火之类的作品。倒是让我弹出了李斯特的奏鸣曲,并且在第一场博士音乐会中成功地演奏了它。演完之后,所有的人都赞叹我的技巧。我记得我当时告诉大家:我的技巧不好,肖邦的双三度练习曲(op.25 no.6)之类的作品,我是无法驾驭的。这是真心话,然而却引来同行的不解。人说我假谦虚,李斯特奏鸣曲都能弹,双三度不能弹吗?当然,如果我花下大量的时间,也许能练出来。但大量的时间砸在一个小品身上-还不是肖邦最好的小品--值得吗?
至于Orkis教授,他自然拥有极为强大的技巧。但他也从不教技巧,最多提醒我:第一,贴键;第二,手指往手掌心的方向扒拉--而后者是为许多技巧专家所诟病得最多的坏习惯之一(加一句,初学者不宜!)。自然,我有时也会问他,如何掌握技巧?终于把他也问烦了,于是他丢给我一本技巧练习书,里面有各种音型,练各种技巧---书名我真的不记得了,可见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类似的书有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找。他丢给我那本书之后,倒没有嘱咐我别把手练坏了,而是叮咛我别让Wedeen老师知道这事儿,以免遭其鄙视。后来,我从图书馆将此书借来,练了三天,便还回去了。
Temple大学每年夏天都有一个Taubman研修班,专门教你怎样合理地弹琴。Taubaman是一位伟大的钢琴老师,教技巧很有一套,影响甚广。我记得上音周薇老师有一次还提到过这个人以及她的方法。于是有一年暑假我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研修班。一开始三天兴趣盎然,因为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方法,的确有启发,之后就开始无聊起来了。我发现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你弹琴放松,零紧张度。他们相信:最放松,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可是难道贝多芬,肖邦,拉赫写出这些技巧艰深的作品,是让你觉得舒服的吧?他们是要挑战你的极限啊!这个悖论,是Taubman专家们应该思考的。在这些专家们的眼里,我音乐上的想法很好,但身体紧张,这样练下去,手承担的压力太大。有一次上课,专家惊讶于我一个看上去无比奇怪的指法。说了一套关于这样的指法损伤手的言论。于是我问,若不用这样的指法,旋律线怎么能连起来。专家说:“用踏板啊!”--从此之后,Taubman方法在我心中走下神坛。谁不知道用踏板呢?可是用踏板连和用手连是两回事儿啊!我情愿用一个看上去很危险的指法去连,也不愿意将这个任务教给踏板,从而获得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放松。
现在,经常有内行说我技巧好,也偶尔有内行说我的技巧不好。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但凡他们说我技巧好的,那一定是他们听到了我自己都觉得舒服的演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很享受,很有把握,音乐也表达淋漓尽致,内行说技巧好,外行们说音乐好--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但凡内行们说我技巧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听了一场连我自己也不满意的演奏。他们挑触键,挑放松,往往我自己也在挑。挑的东西或许非常不一样,但那不是问题。觉得这里那里不对劲,这个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像Horowitz,Hamelin这样的技巧牛人来说,也许存在某种脱离于具体作品的纯技巧。他们无疑掌握了该种纯技巧,于是不管什么曲子上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但至少对于我来说,每一个优秀的曲子便是一种(或者一套,一类)不同的技巧。我的技巧好不好,完全取决于那场演奏,弹那个作品,我有没有驾驭那种(那套,那类)技巧。每个优秀的作品都是“不可无一,不必有二”的(汪立三对“牧童短笛”的评价)。优秀的作曲家,特别是贝多芬,莫扎特之后的作曲家从不重复自己(也许重复自己是让他们觉得最尴尬而不能发生的事情!)。每个作品他都想创造一种新的境界。境界既然不同,方法自然不同。比如,你无法想象贝多芬“悲怆”和“月光”用的是同一种技巧,也无法想象肖邦的八度练习曲与李斯特的匈狂六,与柴一用的是同一种八度技巧(因此并不是说你练好肖邦八度,便能驾驭舒曼八度与老柴八度了。有共通点,不同之处更多。因为作曲家想要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你当然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把这些困难的八度都弹出来,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大染缸型钢琴家,弹什么都是这个味道。人家去听的,其实不是作曲家,而是他大染缸。
老师们为了教学,常用归纳法,八度怎么弹,三度怎么弹,莫扎特时期的跳音怎么弹,巴赫的装饰音怎么弹。然而这仅仅是触及了真理的一角。因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归纳,而是反归纳。好的艺术不会是一般情况,而是特殊情况。莫扎特时期大多数人这样弹,莫扎特必然不这样弹。这是一定之理。这就好比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对立。社会学是归纳,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人类学就是跟你对着干,我就到深山老林里找一个人群,他们就不这样!
仅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而已,其实技巧牛人们的演奏有时候反而没劲。Hamelin和傅聪都是伟大的钢琴家,都具有极好的音乐。你是愿意听Hamelin那样的无坚不摧,举重若轻,还是愿意听傅聪那样的苦苦挣扎?比如说开车,前面有一个减速的台阶,正常人都是提前减速,然后慢慢通过。而Hamelin开的是坦克,可以将减速台阶视为无物。原速通过不说,台阶还被他撞坏了。我觉得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减速通过更具观赏性。这就是马术比赛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姚明永远拿不到NBA扣篮比赛的冠军,而1米68的人则更有机会拿。
其实传统的钢琴曲目是充满着减速台阶的,经典的作曲家们无一不深谙“马术”之道。--只是那些自认为技巧不好的人拼命想把自己武装成坦克。(涅高茨说过,用手枪对付碉堡,用大炮打小鸟)且不说一匹马极难武装成坦克,就算给你弄成了,也不具备什么观赏性,只具备破坏性。“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看看,技巧高,反而没有技术含量了!
当然也有一马平川的作品,只需将油门一踩到底,谁的车速度快谁获胜。在这样的情况下,傅聪是不可能与Hamelin比的,这不是傅爷的菜。
有人喜欢看马术,有人喜欢看坦克摧枯拉朽,有人喜欢看一辆坦克出现在马术比赛中,也有人喜欢看一匹马出现在坦克群中。所以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必争对错。观众群不同罢了。只是,如果你是一匹马,不要装坦克。而在那些减速台阶多的作品里,你不是坦克,还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呢!
Wedeen老师去年以85岁的高龄退休了,我还经常去他家弹一些什么给他听。他是一个超级网球迷,但凡有重要网球比赛的时候,他家里必定回荡着转播网球比赛的声音。我记得以前他在学校上钢琴私人课时,有几次还开着电台。他的学生们也嘻嘻哈哈无所谓。有一次他说,近十年来,网球这项运动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以前,往往精要在于你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儿。(想想后期的阿加西,速度,力量一概没有,他靠什么拿到的2005年美网亚军?)现在,则是坦克横行的世界。当然,比赛与艺术不同嘛,打赢了就行。1米68的人在真正的篮球赛场上扣篮是扣不过姚明的。只是,钢琴到底是比赛还是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