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今天是4月17号,2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0年4月17号,我出生在吉林省抚松县一个小学教员家庭。我在长大后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我们这个姓氏的来源,我们的祖先是从什么地方来到我出生这个地域的。 查询的结果几句话说不明白,大概的情形是-----孔子有个很贤德的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用祖父的名讳做自己的姓氏,这个人就是我们这个柴氏的高祖柴举。柴氏的后人中,最有出息的是做过整个中国皇帝的柴荣(周世宗),在“史海沉钩”里有好事者统计过,中国几百个姓氏中,只有二十几个出过皇帝,我们柴氏,是其中之一。我母亲的娘家姓刘,是从山东来到东北谋生的一个家族。 在我出生之前,我们家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就是我的两哥哥。我大哥最开始是一名铁路工人,后来随着这个国家单位改革,他所在的单位也转变成自负盈亏的铁路方面的建筑公司。我二哥则是在结束他荣耀的海军军人生涯后回到老家,在当地政府找到了一份工资微薄的工作。 在我长大成人后,我也曾一度探寻我性格的形成因素,有一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你想确定一个人的某个理想是否是三分钟热血,那么需要从他的童年寻找线索。我自己最早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在我五岁那年,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照料我,就把我送到农村我姥姥家去寄养一段时间,我记得当时就是非常的想家,就是想回到有我父母和两个哥哥的那个家,直通那里的那条大道就在姥姥家旁边,当时还是土路面,道两旁是高高大大的整齐的白杨树,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当时我经常自己一个人站在路旁,愁苦难过的看着偶尔会路过的朝着我自己的家方向驶去的解放卡车,蓝色的大家伙轰然而过,留下一片飞扬起来的尘土------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清楚的记得那片浓密的杨树叶被夏天的风吹的哗哗的声音。后来我在长春生活的时候经常去逛旧书市,我曾试图找到童年时代我读过的那些书,期望能找找孩童时的感觉,但是终究再也没有见过那些书。记忆犹新小时侯读过的书有《三个大王改名记》,内容是发生在一群小学生们周围的事情,描写三个很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文笔诙谐幽默。还有《狐狸列那的故事》,写的是一只可爱但又自私,伶俐也很狡猾的狐狸在森林里招摇撞骗的一系列风趣的故事。书中各个小动物个性刻画丰富,故事轻松动人。还有四册一套的《世界之最》其中有一条“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曾列出过芝加哥的那座梯形的有一百多层的大楼的黑白照片,若干年后,我曾数次从那座建筑下走过。还有《图文成语故事》,《属虎的孩子们》等等,有一本忘了书名,但内容还记得的书,写的是几个小动物结伴穿过险恶的原始森林去长白山寻求宝藏的故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城镇,文化生活比现在还匮乏,那几本翻来复去的书读完了,童年也就在父母渐渐频繁的吵架中迷迷糊糊的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