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死与真人
关于灵魂不死。《斐多》如是说,苏格拉底要死了,他的一帮子学生跑过去安慰他。但结果是,他不得不反过来安慰这帮子学生,所以和他们谈灵魂不死。但他的“论证”显然说服不了他们,于是,他不得不提醒他们注意“论证”(logos)的限度。换言之,论证得以继续,而非止步于某种非常特殊的非理性(相对主义)的前提,恰恰是对言辞的限度有个清醒的认识。但即便继续下去,仍然没有满意的“论证”,于是苏格拉底不得不开始讲述他作为哲学家的人生历程。
另外一个问题似乎也能在这个故事中获得初步的解答,就是理念论的问题。无论是把理念论看做学说还是看做反讽,显然都是过与不及。至于所谓柏拉图的真实学说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与柏拉图讲述的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经历所揭示出的东西不相符。哲学家就是在途中。
至于真人,大概是圣人气象之类的东西吧。我想起《封神演义》中的三位师兄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据说,通天教主是孔子,而通天教主门下的都是一些修得人形的禽兽。(当然,通天教主自己不是禽兽,而是真正的人。并且,虽然太上老君是老大,但法力也不能压制通天教主,最终不过是平手而已。至于元始天尊,按一般说法,是盘古。这是否暗示太上老君是先天而天弗違,通天教主是後天而奉天時?)希伯来圣经说,人形是上帝之形。但人不是上帝,正如修得人形的禽兽不是真人?如何才算脱离动物变成完全的真正的人呢?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好比尼采的“孩子”(老子的?)。海德格尔说,动物无生死,只有人有生死。动物为什么无生死呢,因为动物不操心,动物是完全自然的。但仅有人形的禽兽不可能变得完全自然,因为人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总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要变得完全自然,有两途,一个是变得完全禽兽,一个是变得完全真人。
当然,真人之间用笑交流,而非用logos交流这个问题,毕竟只存在于传说中。可以用logos交流的,都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通天教主和他的弟子们这类情况。施特劳斯说,柏拉图没法构造出一篇出现两个苏格拉底的对话。我们的传统中,出现的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要么是彼此互赞为龙凤,要么是讨论先王遗迹的问题。至于孔子为何要纠缠于先王遗迹,恐怕和苏格拉底不得不反过来安慰他的弟子们是一个道理吧?
当然,我没区分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聋子没法区分五音,瞎子没法区分五色(更准确的比喻也许是,我的眼睛尚只能看清昏暗的东西,所以看到大光明,只有一个感觉——眩晕——根本分不清他们孰高孰低。但我还是能知道那些我能看清的东西无法与这些东西相比)。当然,我漏掉了哲人。在我看来,哲人似乎是联接我这里所诠释的真人与无竟寓所诠释的真人的关键(无竟寓后面21分钟也讲到)。当然,也是一切有肉身的真人的固有属性,如庄子之“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哲人偶尔能“同于大通”,无时无刻不同于大通的,那简直是死人了。为什么一个无时无刻不自然的人,却只能偶尔“坐忘”,偶尔将自己等同于大自然?我在这里用哲人来指代一种从小自然指向大自然的某种上下求索的力量本身?没有“真人”、“大自然”、“真理”这种假定作为追求的目标,就意味着万物皆混沌,自然无所谓人与非人。也就是说,人意识到自己是人、是一个东西、而非毫无意识,人就必然会假设那三种东西,更准确地说,那一个东西。但那一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不论是老子,还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都不过是用logos强字之曰道罢了。
《列子》讲的是“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这种意义上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是电视采访那样的?如果是后者,那我丝毫觉得没什么好神奇的,因为不过是他能不凭借无线电能做到每个人凭借无线电能做到的东西而已。这就好比过目不忘没啥好神奇的,因为也许不过造就了一个可以自己走路的百科全书而已,大家带个手机上一下度娘自然就能做到。同样,如果某个肉体“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那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开个空调就能做到。但我们也说像颜子那样闻一知十,像苏格拉底那样通宵灌醉所有人第二天还能神清气爽到处找人闲聊一整天才休息是神奇的。区别何在?前者不近人情,怪力乱神,从而不过是人的能力的某种极端夸大,在天上的投射而已。但说到底不过是人之常情可以想象的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这是实指的话,只可能是夸张,因为没有谁会相信把人丢到活火山里面还能没事,哪怕他是如来佛。后者虽然不像前者那样神乎其神,但我们如果认为其是实指的话,就会发觉非一般人所及,但又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人是确实存在的。后者这种能力加上前者这种“气象”,就几乎全了。
(传送门: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6915)
另外一个问题似乎也能在这个故事中获得初步的解答,就是理念论的问题。无论是把理念论看做学说还是看做反讽,显然都是过与不及。至于所谓柏拉图的真实学说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与柏拉图讲述的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经历所揭示出的东西不相符。哲学家就是在途中。
至于真人,大概是圣人气象之类的东西吧。我想起《封神演义》中的三位师兄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据说,通天教主是孔子,而通天教主门下的都是一些修得人形的禽兽。(当然,通天教主自己不是禽兽,而是真正的人。并且,虽然太上老君是老大,但法力也不能压制通天教主,最终不过是平手而已。至于元始天尊,按一般说法,是盘古。这是否暗示太上老君是先天而天弗違,通天教主是後天而奉天時?)希伯来圣经说,人形是上帝之形。但人不是上帝,正如修得人形的禽兽不是真人?如何才算脱离动物变成完全的真正的人呢?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好比尼采的“孩子”(老子的?)。海德格尔说,动物无生死,只有人有生死。动物为什么无生死呢,因为动物不操心,动物是完全自然的。但仅有人形的禽兽不可能变得完全自然,因为人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总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要变得完全自然,有两途,一个是变得完全禽兽,一个是变得完全真人。
当然,真人之间用笑交流,而非用logos交流这个问题,毕竟只存在于传说中。可以用logos交流的,都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通天教主和他的弟子们这类情况。施特劳斯说,柏拉图没法构造出一篇出现两个苏格拉底的对话。我们的传统中,出现的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要么是彼此互赞为龙凤,要么是讨论先王遗迹的问题。至于孔子为何要纠缠于先王遗迹,恐怕和苏格拉底不得不反过来安慰他的弟子们是一个道理吧?
当然,我没区分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聋子没法区分五音,瞎子没法区分五色(更准确的比喻也许是,我的眼睛尚只能看清昏暗的东西,所以看到大光明,只有一个感觉——眩晕——根本分不清他们孰高孰低。但我还是能知道那些我能看清的东西无法与这些东西相比)。当然,我漏掉了哲人。在我看来,哲人似乎是联接我这里所诠释的真人与无竟寓所诠释的真人的关键(无竟寓后面21分钟也讲到)。当然,也是一切有肉身的真人的固有属性,如庄子之“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哲人偶尔能“同于大通”,无时无刻不同于大通的,那简直是死人了。为什么一个无时无刻不自然的人,却只能偶尔“坐忘”,偶尔将自己等同于大自然?我在这里用哲人来指代一种从小自然指向大自然的某种上下求索的力量本身?没有“真人”、“大自然”、“真理”这种假定作为追求的目标,就意味着万物皆混沌,自然无所谓人与非人。也就是说,人意识到自己是人、是一个东西、而非毫无意识,人就必然会假设那三种东西,更准确地说,那一个东西。但那一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不论是老子,还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都不过是用logos强字之曰道罢了。
《列子》讲的是“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这种意义上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是电视采访那样的?如果是后者,那我丝毫觉得没什么好神奇的,因为不过是他能不凭借无线电能做到每个人凭借无线电能做到的东西而已。这就好比过目不忘没啥好神奇的,因为也许不过造就了一个可以自己走路的百科全书而已,大家带个手机上一下度娘自然就能做到。同样,如果某个肉体“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那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开个空调就能做到。但我们也说像颜子那样闻一知十,像苏格拉底那样通宵灌醉所有人第二天还能神清气爽到处找人闲聊一整天才休息是神奇的。区别何在?前者不近人情,怪力乱神,从而不过是人的能力的某种极端夸大,在天上的投射而已。但说到底不过是人之常情可以想象的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这是实指的话,只可能是夸张,因为没有谁会相信把人丢到活火山里面还能没事,哪怕他是如来佛。后者虽然不像前者那样神乎其神,但我们如果认为其是实指的话,就会发觉非一般人所及,但又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人是确实存在的。后者这种能力加上前者这种“气象”,就几乎全了。
(传送门: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