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文学理论导论》笔记
04集 伽达默尔认为对讽刺的理解只能在认同使用讽刺者的观点基础上才能达成~~**老头举政治讽刺时互相理解的反例...我觉得这里有疑惑,伽达默尔原文的“认同”改一下是可以成立的吧,如果不能看到讽刺的这句文字的意义被并发现他的立足点,即使你知道对方在讽刺是通过语言之外的东西,音调、观众的哄笑?但是这个讽刺具体是怎么成立的呢?一定是在对方用逻辑呈显了我方观点的一个看似荒诞的漏洞,或者只是一个玩笑似的故意引申,但如果你要理解对方这个讽刺的话,实际上你只能预设对方认为他自身的立脚点是正确的,不然还是理解不了啊!!** Hirsch:涵义在作者的意图中,而不在文本字词中 **近乎庄子的“得意忘言”了** 理解就是知道作者想说的是什么。Hirsch 是Wimsatt(《the intentional fallacy》作者之一)的学生,但他事实上反对了W的观点。meaning and significance的不同meaning 的获得必须是真确的 老头举的考试时老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作者的意思,从而展现自己读懂了作者意思。进而推出共有的意识,以我们都认同的形式存在,这是释义的基础。 **这明显是不充分的论证啊。有那么多人辞不达意,但我们还是能通过辞来得到一个我们认为他想表达的意思,结果他会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又或者读者知识水平低根本降格了作者呢——我们最初的阅读不都是这样的么?作者已经死掉的情况下,“作者的意图”就更类似于去想象一个福柯意义上的作者——事实上是文本的一个功能——要说什么。因为我们的阅读行为只能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个完美的模范作者只是个想象,总是会倒向经验作者一边为他自己的视域限制。更何况我们也离文本的视域有距离,我们还有代入感,作为时时掉入滥情陷阱的经验读者,理想读者也是难以达到的。多像老子的论证,道家讲明明我们离道已经隔了两三层,儒家却讲我们要合乎天性,这是可能的。我基本上取道家言。** **逻辑上来讲,当然我们不愿意承认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世界就是这样。我们追求一个东西,通过这个追求,上帝给了我们一些和我们原来想的不一样的东西,那是因为原来想的那个本来就不存在不可能不现实。理解是不可能的,而阅读却通过这种不可能而达成了完成。套用一个不沾边的海德格尔式短语——“不可能的可能性”,才是正解。** 沃尔夫冈·Iser 六七十年代康斯坦斯大学 接受史、接受美学...伊瑟尔后来跑去做文学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fiction去了,**《后事实追寻》纪尔兹那个是叫文化人类学么? ** ——为什么有文学出现?我们为什么讲故事?虚构? **因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即这种暧昧的感受,通过感性的刺激,也诉诸不可靠的情节和因果逻辑。所以一切归于叙事,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可以反故事了。** Iser和伽达默尔都认为,意义的解读不可能是客观的,但他坚持两个视域偏见的互换,没有读者可以穷尽文本的可能性,每个作者都用自己的方法填补空隙“gaps”——abyss深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伽达默尔意义上、spark plug火花塞(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间隙类似于火花塞两极之间的间隙)伊瑟尔意义上 伊瑟尔阅读reading与诠释interpretation的不同,而伽达默尔却不区分,这是个很小的分别。但伊瑟尔强调价值观支配了对阅读材料和诠释策略的选择。surprise的重大价值,没surprise不值得读boredom,巨大的gaps让人看不懂而扔掉书本overstrain。“阅读在于期望的违背”violation of expectation,悬念的期望。 也即不是跨过深渊我们会见到真理,而是跨过深渊我们被surprise了。大概这是他对问题的回答,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是我们需要文学的理由之一吧。 **读者的努力没有获得惊讶,期望没有被违背的是类型文学。这批评的太轻松了哈哈,事实上侦探小说还是惊讶的,只不过是很矛盾的惊讶,现代侦探小说事实上是从现代都市中长出来的,越来越黑色冷硬赛博朋克很有批判意味的东西,当然暴力凶手的完成和破案的期待确实没有被违背,但是破案的过程和凶手不是预想的那个凶手也算违背了期望喽。** 伽达默尔的方法论是灌输一个traditional canon ,伊瑟尔则是给我们灌输一个innovative canon 创造性标准。历史相对主义的标准就是顺其自然,听每个人的不同主张,而不是遵守规范。作品只是作品,如果有好作品坏作品,可以区分meaning 和significance,我只想读带有后者的“好的”作品,那这种标准其实也是一种限制,而且我们也不能真正区分这两者!我们只能读,然后说这些是文学,我们不需要将它当做真理去做什么。 然后才能进入文学作品价值的评价。 05集 老头先是怀念了一下克林斯·布鲁克斯们还在教书的时代,新批评派、wimsatt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前者是耶鲁大学教授,两次文学浪潮的第一次、耶鲁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还好没发展成耶鲁四人帮是怎样炼成的... 新批评派1939《understanding poetry》理解诗歌,罗伯特·潘·沃伦+布鲁克斯~~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的诗人所做之辩护,形式主义——诗人并非理型和现实的拙劣的模仿者,不是书写杂乱无章的实然,而是书写事物应然的样子,从而使纷乱的世界归于形式和秩序。 伊丽莎白朝的Sir Philip Sidney《the apology for poesie诗辩》,诗人处于神学和其他学科(哲学、历史、科学)之间,诗人“用他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另一个自然。他不曾承认过什么,因此也从未说谎。”艺术是服务性学科,不为别的学科和解释世界而存在。 康德1790《判断力批判》,目的性、合目的性云云...*《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雏形,柄谷行人的东西里也有康德美学的阐发* 王尔德all art is quite useless.美本质上就无价而珍贵,我们就既不垂涎也不讨厌它。 摒弃了主观功利,反而是自由的,不依据其他事物,不追求其他目的而独立存在。*进一步说“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义这一脉,也算浪漫主义的余波(从唯美主义宗济慈可以看出),所以阿特伍德说今天的英语文学依然在浪漫主义的余波当中,良有以也。** JC兰塞姆《The new criticism》,(普莱、让·斯塔洛宾斯基和巴特,在法国也被称为新批评派...) IARichards“phantom aesthetic state幻觉审美状态” wimsatt诗歌的意思表达不明确,不是一首好诗。"作者的意图,不能被当做判断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语言带有作者风格的状况,需要谨慎对待。 诗歌完成之后文字是要发展的,不能因为考虑作者意图就忽略这一点。所以造物者举起他的假肢就已经是完成了理解...*好霸气的论证* 06集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 不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并且认为诗歌不能协调冲突的需求,诗歌就是人类不能协调心理冲突的体现(区别于Richards)。所以虽然细读做得很好,燕卜荪却不是新批评的先驱,而更多被视为解构主义的先驱。 布鲁克斯关于华兹华斯《独自幽居》irony,在诗歌中协调不可能的事情,paradox/tension/ambiguilty。 oxymorons矛盾修饰法。并未协调的情感矛盾,“分歧对于我们又如何呢”。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又能很容易分开、整体一致性也可以很容易破碎。*新批评某种意义上导致了解构主义* 07集 结构主义:索绪尔、罗曼·雅各布森《linguistics and poetics语言学与诗学》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巴黎+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诠释学重视涵义、内容meaning——伽达默尔“the subject matter”/使信息准确并被理解地传递的可能性;形式主义则研究文学性会妨碍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什克洛夫斯基“defamiliarization”使得我们理解变慢并出错。 新批评也研究文学技巧使理解变慢,而实用语言是直接迅速的。(但文学性不止使理解变慢,同时也使得意义丰富了。) 新批评对形式的研究重视的是诠释学方面,即形式怎样阻碍了理解;而形式主义者更重视文本的组合方式,也即形式本身的美学。meaning--structure. 艾肯鲍姆1927《the theory of the formal method形式语言学理论》,“struggle for science”文学史本身就是文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争夺支配权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struggle)—— 1926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对形式主义的攻击,形式主义是一种唯美主义,因为唯美主义与历史、阶级斗争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象征主义者认为诗歌完全依靠图象,关于思考的形象,思想来源于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是被声音和语言增强的,语言附属于图像和思想,语言类似于承载图象的容器或思想的仆人。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动机,虽然说是追求严格的科学化,但也在美学上做了妥协——坚持生活不必是灰暗和单调的,而文学使语言粗糙化和陌生化的能力冲淡了这种灰暗和单调。 一切皆是形式,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区别。诗歌语言poetic language和实用语言pratical language则有区别、情节与故事的区别、节奏和韵律的区别——形式主义者的双重标准。 声音是独立于意义的,这一点索绪尔和形式主义者都同意,不然象征主义者就正确了。 形式主义并没有忽视历史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沙皇下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老头想什么呢,好错乱。怪不得纳博科夫说,美国仔的问题是他们都以为是列宁解放了农奴* 08集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弟子整理,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弟子整理成文。 language/speach语言/言语 个人语言(即言语或话语)是按时间排序的语言的可能组合,而语言是群体共享的。 signified所指/signifier能指之间的关系,也即事物和声音图像的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任意的)。“the tagmeme法位”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不是“word”。符号的任意性和差异性。每一个词汇的价值仅仅来自于它和图表中其他符号同时存在的关系。 任意性和差异性之间是有关系的:概念之所以能有差异性,不是因为他们被主动地定义了,而是因为被(他们自身)与语言系统里其他词汇的关系被动地定义了。 换言之,如果没有一件事物的反面,和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异,那么这件事物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对事物的初次认识一定是被动的,通过否定这不是其他事物而达成认识,然而面对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又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我们控制不住地自发的认识和理解。 个体对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的改变,即使可能,也必须得到群体的默认和接受,没有人能单独改变一个群体符号的使用方式。词义的来源即使用的历史和惯例,但语言也一直在不断变化。synchrony/diachrony共时性、历时性。 09集 罗兰·巴特《论拉辛》列维斯特劳斯+罗曼雅各布森《猫》(谈波德莱尔的书)人类学家艾德蒙·里奇关于圣经创世纪的结构主义分析。 叙事学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方面:罗兰·巴特“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茨维坦·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热奈特的喻象》 形式主义功能论,综合功能和自动功能----共时性和历史性。 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运动》“结构主义者分解真实事物,再将他们重组。”(形式主义分析对象但并不分解它们,对象以本身的形式存在,只从各自的作用上分解。)列维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 诗歌功能可以被理解为metaphorization of what is otherwise metonymic.对隐喻的转喻。 转喻是对符号的选择,符号之间的排列,根据的是语法、句法规则。metonymy表示“前后的排列”;可供选择的符号,为了某个目的从选择轴上被选出来metaphoric。 雅克布森 六功能论***** 10集 德里达,(和阿甘本等人,学术的伦理学转向)1966,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科学”会议。 杰弗里·哈特曼、哈罗德布鲁姆,希利斯米勒和德里达从耶鲁一同转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延异》、《结构、符号和游戏》 transcendental signified 超验所指 符号的剩余和增补。 《生食与熟食》“有关神话的结构话语,神话话语自己本身必须是神话形态的,他必须具有自己所说之物的形态(form)”“为了模仿神话想法的的自然流动,我的进取心,它本身太简明也太冗长,不得不屈服于神话思想的要求并尊重它的节奏。因此这本书是关于神话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神话。” 德里达“符号的意义,总是被理解和决定的,在符号这个意义上,能指指向所指,能指与所指不同,如果人们能将能指与所指间的差别抹去,那么所指本身就会作为形而上的概念被废弃。” 将言语或语言的组合结构理解为一个能指带出另一个能指。解构主义称为“the signifying chain指链”,而我们存在于一个含义流中。 结构主义的危机在于反对传统上对于起源或原因的理解(需要)。结构主义在描述昨天的事情和今天的事情如何不同时,它不得不说,昨天有个数据的同步剖面,今天数据有一个略微不同的剖面,但解释不了这种变化。 某个中心局限了结构内的自由游戏,正如新批评主义说的,文本有自己的结构,也即现象学传统中的“意向性结构”康德称为“合目的性”,依据某种结构组织事物的方式。但是中心事实上是任意的,它既组织中心,实际上又不真正具有组织任何事物的资格。因为它中心事实上不在结构之中而在结构之外,是强加于结构之上的。 **列维·施特劳斯《猞猁的故事》里面,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即选取的几组结构要素,风和雾等等,事实上也可以选另外的要素来对位分析。弗洛伊德觉得俄狄浦斯讲的关键是乱伦和血缘,施特劳斯可以另选中心来分析。** 德里达谈到形而上学的历史,将其看做对于中心的接连不断的呼唤。思考原动力,起源,到底什么决定了其他一切。 supplementarity 增补——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差异性,而解构主义认为符号永恒的增加意义,本质上不是自给自足的独立的。连续的符号被污染的过程,还有“trace痕迹”。 延异 声音和文字不是稳定的二元系统,文字可以提供声音不能提供的所有种类的差异(同音但拼写不同)。不认为符号之间的关系时同时的,差异在时间中,有延迟。 11集 德里达“有一个问题吧,关于历史的,我们今天只粗略看看它的设想、构成、妊娠和分娩,我承认,我这些词是借用有关生子过程的词,但同时也想到了那群人——其中包括我自己——他们在面对孕妇时,不敢直视她们肚中至今仍未出世的小孩。这本身就是一种赞美,而且也确实可以达到赞美的效果,只要有小孩即将诞生,它就是必要的,只有当它属于四不像一类血肉模糊的哑巴婴儿和吓人的怪胎。” 列维施特劳斯“无论语言是何时何种环境下,在动物的历史中诞生,语言只可能在一瞬间诞生,东西不可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代表。这门学科不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属于生物学、心理学,此种转变是一种跨越,从一种什么都没有意义的时代到一个每样东西都能表达的时代。” **结构主义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一样,没办法回避这一点,就是差异性,这决定了必须是全部语言一次建立起来,语言只能像岩浆一次从火山中整体喷发,而不能一件事物一件事物的命名。** 德里达,语言的这种起源,说明有语言之后的文明只能在自然之后。换言之,只有用文明来思考时,才有自然这个概念,否则自然是个没有意义的概念。 列维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就表达了这种怀旧,由于欧洲中心主义,文明反而使得人类失去了野性的思维,不再根植于自然环境之中。 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德里达 德曼“在真正的符号学中,以及其他针对语言学的理论,语言的指示性功能并未被否定,远远不会被否定。指示性功能在语言中永远都存在,试图钩住现实。问题是,它的自然认识或现象认识的权威性。我们所说的思想意识就是指语言学上的困惑,在现实意义上的以及关于现象论的参考上的困惑。” 德曼跟德里达的一个不同在于,他认为文学文本与其它文本不同: “文学不能仅仅以一个确切的参考性意思的单位来理解,这种单位在破解时不留任何残余,这种代码通常很显著复杂,神秘,它把大量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这种注意力得有一种方法的严肃性,集中在代码上的结构瞬间因为它本身的原因不可避免,文学必要地导致了其自身的形式主义...” 文学本身就是对自身指示性的解构(假想性虚构性),不需要再有一个哲学的中介来解构它。 语法型的问句和修辞型的问句,叶芝“How can we tell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德曼认为诗歌虽然常常使语法性弱化消失,但是叶芝也完全可以是语法性的。隐喻即诗化的谎言,A不可能是B、所以修辞和语法不可能和解... rhetorical/grammatical,你知道意图的情况下,不引起一个意图的情况下,不知道是两者之中哪一种。修辞的语法化、语法的修辞化。 12集(从这一集开始重点由语言转到心理) the aim of all life is death——<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1919) “无意识的结构就如语言一样”拉康。 隐喻metaphor 将本体喻体统一起来,合并成一个整体;metonymy转喻 本体喻体并置,呈显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不混合。 梦的凝缩condensation过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比喻,而移置displacement则为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