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为《南方都市报》撰稿小记 纪念张晖特刊(《南方都市报》2013 3 24)
无声无光集》共收文章二十二篇,其中四篇曾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过。而这其实远远未能体现张晖对《南方都市报》贡献的心力之大。
张晖涉猎广,识见锐,并一直坚持在人文类的杂志报章上写出自己的心得。从2011年起,张晖开始为《南方都市报》集中撰稿。仅2012年一年,他就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十四篇文章,数量不可谓不大。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为学术书评,不仅评骘允当,往往还能深入腠理,片言解纷,是张晖学术成绩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其中只有一篇收入《无声无光集》,其它皆付阙如。未入集的理由,可能并非张晖不看重这些文字,而是书评刊出时署的多为笔名“闻幼”。
张晖以“闻幼”之名发表的第一篇书评,为《沉迷于细节的〈晚唐〉》,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著作《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 860)》提出了批评意见。张晖提出,“《晚唐》一书在宏观视野和全局把握上似乎远逊于早前的《初唐诗》和《盛唐诗》,这应该是作者过分沉迷于细节所导致的”。张晖依据英文原著立论,提出的见解相当深刻,非行家不能道。这篇文章在张晖的学术书评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持论平允,不故作惊人之语,另一方面,不因为所评的对象是权威或名家而守不住立场;尤为难得的是,总是宏观判断辅以微观解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2年可说是张晖书评写作的高峰时期,评论的对象包括朱季海《初照楼文集》、《吴宓评注顾亭林诗集》、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陈匪石先生遗稿》、王文生《诗言志释》、《傅斯年遗札》、李剑亮《民国词的多元解读》、村上哲见《宋词研究》、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邓之诚文史札记》、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严志雄《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论释》、《吴小如讲杜诗》等。张晖的博闻多识,在这些书评中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2012年岁末,《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策划“赞弹榜”的年度特刊,向张晖约稿。张晖慎之又慎,只推荐了《杨宾集》一种,而于“弹”的方面,特意为编辑写了一段针对宇文所安新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短评,但表示思虑恐有未周之处,并不准备发表。现将这段评语抄录如下:
如同《初唐诗》、《追忆》等著作一样,宇文所安的这部书在美国同样获得了很多的赞赏。但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这部书带来的巨大困惑却是早前的《初唐诗》等著作所没有的。《初唐诗》等书对古典诗歌尽管有不少误读和常识性错误,但拿捏的分寸尚属恰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经典文本的认知。其实《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总体论述并不是说没有道理。宇文所安刻意强调我们现在所见的早期经典的样态并不是经典诞生时的样态,而是经过后代编纂而形成的,编纂时则有政治权利、文学意识等诸多后起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假如话讲到这里,自然是有十分道理而让人信服的。但宇文所安在论述的过程中,夸大了中国传统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夸大了古典诗歌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否认了传统学术自刘向、刘歆父子以来的严谨求实的“校讎”传统……这些,都是较为熟悉中国传统学术的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在今日汉学对于本土学术、传统学术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中国读者对于此书的不满意很难通过平等的对话加以完整、全面地表述,所以便做一些情绪化的发泄。这是令人叹息的。
在短短的论评之中,亦可见张晖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整体思考所在。
2013年1月21日,张晖传来《新发现的陈寅恪致龙榆生函》一文,刊出后,颇获好评。1月28日,张晖又传来《陈三立与龙榆生佚函》一文,此时距他去世只有半个月时间了,而文章刊出,则在他身后。张晖对《南方都市报》供稿之多、之精,令我们感念无比。我们也希望他的这些文字能早日收集成书出版,让更多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成绩。
□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张晖涉猎广,识见锐,并一直坚持在人文类的杂志报章上写出自己的心得。从2011年起,张晖开始为《南方都市报》集中撰稿。仅2012年一年,他就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十四篇文章,数量不可谓不大。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为学术书评,不仅评骘允当,往往还能深入腠理,片言解纷,是张晖学术成绩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其中只有一篇收入《无声无光集》,其它皆付阙如。未入集的理由,可能并非张晖不看重这些文字,而是书评刊出时署的多为笔名“闻幼”。
张晖以“闻幼”之名发表的第一篇书评,为《沉迷于细节的〈晚唐〉》,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著作《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 860)》提出了批评意见。张晖提出,“《晚唐》一书在宏观视野和全局把握上似乎远逊于早前的《初唐诗》和《盛唐诗》,这应该是作者过分沉迷于细节所导致的”。张晖依据英文原著立论,提出的见解相当深刻,非行家不能道。这篇文章在张晖的学术书评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持论平允,不故作惊人之语,另一方面,不因为所评的对象是权威或名家而守不住立场;尤为难得的是,总是宏观判断辅以微观解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012年可说是张晖书评写作的高峰时期,评论的对象包括朱季海《初照楼文集》、《吴宓评注顾亭林诗集》、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陈匪石先生遗稿》、王文生《诗言志释》、《傅斯年遗札》、李剑亮《民国词的多元解读》、村上哲见《宋词研究》、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邓之诚文史札记》、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严志雄《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论释》、《吴小如讲杜诗》等。张晖的博闻多识,在这些书评中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2012年岁末,《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策划“赞弹榜”的年度特刊,向张晖约稿。张晖慎之又慎,只推荐了《杨宾集》一种,而于“弹”的方面,特意为编辑写了一段针对宇文所安新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短评,但表示思虑恐有未周之处,并不准备发表。现将这段评语抄录如下:
如同《初唐诗》、《追忆》等著作一样,宇文所安的这部书在美国同样获得了很多的赞赏。但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这部书带来的巨大困惑却是早前的《初唐诗》等著作所没有的。《初唐诗》等书对古典诗歌尽管有不少误读和常识性错误,但拿捏的分寸尚属恰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经典文本的认知。其实《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总体论述并不是说没有道理。宇文所安刻意强调我们现在所见的早期经典的样态并不是经典诞生时的样态,而是经过后代编纂而形成的,编纂时则有政治权利、文学意识等诸多后起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假如话讲到这里,自然是有十分道理而让人信服的。但宇文所安在论述的过程中,夸大了中国传统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夸大了古典诗歌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否认了传统学术自刘向、刘歆父子以来的严谨求实的“校讎”传统……这些,都是较为熟悉中国传统学术的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在今日汉学对于本土学术、传统学术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中国读者对于此书的不满意很难通过平等的对话加以完整、全面地表述,所以便做一些情绪化的发泄。这是令人叹息的。
在短短的论评之中,亦可见张晖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整体思考所在。
2013年1月21日,张晖传来《新发现的陈寅恪致龙榆生函》一文,刊出后,颇获好评。1月28日,张晖又传来《陈三立与龙榆生佚函》一文,此时距他去世只有半个月时间了,而文章刊出,则在他身后。张晖对《南方都市报》供稿之多、之精,令我们感念无比。我们也希望他的这些文字能早日收集成书出版,让更多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成绩。
□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