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还是永生?
例行扯蛋:本文是写给广大的意识到自己怕死,或者意识不到自己怕死的怕死群体的。请大家跟着我一步步思考所有可能与其意义。
人类似乎从诞生起就在走向坟墓的历程上,我们总能听到人总有一死的感叹,却没人说出另一个惊人的话题:似乎人类的永生不违背任何物理定律,也就是说,是可行的。对死亡的思考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劫难,这强迫每一个人都直面了一次基本的形而上问题,这对以日常经验为主的人群经受了实质的冲击。而随思考而来的对死亡的抗拒与恐惧自然让人们转而思考永生。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永生吗?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死亡的哲学是一种逃避的哲学。无论是中哲里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西哲里的“因为人类生时是或者的,而死时是无意识的,那么对人类来说,死亡就并不存在。”这些观点或者教诲实际上要么是规避,要么是否定。这样的语言或语言游戏都是对死亡逃避和不尊重。所以认识到这一点的后来者就力图在不逃避死亡事实的前提下来“避免”死亡。所以轮回说,天堂说就应运而生了。不过本文并不是一个全然在哲学上探讨死亡的的文章,而是力图枚举所有可以设想的可能来论证人类是否可以永生的问题。
假设一下,当你(大多数人)意识到了,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思考——你有死亡的可能性的时候,你的直觉是否定。否定之后又经由思考肯定,但是否定之否定过后就会思考一种幸免于死亡的可能性。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几乎一定会首先想到灵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其实我们不可能证明灵魂存在,甚至在假设灵魂存在的前提下不能证明灵魂的不朽。*1笛卡尔关于身心不可能同一的论证其实不过也就是塑造了一个重言式罢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接受死亡是彻底的这一可能并且加以讨论。
假如灵魂并不存在(可能这很难接受),我们该如何抗拒死亡呢?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了人们一些新的希望,进而诞生了两种不同的永生畅想。
一:生物科技的永生
人们经常渴望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让人类终止衰老,进而永生。这个可能性的是否有机会实践成功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这是医学家的事情。但是通过我们对衰老和死亡的进一步了解,我们的DNA端粒实际上自出生起就在减少且难以逆转的。并且人类这样复杂的高等动物并不在可见的未来内有技术可能做到灯塔水母那样的低等生物永生的返老还童机制。基于科学进步的速度和瓶颈,即便成功了,我们也也许并不能在有生之年享受到这一科技果实。即便这样的技术成功了,也必然是少数高官和富人的专属。因为如果人人永生,生物圈很快就会崩溃,并且这永生也许是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的。
所以生化科技的永生恐怕只能痛苦的做排除了。但是基于生化科技的永生可能的探讨,人们总结出的“地球资源难以负荷”。”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等劣势,却催生了对另一种永生方式可能的探讨。
二:赛博永生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似乎发现了一条永生的捷径——假如计算机运行速度和同时运行数据总量再进行一次质的飞跃,人类所有的知识包括人类本身就可以转移到网络上生活;在一本忘记名字的科幻小说中确实有这样的场景:世界末日前一秒,人类把意识传输到网络上,并且在网络世界中把1秒的时间感无限拉长,直至永恒。这个自制缸中之脑的计划看似完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事实上所谓的意识传输只是精准的复制,网络中的”你“仅仅是一个精妙的人工智能罢了,这是复制和制造生命,而不是延续生命。
这两种设想的失败让人焦虑不安,于是迅速有了更新版本。以赛博永生的簇拥着为例,他们提倡以科技手段控制大脑的时间感,然后由大脑与机械直接做链接以求永生,是的,就像黑客帝国里那样。但是这样同样也有硬伤的存在,基于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可展望的未来,在我们死前几乎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科技成果,即便发生了奇迹,这依旧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同理,生物科技的永生所提倡的阿凡达式替换肉体的永生也同样存在时间和资源上的问题,同时还比赛博永生的方式多了一个环境承载力的死穴——除非制止新生命的诞生。
在大部分试图永生的人徒劳的期盼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之余,有一些人转向了哲学,并且试图搞清楚他们的祖先们是如何面对生死问题的,并且希望从中获取启发。是的,在科技给人以希望之前,人类对死亡恐惧的应对方法似乎成本更低,成效更大。
古人并不是傻子,他们虽然相信虚无缥缈的来世,但是也会为自己做一些后路的打算——万一来世或者天堂不存在呢?这样的疑虑是相当一部分无法言说的共识。所以在发现了孩子与自己相似的特征以后,他们选择了一切生物都在做的事情:传播自己的基因,以达到变相的延续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另一些人认为思想的流传更为重要,所以才有尼采说: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煌灿烂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但是似乎每个人都能看出来,无论是思想的延续还是基因的延续——哪怕是共同的延续,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身的永续。
所以似乎一切都指向悲观,不过似乎更多的思考带来不同的结论。在谈本文第二部分”永生真的是好的吗?"之前,我似乎可以引用一下平行宇宙理论中的"你永远不会死"理论来安慰一下死脑筋的希望永生的朋友.平行宇宙理论认为,每一个可能都会对应一个宇宙,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注定有一个你不会死的可能一直存在着:你恰好发财,恰好科技飞速进步,于是你赶上了永生的头班车.或者你干脆突然改行做了科学家,自己研究成功了永生的技术并且作为第一个实验品永留史册.当然,这可能性小到几乎为0.
谈到我们似乎必然会没有幸免余地的死亡的的时候,我们在丧失安全感之余,却发现总有一些人是不怕死的.而他们的理由千奇百怪,在我们看来有些荒诞无稽而有些仅仅是可能性.虽然也许他们不怕死的理由大多不具备参考价值,但是他们的存在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死亡的惧怕实际上仅仅是惧怕,而不是死亡本身有什么不可改变的恐怖事实.也就是说,实际上引起我们不适的是对死亡的评价而非死亡本身.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就可以改变对死亡的评价.也许,死亡是件好事,而永生不是?
基于我们谈到怕死,如果把这个情绪分解,我们可以得到这其实实际上是对未知,痛苦,不想放弃所珍视的世界的三重恐惧.那么这三种恐惧是否是真的有如怕死的直觉中那样所对应呢?
首先谈谈未知,其实恐惧未知的人往往是相信死后有超自然世界存在的,没人会恐惧睡眠和全麻状态.那时一秒和永久并无区别.已经和未知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意识存在的基础之上,这是语言哲学对我们的贡献.所以所谓的未知其实并不存在.
其次谈谈痛苦,这个就直观且实在多了,我们多少了解了痛苦的感觉,也对死亡那种终结性的痛苦抱以恐惧,在这里,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死亡的过程的折磨,而不是死亡本身.在这里倒是要谈到医学镇痛技术的进步,事实上临终的过程并不如我们所想的痛苦.但是其实更重要的并不是做一个吗啡让你欣娱的三步走临终镇痛措施的科普,而谈到一个关于濒死体验的最新研究---也许死亡不光不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
很久以前我们就了解到了窒息快感这一概念,指人类会在大脑缺氧时获得明显又奇特的满足感,很多人用这种感觉来获得性快感.而新进的研究指出,人在死前除了也会有大脑缺氧的快感,并且大脑还会大量分泌内非肽(一种脑内激素)让人获得满足感和平和感,*2,而这并非是某种超自然现象的帮助而这很可能是人类演化而来的能力,以避免死亡的痛苦.*3这说明似乎对死亡导致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结论是一中确凿的偏见.
最后谈到的就是对于离开和失去我们所珍惜和熟识的一切的恐惧,这恐惧恐怕是对死亡的诸多恐惧里最难以接受的一个.但是永生就能避免这一切吗?
假设我们永生,我们将要忍受熟识的人一个个的离去,忍受熟悉的世界面目全非,这似乎并不比在我们熟悉的时代死去更美好.倘若人人都的以永生,你真的有信心和你的挚爱走到永远吗?对于我们来说,永远也许就是几十年,而永生的永远就真的是永远了.所以似乎拯救爱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有限的生命.
甚至永生会让我们连自己都迷失。按照人格的同一性理论,一个人的青年和老年完全不同,但是他们依旧是一个持续的人格,就是说,依旧是同一个人。就好比一根绳子,最开始的纤维和最后的纤维完全不同,但是持续的联结让绳子成为一个整体,人们会说"这根绳子",但是不会说"这些纤维".不过这一切是在看的到绳子尽头的情况下而言论的.如果200岁的你完全忘记了今天的你,就象你忘记了3岁的你一样.他不在乎你,他在人格上是完全的陌生人.那么你可以说你永生成功了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活下来的是另外一个人罢了.所以事实上,你想永续的是那根不够长的绳子,是你熟悉的属于你的人格,而不是一个跟你共用同一具身体的陌生人.所以,永生真的好吗?我们恐怕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量做我们这个人格需要做的东西,以求幸福和无愧,而不是在无限的生命中迷失自己.让活着仅仅成为活着.让达成目标的手段变成目标本身.
最后,来自理论物理学还有一种最疯狂的观点,这作为我们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我们必须确凿的为每个人的永生欲望做一个合理的交代.奉劝不要害怕死亡永远不会是普适的.那实际上和无法指望的科技进步一样,无非是量而非质的区别.
理论物理学认为,宏观来讲,人类虽然是有机的,但是归根结底和无机物一样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既然宇宙和时间可能都是无限的,那么组成我们身体的微观粒子总有一天会重新组成我们,因为再小的可能放在无限的背景下也是必然的.这样的情况下,也许你彻底死亡的下一瞬间你就会再睁开眼睛,注视着一个熟悉的世界,哪怕这一瞬间实际上已经过了不可言说的漫漫时间.
1: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
2:濒死体验的统计现象
http://v.ku6.com/show/BVGR-AQ1BjZVSyehBkNxhQ...html
3:濒死体验由脑内电活动爆发所致
http://tech.sina.com.cn/d/2010-05-31/13394250147.shtml
人类似乎从诞生起就在走向坟墓的历程上,我们总能听到人总有一死的感叹,却没人说出另一个惊人的话题:似乎人类的永生不违背任何物理定律,也就是说,是可行的。对死亡的思考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劫难,这强迫每一个人都直面了一次基本的形而上问题,这对以日常经验为主的人群经受了实质的冲击。而随思考而来的对死亡的抗拒与恐惧自然让人们转而思考永生。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永生吗?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死亡的哲学是一种逃避的哲学。无论是中哲里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西哲里的“因为人类生时是或者的,而死时是无意识的,那么对人类来说,死亡就并不存在。”这些观点或者教诲实际上要么是规避,要么是否定。这样的语言或语言游戏都是对死亡逃避和不尊重。所以认识到这一点的后来者就力图在不逃避死亡事实的前提下来“避免”死亡。所以轮回说,天堂说就应运而生了。不过本文并不是一个全然在哲学上探讨死亡的的文章,而是力图枚举所有可以设想的可能来论证人类是否可以永生的问题。
假设一下,当你(大多数人)意识到了,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思考——你有死亡的可能性的时候,你的直觉是否定。否定之后又经由思考肯定,但是否定之否定过后就会思考一种幸免于死亡的可能性。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几乎一定会首先想到灵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其实我们不可能证明灵魂存在,甚至在假设灵魂存在的前提下不能证明灵魂的不朽。*1笛卡尔关于身心不可能同一的论证其实不过也就是塑造了一个重言式罢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接受死亡是彻底的这一可能并且加以讨论。
假如灵魂并不存在(可能这很难接受),我们该如何抗拒死亡呢?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了人们一些新的希望,进而诞生了两种不同的永生畅想。
一:生物科技的永生
人们经常渴望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让人类终止衰老,进而永生。这个可能性的是否有机会实践成功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这是医学家的事情。但是通过我们对衰老和死亡的进一步了解,我们的DNA端粒实际上自出生起就在减少且难以逆转的。并且人类这样复杂的高等动物并不在可见的未来内有技术可能做到灯塔水母那样的低等生物永生的返老还童机制。基于科学进步的速度和瓶颈,即便成功了,我们也也许并不能在有生之年享受到这一科技果实。即便这样的技术成功了,也必然是少数高官和富人的专属。因为如果人人永生,生物圈很快就会崩溃,并且这永生也许是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的。
所以生化科技的永生恐怕只能痛苦的做排除了。但是基于生化科技的永生可能的探讨,人们总结出的“地球资源难以负荷”。”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等劣势,却催生了对另一种永生方式可能的探讨。
二:赛博永生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似乎发现了一条永生的捷径——假如计算机运行速度和同时运行数据总量再进行一次质的飞跃,人类所有的知识包括人类本身就可以转移到网络上生活;在一本忘记名字的科幻小说中确实有这样的场景:世界末日前一秒,人类把意识传输到网络上,并且在网络世界中把1秒的时间感无限拉长,直至永恒。这个自制缸中之脑的计划看似完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事实上所谓的意识传输只是精准的复制,网络中的”你“仅仅是一个精妙的人工智能罢了,这是复制和制造生命,而不是延续生命。
这两种设想的失败让人焦虑不安,于是迅速有了更新版本。以赛博永生的簇拥着为例,他们提倡以科技手段控制大脑的时间感,然后由大脑与机械直接做链接以求永生,是的,就像黑客帝国里那样。但是这样同样也有硬伤的存在,基于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可展望的未来,在我们死前几乎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科技成果,即便发生了奇迹,这依旧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同理,生物科技的永生所提倡的阿凡达式替换肉体的永生也同样存在时间和资源上的问题,同时还比赛博永生的方式多了一个环境承载力的死穴——除非制止新生命的诞生。
在大部分试图永生的人徒劳的期盼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之余,有一些人转向了哲学,并且试图搞清楚他们的祖先们是如何面对生死问题的,并且希望从中获取启发。是的,在科技给人以希望之前,人类对死亡恐惧的应对方法似乎成本更低,成效更大。
古人并不是傻子,他们虽然相信虚无缥缈的来世,但是也会为自己做一些后路的打算——万一来世或者天堂不存在呢?这样的疑虑是相当一部分无法言说的共识。所以在发现了孩子与自己相似的特征以后,他们选择了一切生物都在做的事情:传播自己的基因,以达到变相的延续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另一些人认为思想的流传更为重要,所以才有尼采说: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煌灿烂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但是似乎每个人都能看出来,无论是思想的延续还是基因的延续——哪怕是共同的延续,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身的永续。
所以似乎一切都指向悲观,不过似乎更多的思考带来不同的结论。在谈本文第二部分”永生真的是好的吗?"之前,我似乎可以引用一下平行宇宙理论中的"你永远不会死"理论来安慰一下死脑筋的希望永生的朋友.平行宇宙理论认为,每一个可能都会对应一个宇宙,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注定有一个你不会死的可能一直存在着:你恰好发财,恰好科技飞速进步,于是你赶上了永生的头班车.或者你干脆突然改行做了科学家,自己研究成功了永生的技术并且作为第一个实验品永留史册.当然,这可能性小到几乎为0.
谈到我们似乎必然会没有幸免余地的死亡的的时候,我们在丧失安全感之余,却发现总有一些人是不怕死的.而他们的理由千奇百怪,在我们看来有些荒诞无稽而有些仅仅是可能性.虽然也许他们不怕死的理由大多不具备参考价值,但是他们的存在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死亡的惧怕实际上仅仅是惧怕,而不是死亡本身有什么不可改变的恐怖事实.也就是说,实际上引起我们不适的是对死亡的评价而非死亡本身.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就可以改变对死亡的评价.也许,死亡是件好事,而永生不是?
基于我们谈到怕死,如果把这个情绪分解,我们可以得到这其实实际上是对未知,痛苦,不想放弃所珍视的世界的三重恐惧.那么这三种恐惧是否是真的有如怕死的直觉中那样所对应呢?
首先谈谈未知,其实恐惧未知的人往往是相信死后有超自然世界存在的,没人会恐惧睡眠和全麻状态.那时一秒和永久并无区别.已经和未知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意识存在的基础之上,这是语言哲学对我们的贡献.所以所谓的未知其实并不存在.
其次谈谈痛苦,这个就直观且实在多了,我们多少了解了痛苦的感觉,也对死亡那种终结性的痛苦抱以恐惧,在这里,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死亡的过程的折磨,而不是死亡本身.在这里倒是要谈到医学镇痛技术的进步,事实上临终的过程并不如我们所想的痛苦.但是其实更重要的并不是做一个吗啡让你欣娱的三步走临终镇痛措施的科普,而谈到一个关于濒死体验的最新研究---也许死亡不光不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
很久以前我们就了解到了窒息快感这一概念,指人类会在大脑缺氧时获得明显又奇特的满足感,很多人用这种感觉来获得性快感.而新进的研究指出,人在死前除了也会有大脑缺氧的快感,并且大脑还会大量分泌内非肽(一种脑内激素)让人获得满足感和平和感,*2,而这并非是某种超自然现象的帮助而这很可能是人类演化而来的能力,以避免死亡的痛苦.*3这说明似乎对死亡导致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结论是一中确凿的偏见.
最后谈到的就是对于离开和失去我们所珍惜和熟识的一切的恐惧,这恐惧恐怕是对死亡的诸多恐惧里最难以接受的一个.但是永生就能避免这一切吗?
假设我们永生,我们将要忍受熟识的人一个个的离去,忍受熟悉的世界面目全非,这似乎并不比在我们熟悉的时代死去更美好.倘若人人都的以永生,你真的有信心和你的挚爱走到永远吗?对于我们来说,永远也许就是几十年,而永生的永远就真的是永远了.所以似乎拯救爱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有限的生命.
甚至永生会让我们连自己都迷失。按照人格的同一性理论,一个人的青年和老年完全不同,但是他们依旧是一个持续的人格,就是说,依旧是同一个人。就好比一根绳子,最开始的纤维和最后的纤维完全不同,但是持续的联结让绳子成为一个整体,人们会说"这根绳子",但是不会说"这些纤维".不过这一切是在看的到绳子尽头的情况下而言论的.如果200岁的你完全忘记了今天的你,就象你忘记了3岁的你一样.他不在乎你,他在人格上是完全的陌生人.那么你可以说你永生成功了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活下来的是另外一个人罢了.所以事实上,你想永续的是那根不够长的绳子,是你熟悉的属于你的人格,而不是一个跟你共用同一具身体的陌生人.所以,永生真的好吗?我们恐怕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量做我们这个人格需要做的东西,以求幸福和无愧,而不是在无限的生命中迷失自己.让活着仅仅成为活着.让达成目标的手段变成目标本身.
最后,来自理论物理学还有一种最疯狂的观点,这作为我们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我们必须确凿的为每个人的永生欲望做一个合理的交代.奉劝不要害怕死亡永远不会是普适的.那实际上和无法指望的科技进步一样,无非是量而非质的区别.
理论物理学认为,宏观来讲,人类虽然是有机的,但是归根结底和无机物一样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既然宇宙和时间可能都是无限的,那么组成我们身体的微观粒子总有一天会重新组成我们,因为再小的可能放在无限的背景下也是必然的.这样的情况下,也许你彻底死亡的下一瞬间你就会再睁开眼睛,注视着一个熟悉的世界,哪怕这一瞬间实际上已经过了不可言说的漫漫时间.
1: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
2:濒死体验的统计现象
http://v.ku6.com/show/BVGR-AQ1BjZVSyehBkNxhQ...html
3:濒死体验由脑内电活动爆发所致
http://tech.sina.com.cn/d/2010-05-31/133942501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