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略说沈从文与汪曾祺
今天在读黄永玉写的,《比我老的老头儿》,很好看。想想,还看过类似的掌故,是谁写的呢?有章诒和写的,有汪曾祺写的。黄永玉比章诒和写的好,悲伤藏的深,不那么着痕迹,且他写一个人的速写的时候,这篇文章和这个人的风格便很合。写张乐平的时候幽默,写沈从文的时候素朴,写钱钟书的时候富雅趣,真是难得。他的文笔颇不错,取舍去留都有道。
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他的父亲是沈从文的表兄,和沈老关系很好,因此看他写沈从文,比很多只能从故纸堆里勾勒沈从文形象的人要生动很多。读着沈从文,便想起他的学生汪曾祺,一时兴起,便想写写两人的风格比较。
虽然我读沈从文读的很少,仅限于一些散文,《边城》愣是没读下去,但是我也觉出了汪曾祺和沈从文之间的异同。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大约有的人乍一开始看俩人的文章,会觉得是同脉,就好像我曾经觉得汪曾祺和孙犁也没有什么不同一样。但是那也有情可原,当时我一个中学生,了不起了算是比同龄人读书略多的中学生,怎么看得懂字里行间的人情世故,人情美乡情美背后没有言说出来的心酸和态度。但是现在却是不同了。
说回汪与沈。汪曾祺比沈从文多了士大夫气,文人气,写的更“雅”,更像文人画,更有人情世故。沈从文是真正的赤子之心,看什么都是小孩子的视角,明澈中有残酷,残酷是因为面对真相时候的心平气和。而汪曾祺不一样,汪曾祺不是小孩子的平视视角,他是俯视的,尽管他俯视的很温柔,他依然是从上往下看人世的。对于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天真的,善良的,虚伪的,不幸的人,他下笔柔慈,但是有态度,这个态度是与他文人的气质和身份相联系的。
但是又不是说沈从文天真不通世故。的确,在日常生活中的做人上,沈从文就是一个天真的,不通世事的会写文章的人,而汪曾祺的人情世故要炼达得多,更懂得保护自己。这个自保不是很庸俗的保护自己不受到身体或者外部的伤害,更包括保护自己的心灵,精神,才华,在动荡黑暗的年代里,怎么能够保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怎么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格健全,怎么能够爱惜羽毛、珍视才华,都是学问。汪曾祺做的很好,所以才能在十年动乱后枇杷晚翠,大器晚成,以一手温雅清新的短篇小说惊艳文坛。
可是我觉得每个好作家,都是懂人情世故的。他们能写出那样的好作品,就说明他们有过人的敏感和敏锐和观察力,至于现实生命中愿不愿意做又是另一回事了。像林黛玉那样是爱惜羽毛,珍视格调,懂世故不愿弄世故,认为那样降低了自己做人的境界。而像钱钟书伍尔夫这样的,是爱惜精力,他们真的是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文艺创作中去。而像沈从文先生,他是真正的心知肚明而温柔敦厚。记得看黄永玉的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有天去沈从文家看他,正好有一个青年也在看沈从文,这青年行为举止大喇喇的,很粗鲁,说话的口气还居高临下的,走之前连道别都不会说就扬长而去。黄永玉说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当时心里很气,觉得应该给这样的人一点批评教训。而沈从文说的是,“他是来看我的,是真心来的。家教不好,心好!莫怪莫怪!”当时看到这里,真的感慨这就是人格修养。
我觉得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差距,与其说是性格不同,倒毋宁说是出身不同带来的影响更大一点。说到性格,俩人都是敦厚里有倔强的个性,只是汪曾祺的性格似乎更柔慈一些,这也影响到了他写小说注定不能写出通透的黑暗与淋漓的恶,他只能写参差的美丑,用讽刺而温和的口味暗点出人性的恶。这两种风格也无谓优劣,只是说性格的确影响创作风格。但是俩人的出身可是太不同了。
虽然俩人都是小城长大,但是高邮和凤凰,江苏和湘西,成长环境可实在是太不同了。高邮算是江南小城,自古便是经济文化的都繁荣的地域。汪曾祺是什么生长环境?从小就是家庭宽裕,精神生活也宽裕。练字练的都是桐城派的文章,上初一就依依呀呀地跟着父亲熏陶着学昆曲。后来上西南联大,中外文学都读,二十出头便尝试用意识流等外国新小说方式搞文学创作。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汪曾祺,文字之外,好花鸟,好书画,爱金石,爱曲艺,爱民俗,写俗也是用雅洗练过一遍。他的爱好,全是旧时散淡文人会用以遣兴的东西。
再观沈从文,虽然沈从文是汪曾祺的大学老师,汪曾祺的小说启蒙还是打他这儿来的,但是论到小时候的精神文化环境,那可是大不一样。湘西也是南方,但是南方与南方不一样。湘西出土匪,骨子里有汉文化主流之外的野性与匪气,而江南,则是汉文化的精华所在,骨子里是俊逸风流,温柔敦厚,文明化程度已经非常成熟。沈从文家人不是文化之家,他小时候也不爱读书,更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也喜欢上街。汪曾祺也爱上街。汪曾祺上街,看的是市井繁华,看的是手艺人如何做活,这些细致的观察,都化为了《鸡鸭名家》、《侯银匠》等篇目中细腻的描写。而沈从文上街,看的是大家聚众打架,聚众砍头。我至今记得我当时第一次读到沈从文写他看人被砍头时候的感受,非常平静,非常客观,就写,一个头掉下来,又一个头掉下来,倒是让没有亲眼目睹砍头的我,被他的描述看的全身一寒。
汪曾祺的求学之路很正统,上完私塾上中学,上完中学上西南联大念中文,他受到的文化教育很完整。因此虽然他也爱俗文学,爱风土民俗,他这个教育背景就决定了他的视角,和初中没毕业就出来闯生活的沈从文,非常不一样。
我是更偏爱汪曾祺的风格的,因为和我自己的性格爱好更相近。对沈从文,包括对很多类似的,有生命原初张力和野性的艺术家,我会被他们惊艳,但是心里终归是暗暗畏惧。我不大喜欢失控的力量,倒是喜欢牵制的平衡;我不大欣赏大悲大喜的古典哀歌,倒是中意成熟的人情社会中的世故与牵缠;大红大绿让我心中一颤,但是桃红葱绿的参差照应倒是与我的个性更为相得。
但是对于天真的人,我始终心存敬意。敬他们在主流的文化之外,开辟出新的天地,种出新的奇花异树,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他的父亲是沈从文的表兄,和沈老关系很好,因此看他写沈从文,比很多只能从故纸堆里勾勒沈从文形象的人要生动很多。读着沈从文,便想起他的学生汪曾祺,一时兴起,便想写写两人的风格比较。
虽然我读沈从文读的很少,仅限于一些散文,《边城》愣是没读下去,但是我也觉出了汪曾祺和沈从文之间的异同。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大约有的人乍一开始看俩人的文章,会觉得是同脉,就好像我曾经觉得汪曾祺和孙犁也没有什么不同一样。但是那也有情可原,当时我一个中学生,了不起了算是比同龄人读书略多的中学生,怎么看得懂字里行间的人情世故,人情美乡情美背后没有言说出来的心酸和态度。但是现在却是不同了。
说回汪与沈。汪曾祺比沈从文多了士大夫气,文人气,写的更“雅”,更像文人画,更有人情世故。沈从文是真正的赤子之心,看什么都是小孩子的视角,明澈中有残酷,残酷是因为面对真相时候的心平气和。而汪曾祺不一样,汪曾祺不是小孩子的平视视角,他是俯视的,尽管他俯视的很温柔,他依然是从上往下看人世的。对于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天真的,善良的,虚伪的,不幸的人,他下笔柔慈,但是有态度,这个态度是与他文人的气质和身份相联系的。
但是又不是说沈从文天真不通世故。的确,在日常生活中的做人上,沈从文就是一个天真的,不通世事的会写文章的人,而汪曾祺的人情世故要炼达得多,更懂得保护自己。这个自保不是很庸俗的保护自己不受到身体或者外部的伤害,更包括保护自己的心灵,精神,才华,在动荡黑暗的年代里,怎么能够保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怎么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格健全,怎么能够爱惜羽毛、珍视才华,都是学问。汪曾祺做的很好,所以才能在十年动乱后枇杷晚翠,大器晚成,以一手温雅清新的短篇小说惊艳文坛。
可是我觉得每个好作家,都是懂人情世故的。他们能写出那样的好作品,就说明他们有过人的敏感和敏锐和观察力,至于现实生命中愿不愿意做又是另一回事了。像林黛玉那样是爱惜羽毛,珍视格调,懂世故不愿弄世故,认为那样降低了自己做人的境界。而像钱钟书伍尔夫这样的,是爱惜精力,他们真的是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文艺创作中去。而像沈从文先生,他是真正的心知肚明而温柔敦厚。记得看黄永玉的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有天去沈从文家看他,正好有一个青年也在看沈从文,这青年行为举止大喇喇的,很粗鲁,说话的口气还居高临下的,走之前连道别都不会说就扬长而去。黄永玉说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当时心里很气,觉得应该给这样的人一点批评教训。而沈从文说的是,“他是来看我的,是真心来的。家教不好,心好!莫怪莫怪!”当时看到这里,真的感慨这就是人格修养。
我觉得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差距,与其说是性格不同,倒毋宁说是出身不同带来的影响更大一点。说到性格,俩人都是敦厚里有倔强的个性,只是汪曾祺的性格似乎更柔慈一些,这也影响到了他写小说注定不能写出通透的黑暗与淋漓的恶,他只能写参差的美丑,用讽刺而温和的口味暗点出人性的恶。这两种风格也无谓优劣,只是说性格的确影响创作风格。但是俩人的出身可是太不同了。
虽然俩人都是小城长大,但是高邮和凤凰,江苏和湘西,成长环境可实在是太不同了。高邮算是江南小城,自古便是经济文化的都繁荣的地域。汪曾祺是什么生长环境?从小就是家庭宽裕,精神生活也宽裕。练字练的都是桐城派的文章,上初一就依依呀呀地跟着父亲熏陶着学昆曲。后来上西南联大,中外文学都读,二十出头便尝试用意识流等外国新小说方式搞文学创作。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汪曾祺,文字之外,好花鸟,好书画,爱金石,爱曲艺,爱民俗,写俗也是用雅洗练过一遍。他的爱好,全是旧时散淡文人会用以遣兴的东西。
再观沈从文,虽然沈从文是汪曾祺的大学老师,汪曾祺的小说启蒙还是打他这儿来的,但是论到小时候的精神文化环境,那可是大不一样。湘西也是南方,但是南方与南方不一样。湘西出土匪,骨子里有汉文化主流之外的野性与匪气,而江南,则是汉文化的精华所在,骨子里是俊逸风流,温柔敦厚,文明化程度已经非常成熟。沈从文家人不是文化之家,他小时候也不爱读书,更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也喜欢上街。汪曾祺也爱上街。汪曾祺上街,看的是市井繁华,看的是手艺人如何做活,这些细致的观察,都化为了《鸡鸭名家》、《侯银匠》等篇目中细腻的描写。而沈从文上街,看的是大家聚众打架,聚众砍头。我至今记得我当时第一次读到沈从文写他看人被砍头时候的感受,非常平静,非常客观,就写,一个头掉下来,又一个头掉下来,倒是让没有亲眼目睹砍头的我,被他的描述看的全身一寒。
汪曾祺的求学之路很正统,上完私塾上中学,上完中学上西南联大念中文,他受到的文化教育很完整。因此虽然他也爱俗文学,爱风土民俗,他这个教育背景就决定了他的视角,和初中没毕业就出来闯生活的沈从文,非常不一样。
我是更偏爱汪曾祺的风格的,因为和我自己的性格爱好更相近。对沈从文,包括对很多类似的,有生命原初张力和野性的艺术家,我会被他们惊艳,但是心里终归是暗暗畏惧。我不大喜欢失控的力量,倒是喜欢牵制的平衡;我不大欣赏大悲大喜的古典哀歌,倒是中意成熟的人情社会中的世故与牵缠;大红大绿让我心中一颤,但是桃红葱绿的参差照应倒是与我的个性更为相得。
但是对于天真的人,我始终心存敬意。敬他们在主流的文化之外,开辟出新的天地,种出新的奇花异树,开拓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