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孝
以前一直觉得,孝是很私人的东西,外部(家族集体或国家权力)提出要求是对私人领域的侵犯,甚至以孝之名,做出许多愚昧的事,以至觉得孔子说孝都成了错误的
至今,有所转变
孝,对应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情感。这样一个概念,有几个元素。一是子女,一是父母,一是两者间的关系,一是子女的情感能力。
子女和父母两个部分没什么好说的。想说的是子女的情感能力和亲子关系
情感能力,有部分涵盖在现代人常说的情商里。最基础最简单的人性能力,是同情心,是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个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开篇就说了。如果缺乏这种同情的能力,几乎就可以判定这个有缺陷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人的性情,以最幼小时易被塑造,而最幼小最脆弱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父母或者祖父母辈照顾。历史上有困难时期,父母自身生存困难,极难照料孩子,使孩子成长为很下流放荡野蛮的人,这是客观原因,错不在自身;但非困难时期,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总是以用心爱护的多。子女幼时心智未成长,不能理解,做不出爱父母的行为是合理的;但及长大,再不明白父母的用心和爱护,或明白了不知反馈,便全然是自身的问题。欠着人生最大的恩情,虽然父母不要求回报,但自己也不思回馈。这样的人,同情心有缺陷,又不知感恩,或是人性有缺,或是全由利益计算驱动行事,谁敢认真对待,谁会给予尊重?
亲子关系。一般来说,性情和能力良好的父母,总能教出良好的子女。父母急躁的,子女常也急躁;父母斤斤计较的,子女也多重视物利。子女不孝的,除去历史原因客观困难,另外很大的原因在于父母。父母贪图安逸享乐,不愿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或者与孩子相处,嘴上说的和身体做的不一致。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子女多是关系的完全被动方,被影响者。父母对孩子冷漠,孩子不能强使父母与自己交流;没有交流,成长就会缓慢,到了某一阶段,人性却没有达到此阶段的普遍水平,处理问题不顺,容易自卑封闭,成长就愈缓慢了。这样的孩子,虽然表现出不孝的特征(非不愿,实不能),但自身是可怜的。但踏入社会,他人却很少会给予无私的爱护和帮助,因为他人从自利本能判断这个对象不能给自己提供价值,为何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其交流?
孝也是爱的一种,广义的爱则是由孝发展出来的。中国古代及至现代选官,重视对象在孝上做的如何,是有道理的。个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当然与别人无关;但这个体对待父母的行为,却显示出这个个体本身的德和能,社会就需要加以考察,并决定给予其何种对待了。世间的万物看似独立,却总是互相联系影响的。单纯考察对象,没有意义。
至今,有所转变
孝,对应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情感。这样一个概念,有几个元素。一是子女,一是父母,一是两者间的关系,一是子女的情感能力。
子女和父母两个部分没什么好说的。想说的是子女的情感能力和亲子关系
情感能力,有部分涵盖在现代人常说的情商里。最基础最简单的人性能力,是同情心,是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个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开篇就说了。如果缺乏这种同情的能力,几乎就可以判定这个有缺陷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人的性情,以最幼小时易被塑造,而最幼小最脆弱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父母或者祖父母辈照顾。历史上有困难时期,父母自身生存困难,极难照料孩子,使孩子成长为很下流放荡野蛮的人,这是客观原因,错不在自身;但非困难时期,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总是以用心爱护的多。子女幼时心智未成长,不能理解,做不出爱父母的行为是合理的;但及长大,再不明白父母的用心和爱护,或明白了不知反馈,便全然是自身的问题。欠着人生最大的恩情,虽然父母不要求回报,但自己也不思回馈。这样的人,同情心有缺陷,又不知感恩,或是人性有缺,或是全由利益计算驱动行事,谁敢认真对待,谁会给予尊重?
亲子关系。一般来说,性情和能力良好的父母,总能教出良好的子女。父母急躁的,子女常也急躁;父母斤斤计较的,子女也多重视物利。子女不孝的,除去历史原因客观困难,另外很大的原因在于父母。父母贪图安逸享乐,不愿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或者与孩子相处,嘴上说的和身体做的不一致。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子女多是关系的完全被动方,被影响者。父母对孩子冷漠,孩子不能强使父母与自己交流;没有交流,成长就会缓慢,到了某一阶段,人性却没有达到此阶段的普遍水平,处理问题不顺,容易自卑封闭,成长就愈缓慢了。这样的孩子,虽然表现出不孝的特征(非不愿,实不能),但自身是可怜的。但踏入社会,他人却很少会给予无私的爱护和帮助,因为他人从自利本能判断这个对象不能给自己提供价值,为何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其交流?
孝也是爱的一种,广义的爱则是由孝发展出来的。中国古代及至现代选官,重视对象在孝上做的如何,是有道理的。个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当然与别人无关;但这个体对待父母的行为,却显示出这个个体本身的德和能,社会就需要加以考察,并决定给予其何种对待了。世间的万物看似独立,却总是互相联系影响的。单纯考察对象,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