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印记
最初接触三毛是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第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当时想着这是应景的书,在撒哈拉沙漠上行走,读着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应该是个挺享受的过程吧!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超乎我以往看过的书,似乎每一言每一语都说到我心坎上了,流浪的感觉、对生活的态度、异国他乡的心情还有那一段段有趣而惊险的故事。
认识到一个这样一个细腻而温情的三毛,甚至会在穿行沙漠的汽车中热泪盈眶,遗憾这么多年后才读上她的作品,也庆幸能在撒哈拉的另一端读着她的故事。北非的风土人情加上一个局外人的观察,用文字绘声绘色的把这里的小事叙述出来。印象比较深的包括:撒哈拉“百年难得”的洗澡故事,居然还是在澡堂,平常裹着黑纱的穆斯林妇女如何在澡堂里搓去积蓄几十日的污垢,那是多么有趣的画面啊!北非巫术的惊险历程,科学与迷信有时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何不抱着信其有的态度去看待地方巫术呢?有时只是我们认识的世界还太小而已。
后来阅读的《哭泣的骆驼》也是写在撒哈拉的日子,总体来说和《撒哈拉的故事》一样精彩。《撒》这本以轻松的姿态描写了她和荷西还有邻里们的日常生活故事,《哭》这个倒增添了浓浓的悲戚氛围,讲诉了不同阶层在伊斯兰宗教下的生活,或许一些做法很难被一个异乡人理解,但他们反映出来的内心世界却和大众无异。
之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讲诉小时候还有青春期的《雨季不再来》、《闹学记》,生活在加那利群岛《稻草人手记》,后期荷西去死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还有书信杂文类的《我的宝贝》、《谈心》。也开始了解她的成长经历,敢爱敢恨的柔情女子,这是我对她的印象。读三毛的作品,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人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态度,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对于三毛的印象还有 1、风趣幽默的语言描绘着撒哈拉的生活,想到撒哈拉这片沙漠,感觉旅行固然是美不胜收的事,但真正要在这片如此贫瘠和荒凉的地方一天天的过日子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撒哈拉故事的第一篇就是写吃的,《沙漠中的饭店》,中国胃绝对是一个精挑细选后天不断修炼锻造出来的艺术品,如何来满足这个顽皮的家伙考验着三毛,别人习惯粉丝当鱼翅,三毛却爱把它起了个很文艺的名字---春雨,面对荷西和他老板的好奇,她也能很幽默的解释一番。2、对生活的洒脱,爱流浪、爱生活,单纯的心态,在三毛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那么的吸引人,与荷西在撒哈拉以及加那利群岛的生活,她喜欢四处探险,收集“破烂”变废为宝,与邻里邻外打得火热,一段段故事都是那么的趣味十足,发现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美丽的心灵。3、多愁善感,对于荷西的逝去,文笔透露出来的忧伤和内心的挣扎时如此的强烈,拥有的时候有多开心,失去后就有多痛苦。这种痛苦并没有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从听到噩耗开始,那种心如刀割的绞痛就一直留在心中,到举办丧礼的悲痛心情,然后行尸走肉般的过着一天天的日子。虽然美洲之行似乎开始渐渐走出伤痛,但文字间缺少了以往的乐和潇洒,多了份沉重和思索。
她使用简洁直白的文字叙述着发生在身边的各种趣事,小时候爱看书的顽皮孩子,青春期雨季多愁善感的少女,撒哈拉风趣幽默爱生活的小人妇,荷西逝去后哀伤的女人,美洲之行内心挣扎的“吊线人”。她展示着不同人生阶段不一样的三毛,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钟情于撒哈拉时期的她。
对于三毛的爱情观,犹然深刻的记得那句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的对话,这样他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爱就是爱,不掺杂着其他的东西,我爱你只是想和你一起,其他的我们一起去面对。三毛对感情的态度至诚至深。爱情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但少了爱情这部分之后,三毛的生活却少了滋润而变得失色。她有一段对爱人的描述: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那是一个让你能活得自我而又能吸引你的人,不需要刻意的营造,只需要随性的生活就能感到幸福。
三毛对待自己的生活犹如阅读一般,在平凡的生活中阅读出不一样的精彩,从小理想是拾荒,梦想着把各种别人弃置的物品重新改造使用,这是多么有创造性的工作,或许这是因为能感受到这种创造的喜悦,也是吸引着她的原因,对于对于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同样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撒哈拉,三毛拥有无比热爱的情结,在如此荒凉贫瘠的沙漠中,她爱去探险、去融入当地人,她热爱着她和荷西一起的生活,珍惜这段故事和经历。
最后以一首写给三毛的歌--《橄榄树》作为结尾,希望死后的她能在天堂的那一方和荷西继续好好的生活。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流浪远方流浪
认识到一个这样一个细腻而温情的三毛,甚至会在穿行沙漠的汽车中热泪盈眶,遗憾这么多年后才读上她的作品,也庆幸能在撒哈拉的另一端读着她的故事。北非的风土人情加上一个局外人的观察,用文字绘声绘色的把这里的小事叙述出来。印象比较深的包括:撒哈拉“百年难得”的洗澡故事,居然还是在澡堂,平常裹着黑纱的穆斯林妇女如何在澡堂里搓去积蓄几十日的污垢,那是多么有趣的画面啊!北非巫术的惊险历程,科学与迷信有时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何不抱着信其有的态度去看待地方巫术呢?有时只是我们认识的世界还太小而已。
后来阅读的《哭泣的骆驼》也是写在撒哈拉的日子,总体来说和《撒哈拉的故事》一样精彩。《撒》这本以轻松的姿态描写了她和荷西还有邻里们的日常生活故事,《哭》这个倒增添了浓浓的悲戚氛围,讲诉了不同阶层在伊斯兰宗教下的生活,或许一些做法很难被一个异乡人理解,但他们反映出来的内心世界却和大众无异。
之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讲诉小时候还有青春期的《雨季不再来》、《闹学记》,生活在加那利群岛《稻草人手记》,后期荷西去死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还有书信杂文类的《我的宝贝》、《谈心》。也开始了解她的成长经历,敢爱敢恨的柔情女子,这是我对她的印象。读三毛的作品,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人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态度,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对于三毛的印象还有 1、风趣幽默的语言描绘着撒哈拉的生活,想到撒哈拉这片沙漠,感觉旅行固然是美不胜收的事,但真正要在这片如此贫瘠和荒凉的地方一天天的过日子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撒哈拉故事的第一篇就是写吃的,《沙漠中的饭店》,中国胃绝对是一个精挑细选后天不断修炼锻造出来的艺术品,如何来满足这个顽皮的家伙考验着三毛,别人习惯粉丝当鱼翅,三毛却爱把它起了个很文艺的名字---春雨,面对荷西和他老板的好奇,她也能很幽默的解释一番。2、对生活的洒脱,爱流浪、爱生活,单纯的心态,在三毛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那么的吸引人,与荷西在撒哈拉以及加那利群岛的生活,她喜欢四处探险,收集“破烂”变废为宝,与邻里邻外打得火热,一段段故事都是那么的趣味十足,发现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美丽的心灵。3、多愁善感,对于荷西的逝去,文笔透露出来的忧伤和内心的挣扎时如此的强烈,拥有的时候有多开心,失去后就有多痛苦。这种痛苦并没有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从听到噩耗开始,那种心如刀割的绞痛就一直留在心中,到举办丧礼的悲痛心情,然后行尸走肉般的过着一天天的日子。虽然美洲之行似乎开始渐渐走出伤痛,但文字间缺少了以往的乐和潇洒,多了份沉重和思索。
她使用简洁直白的文字叙述着发生在身边的各种趣事,小时候爱看书的顽皮孩子,青春期雨季多愁善感的少女,撒哈拉风趣幽默爱生活的小人妇,荷西逝去后哀伤的女人,美洲之行内心挣扎的“吊线人”。她展示着不同人生阶段不一样的三毛,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钟情于撒哈拉时期的她。
对于三毛的爱情观,犹然深刻的记得那句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的对话,这样他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爱就是爱,不掺杂着其他的东西,我爱你只是想和你一起,其他的我们一起去面对。三毛对感情的态度至诚至深。爱情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但少了爱情这部分之后,三毛的生活却少了滋润而变得失色。她有一段对爱人的描述: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那是一个让你能活得自我而又能吸引你的人,不需要刻意的营造,只需要随性的生活就能感到幸福。
三毛对待自己的生活犹如阅读一般,在平凡的生活中阅读出不一样的精彩,从小理想是拾荒,梦想着把各种别人弃置的物品重新改造使用,这是多么有创造性的工作,或许这是因为能感受到这种创造的喜悦,也是吸引着她的原因,对于对于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同样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撒哈拉,三毛拥有无比热爱的情结,在如此荒凉贫瘠的沙漠中,她爱去探险、去融入当地人,她热爱着她和荷西一起的生活,珍惜这段故事和经历。
最后以一首写给三毛的歌--《橄榄树》作为结尾,希望死后的她能在天堂的那一方和荷西继续好好的生活。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流浪远方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