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判断力》、《指要》、《释义》联合读书笔记
尝试从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解释审美判断力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这个不伦不类的题目。以《论××》为题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口气太狂妄。以《对××的解释》为题也是不行的,因为写这篇作业的时候我还没有读懂审美判断力那一部分,更别说读懂整本书了。可能这篇作业提出的问题要远多于它给出的解释。如果干脆以《对××的提问》为题又显得过于特立独行,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这三千字不能以提问的形式写出来。所以这篇作业以“尝试”为题,但绝不承诺这次尝试的成功。其实,我心里是觉得它已经失败了。
其次,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审美判断力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在《判断力批判》中它作为主题却没有得到直接的阐释。抠着字眼儿来说,它就根本没出现过几次。所以我才想要解释这种能力。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问题在我看来是理解审美判断力的首要问题。首要在这里的意思是“第一个”,意思是如果不厘清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就没法把审美判断力与知性和理性区别开,所以我选择这个角度。
我想谈论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是因为我想把审美判断力和知性与理性区别开。为什么偏偏要区别知性和理性呢?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的三种能力:认知、愉快与否和欲求是最根本的,最根本就是说,没有一个共同的根据可以从中推出这三种能力。就是说,判断力一定有某种特质,不仅是知性和理性所不具备的,而且也是从知性和理性中无法推导出的。那么,判断力的这种特质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呢?第一,这种特质不可能从自然诸概念和自由诸概念那里找到;客体是概念形成的,没有概念也就没有客体,因而这种特质也就不可能从客体那里找到。因此康德说判断力没有自己的领地,它管不了别人,它只能管自己。第二,这种特质不可能从欲求能力和认知能力那里找到,它仅仅是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能力。这一点看起来是一种重复:本来就是要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能力和欲求、认知能力的,它当然不能在后两者那里找到了。因为实践理性批判还没有读,所以暂时不提欲求能力。康德把判断力称为一种愉快不愉快的能力我觉得是有点可疑的,因为他要讲的审美愉快只是愉快不愉快的能力之中的一种。感官享受和道德上的善都能带来愉快,而且都不是审美判断力。可见如果想发现审美判断力的特别之处,我们不能从愉快不愉快这个标准上面去找。不愉快肯定不是审美,但是愉快了也不见得是审美。愉快只是一种必要条件,怎么能拿出来当作人类三大能力之一的审美判断力的金字招牌呢?审美判断力要运用想象力和知性,这后两种能力都是熟面孔,在《纯粹理性批判》那里我们早就见过它们了。因此,我只好猜测也许审美判断力之所以是审美判断力,原因就在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一致”上。所以问题不在想象力,也不知性,而在于它们的运行方式。
可是什么是“和谐一致”呢?康德的比较明确的解释是“当想象力在其自由活动中唤起知性时,以及当知性没有概念地把想象力置于一个合规则的游戏中时”,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让我明白,条件一和条件二我都不懂。首先来讲这个条件一。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想象力和知性非常和谐一致,而且对知性完成自己的任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再生性的想象力把杂多的直观表象再现并且固定下来,然后知性给了它们概念并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整一。我想自由活动就是指想象力不再为了让知性把杂多统一起来而去固定杂多的表象。所谓自由,就是指想象力没有除了实现想象力自身以外的其他目的。但这样一个自行其是的想象力如何才能唤起知性,是否这种唤起只是纯粹的偶然?我完全想不明白。至于生产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批判》中说它仿佛创造出了另外一个自然。所谓另外一个自然,就是表象世界中的自然,是我们用范畴和图型再创造出来的。因此邓晓芒说生产性的想象力是一种知性能力。当这种想象力运行的时候,知性已经开始活动了。所以这种想象力是不可能自己唤起知性的。所以在此可暂且不看生产性的想象力。其次,再来说说这个条件二。知性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是运用概念去构造自己的对象并认知对象的,我觉得这对于知性来说是最基本的。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概念的知性,就好像我无法想象一份没有放鸡蛋的蛋炒饭一样。如果说想象力借用的只是知性的“合规则”,可是又不是只有知性才有规则,它干吗不向别的能力去借?肯定有某种理由,使得它非向知性借不可。也许是因为只有知性才有图型。此外,我觉得这个“以及”不是说在这两个条件下都行,而是说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行,但又没法把它阐释清楚。
按照邓晓芒的解释,这个“协和一致”是说:知性是一种认知能力,它就是希望在自然界寻找规律。但经验是无限丰富的,知性没法把每种例外都考虑进去,想象力却可以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这种和谐实质上是想象力去完成知性想达到而又没有达到的任务。这就解释了前面一段的某些问题:知性可以没有概念,因为概念是它完成自己认识任务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其实我还是没懂,因为邓晓芒和康德我合不起来,我在康德说的话里面还看不出邓晓芒说的那些话都出自哪儿。)但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想象力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中的形式这个词。因为知性也是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假如这两个形式没有区别的话,知性就无须让想象力替自己来完成任务。知性的形式是四范畴:量、质、关系、模态。而想象力的形式是图型。图型是范畴把自己应用到经验对象上的一种工具。可见图型是在范畴出现以后才出现的。而范畴出现以后的想象力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即一种知性能力。知性何必把一种知性能力借用过来当作手段呢?
上面对“协和一致”的这种解释更侧重于鉴赏力合规则的那个方面。天才也需要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应该与鉴赏力当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一致不同。尽管鉴赏判断是一种单称判断,但这种单称判断却是有可能向每个人的鉴赏力要求的。而天才的出现只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假如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谐在天才那里与在鉴赏力那里完全相同,而这种和谐又是区别鉴赏判断(作为一种审美判断力)和其他人类能力的唯一标准,那么天才和鉴赏力将没有区别。在此处我无法看出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与前面有何不同,因为前面的关系我就没理清楚,但是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想象力在此处和理性之间有了直接的关系。如果说在鉴赏判断中想象力是激发知性的话,在天才这里想象力就激发了理性。此处的想象力是生产性的想象力,生产性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知性能力,但这种生产性的想象力没有老老实实地再造自然,而是摆脱了联想律,创造出了某种类似自然但是又不是自然的东西。一种知性能力的活动居然创造出了某种知性自己也把握不了的东西,于是理性就发挥了自己的统摄作用。这段话讲得虽然顺,但是仍旧是不懂:究竟是知性还是想象力走上了一条岔道,这条岔道可以通向判断力而不是知性。此外,想象力凭什么有自由去摆脱联想律?一个人运用天才这种能力去创作一个艺术作品,那么这个艺术作品就是他的目的,而在鉴赏力中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是没有目的的。按照常理说,想象力和知性有了一个现实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艺术作品,它们应该更加不自由才对。
写到这里本应该是得出结论的时候,但我没得出什么结论。上面有很多问题,很可能这些问题都是不存在的,但有时候好像是必须懂了才能问出真正存在的问题,而那时候也就不需要问什么了。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老师替我解答,我找到了一本书叫《Kant and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期待它能给我一些答案。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这个不伦不类的题目。以《论××》为题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口气太狂妄。以《对××的解释》为题也是不行的,因为写这篇作业的时候我还没有读懂审美判断力那一部分,更别说读懂整本书了。可能这篇作业提出的问题要远多于它给出的解释。如果干脆以《对××的提问》为题又显得过于特立独行,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这三千字不能以提问的形式写出来。所以这篇作业以“尝试”为题,但绝不承诺这次尝试的成功。其实,我心里是觉得它已经失败了。
其次,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审美判断力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在《判断力批判》中它作为主题却没有得到直接的阐释。抠着字眼儿来说,它就根本没出现过几次。所以我才想要解释这种能力。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问题在我看来是理解审美判断力的首要问题。首要在这里的意思是“第一个”,意思是如果不厘清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就没法把审美判断力与知性和理性区别开,所以我选择这个角度。
我想谈论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是因为我想把审美判断力和知性与理性区别开。为什么偏偏要区别知性和理性呢?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的三种能力:认知、愉快与否和欲求是最根本的,最根本就是说,没有一个共同的根据可以从中推出这三种能力。就是说,判断力一定有某种特质,不仅是知性和理性所不具备的,而且也是从知性和理性中无法推导出的。那么,判断力的这种特质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呢?第一,这种特质不可能从自然诸概念和自由诸概念那里找到;客体是概念形成的,没有概念也就没有客体,因而这种特质也就不可能从客体那里找到。因此康德说判断力没有自己的领地,它管不了别人,它只能管自己。第二,这种特质不可能从欲求能力和认知能力那里找到,它仅仅是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能力。这一点看起来是一种重复:本来就是要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能力和欲求、认知能力的,它当然不能在后两者那里找到了。因为实践理性批判还没有读,所以暂时不提欲求能力。康德把判断力称为一种愉快不愉快的能力我觉得是有点可疑的,因为他要讲的审美愉快只是愉快不愉快的能力之中的一种。感官享受和道德上的善都能带来愉快,而且都不是审美判断力。可见如果想发现审美判断力的特别之处,我们不能从愉快不愉快这个标准上面去找。不愉快肯定不是审美,但是愉快了也不见得是审美。愉快只是一种必要条件,怎么能拿出来当作人类三大能力之一的审美判断力的金字招牌呢?审美判断力要运用想象力和知性,这后两种能力都是熟面孔,在《纯粹理性批判》那里我们早就见过它们了。因此,我只好猜测也许审美判断力之所以是审美判断力,原因就在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一致”上。所以问题不在想象力,也不知性,而在于它们的运行方式。
可是什么是“和谐一致”呢?康德的比较明确的解释是“当想象力在其自由活动中唤起知性时,以及当知性没有概念地把想象力置于一个合规则的游戏中时”,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让我明白,条件一和条件二我都不懂。首先来讲这个条件一。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想象力和知性非常和谐一致,而且对知性完成自己的任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再生性的想象力把杂多的直观表象再现并且固定下来,然后知性给了它们概念并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整一。我想自由活动就是指想象力不再为了让知性把杂多统一起来而去固定杂多的表象。所谓自由,就是指想象力没有除了实现想象力自身以外的其他目的。但这样一个自行其是的想象力如何才能唤起知性,是否这种唤起只是纯粹的偶然?我完全想不明白。至于生产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批判》中说它仿佛创造出了另外一个自然。所谓另外一个自然,就是表象世界中的自然,是我们用范畴和图型再创造出来的。因此邓晓芒说生产性的想象力是一种知性能力。当这种想象力运行的时候,知性已经开始活动了。所以这种想象力是不可能自己唤起知性的。所以在此可暂且不看生产性的想象力。其次,再来说说这个条件二。知性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是运用概念去构造自己的对象并认知对象的,我觉得这对于知性来说是最基本的。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概念的知性,就好像我无法想象一份没有放鸡蛋的蛋炒饭一样。如果说想象力借用的只是知性的“合规则”,可是又不是只有知性才有规则,它干吗不向别的能力去借?肯定有某种理由,使得它非向知性借不可。也许是因为只有知性才有图型。此外,我觉得这个“以及”不是说在这两个条件下都行,而是说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行,但又没法把它阐释清楚。
按照邓晓芒的解释,这个“协和一致”是说:知性是一种认知能力,它就是希望在自然界寻找规律。但经验是无限丰富的,知性没法把每种例外都考虑进去,想象力却可以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这种和谐实质上是想象力去完成知性想达到而又没有达到的任务。这就解释了前面一段的某些问题:知性可以没有概念,因为概念是它完成自己认识任务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其实我还是没懂,因为邓晓芒和康德我合不起来,我在康德说的话里面还看不出邓晓芒说的那些话都出自哪儿。)但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想象力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中的形式这个词。因为知性也是从形式上把经验统一起来,假如这两个形式没有区别的话,知性就无须让想象力替自己来完成任务。知性的形式是四范畴:量、质、关系、模态。而想象力的形式是图型。图型是范畴把自己应用到经验对象上的一种工具。可见图型是在范畴出现以后才出现的。而范畴出现以后的想象力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即一种知性能力。知性何必把一种知性能力借用过来当作手段呢?
上面对“协和一致”的这种解释更侧重于鉴赏力合规则的那个方面。天才也需要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应该与鉴赏力当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一致不同。尽管鉴赏判断是一种单称判断,但这种单称判断却是有可能向每个人的鉴赏力要求的。而天才的出现只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假如知性和想象力的和谐在天才那里与在鉴赏力那里完全相同,而这种和谐又是区别鉴赏判断(作为一种审美判断力)和其他人类能力的唯一标准,那么天才和鉴赏力将没有区别。在此处我无法看出想象力和知性的关系与前面有何不同,因为前面的关系我就没理清楚,但是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想象力在此处和理性之间有了直接的关系。如果说在鉴赏判断中想象力是激发知性的话,在天才这里想象力就激发了理性。此处的想象力是生产性的想象力,生产性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知性能力,但这种生产性的想象力没有老老实实地再造自然,而是摆脱了联想律,创造出了某种类似自然但是又不是自然的东西。一种知性能力的活动居然创造出了某种知性自己也把握不了的东西,于是理性就发挥了自己的统摄作用。这段话讲得虽然顺,但是仍旧是不懂:究竟是知性还是想象力走上了一条岔道,这条岔道可以通向判断力而不是知性。此外,想象力凭什么有自由去摆脱联想律?一个人运用天才这种能力去创作一个艺术作品,那么这个艺术作品就是他的目的,而在鉴赏力中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是没有目的的。按照常理说,想象力和知性有了一个现实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艺术作品,它们应该更加不自由才对。
写到这里本应该是得出结论的时候,但我没得出什么结论。上面有很多问题,很可能这些问题都是不存在的,但有时候好像是必须懂了才能问出真正存在的问题,而那时候也就不需要问什么了。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老师替我解答,我找到了一本书叫《Kant and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期待它能给我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