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学习中的一些小琐碎记录下来,以备忘得一干二净。
3月16、17日《管理学》。9、10号第一次课,因为加班没有去听,同学给老师的评价不错,未听到有点遗憾.中间发现有好学的同学录了音,准备拷来回头听听。
课风风趣、幽默,加上老师曾经有过工作实践经历,讲的课挺“实在”。可能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来上课的同学明显较平时多,不通风的教室有点闷、燥热。下午,疲惫和困意袭来,实在熬不住,趴在桌上准备“和着”老师的声音美美睡一觉,无奈老师总是串动,同桌特热心,老师一靠近我,就拿笔捅我示意醒醒,颇有当年上学时互助的场景,不同的是现在不用担心老师的粉笔头扔过来了,被同学热情“帮助”几次后,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说“没事儿,你就让我睡吧,老师过来不用叫我”,同桌颇为无奈的看了看我。美美的睡了一觉,过瘾、酣畅、解乏。
睡醒,分成几个小组,做一个“决策模拟”的游戏。游戏如下:合同洽谈——“甲乙两家公司,经多次谈判,达成了一个一揽子交易合同,这一合同分六笔交易。”合同执行过程中,双方遵循以下的市场规则(以出红黑牌为例)——“六笔交易一笔一笔做,做完一笔再做下一笔;每一次交易双方同时出牌,若双方均为红牌,则各得利润20万元,若双方均为黑牌,则双方各亏30万元,若一方为红一方为黑,则红方亏50万元,黑方得50万元。其中第3轮和第6轮损益值加倍。各方每一次出什么牌,由各方董事会集体决策。第一笔须在15分钟内完成,整个交易在45分钟内完成。”老师附加的条件是最后一名小组成员考试成绩扣10分,第一名小组成员成绩加5分。
按照座次位置,随机分成了12个小组。我们是第5小组(与第9小组对决),组内5个人,互不认识,3女2男,直接怂恿2男为董事长和董秘。
因我知道这是个博弈,而且是心理战,双方全黑肯定两败俱伤(如图第1和第8组果然出现我预测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双方全红才能寻求共赢。如何与他们沟通呢,问了问,组里还真有我的同事,我找来电话号码,悄悄打过去商量,向其阐述本着双赢的出发点出发取得双赢,本想虽然不是认识看在一个单位的份上,总得给点面子吧,结果对方很“友善”的回复“要理性对待,理性对待”。碰壁了,心里为对对方的态度颇为不屑,不过后来想想人家也是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未明确合作,考虑到了其出黑牌的几率很大,我们为避免两败俱伤,第一把仍然抛出了橄榄枝,出了红牌(后来回顾这把其实一开始就把我们置于了被动的境地,对方完全可以让我们得倒数第一),而对方出了黑牌。第二把我们黑牌,对方红牌,平了;第三、四、五把双方都是红牌、双赢;第六把,我们看到反正不是倒数第一,也得不了第一,干脆红牌到底,后来想想这把出的太不对。
因为涉及其他小组的比较,还是直接上图直接些:
老师后来的点评中提到,有效对决中1.决策者的思想必须明确;2.对目标有清晰的说明;3.对方案及方案的条件反复推敲;4.落实措施并将决策转化为行动;5.重视反馈。另外,他提到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他并没有限定双方去沟通,而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去沟通(这个我暗自得意一下);关于董事长扮演的角色,他强调个体理性不等于集体理性,面对不同价值观、有分歧意见如何统一,以及如何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来看我们小组:一是我们三女两男,两男虽是董事长及董秘,但是三女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二是因为大部分是女士,所以我们把游戏建立在了人性本善的基础上,以至于最后一把出了红牌;三是我们的目标不清晰,只求不得倒数第一,忽略了决策的目标是为股东赢得最大的利润以及在比赛中胜出的游戏目标。后来老师点评我们的时候,我站起来为我们组的出发点、事前沟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存在的失误做了解释,老师顺势引申了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取得信任,如互派董事监督么,或者双方合作保一方第一、另一方分成等等,这些他并未限定不可,而我们却将自己都限定在思维定势里面。
另外,课堂上提到的《教父》里面的情节,我怎么就不记得了,一直想再重温一遍,无奈怎么也找不到了。为了找这个片子,把大学时代坏了的电脑硬盘找人修复,结果是数据全部丢失。
3月16、17日《管理学》。9、10号第一次课,因为加班没有去听,同学给老师的评价不错,未听到有点遗憾.中间发现有好学的同学录了音,准备拷来回头听听。
课风风趣、幽默,加上老师曾经有过工作实践经历,讲的课挺“实在”。可能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来上课的同学明显较平时多,不通风的教室有点闷、燥热。下午,疲惫和困意袭来,实在熬不住,趴在桌上准备“和着”老师的声音美美睡一觉,无奈老师总是串动,同桌特热心,老师一靠近我,就拿笔捅我示意醒醒,颇有当年上学时互助的场景,不同的是现在不用担心老师的粉笔头扔过来了,被同学热情“帮助”几次后,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说“没事儿,你就让我睡吧,老师过来不用叫我”,同桌颇为无奈的看了看我。美美的睡了一觉,过瘾、酣畅、解乏。
睡醒,分成几个小组,做一个“决策模拟”的游戏。游戏如下:合同洽谈——“甲乙两家公司,经多次谈判,达成了一个一揽子交易合同,这一合同分六笔交易。”合同执行过程中,双方遵循以下的市场规则(以出红黑牌为例)——“六笔交易一笔一笔做,做完一笔再做下一笔;每一次交易双方同时出牌,若双方均为红牌,则各得利润20万元,若双方均为黑牌,则双方各亏30万元,若一方为红一方为黑,则红方亏50万元,黑方得50万元。其中第3轮和第6轮损益值加倍。各方每一次出什么牌,由各方董事会集体决策。第一笔须在15分钟内完成,整个交易在45分钟内完成。”老师附加的条件是最后一名小组成员考试成绩扣10分,第一名小组成员成绩加5分。
按照座次位置,随机分成了12个小组。我们是第5小组(与第9小组对决),组内5个人,互不认识,3女2男,直接怂恿2男为董事长和董秘。
因我知道这是个博弈,而且是心理战,双方全黑肯定两败俱伤(如图第1和第8组果然出现我预测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双方全红才能寻求共赢。如何与他们沟通呢,问了问,组里还真有我的同事,我找来电话号码,悄悄打过去商量,向其阐述本着双赢的出发点出发取得双赢,本想虽然不是认识看在一个单位的份上,总得给点面子吧,结果对方很“友善”的回复“要理性对待,理性对待”。碰壁了,心里为对对方的态度颇为不屑,不过后来想想人家也是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未明确合作,考虑到了其出黑牌的几率很大,我们为避免两败俱伤,第一把仍然抛出了橄榄枝,出了红牌(后来回顾这把其实一开始就把我们置于了被动的境地,对方完全可以让我们得倒数第一),而对方出了黑牌。第二把我们黑牌,对方红牌,平了;第三、四、五把双方都是红牌、双赢;第六把,我们看到反正不是倒数第一,也得不了第一,干脆红牌到底,后来想想这把出的太不对。
因为涉及其他小组的比较,还是直接上图直接些:
![]() |
12个小组结成6对对决结果 |
老师后来的点评中提到,有效对决中1.决策者的思想必须明确;2.对目标有清晰的说明;3.对方案及方案的条件反复推敲;4.落实措施并将决策转化为行动;5.重视反馈。另外,他提到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他并没有限定双方去沟通,而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去沟通(这个我暗自得意一下);关于董事长扮演的角色,他强调个体理性不等于集体理性,面对不同价值观、有分歧意见如何统一,以及如何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来看我们小组:一是我们三女两男,两男虽是董事长及董秘,但是三女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二是因为大部分是女士,所以我们把游戏建立在了人性本善的基础上,以至于最后一把出了红牌;三是我们的目标不清晰,只求不得倒数第一,忽略了决策的目标是为股东赢得最大的利润以及在比赛中胜出的游戏目标。后来老师点评我们的时候,我站起来为我们组的出发点、事前沟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存在的失误做了解释,老师顺势引申了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取得信任,如互派董事监督么,或者双方合作保一方第一、另一方分成等等,这些他并未限定不可,而我们却将自己都限定在思维定势里面。
另外,课堂上提到的《教父》里面的情节,我怎么就不记得了,一直想再重温一遍,无奈怎么也找不到了。为了找这个片子,把大学时代坏了的电脑硬盘找人修复,结果是数据全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