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字版 - V. 卢浮魅影·Au revoir
全天卢浮宫, 早上腿过去, literally是如履薄冰! 天气放晴的巴黎, 塞纳河上的座座桥梁, 河边干枯却枝节繁生的树木, 加上积雪, 又是美丽的画面感~ 此情此景前我的照相技术又捉急了, 捏了两张就作罢了……
跨过Pont du Carousel就到了卢浮宫所处的广场. 大金字塔的出现又不庄重了! 广场上捏了两张照片, 和后面的建筑一对比人看起来很小只不错! 开馆后半小时才到的, 所幸人不算很多~
买好票先站在一边啃了一个苹果试图镇定心神, 但半饿半选择困难的状态下, 镇定心神也太困难了! 看了floor plan就眼花缭乱了……在原地啊啊啊了半天不知该往哪边迈腿>< 去租audio guide前面的人半天不知道在干嘛我就放弃了. 看看时间觉得不如下午再去跟guided tour. 今天的两条比较有规划的路线, 一是卢浮宫网站上的主题线路Living in the Louvre, 第二条就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引领的tour, 下午到了2点还没找到组织, 正准备继续循网站指导去走masterpiece路线此时发现居然跟上了队伍 =.= 不过讲解妹子的英语, 还真是有点捉急…… 网站上给出的主题线路都很靠谱推荐一下~ 比如我走的这条Living in the Louvre, 因为博物馆是由寝宫改建的, 这条路线介绍了各个房间的功用, 内部设计之外, 每个厅里都会有些很值得看的展品, 比如埃及希腊主题~ 如果发现邻近的厅或者小岔路上有展厅里有感兴趣的展品也可以走过去看一下再回到路线上来, 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时间里看过了不少展品呢~
起点是Salle Saint Louis. 展示的是作为兵库时期的建筑, 展厅极为阴暗, 属于我一个人绝对不敢去的厅……于是迅速移步到了Salle des Caryatides. 在这儿每碰到一个中文讲解组就过去听一耳朵, 还看到一个法国大姐带的中文小队……这个房间是musician’s gallery, 既是舞厅, 也被国王用作过trial room. 里面遍布鹿, 狮子, 大力神Hercules的装饰, 全部都是王室力量的象征. 这个房间的建成是Francis I和Henri II对卢浮宫的第二个较为重大的改造. 第一个重大改造是文艺复习时期要完全打破中世纪城堡的建筑格局, 故而将原先的塔桥拆毁. 顺便一提, 塔桥年代这里是巴黎最安全的地方, 当过金库也关过要犯, 巴黎人民真有智慧……说回Caryatides, 门廊处的四根女性立柱就是所谓的caryatid, 用在这里在当时也算是开了先河. 从阴暗的地洞进到这个厅我内心感叹这才对嘛!
Henri II长廊, 两段长阶梯通向Salle Henri-II. H作为他的标记出现在好几个地方. Louis XIV也做过些改动, 因而能看到LL的标记. 厅里展示了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具, 真不愧是寝宫啊还有另外好几个厅, 我看到的第一眼心里就奔腾着“我了个去……” =.= 接下来走到了Louis XIV当时的卧室, 这里保留着据说法国能见到的最好的文艺复兴时期木工艺, 展品摆了图坦卡门像.
Salle des Sept-Cheminees原本是三层, 还包含了国王的那两间大卧室. 四周悬挂着巨幅画作, 天窗采光特别好. 1699年之后归属Royal Academy of Painting & Sculpture, 用作当代艺术展厅. 我去的时候在展Phantom of the Louvre, 内容是一个熊哥们儿化作缕缕青烟出现在不同名画旁边 =.=
最震撼的是Galerie d’Apollon. 门厅的穹顶是我的破相机和破技术照不出来的纵深感. 画廊从一进门开始就过分华丽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洋豪么! 两侧墙壁顶上有十二个月的画描绘人们的日常活动, 还有十二宫的雕塑, 每一件单拿出来看起来都很了不起. 这个厅是凡尔赛宫的前期模型, 事实上在路易十四同学搬去凡尔赛宫 的时候还没建好. 想想看过的图片风格的确比较类似. 厅里的展品是大革命之后得以保存的皇家宝物们. 全厅的主题如名字一样是太阳神, 因为路易十四被称作太阳王. 画作都是表现阿波罗的胜利, 由星辰, 中天, 暮色和夜晚这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阶段组成. 起始是波塞冬和安菲特律特的婚礼, 大地女神与海洋之神的结合象征着路易十四是统治着陆地与海洋广阔疆域的强大君主. 而厅中央的巨幅画作讲述阿波罗战胜巨蟒, 位置恰好是太阳最高点的更替. 这幅画由德拉克洛瓦所做, 解说姐顺便一提自由领导人民现在不在, 心碎了一下 ><
路过了米开朗基罗雕塑厅, 只想问怎么能在大理石上雕出这些形状的? 虽然对米大爷不算太有感吧……期待着何年何月去意大利改变一下这个观点……
跟着guided tour去看了女神一号维纳斯. 之前已经路过并捏片儿了, 居然捏出了背景里空无一人的人品小爆发了么! 相较于众多年代久远但是是仿希腊式的罗马雕塑作品, 维纳斯是件比较纯正的希腊雕塑作品. 由当地一位农民挖出来, 依路易十八钦命成为了卢浮宫第一件古迹. 双臂的缺失自然是激起坊间各种猜想啦, 不过也给确认她的身份带来了一丝扑朔迷离. 如若真是爱与美之神她应当会手持镜子. 也有说法认为这实际是波塞冬的妻子安菲特律特. 以前不知道这次听了讲解观察到的是, 她手臂和耳朵上的洞, 以及头发上的压痕, 都证明她原本是佩戴手镯, 耳环, 发饰等等珠宝的, 应该是已经被谁顺走了吧 =.= 雕像原本是否是彩色也是众说纷纭. 仔细观察了女神一号的身姿, 那比例啊那腹肌啊那腰线啊……不愧是女神!
第二位女神Victory of Samothrace, 是胜利女神, 也被认为是战争得胜后的献祭, 大名就叫Nike哟~ 1884年始直到金字塔成建前, 位于长阶梯尽头的这件胜利女神是人们入馆后看到的第一件展品. 女神和船体是两种材质的大理石. 这位女神和女神一号的材质是一样的, 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拿去清理的程度, 据说9月要去弄……随海风摇曳被海水打湿的裙摆下能看到肢体, 这种技巧被称为wet drapery, 能带来更强的律动感.
进入Napoleon I coronation所在的画厅, 了解到画作的排布也依主题的不同是存在阶层之分的, 解说姐用了hierarchy这个词. 皇家, 宗教主题常会自处一室. 这幅宏大的加冕图由Jacques-Louis David带领学生历时三年完成 (黑心老板即视感有没有!), 描绘的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David作画前为每个人画了速写. 画面表现的是拿破仑为约瑟芬加冕. 拿破仑的母亲其实并未出席. 一是不喜欢约瑟芬, 觉得这位结过婚的女子出身不够高贵; 二是并不赞成儿子称帝的想法. 拿破仑后来和约瑟芬没有孩子最终离婚了, 皇位也被推翻了, 这位母亲向宇宙传达信息的能力还真是可以……
拿破仑三世大厅更为华丽, 天花板上是四位皇帝的印章与代表绘画. N代表拿破仑一世, LL代表路易十四, F代表弗朗索瓦一世, 以及代表路易九世也就是Saint Louis的SL. 拿破仑是军装扮相路易十四是凡尔赛宫, 另外两个实在没记住……
接下来两幅大作所处的是威尼斯画作厅, 当然女神三号是佛罗伦萨出品啦~ 婚宴图耗时15个月有130个人物是17*10的巨幅, 仔细看了看连狗都画得那么好啊……Veronise把自己画在了小提琴手的位置~ 而且画里有耶稣也有一般人哟~
女神三号, 进了那个厅看到交通流量就知道是蒙娜丽莎无疑了……但是画作都框起来并且拉了好远的线, 感觉很小一幅并且无法近前看仔细就捏了几张片儿. 解说姐暗示出了她觉得Mona Lisa is overrated……私也是这么以为的, 这幅画的drama真是无穷多, 什么爱国志士意大利青年把画顺出去床底一藏三年之类的. 不过远看也觉得画质真是没得说, 后来在岩间圣母处详尽观察了背景的多层晕染法~
浪漫主义厅很多巨幅. 浪漫主义本身便以画面情节的高度戏剧化而著称. Gericault的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eduse), 是仅有15人生还的美杜莎号海难画面. 一面是向远处小船呼救心存希望的人们, 一面是濒死绝望又邻近打来的大浪的人们. 在小筏上一切的阶层观念都已被剥离, 人们回到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平等, 凡人也如神一般全身赤裸. 这些在当时都是理念上的突破与冲击. 这幅和德拉克洛瓦的Death of Sardanapalus在从紫禁城到卢浮宫的某一集里看到过~
结束后继续刷了意大利绘画区. 不认识几幅吧但这么多优美的作品就在长廊里摆这么近这实在太不科学了! 跋涉到北方学派区发现已经关了, 太伤心了, 我的维米尔啊维米尔>< 第二次心碎……不过看到了传说中的这一幅嗯 =v= 其后零碎闲逛若干~
一天下来觉得博物馆太需要脚力了, 雨里雪里走都没觉得什么平地一天到了五点多脚快废了, 算算时间六点往回走. 纠结半天买了一本guide又去换了另一本更便宜看起来还更有教育意义的, 不过放弃了内容最全太像课本又最贵的一本. 早上纠结了一下最终还是在宾馆叫了出租车, 回程发现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下班高峰不带箱子都够呛拖着箱子必须挤不上地铁. 出租车倒是挺快, 路上车不少但没有堵着不动的时候. 于是就这么告别了巴黎踏上了去卢森堡的火车~
从Odeon站出来又看到站口的雕塑, 感叹短短几天心境已有很大变化. 从完全陌生看地图都找了好半天, 到有一点熟悉与了解. Midnight in Paris踩点之行很圆满, 还吃到了米其林, 去过了卢浮宫. 没去蒙马特高地, 凡尔赛宫和奥赛博物馆, 以及没看到自由领导人民和维米尔都是此行的遗憾. 但这些都是对下次依然有期待的遗憾, 想想也很不错. 飞机上开始读Moveable Feast. 海明威说只要在巴黎生活过, 这段时光就不会在你的人生中消失, 就会变为一场能随你迁移的流动的盛宴. 读到书中一个个我知晓的地点, 意识到我竟然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这些符号式的人物一样曾流连在这片土地上, 曾行走在这些街道上. 庆幸初次落脚是在左岸的这一带. 人们心中总会暗暗向往右岸的生活, 正如人们心中总会愿意悄悄为左岸留出无尽的空间. 这是他们的巴黎他们的左岸, 这也是我的巴黎我的左岸. My own spot on that side of the river.
也许是我把这件事情想得过分浪漫了, 德语和法语中的再见似乎都有些后会有期的余韵. 于是要说一句Au revoir. 真正是有缘再相见.
跨过Pont du Carousel就到了卢浮宫所处的广场. 大金字塔的出现又不庄重了! 广场上捏了两张照片, 和后面的建筑一对比人看起来很小只不错! 开馆后半小时才到的, 所幸人不算很多~
买好票先站在一边啃了一个苹果试图镇定心神, 但半饿半选择困难的状态下, 镇定心神也太困难了! 看了floor plan就眼花缭乱了……在原地啊啊啊了半天不知该往哪边迈腿>< 去租audio guide前面的人半天不知道在干嘛我就放弃了. 看看时间觉得不如下午再去跟guided tour. 今天的两条比较有规划的路线, 一是卢浮宫网站上的主题线路Living in the Louvre, 第二条就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引领的tour, 下午到了2点还没找到组织, 正准备继续循网站指导去走masterpiece路线此时发现居然跟上了队伍 =.= 不过讲解妹子的英语, 还真是有点捉急…… 网站上给出的主题线路都很靠谱推荐一下~ 比如我走的这条Living in the Louvre, 因为博物馆是由寝宫改建的, 这条路线介绍了各个房间的功用, 内部设计之外, 每个厅里都会有些很值得看的展品, 比如埃及希腊主题~ 如果发现邻近的厅或者小岔路上有展厅里有感兴趣的展品也可以走过去看一下再回到路线上来, 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时间里看过了不少展品呢~
起点是Salle Saint Louis. 展示的是作为兵库时期的建筑, 展厅极为阴暗, 属于我一个人绝对不敢去的厅……于是迅速移步到了Salle des Caryatides. 在这儿每碰到一个中文讲解组就过去听一耳朵, 还看到一个法国大姐带的中文小队……这个房间是musician’s gallery, 既是舞厅, 也被国王用作过trial room. 里面遍布鹿, 狮子, 大力神Hercules的装饰, 全部都是王室力量的象征. 这个房间的建成是Francis I和Henri II对卢浮宫的第二个较为重大的改造. 第一个重大改造是文艺复习时期要完全打破中世纪城堡的建筑格局, 故而将原先的塔桥拆毁. 顺便一提, 塔桥年代这里是巴黎最安全的地方, 当过金库也关过要犯, 巴黎人民真有智慧……说回Caryatides, 门廊处的四根女性立柱就是所谓的caryatid, 用在这里在当时也算是开了先河. 从阴暗的地洞进到这个厅我内心感叹这才对嘛!
Henri II长廊, 两段长阶梯通向Salle Henri-II. H作为他的标记出现在好几个地方. Louis XIV也做过些改动, 因而能看到LL的标记. 厅里展示了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具, 真不愧是寝宫啊还有另外好几个厅, 我看到的第一眼心里就奔腾着“我了个去……” =.= 接下来走到了Louis XIV当时的卧室, 这里保留着据说法国能见到的最好的文艺复兴时期木工艺, 展品摆了图坦卡门像.
Salle des Sept-Cheminees原本是三层, 还包含了国王的那两间大卧室. 四周悬挂着巨幅画作, 天窗采光特别好. 1699年之后归属Royal Academy of Painting & Sculpture, 用作当代艺术展厅. 我去的时候在展Phantom of the Louvre, 内容是一个熊哥们儿化作缕缕青烟出现在不同名画旁边 =.=
最震撼的是Galerie d’Apollon. 门厅的穹顶是我的破相机和破技术照不出来的纵深感. 画廊从一进门开始就过分华丽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洋豪么! 两侧墙壁顶上有十二个月的画描绘人们的日常活动, 还有十二宫的雕塑, 每一件单拿出来看起来都很了不起. 这个厅是凡尔赛宫的前期模型, 事实上在路易十四同学搬去凡尔赛宫 的时候还没建好. 想想看过的图片风格的确比较类似. 厅里的展品是大革命之后得以保存的皇家宝物们. 全厅的主题如名字一样是太阳神, 因为路易十四被称作太阳王. 画作都是表现阿波罗的胜利, 由星辰, 中天, 暮色和夜晚这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阶段组成. 起始是波塞冬和安菲特律特的婚礼, 大地女神与海洋之神的结合象征着路易十四是统治着陆地与海洋广阔疆域的强大君主. 而厅中央的巨幅画作讲述阿波罗战胜巨蟒, 位置恰好是太阳最高点的更替. 这幅画由德拉克洛瓦所做, 解说姐顺便一提自由领导人民现在不在, 心碎了一下 ><
路过了米开朗基罗雕塑厅, 只想问怎么能在大理石上雕出这些形状的? 虽然对米大爷不算太有感吧……期待着何年何月去意大利改变一下这个观点……
跟着guided tour去看了女神一号维纳斯. 之前已经路过并捏片儿了, 居然捏出了背景里空无一人的人品小爆发了么! 相较于众多年代久远但是是仿希腊式的罗马雕塑作品, 维纳斯是件比较纯正的希腊雕塑作品. 由当地一位农民挖出来, 依路易十八钦命成为了卢浮宫第一件古迹. 双臂的缺失自然是激起坊间各种猜想啦, 不过也给确认她的身份带来了一丝扑朔迷离. 如若真是爱与美之神她应当会手持镜子. 也有说法认为这实际是波塞冬的妻子安菲特律特. 以前不知道这次听了讲解观察到的是, 她手臂和耳朵上的洞, 以及头发上的压痕, 都证明她原本是佩戴手镯, 耳环, 发饰等等珠宝的, 应该是已经被谁顺走了吧 =.= 雕像原本是否是彩色也是众说纷纭. 仔细观察了女神一号的身姿, 那比例啊那腹肌啊那腰线啊……不愧是女神!
第二位女神Victory of Samothrace, 是胜利女神, 也被认为是战争得胜后的献祭, 大名就叫Nike哟~ 1884年始直到金字塔成建前, 位于长阶梯尽头的这件胜利女神是人们入馆后看到的第一件展品. 女神和船体是两种材质的大理石. 这位女神和女神一号的材质是一样的, 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拿去清理的程度, 据说9月要去弄……随海风摇曳被海水打湿的裙摆下能看到肢体, 这种技巧被称为wet drapery, 能带来更强的律动感.
进入Napoleon I coronation所在的画厅, 了解到画作的排布也依主题的不同是存在阶层之分的, 解说姐用了hierarchy这个词. 皇家, 宗教主题常会自处一室. 这幅宏大的加冕图由Jacques-Louis David带领学生历时三年完成 (黑心老板即视感有没有!), 描绘的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David作画前为每个人画了速写. 画面表现的是拿破仑为约瑟芬加冕. 拿破仑的母亲其实并未出席. 一是不喜欢约瑟芬, 觉得这位结过婚的女子出身不够高贵; 二是并不赞成儿子称帝的想法. 拿破仑后来和约瑟芬没有孩子最终离婚了, 皇位也被推翻了, 这位母亲向宇宙传达信息的能力还真是可以……
拿破仑三世大厅更为华丽, 天花板上是四位皇帝的印章与代表绘画. N代表拿破仑一世, LL代表路易十四, F代表弗朗索瓦一世, 以及代表路易九世也就是Saint Louis的SL. 拿破仑是军装扮相路易十四是凡尔赛宫, 另外两个实在没记住……
接下来两幅大作所处的是威尼斯画作厅, 当然女神三号是佛罗伦萨出品啦~ 婚宴图耗时15个月有130个人物是17*10的巨幅, 仔细看了看连狗都画得那么好啊……Veronise把自己画在了小提琴手的位置~ 而且画里有耶稣也有一般人哟~
女神三号, 进了那个厅看到交通流量就知道是蒙娜丽莎无疑了……但是画作都框起来并且拉了好远的线, 感觉很小一幅并且无法近前看仔细就捏了几张片儿. 解说姐暗示出了她觉得Mona Lisa is overrated……私也是这么以为的, 这幅画的drama真是无穷多, 什么爱国志士意大利青年把画顺出去床底一藏三年之类的. 不过远看也觉得画质真是没得说, 后来在岩间圣母处详尽观察了背景的多层晕染法~
浪漫主义厅很多巨幅. 浪漫主义本身便以画面情节的高度戏剧化而著称. Gericault的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eduse), 是仅有15人生还的美杜莎号海难画面. 一面是向远处小船呼救心存希望的人们, 一面是濒死绝望又邻近打来的大浪的人们. 在小筏上一切的阶层观念都已被剥离, 人们回到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平等, 凡人也如神一般全身赤裸. 这些在当时都是理念上的突破与冲击. 这幅和德拉克洛瓦的Death of Sardanapalus在从紫禁城到卢浮宫的某一集里看到过~
结束后继续刷了意大利绘画区. 不认识几幅吧但这么多优美的作品就在长廊里摆这么近这实在太不科学了! 跋涉到北方学派区发现已经关了, 太伤心了, 我的维米尔啊维米尔>< 第二次心碎……不过看到了传说中的这一幅嗯 =v= 其后零碎闲逛若干~
一天下来觉得博物馆太需要脚力了, 雨里雪里走都没觉得什么平地一天到了五点多脚快废了, 算算时间六点往回走. 纠结半天买了一本guide又去换了另一本更便宜看起来还更有教育意义的, 不过放弃了内容最全太像课本又最贵的一本. 早上纠结了一下最终还是在宾馆叫了出租车, 回程发现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下班高峰不带箱子都够呛拖着箱子必须挤不上地铁. 出租车倒是挺快, 路上车不少但没有堵着不动的时候. 于是就这么告别了巴黎踏上了去卢森堡的火车~
从Odeon站出来又看到站口的雕塑, 感叹短短几天心境已有很大变化. 从完全陌生看地图都找了好半天, 到有一点熟悉与了解. Midnight in Paris踩点之行很圆满, 还吃到了米其林, 去过了卢浮宫. 没去蒙马特高地, 凡尔赛宫和奥赛博物馆, 以及没看到自由领导人民和维米尔都是此行的遗憾. 但这些都是对下次依然有期待的遗憾, 想想也很不错. 飞机上开始读Moveable Feast. 海明威说只要在巴黎生活过, 这段时光就不会在你的人生中消失, 就会变为一场能随你迁移的流动的盛宴. 读到书中一个个我知晓的地点, 意识到我竟然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这些符号式的人物一样曾流连在这片土地上, 曾行走在这些街道上. 庆幸初次落脚是在左岸的这一带. 人们心中总会暗暗向往右岸的生活, 正如人们心中总会愿意悄悄为左岸留出无尽的空间. 这是他们的巴黎他们的左岸, 这也是我的巴黎我的左岸. My own spot on that side of the river.
也许是我把这件事情想得过分浪漫了, 德语和法语中的再见似乎都有些后会有期的余韵. 于是要说一句Au revoir. 真正是有缘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