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生书
迫于课时量的压力找了一门看上去无关痛痒的课程来教:《语言艺术与写作》,据说只要上网order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就OK。其实我也没什么专业优势,本来以为自己对文字是有感觉的,在东北大风寒冷把人细腻的触觉神经吹粗了,过于多感把心脏搞坏了,一年有半年时间只能封闭感触力锻炼身体,养生,感觉钝化了,面对一群思维只有初中水平只懂得玩的小孩,更谈不上激发想象力和灵性。
我没有什么专业优势,一无甜美声音二无亮点经历,唯有一些喜欢积攒案例的习惯性做法,在读者研究室和喆儿聊天,她说闭关了一年,读了一些书,反而现在有重新登台说话的欲望,我们如此推心置腹以至于我兴奋得回去就改了状态:不读书,无以言。
这毫无心机的貌似宣言的一句话很快就招来了没有时间阅读、没有精力阅读、不喜阅读以及其它各种情况的专业人士的各路板砖从,去年十二月质疑到今年一月,对我来说也算是打怪练级的一个过程,然而对阅读的反思依然在继续。我是一介书生,自开始学习生涯便无法摆脱读书这一过程,从兴趣沦为负担,从负担过渡到痛苦地摆脱负担,我经常诧异人一生的阅读中有多少时间是愿意读自己想读的书的?然而放弃了读书,时间久了大脑也会钝化,缺乏了思考和分析能力,或者无知者无畏,或者老态倍显。
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总是要用一些阅读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对学生来说,学业似乎成了挣敲门砖的过程,各路考级考证,唯独没有时间思考,论文不需要写作,只要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持续熙熙攘攘即可。读书需要静心,现代人难以静心。
尽管如此,语言艺术和写作的课程里,一方面我在按照教材将语言艺术,一方面强迫孩子们阅读,布置书单的过程中很快就有了以书生书的想法,比如读柴静的《看见》便会想到新闻的一些理论概念,于是会去找陈虻来看,闾丘露薇批判了柴静,于是又要了解一下闾丘的理性,再去看她的《不分东西》,书单越来越多,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找时间百度之后敲碎,敲碎了吞服,还要嚼一嚼,咽下去了以后唯恐第二天通通排出来,甚至需要反刍。
谁说学习只有乐趣?仔细想来以书生书算是我的职业病,做PHD paper 时没有一定量的参考文献分量不足,大家都在疯狂下载各路论文,于是有了以文生文,继而有了以书生书。以文生文深谙复制粘贴改编之法便可炮制,以书生书,算是我对虔心写作和价值传播的敬重。
教书与学习若少了思维方式的训练,便是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应试背后依然是大量随波逐流从众随俗,或曰:愚民。被愚民不分年龄级别性别学历。
我没有什么专业优势,一无甜美声音二无亮点经历,唯有一些喜欢积攒案例的习惯性做法,在读者研究室和喆儿聊天,她说闭关了一年,读了一些书,反而现在有重新登台说话的欲望,我们如此推心置腹以至于我兴奋得回去就改了状态:不读书,无以言。
这毫无心机的貌似宣言的一句话很快就招来了没有时间阅读、没有精力阅读、不喜阅读以及其它各种情况的专业人士的各路板砖从,去年十二月质疑到今年一月,对我来说也算是打怪练级的一个过程,然而对阅读的反思依然在继续。我是一介书生,自开始学习生涯便无法摆脱读书这一过程,从兴趣沦为负担,从负担过渡到痛苦地摆脱负担,我经常诧异人一生的阅读中有多少时间是愿意读自己想读的书的?然而放弃了读书,时间久了大脑也会钝化,缺乏了思考和分析能力,或者无知者无畏,或者老态倍显。
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总是要用一些阅读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对学生来说,学业似乎成了挣敲门砖的过程,各路考级考证,唯独没有时间思考,论文不需要写作,只要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持续熙熙攘攘即可。读书需要静心,现代人难以静心。
尽管如此,语言艺术和写作的课程里,一方面我在按照教材将语言艺术,一方面强迫孩子们阅读,布置书单的过程中很快就有了以书生书的想法,比如读柴静的《看见》便会想到新闻的一些理论概念,于是会去找陈虻来看,闾丘露薇批判了柴静,于是又要了解一下闾丘的理性,再去看她的《不分东西》,书单越来越多,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找时间百度之后敲碎,敲碎了吞服,还要嚼一嚼,咽下去了以后唯恐第二天通通排出来,甚至需要反刍。
谁说学习只有乐趣?仔细想来以书生书算是我的职业病,做PHD paper 时没有一定量的参考文献分量不足,大家都在疯狂下载各路论文,于是有了以文生文,继而有了以书生书。以文生文深谙复制粘贴改编之法便可炮制,以书生书,算是我对虔心写作和价值传播的敬重。
教书与学习若少了思维方式的训练,便是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应试背后依然是大量随波逐流从众随俗,或曰:愚民。被愚民不分年龄级别性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