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陋俗之割股奉亲
“割股”现象上古之世已有之,先秦时,有《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但这还只是愚臣饲君的效忠之举,并非后世愚孝拿人肉做药的套路。真正将“割股”用以“疗亲”的行为,多认为始于唐代。据考,人肉治病的药方起源于某些西来佛经所载的血髓治疾,【或说本是佛经寓言实非药方】西晋时期传到内地,逐渐流行民间并得到创新,刘宋时开始有以“僵尸人肉”做药的记载。隋唐时期佛法流盛,人肉入药一说渐播民间,隋代有晋陵人陈杲仁割股疗亲的记载,唐则天太后时隐士王友贞为母割股治病,受到太后嘉奖。及至玄宗开元年间,明州人陈藏器将人肉药方的资料自民间收集整理入《本草拾遗》一书,留下了“人肉治羸疾”【或说应为“瘵疾”,即痨病,肺结核】的最早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载,“张杲《医说》言,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自此闾阎有病此者,多相效割股。”即从陈氏将“人肉”纳入药典后,这一医方逐渐流传开来。民间多有孝子孝媳,于父母公婆病笃时,刀割大腿乃至剖腹切肝,以疗亲疾。用心虽好,行为却是十分愚蠢,吃食股肉成功治愈者不过寥寥,几个“成功”的行孝者却每每为朝廷大加褒赏,客观上推动了这一风气的恶性传播。
两宋时期,这一荒唐药方更加流行,观《宋史·孝义传》,内载七十五位行孝者,中有二十余人既是毁伤身体为亲治病,如有太原人刘孝忠,“母病经三年,孝忠割股肉、断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剧,孝忠然火掌中,代母受痛。”如斯苦行不绝史书,割肉疗亲几成风气。《金史·孝友传》中亦复如是,“割股”行为被作为一种大孝行甚加褒奖。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这一风习仍然很盛大。一些民众或为求名,或为避税,往往残毁肢体以邀时赏,这迫使元政府专门立下法条,严禁愚孝之举的过分蔓延。元人《通制条格·杂令》就专有“非理行孝”一节,对某些愚孝行为予以禁止。其中记载,“至元三年(1266)十月,中书省左三部呈:上都路梁重兴为母病割肝行孝。合依旧例,诸为祖父母、父母、伯叔姑、兄姊、舅姑割肝、剜眼、割臂、脔胸之类,并行禁断。都省准拟。”【此处的“旧例”,一般应指金《泰和律》,可见割肝、剜眼之类的愚孝在金代也曾经被法律禁止过】但此时对“割股者”却无禁令,一有“割股”尽孝者出现,朝廷反而命当地官员察访清楚,系真者“官给绢五疋、酒二瓶、羊二口,以劝孝悌。”但到了至元七年(1270),据《元典章·礼部六》“行孝割股不当”条记载,当时有新城县民杜天儿,因为母亲患病,割股煎汤行孝。御史台翻检“旧例”,认为应该加以旌赏。有司公议后,认为“割股旌赏体例,虽为行孝之一端,止是近代条例,颇与圣人垂戒不敢毁伤父母遗体不同。又恐愚民不知侍养常道,因缘奸弊,以致毁伤肢体或致性命,又贻父母之忧。”因而令礼部拟定,“割股行孝一节,终是毁伤肢体,今后遇有割股之人,虽不在禁限,亦不须旌赏。”命在全国仰照施行。由上可知“割股行孝”在元前期虽未被完全禁止,但也不予以鼓励。次年又有山东汶上县民田改住,“为母病,冬月去衣卧冰行孝。”当地官员将情况奏上后,礼部公议认为,“为孝奉侍自有常礼,赤身卧冰于亲无益,合行禁断。”自此连“卧冰”的“孝举”也被禁绝了。及至仁宗延佑元年(1314)十月,又有保定路清苑县安圣乡军户张驴儿,“为父张伯坚患病,割股行孝,止有壹子舍儿三岁,为侵父食,抱于祖茔内活埋。”不仅自伤身躯,甚至活埋亲子,愚昧至极。元廷为此颁下禁约:“割股毁体,己常禁约。张驴儿活埋其子,诚恐愚民仿效,拟合遍行禁约。都省准拟。”
可惜则例虽具,效果却是不佳,迨及明初,愚孝行为仍是有增无减,时常有行孝者割股、刲肝乃至“以指燃灰”,伴以粥水服用为父母疗疾,其他如卧冰、绝食、舍身投崖、毁伤肢体等等行径不能遍数。初时明太祖尚对其进行旌表,光耀其门,但逐渐亦不胜其烦,开始意图约束。洪武二十七年(1394)八月,有日照县民江伯儿,因母病自割“肋肉食之,不愈。乃祷于岱岳祠,誓云:母病愈,则杀子。”之后其母果然病愈,伯儿遂杀三岁亲子以祭。太祖知晓后,怒其绝灭人伦,“杖一百,谪戍海南。”又命礼部定议旌表孝行事例实行。礼部会议回奏,“子之事亲,有病则拜托良医。至于呼天祷神,此恳切至情不容已者。若卧冰割股,事属后世,乃愚昧之徒一时激发,各为诡异,以惊世骇俗,希求旌表,规避徭役。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自今遇此,不在旌表之例。”这一条例,对金元禁令又加延续,不仅明禁割肝、杀子等愚孝恶行,同时明确对“割股”者亦不加旌赏,以儆效尤。但一些人或者昧于愚孝的传统风气,或者故意残毁身体以得轰动效应,加之太宗当政时,因为政治需求还一度对愚孝行为大加奖赏。政策的反复性和朝廷的放任态度,间接鼓励了民间“割股”等愚孝事件的发生,在之后的历代仍不时在记。
宣宗之后,明廷始终恪守对“割股”等愚孝不予旌表的祖训。如宣宗初年,有礼部上奏,称有锦衣卫孝女“刲肝煮液”,救活了自己的母亲,请求对其旌表。宣宗说,《孝经》开篇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剖腹割肝更是罪莫大焉。况且太祖皇帝已有禁令不准旌表此类愚孝行为,否则“使愚人傚之,岂不大坏风俗。女子无知,不必加罪。所请亦不允。“英宗时也有福建致仕都指挥佥事胡雄,上奏称自己永乐年间犯眼病,几至失明,自己的儿子为其“刲肝”治疗,眼睛因此复明,请求英宗旌表其子。英宗也以“其非孝亲正道,不允所请。”可见明廷对割股奉亲一类的愚孝在政策层面上一直是不予支持的。但有趣的是,《明实录》中又常有下诏奖谕宗室子弟“割股奉母”、“剜肉疗夫”事迹的记载,为何对贵族、庶人运用了两种标准,暂无研究不敢乱讲。
虽然少了统治阶层的旌表,但“割股行孝”的思想早已深入中国的民间习俗中,故而明清时期各类自毁身躯的愚孝行为还是屡见不鲜,各种伤残肢体却得到世人赞扬的孝子孝妇的故事层出不穷。清乾隆《孝义县志》,甚至将县名“孝义”的得名来历,归因于一位“割股奉母”的孝子。文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县】志》。”其实在《元和郡县志》中,只记载有“以县人郭兴孝义著称,改名孝义县。”孝子名“郭兴”而非“郑兴”,亦无割股奉母一说,可见所谓“郑兴割股奉母”统为讹传,只是被后人认为是常人所难为的孝行,故而特书加以标榜。
![]() |
孝顺是对的,但割肉就不好了,老人家要多吃清淡的。。 |
两宋时期,这一荒唐药方更加流行,观《宋史·孝义传》,内载七十五位行孝者,中有二十余人既是毁伤身体为亲治病,如有太原人刘孝忠,“母病经三年,孝忠割股肉、断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剧,孝忠然火掌中,代母受痛。”如斯苦行不绝史书,割肉疗亲几成风气。《金史·孝友传》中亦复如是,“割股”行为被作为一种大孝行甚加褒奖。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这一风习仍然很盛大。一些民众或为求名,或为避税,往往残毁肢体以邀时赏,这迫使元政府专门立下法条,严禁愚孝之举的过分蔓延。元人《通制条格·杂令》就专有“非理行孝”一节,对某些愚孝行为予以禁止。其中记载,“至元三年(1266)十月,中书省左三部呈:上都路梁重兴为母病割肝行孝。合依旧例,诸为祖父母、父母、伯叔姑、兄姊、舅姑割肝、剜眼、割臂、脔胸之类,并行禁断。都省准拟。”【此处的“旧例”,一般应指金《泰和律》,可见割肝、剜眼之类的愚孝在金代也曾经被法律禁止过】但此时对“割股者”却无禁令,一有“割股”尽孝者出现,朝廷反而命当地官员察访清楚,系真者“官给绢五疋、酒二瓶、羊二口,以劝孝悌。”但到了至元七年(1270),据《元典章·礼部六》“行孝割股不当”条记载,当时有新城县民杜天儿,因为母亲患病,割股煎汤行孝。御史台翻检“旧例”,认为应该加以旌赏。有司公议后,认为“割股旌赏体例,虽为行孝之一端,止是近代条例,颇与圣人垂戒不敢毁伤父母遗体不同。又恐愚民不知侍养常道,因缘奸弊,以致毁伤肢体或致性命,又贻父母之忧。”因而令礼部拟定,“割股行孝一节,终是毁伤肢体,今后遇有割股之人,虽不在禁限,亦不须旌赏。”命在全国仰照施行。由上可知“割股行孝”在元前期虽未被完全禁止,但也不予以鼓励。次年又有山东汶上县民田改住,“为母病,冬月去衣卧冰行孝。”当地官员将情况奏上后,礼部公议认为,“为孝奉侍自有常礼,赤身卧冰于亲无益,合行禁断。”自此连“卧冰”的“孝举”也被禁绝了。及至仁宗延佑元年(1314)十月,又有保定路清苑县安圣乡军户张驴儿,“为父张伯坚患病,割股行孝,止有壹子舍儿三岁,为侵父食,抱于祖茔内活埋。”不仅自伤身躯,甚至活埋亲子,愚昧至极。元廷为此颁下禁约:“割股毁体,己常禁约。张驴儿活埋其子,诚恐愚民仿效,拟合遍行禁约。都省准拟。”
![]() |
山西闻喜小罗庄出土的孝子故事砖雕,《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图》 |
可惜则例虽具,效果却是不佳,迨及明初,愚孝行为仍是有增无减,时常有行孝者割股、刲肝乃至“以指燃灰”,伴以粥水服用为父母疗疾,其他如卧冰、绝食、舍身投崖、毁伤肢体等等行径不能遍数。初时明太祖尚对其进行旌表,光耀其门,但逐渐亦不胜其烦,开始意图约束。洪武二十七年(1394)八月,有日照县民江伯儿,因母病自割“肋肉食之,不愈。乃祷于岱岳祠,誓云:母病愈,则杀子。”之后其母果然病愈,伯儿遂杀三岁亲子以祭。太祖知晓后,怒其绝灭人伦,“杖一百,谪戍海南。”又命礼部定议旌表孝行事例实行。礼部会议回奏,“子之事亲,有病则拜托良医。至于呼天祷神,此恳切至情不容已者。若卧冰割股,事属后世,乃愚昧之徒一时激发,各为诡异,以惊世骇俗,希求旌表,规避徭役。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自今遇此,不在旌表之例。”这一条例,对金元禁令又加延续,不仅明禁割肝、杀子等愚孝恶行,同时明确对“割股”者亦不加旌赏,以儆效尤。但一些人或者昧于愚孝的传统风气,或者故意残毁身体以得轰动效应,加之太宗当政时,因为政治需求还一度对愚孝行为大加奖赏。政策的反复性和朝廷的放任态度,间接鼓励了民间“割股”等愚孝事件的发生,在之后的历代仍不时在记。
宣宗之后,明廷始终恪守对“割股”等愚孝不予旌表的祖训。如宣宗初年,有礼部上奏,称有锦衣卫孝女“刲肝煮液”,救活了自己的母亲,请求对其旌表。宣宗说,《孝经》开篇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剖腹割肝更是罪莫大焉。况且太祖皇帝已有禁令不准旌表此类愚孝行为,否则“使愚人傚之,岂不大坏风俗。女子无知,不必加罪。所请亦不允。“英宗时也有福建致仕都指挥佥事胡雄,上奏称自己永乐年间犯眼病,几至失明,自己的儿子为其“刲肝”治疗,眼睛因此复明,请求英宗旌表其子。英宗也以“其非孝亲正道,不允所请。”可见明廷对割股奉亲一类的愚孝在政策层面上一直是不予支持的。但有趣的是,《明实录》中又常有下诏奖谕宗室子弟“割股奉母”、“剜肉疗夫”事迹的记载,为何对贵族、庶人运用了两种标准,暂无研究不敢乱讲。
![]() |
丽江木府旌孝匾额,据说为明世宗手书。 |
虽然少了统治阶层的旌表,但“割股行孝”的思想早已深入中国的民间习俗中,故而明清时期各类自毁身躯的愚孝行为还是屡见不鲜,各种伤残肢体却得到世人赞扬的孝子孝妇的故事层出不穷。清乾隆《孝义县志》,甚至将县名“孝义”的得名来历,归因于一位“割股奉母”的孝子。文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县】志》。”其实在《元和郡县志》中,只记载有“以县人郭兴孝义著称,改名孝义县。”孝子名“郭兴”而非“郑兴”,亦无割股奉母一说,可见所谓“郑兴割股奉母”统为讹传,只是被后人认为是常人所难为的孝行,故而特书加以标榜。
![]() |
孝义的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