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
苏轼云: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苏大聪在这里的意思是:我虽然不会写字吧,但是评价字的好坏我最在行啦。我小时候读这句话的时候,每每暗自发笑,觉得苏大聪这幅嘴脸极为搞笑。很有点得便宜卖乖的意思。照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似乎还有更多精彩的段子。
比如,我虽不吃荤,烧肉莫如我。
又比如,我虽不好色,泡妞莫如我。
其实苏大聪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据说被贬之前,字体修炼略显刻意,被贬后反而随意风流了。在此绝对有点“牵须过渡”的意思,多余的我就不扯了,我就想借用一下这句话,对我最不擅长的书法,做点矫揉造作的点评吧。
我小时候一直是一个爱评头论足的坏小孩,这点其实很不好,有点耍小聪明耍过头的意思。有时候,还故意爱唱歌反调,人家说好我说坏,人家说东我说西,人家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就说做人要学陈冠希。
今天我评“狂草”其实也是跟人家常反调,是看到一个“很知性”的女作家的一篇题为《行书》的散文,才忍不住上来吐糟滴。她是这样写得:
“我丝毫不掩饰对行书的偏爱。甚至溺爱。
人心潦草的人世间,好行书是绿雪诗意的生活——是恩爱夫妻沏一杯普洱茶,唱段戏,听段书。铺开发黄的宣纸,如果现在写字,他写,她看,一定是行书。
草书还有形式化和噱头,如那着华衣烈艳的女子,必以异服取人,国画里,是重彩;在京剧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滚、扑腾,草书有太多放纵。像年轻人,逢着点事就买醉,形式的隆重超过内心。”
这位“很知性”的女作家,圈子里一向是以“极雅致“的文笔著称的,用她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不知怎么,她的这篇文章就挑逗到了我的脑后反骨,连夜赶制出一篇檄文来出口伤人。
首先,谁爱什么是谁的自由,你不能说你爱这个,别人爱那个就不行,就低俗。你不能说你是很知性的人,就得全世界都写知性的文字。你甚至不能说,你不好色,全世界就都不能泡妞。
其次,因为你内心的“知性”导致你在形式上也趋于“知性”,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而我明明是跳出来反驳你的,在引用你文字的时候,考虑到你个人的喜好,故意选用了华文行楷的字体,保证了你的品形一致,这就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观。(说的我都脸红了,坏小孩的劲头又上来了,因豆瓣不能显示具体的字体格式,白瞎了我一片公平正义的热忱)
再次,片面的对字体的“形式”品头论足而忽略了字体本身的意境美,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流于小女人的品评趣味,始于形式,而限于形式呢?
还次,将自己喜爱的“形式”比喻成美好的实物,而将其他“形式”因个人好恶一律被冠以“魑魅魍魉”镇下雷峰塔,是不是有点居心叵测的味道呢?是不是有点“法海法海你不懂爱”的味道呢?我看你很爱打比方,不妨,我也来打个比方,我就觉得“行书”的知性味道太重,有点封建主义大家闺秀的矫情,有点素雅有余奔放不足的味道,有点终日娴静里,揍是不怀春的味道。如果把文案比作一张大床,行书躺在上面,就像叠得平整划一的被单一样,多少有点安度晚年的意思。
而草书(或者其他形式的书法字体)就大不同,她奔放自由,热情洒脱,一看就是五四新青年,一看是文艺屌丝。你说她形式化和噱头,说她放纵,让你心里扑腾。我就觉得特别的奇怪。我想起禅宗里神秀和慧能两位大师的佛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不是你的扑腾和放纵也是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我甚至不怀好意的想起一句广告词:女人的美要由内而外的!(红枣银耳莲子羹),是不是说,女人的成见也是由内而外的?
南宋陆九渊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句话说通俗了就是,你的心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理解起来却很不容易。比如说,有人逛大街,看见小青年在马路牙子上狂啃,就开骂了:什么素质?什么素质?注意一点道德文明行不?我却看到的是激情与爱?甚至还想凑近了去看,走上去听。(写到这里,又想大嘴巴抽自己了不是?)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为什么我看到狂草的形式会觉得很平静,而你会觉得很扑腾呢?你是静下心来认真感受过?还是浮光掠影的用眼一撇,就仓皇落墨了呢?要是后者,我觉得你还真是有点“狂草”!
看过怀素大师的“狂草”吗?我觉得静极了,美极了。看他的字就像体验一种修行,一种觉悟,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本真。
再观怀素大师的一生也有着外“狂草”,内“精美”的形式与趋向。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详见度娘)
狂草的另一大优点在于随心所欲,象由心生,在于不拘泥于字体的形式,可以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至上武学修为的境界。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形式美,而可以恣意的张扬意境与品性。有一种禅宗所述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快意。
当然,各种字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余不一一了。我废话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吧。以后说话小心点,我一直当你是青年一代的精神导师呢!这次的大失水准和小女人情怀的无意流露,差点让我倒过来,把你看成青年一代的神精导师呢??!
好久不写辩论稿,今天一抽风,还真有点当年2B青年的情怀。
好吧,我已经原谅你了,再告诉你一个鄙俗的事吧,我虽然喜欢狂草,但是其实我认字并不多,笔者稍一狂,我立马就草包。这也是我喜欢狂草的原因,就是必须要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这个过程,有时候,像猜哑谜,有时更像参悟人生真理。
有一天,我去象山县讲课。中午休息时碰到了象山局的一个局长,以前打篮球时我防守过他,局长认出了我就是当年那个盖帽盖得他三生有幸的人(又想抽自己了吧?),于是欣然把他的局办让给了我。
要说这个局长真是多才多艺。不但能当官,还会打篮球,更加热爱书法。我在他的大沙发上迷迷瞪瞪的睡了一中午,那天的天气特别好,窗户是向日葵做的,墙壁是鸟屎绿色,地板是鸡屎黄色,但是这些都不能丝毫影响到我对他办公室里一副狂草书法的兴趣。
让人绝望的是,我粗浅的扫过一遍,这首共有8个短句的诗文,我只能认出两个字来。一个是八,另一个是秋字。最后在我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了十分钟之后,我认出了作者的名字叫做张谓,接着我继续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打开度娘看,随着认出的字越来越多,百度的精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全诗被我破译出来: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 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 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 何日复同游?
最后,当我通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发现我他妈的完全控制不住了,我的眼泪花花花花的滚落下来,我哭了,在局长的办公室里,在鸟屎绿和鸡屎黄供养着的向日葵地里,我哇哇哇哇的抽泣——这说的不就是远涉江湖,孤身流浪,了无亲朋,望乡千里的我吗?
这下你知道我为什么忍不住半夜跳出来吐槽了吧!
这下你知道我对狂草的热爱了吧?
这下你见识到了狂草的真实魅力了吧?
试问,你有没有对着一副行书,在你们领导的办公室里心花怒放,泣不成声。
后来我把诗背了下来,画在我家的墙壁上,一句一句交给我的女儿。我女儿在十八个月的时候,就能通篇的背诵下来。只是在她纯贞甜美的童声里,我心中一遍遍流下来美极了,静极了的眼泪。
附录:
行 书
雪小禅
我丝毫不掩饰对行书的偏爱。甚至溺爱。
人心潦草的人世间,好行书是绿雪诗意的生活——是恩爱夫妻沏一杯普洱茶,唱段戏,听段书。铺开发黄的宣纸,如果现在写字,他写,她看,一定是行书。
草书还有形式化和噱头,如那着华衣烈艳的女子,必以异服取人,国画里,是重彩;在京剧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滚、扑腾,草书有太多放纵。像年轻人,逢着点事就买醉,形式的隆重超过内心。
篆书是穿了旗袍唱评弹的女子。高高端坐着。不能动——一切都是紧紧的,腿搭得很不舒服,那高凳上是梳着爱司头喷了头油的女子和男子,都端丽得一动不动。丝绸必须是云绵缎,或者是蜀锦、湘绣。严丝合缝的紧,稍微用力,可以看得到起伏的胸脯——我在杭州杨丽萍的“孔雀窝”掏了一件衣,上衣是老绣片,一条巨龙缠绕,下身是宝蓝的艳烈长裙。实在惊艳,但上衣紧,紧得呼吸有些困难,但到底舍不得。犹豫再三,三千块钱买下,不为穿,只为欢喜——篆书就是这样。
行书却是素衣女子,或许只一件家常白衬衣,搭一条宽松蓝裙子——暗底里是惊艳,表面看上去,一脸的知常与市井。它知道稍纵既敛,那样的克制与放纵——克制是放纵的克制,放纵是克制放纵。亦有飒爽之姿,亦有缠绵之态,点染之余,只觉得生活是这样小桥流水、绿雪诗意。
少年时,喜欢苏轼《寒食贴》,每每羡慕那一笔一画里的气质。多少也稍带对苏轼的嫉妒。他的《寒食贴》尽是泥污胭脂雪之气,少年时当然爱,那样的大胆和浓墨,恰恰是一腔的幽怨。吹花嚼蕊的少年,自然最喜《寒食贴》。
中年时,不知与何人说。常常是一个人独行,多少话,更与何人说?——没有了。一个人行走在陌生的街巷,坐在公交车上,听着陌生的方言,看着高大的法桐树或者香樟树掠过头顶,闻着浓稠得有些过分的桂花香,亦无风雨亦无晴。此时,与天、与地、与山河、与水光潋艳说,那绿妖蓝花,那桂花秋色,都与自己说。再看《兰亭序》,生出欢喜心。王羲之写得如此曼妙和随意,自然天成。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可以闻得到花香、流水、茶香,可以倾听那鸟语、人声,甚至,兰亭臭鲑鱼的味道,香米的味道……那都是兰亭,绝非只是笔墨兰亭。那行书的缠绵还在,却有了可亲可怀的民间缠绵。
秋夜里,翻看那些册页,那些旧人的笔墨一一泛于眼前。那些行云流如的行书,如此飘逸又如此淡泊的出现——它是白衬衣蓝裙子,是红枣小米粥,是快雪时晴的绿灯笼。
行书是昆曲里《惊梦》那一折,在最美的光阴里,纸和墨相遇,又惊又喜。一挑眉:原来你也在这里。那艳红的芍药花知道,不早不晚的相遇,正是人间好芬华。
行书还是:过尽千帆,爱错了人,不敢再爱的人,突然又遇到——惊喜之后,是执子偕老,最美的相遇不怕晚,遇不到才是惋惜,如果能遇到,再晚也是美的相遇。
行书又是:淡然在日记中写道“我亦是,中年后……”又如何?人生处处是还魂记,中年后才会有这样淡然心情——不再争那花红柳绿,《锁麟囊》中大小姐薛湘灵出阁日嫌薛良准备的是素白白的帕子,嗔怪丫头:吉日良晨,就用这素白白的帕子么?那是小娇女在撒娇,戏没有写到薛湘灵中年后,如果中年后,她一定也喜那素白白的帕子,只因,那素白白,才是人生的底色。
杭州偶遇沙孟海故居,进得厅来,看他写的条屏,苏轼的诗,行书。
呆呆地看了半天——刹那之间了悟为何我如此偏爱行书,只有行书了解生活如行云流水,你疼也罢,喜也罢,光阴一天天变老,有一天,“隔座听歌人似玉”,听董湘昆的京东大鼓和盛小云的评弹时,都会无端落泪——尽管唱的是这情爱世界的美与好,可是我明明知道,这世上本是千疮百孔,没有这么多的美与好,所以,他们唱给我们听。
就像行书,它明知人世坎坷,仍然一意孤行地飘逸着自己的风华绝代,演绎着生活的橙黄橘绿——它从来不动声色,但内心里,绿雪荡漾,那绿窗下,有一个女子,在绿窗花下,俨然地笑着。
——2013年《散文》第1期
苏大聪在这里的意思是:我虽然不会写字吧,但是评价字的好坏我最在行啦。我小时候读这句话的时候,每每暗自发笑,觉得苏大聪这幅嘴脸极为搞笑。很有点得便宜卖乖的意思。照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似乎还有更多精彩的段子。
比如,我虽不吃荤,烧肉莫如我。
又比如,我虽不好色,泡妞莫如我。
其实苏大聪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据说被贬之前,字体修炼略显刻意,被贬后反而随意风流了。在此绝对有点“牵须过渡”的意思,多余的我就不扯了,我就想借用一下这句话,对我最不擅长的书法,做点矫揉造作的点评吧。
我小时候一直是一个爱评头论足的坏小孩,这点其实很不好,有点耍小聪明耍过头的意思。有时候,还故意爱唱歌反调,人家说好我说坏,人家说东我说西,人家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就说做人要学陈冠希。
今天我评“狂草”其实也是跟人家常反调,是看到一个“很知性”的女作家的一篇题为《行书》的散文,才忍不住上来吐糟滴。她是这样写得:
“我丝毫不掩饰对行书的偏爱。甚至溺爱。
人心潦草的人世间,好行书是绿雪诗意的生活——是恩爱夫妻沏一杯普洱茶,唱段戏,听段书。铺开发黄的宣纸,如果现在写字,他写,她看,一定是行书。
草书还有形式化和噱头,如那着华衣烈艳的女子,必以异服取人,国画里,是重彩;在京剧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滚、扑腾,草书有太多放纵。像年轻人,逢着点事就买醉,形式的隆重超过内心。”
这位“很知性”的女作家,圈子里一向是以“极雅致“的文笔著称的,用她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不知怎么,她的这篇文章就挑逗到了我的脑后反骨,连夜赶制出一篇檄文来出口伤人。
首先,谁爱什么是谁的自由,你不能说你爱这个,别人爱那个就不行,就低俗。你不能说你是很知性的人,就得全世界都写知性的文字。你甚至不能说,你不好色,全世界就都不能泡妞。
其次,因为你内心的“知性”导致你在形式上也趋于“知性”,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而我明明是跳出来反驳你的,在引用你文字的时候,考虑到你个人的喜好,故意选用了华文行楷的字体,保证了你的品形一致,这就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观。(说的我都脸红了,坏小孩的劲头又上来了,因豆瓣不能显示具体的字体格式,白瞎了我一片公平正义的热忱)
再次,片面的对字体的“形式”品头论足而忽略了字体本身的意境美,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流于小女人的品评趣味,始于形式,而限于形式呢?
还次,将自己喜爱的“形式”比喻成美好的实物,而将其他“形式”因个人好恶一律被冠以“魑魅魍魉”镇下雷峰塔,是不是有点居心叵测的味道呢?是不是有点“法海法海你不懂爱”的味道呢?我看你很爱打比方,不妨,我也来打个比方,我就觉得“行书”的知性味道太重,有点封建主义大家闺秀的矫情,有点素雅有余奔放不足的味道,有点终日娴静里,揍是不怀春的味道。如果把文案比作一张大床,行书躺在上面,就像叠得平整划一的被单一样,多少有点安度晚年的意思。
而草书(或者其他形式的书法字体)就大不同,她奔放自由,热情洒脱,一看就是五四新青年,一看是文艺屌丝。你说她形式化和噱头,说她放纵,让你心里扑腾。我就觉得特别的奇怪。我想起禅宗里神秀和慧能两位大师的佛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不是你的扑腾和放纵也是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我甚至不怀好意的想起一句广告词:女人的美要由内而外的!(红枣银耳莲子羹),是不是说,女人的成见也是由内而外的?
南宋陆九渊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句话说通俗了就是,你的心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理解起来却很不容易。比如说,有人逛大街,看见小青年在马路牙子上狂啃,就开骂了:什么素质?什么素质?注意一点道德文明行不?我却看到的是激情与爱?甚至还想凑近了去看,走上去听。(写到这里,又想大嘴巴抽自己了不是?)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为什么我看到狂草的形式会觉得很平静,而你会觉得很扑腾呢?你是静下心来认真感受过?还是浮光掠影的用眼一撇,就仓皇落墨了呢?要是后者,我觉得你还真是有点“狂草”!
看过怀素大师的“狂草”吗?我觉得静极了,美极了。看他的字就像体验一种修行,一种觉悟,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本真。
再观怀素大师的一生也有着外“狂草”,内“精美”的形式与趋向。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详见度娘)
狂草的另一大优点在于随心所欲,象由心生,在于不拘泥于字体的形式,可以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至上武学修为的境界。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形式美,而可以恣意的张扬意境与品性。有一种禅宗所述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快意。
当然,各种字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余不一一了。我废话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吧。以后说话小心点,我一直当你是青年一代的精神导师呢!这次的大失水准和小女人情怀的无意流露,差点让我倒过来,把你看成青年一代的神精导师呢??!
好久不写辩论稿,今天一抽风,还真有点当年2B青年的情怀。
好吧,我已经原谅你了,再告诉你一个鄙俗的事吧,我虽然喜欢狂草,但是其实我认字并不多,笔者稍一狂,我立马就草包。这也是我喜欢狂草的原因,就是必须要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这个过程,有时候,像猜哑谜,有时更像参悟人生真理。
有一天,我去象山县讲课。中午休息时碰到了象山局的一个局长,以前打篮球时我防守过他,局长认出了我就是当年那个盖帽盖得他三生有幸的人(又想抽自己了吧?),于是欣然把他的局办让给了我。
要说这个局长真是多才多艺。不但能当官,还会打篮球,更加热爱书法。我在他的大沙发上迷迷瞪瞪的睡了一中午,那天的天气特别好,窗户是向日葵做的,墙壁是鸟屎绿色,地板是鸡屎黄色,但是这些都不能丝毫影响到我对他办公室里一副狂草书法的兴趣。
让人绝望的是,我粗浅的扫过一遍,这首共有8个短句的诗文,我只能认出两个字来。一个是八,另一个是秋字。最后在我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了十分钟之后,我认出了作者的名字叫做张谓,接着我继续静下心来看,瞪大眼睛看,掰持着手指头看,打开度娘看,随着认出的字越来越多,百度的精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全诗被我破译出来: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 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 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 何日复同游?
最后,当我通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发现我他妈的完全控制不住了,我的眼泪花花花花的滚落下来,我哭了,在局长的办公室里,在鸟屎绿和鸡屎黄供养着的向日葵地里,我哇哇哇哇的抽泣——这说的不就是远涉江湖,孤身流浪,了无亲朋,望乡千里的我吗?
这下你知道我为什么忍不住半夜跳出来吐槽了吧!
这下你知道我对狂草的热爱了吧?
这下你见识到了狂草的真实魅力了吧?
试问,你有没有对着一副行书,在你们领导的办公室里心花怒放,泣不成声。
后来我把诗背了下来,画在我家的墙壁上,一句一句交给我的女儿。我女儿在十八个月的时候,就能通篇的背诵下来。只是在她纯贞甜美的童声里,我心中一遍遍流下来美极了,静极了的眼泪。
附录:
行 书
雪小禅
我丝毫不掩饰对行书的偏爱。甚至溺爱。
人心潦草的人世间,好行书是绿雪诗意的生活——是恩爱夫妻沏一杯普洱茶,唱段戏,听段书。铺开发黄的宣纸,如果现在写字,他写,她看,一定是行书。
草书还有形式化和噱头,如那着华衣烈艳的女子,必以异服取人,国画里,是重彩;在京剧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滚、扑腾,草书有太多放纵。像年轻人,逢着点事就买醉,形式的隆重超过内心。
篆书是穿了旗袍唱评弹的女子。高高端坐着。不能动——一切都是紧紧的,腿搭得很不舒服,那高凳上是梳着爱司头喷了头油的女子和男子,都端丽得一动不动。丝绸必须是云绵缎,或者是蜀锦、湘绣。严丝合缝的紧,稍微用力,可以看得到起伏的胸脯——我在杭州杨丽萍的“孔雀窝”掏了一件衣,上衣是老绣片,一条巨龙缠绕,下身是宝蓝的艳烈长裙。实在惊艳,但上衣紧,紧得呼吸有些困难,但到底舍不得。犹豫再三,三千块钱买下,不为穿,只为欢喜——篆书就是这样。
行书却是素衣女子,或许只一件家常白衬衣,搭一条宽松蓝裙子——暗底里是惊艳,表面看上去,一脸的知常与市井。它知道稍纵既敛,那样的克制与放纵——克制是放纵的克制,放纵是克制放纵。亦有飒爽之姿,亦有缠绵之态,点染之余,只觉得生活是这样小桥流水、绿雪诗意。
少年时,喜欢苏轼《寒食贴》,每每羡慕那一笔一画里的气质。多少也稍带对苏轼的嫉妒。他的《寒食贴》尽是泥污胭脂雪之气,少年时当然爱,那样的大胆和浓墨,恰恰是一腔的幽怨。吹花嚼蕊的少年,自然最喜《寒食贴》。
中年时,不知与何人说。常常是一个人独行,多少话,更与何人说?——没有了。一个人行走在陌生的街巷,坐在公交车上,听着陌生的方言,看着高大的法桐树或者香樟树掠过头顶,闻着浓稠得有些过分的桂花香,亦无风雨亦无晴。此时,与天、与地、与山河、与水光潋艳说,那绿妖蓝花,那桂花秋色,都与自己说。再看《兰亭序》,生出欢喜心。王羲之写得如此曼妙和随意,自然天成。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可以闻得到花香、流水、茶香,可以倾听那鸟语、人声,甚至,兰亭臭鲑鱼的味道,香米的味道……那都是兰亭,绝非只是笔墨兰亭。那行书的缠绵还在,却有了可亲可怀的民间缠绵。
秋夜里,翻看那些册页,那些旧人的笔墨一一泛于眼前。那些行云流如的行书,如此飘逸又如此淡泊的出现——它是白衬衣蓝裙子,是红枣小米粥,是快雪时晴的绿灯笼。
行书是昆曲里《惊梦》那一折,在最美的光阴里,纸和墨相遇,又惊又喜。一挑眉:原来你也在这里。那艳红的芍药花知道,不早不晚的相遇,正是人间好芬华。
行书还是:过尽千帆,爱错了人,不敢再爱的人,突然又遇到——惊喜之后,是执子偕老,最美的相遇不怕晚,遇不到才是惋惜,如果能遇到,再晚也是美的相遇。
行书又是:淡然在日记中写道“我亦是,中年后……”又如何?人生处处是还魂记,中年后才会有这样淡然心情——不再争那花红柳绿,《锁麟囊》中大小姐薛湘灵出阁日嫌薛良准备的是素白白的帕子,嗔怪丫头:吉日良晨,就用这素白白的帕子么?那是小娇女在撒娇,戏没有写到薛湘灵中年后,如果中年后,她一定也喜那素白白的帕子,只因,那素白白,才是人生的底色。
杭州偶遇沙孟海故居,进得厅来,看他写的条屏,苏轼的诗,行书。
呆呆地看了半天——刹那之间了悟为何我如此偏爱行书,只有行书了解生活如行云流水,你疼也罢,喜也罢,光阴一天天变老,有一天,“隔座听歌人似玉”,听董湘昆的京东大鼓和盛小云的评弹时,都会无端落泪——尽管唱的是这情爱世界的美与好,可是我明明知道,这世上本是千疮百孔,没有这么多的美与好,所以,他们唱给我们听。
就像行书,它明知人世坎坷,仍然一意孤行地飘逸着自己的风华绝代,演绎着生活的橙黄橘绿——它从来不动声色,但内心里,绿雪荡漾,那绿窗下,有一个女子,在绿窗花下,俨然地笑着。
——2013年《散文》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