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浪迹在江南
人生苦短,匆匆数十年,一晃即逝。
以何为尺度来衡量人生,怕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在晋人阮孚那里,人生是以穿破木屐的数量来衡量的: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而在当下的我这里,人生是以写小说的数量来衡量的:未知一生当写几部小说!于是乎,不可不惜时砥砺啊!
在去年正月独居钱塘上的日子里,我开始写这个小说,并改元“猗兰元年”,至今春已是猗兰二年了。小说说的是明代晚期扬州发生的事,其中也涉及了无锡和南京。对于这三座城市中的相关景物,虽有史料可参,终归非身临其境难以言矣。幸得此时有暇,便非要去彼处探寻一番。于是,让心游荡吧,在这烟花三月的明媚季节里,我浪迹在江南。
参差烟树五湖东
记得去年因何去何从而心焦气燥时,曾用一本唐宋诗选集给自己算过一卦,结果得一首诗末两句便是“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料想是告诉自己当有闲云野鹤般的这一段时光。今日造访太湖,也算是缘分吧。
到了无锡后,乘车前往太湖,进了鼋头渚充山大门,步入林荫道中,偶尔在残荷池中穿行,见那憔悴枝枝伶仃水中。缘池行一里余,见有小径通往青峰上,便因循而去。石径斑驳于山间,愈往上愈是人迹罕至,杂树侵道。正在疑惑为何此处如此冷清时,前方却露出屋舍一角,欣然前行,见楹上悬挂一块陈旧的牌匾,却是“范蠡堂”。
正在惆怅间,却得见范蠡,心中甚喜,便推门进去,便见堂中真有范蠡塑像,身着白衣,清须飘然,真陶朱公风度也,两侧一副对联,道是“事渔盐泽沛东南泛宅江湖甘豹隐,兴货殖商通吴越逃名烟水托鸱夷”。
世人何累?为功名利禄耳。陶朱公为政,则霸越国,为商,则三致千金。而灭吴之后,他却选择悄然隐去,致富之后,却选择千金散尽。他的一生,未必不与功名利禄有关,只是他人汲汲以求之物,在他不过是浮光过眼耳,得失只是谈笑间,无须在心。如此潇洒,在凡尘行走却不沾尘埃,令碌碌众生艳羡又不可及。于是,似乎只有太湖的烟水能配得上他的超脱。他去了,泛舟在那浩渺处,在传说继续在世间流传吧,名声么,他也无所谓了。
范蠡堂寂寞得很,我想,这或许正是他所适宜的。我在心中庆幸,还好如今的旅游开发未将这位曾经的高官和富商包装成有求必应的财神,让求利禄者顶礼膜拜。而这样的包装,不久后我将在别处看见。就留这青山间的小小飨堂与他吧。鸟去鸟来,他在听着,山明山灭,他在看着,世事翻覆,他的心飞飏而去。
过了范蠡堂后,山行不久即到顶峰,上筑有四层阁楼,名曰“鹿顶迎晖”。拾级而上,直至顶楼,四面望去,青山如在雾中。这是个阴天,远望并不见得好,而那一线湖光,正在视野的边缘处隐约。
下山后,不觉入花林间。樱花纷纷开且落,在树下,花瓣覆了一层,真个落花似雪。花汇成花河,汇成花海,落入池中,又成花湖。那纤弱轻薄的笑在尽头处仍然绽放。生命如斯,短暂而壮烈,却令我有些感动了。
不久后,遇到了他。
风尘仆仆,仿佛在途中。双目凝望,远方在等待着他。一个人的一生能够行走多少路?千山万水,便是他生命的尺度。
他是徐霞客。
在小说中,徐霞客的好友郑鄤如此说他:“宏祖是化外高人,我辈俗子,何能及他?断不了这经世济民的功名念头,自然只好一年年南北奔波了。”
先来说说郑鄤吧。
我曾在杭州图书馆翻看影印本的郑鄤《天山自叙年谱》,那是他在牢狱中所作,一年一年,他记述着自己的生平,他想向世人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尽管此时,他身上已经背着可怕的污名。
郑鄤,字谦止,号峚阳,明常州人。在自述中,他称自己:“予性好游。” 在十六岁那年,他就跟随着被贬官的父亲前往四川,路经河南登嵩山,经陕西登华山,至四川上峨眉山。后来结识徐霞客后,两人交情甚厚。只是好游的郑鄤无法放弃修齐治平的志向,于是,他走上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共同遵循的那条科举仕进的道路。天启二年,郑鄤中进士,选庶吉士,并与同科进士文震孟、黄道周等人相厚。然不久后,阉党得势,郑鄤因触怒阉党而被罢免还乡。其间还为避祸而西至庐山,南下广东,上罗浮山。徐霞客得知后,曾到罗浮山寻访他而未遇。崇祯立,始得返里。崇祯八年复起用,入京后,这位率性的书生因批评内阁首辅温体仁,被诬陷“惑父披剃”、“迫父杖母”,锒铛入狱,备受毒刑,磔杀于市。于是,他成了名教的罪人,身灭名毁,就连他的《峚阳草堂文集》和《峚阳草堂诗集》也被列入禁毁书之列。其下场何其惨烈。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上,宁正言不讳以危身?将从俗富贵以偷生?这夹缝中的选择是如此的艰难。无辜受戮,青史血迹斑斑。而此时的徐霞客,在山水间。这里,万物皆有灵性,这里,花开花落水穷云起,自然,是不懂得尔虞我诈,不懂得口蜜腹剑的。他深吸一口气,望望那云雾间的青山,他知道,他的世界在那里。
在此时,我想起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徐霞客面前,我静穆了一会,然后,我微笑地回过头,太湖,就在我眼前了。
激动地冲至湖边,有红色的石崖峭立,湖水激荡而来,萧然而去,石崖却仍傲立。在一处石崖上,赫然地看到了“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高忠宪公即明末东林书院创办人之一的高攀龙。高攀龙在归田园居的日子里,在蠡湖边筑水居,并时常来此濯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高子闲赋,濯足于此,其意深矣。
我终于到了鼋头渚的那状似鼋头的巨石上。太湖在我的三面,浩瀚开去。我读着小说中描写它的文字,这些文字在此时鲜亮起来,如湖上的粼粼波光:
“此刻,太湖便在眼前,便在脚下了。三面水光,一面天光,千顷翠烟,万顷碧波,正如瀚海,茫茫无际。星点小岛,如盘中珠玉点缀,波光逶迤而来,柔若丝绸,泛至石下,却吐出珍珠如雪,又掉头而去。”
落日在天边,一如往常地落下,烟波处处,那浮沉千古事,谁还记得?多少人,来了,又走了,多少宫阙,起了,又倒了。历史沉沉地落下它的影子,在湖面上拉得很长。但是,仅此而已。那虚空感忽然盈满心头。一切都会消散,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执迷不悟,我们的至死靡它,一切都会消散。只有那落日,一如往常地落下,那满湖烟波,让人愁去吧。
东林讲学继龟山
记得在台湾清华大学听张元老师的课时,有一次他提到了东林党,引用了邓拓的一首诗:“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那铿锵之声,犹然在耳。而东林党,那一些人,走进了我的世界。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在阴暗的北镇抚司地牢里,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的酷刑下,杨涟用鲜血写下了这样的绝笔。没有怨尤,没有诅咒,没有悔恨,大笑大笑,这是怎样的超绝境界?我惊叹于此,我感动于此!
人皆有血肉之身,皆有畏死之心,然生与义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他们是这样的一帮人,或许并不完美,但是,道义在心,使他们顶天立地,在赴死的路上,前仆后继。
读他们的传记,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那文字穿越时空,叩响在我心里。或许世事沧桑后,他们当年的执着已经不被人理解,渐渐地,在世人的印象中,他们成了迂阔的呆子,而那权阉及其走狗却一次次地被人性化地理解。人们希望自己活得轻松些,人们理解着一切行为:阿谀奉承,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而当我看到刽子手许显纯在杀死一位君子后,就剔取那人的喉骨用小盒封固,送给魏忠贤以示时,我无法承认,作出此种行为的人还人性尚存。
人性,绝不意味着贪生怕死、追名逐利,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灵魂的人,还有人性可存?人性,是使自己的灵魂从食色之性中得到升华,为了可贵的理想和信仰而执着不弃。若说人性,在东林君子身上我看到了高贵的人性!
为此,我要书写他们,写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心,他们的迷惘,他们的坚守。这样的书写不会让人轻松,我也无意于取悦世人。理解的人自然会理解,《猗兰操》的曲调艰涩,但它只在与之相映的心灵中奏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那清香悠远的兰花,为何孤独于乡野道旁,无人识赏,自生自灭。
“今日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那德馨清举的君子,为何落寞于江湖荒泽,壮志难酬,闲云虚度。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世道是凄冷的,身世如落花般飘零。而宁可守穷抱困,吾又岂可屈心抑志,与波上下?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于是,要在这茫茫浊世中守得纯净,失意、寂寞、忧伤,这便是代价吗?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这便是代价,为了一片孤傲高洁的心。
怀着这份对《猗兰操》的眷念,我走进了东林书院。
我遵循《东林书院志》的记载,寻找到它。在旧城东隅的弓河上,城市的喧嚣没有改变它,这座书院依稀旧模样。那一楹门上,“东林书院”的牌匾昭然,左右一副对联:“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进门去,一道石牌坊巍峨,上书“东林旧迹”,内曰“后学津梁”。过了石坊,是清清泮池,一座石桥架于其上,过桥来,便是“东林精舍”了。这些布局与匾额题字,与明时的有所不同。
我进了丽泽堂,此堂名取《易经》“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之义,堂上便悬着一幅东林讲学图,左右联曰:“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图下是一条长案,再前一张方案,左右两张圈椅,堂以青石板铺地,两旁列数十张方正的靠背椅,当为当时人听讲所坐。一应陈设布置,尚简朴清朗。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多年后的黄宗羲曾如此评价此时的讲学,学术竟关乾坤大道,这在今日是难以想象的。我在堂上左右顾视,当时的师友在这堂上讲习的是怎样的学问,我想知道。
“有友问‘明哲保身’。先生曰:‘此身是千古之身,保得方成千古。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皆明哲保身也。若有封疆之责,便以保封疆为明哲保身矣。死于其职,又以死职为明哲保身矣。若不顾名节,便丧其千古之身,偷生几年终归一死,何曾保身?殷之三仁是三样明哲保身。杨雄者,错认了这一句。纲目书:‘莽大夫杨雄’,死是真死矣。”
“先生谓彦文曰:‘人只有这本心,得之为圣为贤,失之为禽为兽。此本心,非惟圣贤,即忠臣义士节妇贞女皆得此本心者也,所以他亦垂千古不朽。如关寿亭、张中丞、岳武穆之类,一点本心不昧,千古常存。又如露筋一女子,亦遂不可磨灭。此等皆如岀矿成金。’彦文闻之悚然。”
人为学,有学知识的,有学道理的。知识者,认识生于其间的这个世界,道理者,知道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所应有的意义。东林的学术,未必是有关知识的,却是有关道理的。让脆弱的生命得以不朽,让孱弱的灵魂得以升华,这是真正的天地间大道理。先生讲述,学生聆听,煌煌大道,得之于心,而接下来的,是用生命去诠释那圣贤书中的言语,人能弘道,便是此意!
在依庸堂里,我看到了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身在书斋,念头敢不在天下苍生上?这是读书人的气概。世事混沌,问心愿无愧清风明月间。这是读书人的操守。多少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践行着这心中的理念,董道不豫,九死未悔!
在西园里,清风来了,在那花林间穿梭。凭案窗前,芭蕉正绿,手持一卷书,书声琅琅,心思竟洗,回首天空,明朗如鉴。
春在秦淮两岸边
秦淮河,一个勾起人无数旖旎遐思的地方。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风流才子,红粉佳人,故事在秦淮河水的柔波中无情地消散,只一曲《桃花扇》,至今在打动谁的心。
今日的秦淮河是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各色店铺密布,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一些本不该商业化的地方商业化,却令人不堪了。例如孔庙。
孔庙,我去过北京的、台南的、杭州的。这几座孔庙给我的印象都是庄严肃穆的。南京孔庙连同江南贡院为明时学子云集之所,规模自是非同一般,据说是以秦淮河为泮池,如此,我便要前往一观。
在河的此岸便见彼岸的一带朱红照壁,壁上塑两条明黄金龙,极尽艳丽,正寻思可是民间舞龙会所在,却在对面见着了“天下文枢”坊和棂星门,于是,刚才所见的便是孔庙照壁无疑了。
走进大成门,便是孔子的铜像,时有有人爬上去与之合影。孔子像后是大成殿,导游一直向我们介绍着大成殿中以各种玉石制作的反映孔子生平的画,似乎这是大成殿的唯一看点。进去之后,果然金碧辉煌,但是,孔庙的价值仅体现在这些精雕细镂的石画上吗,我想不是的。
孔子一生,跌宕起伏,周游列国,而不得志,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世间道之不行,颠沛流离,身遭困顿,却讲诵弦歌不止。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不以穷达为困,这才是孔子的气度。在孔庙中,在那一幅幅孔子生平的画像前,有谁在意过?
大成殿后,是学宫,那朱门上题写的是“东南第一学”的牌匾,进去后是一个庭院,其后是明德堂,乃当年讲学之所,如今,这里是一个点曲的场所,全无讲堂的味道了。
再后的尊经楼等处,已非此门票所能涵盖了。
出于这样的失望,我没有走进江南贡院,只是在外观望一下那明远楼,便走了。
秦淮河水依依,才子们的满腹经纶,再无可纪念之处了。那佳人们的柔情呢?那一座座河房鳞次栉比,绿树临水,时有装饰着黄檐的画舫经过,这里的哪一只船儿,记得李香君和侯方域,记得董小宛和冒辟疆,记得家国恨、儿女痴?秦淮河,只能在记忆中了。
明末,关外有鞑虏虎窥,中原乃野火频烧,百姓死沟壑,征夫难归乡,大乱已成。而南京,仍旧是金粉之地,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选妓征歌,无忧人正忙。
兴亡的命运,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如陨石般扎入人们的生活。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匆匆忙,弘光小朝廷建立,中兴君臣们俨然又过上了太平时光。好景不长,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野心不减,铁骑下了江南。扬州十日,尸横遍野,转瞬间,清兵已临金陵城下。
战还是降?君臣似乎没有过多纠结,便“一片降幡出石头”,出于“为天下苍生计”,而拱手将河山相让。
江山易色,对于那些厚颜无耻之人,是无所谓的,不过更换了主子,走狗还是继续做,或许,这还是次飞黄腾达的机会呢。但对于一颗尚知廉耻的心来说,其撕裂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
我翻看《明史·忠义传》时,为那一个个死亡的故事而震撼。国亡了,便毅然自决,甚至举家赴死,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官吏,有一些是读书人,有一些却只是普通百姓,国家兴亡,他们需要负多大的责任,却要以死亡来证明?
有一个叫汤文琼的人,在北京做个教书先生,本是布衣之身。京师陷落后,他对朋友说:“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安忍见贼弑君簒国。”乃书其衣衿曰:“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于是投缳而卒。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介布衣,却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国亡身死,显得是那么毫不犹豫。我并不想美化死亡,但在他的死亡中,我看到了一种东西:骨气。
汤文琼追慕文天祥。蒙元大军横扫江南,南宋覆亡,文天祥传车穷北。国亡了,家破了,连昔日的皇帝都已经来劝他投降了,而文天祥选择了不屈,选择了死亡,因为他知道,土地可以被征服,政权可以被颠覆,但一个民族的骨气是不会灭绝的,而他此时的责任,便是向胜利者证明,他的民族的骨气。
许多年后,有那么多人的以他为楷模,在新一次的天崩地裂中,向骄傲的征服者证明,这个被他们打败的民族不可扼杀的骨气。这是汤文琼,一介布衣的选择。
而秦淮河边的青楼女子,选择的也是同样的骨气。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江山易色中,这些出身地微的弱女子却选择了尊严。葛嫩抗贼而死,柳如是愤然投湖不果,联络义军以期抗清。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地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共同履行着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令多少须眉汗颜!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风流繁嚣不过南柯一梦,终有梦醒时分。而执着的心,却是不朽的。
兴亡看饱,秦淮春又回。不管有没有人在纪念,落花时,依旧当年笑靥。
金陵王气黯然收
在追思了一个王朝的覆亡后,再去回溯这个王朝的兴盛之初,不知会不会有时间上的错乱感,但鉴于这是篇游记而非叙事史,故还是以行踪为序了。
清晨来到了明孝陵,熹微的晨光在树枝间洒落,点在神道旁的石翁仲上。石翁仲板着脸,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他的位置上,不管世事变幻,容颜已斑驳。
巨大的享殿的柱基,散布在青草间,使人得以想见当年的气势磅礴。而如今,一座由纤细柱子支撑的仿古建筑在原来的殿基上,那小大对比之间,却令人不得不感叹逝者如斯。
还好,高大的孝陵城楼还在,青砖垒起的伟大城楼,佑护着那盛气凌人的君王,让他安眠于此,不管江山是何模样。
沿着城楼的坡道而上,青黑色中偶见一丝金黄,那是铺地瓦中残存的琉璃,可以想见,当年此处应犹如黄金铺地。
忽然有了唱歌的冲动,便哼起了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那个凤阳人就在我的脚下,他生前可曾听过这流浪者的花鼓哀辞,现在,我唱给他听吧。
我并不惧怕他,因为他早已化为朽骨,连同那些死在他手下的或著名或无名的人们一样,化为朽骨。
他或许是个传奇:出身穷苦人家,当过和尚,讨过饭,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像野地的一棵草般低贱。谁能相见,若干年后,他登上了那个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登上的宝座,创立了一个王朝,让万民俯首,让子孙后代世世统治江山。从极微弱到极尊贵,命运的手笔或许喜欢出乎意料。
而从那一刻起,他成为了命运之神。
做官的,他杀,不做官的,他杀,言语不周的,他杀,油嘴滑舌的,他杀,贪污受贿的,他杀,清正廉明的,他杀,密谋造反的,他杀,淡泊名利的,他杀。他如命运一般莫测,死神的镰刀在新朝的麦地上来回挥舞,将一颗颗新鲜的头颅割去。
通俗历史的讲述者会告诉你,这是为了巩固统治的权谋之术。
在万颗人头落地后,他松了口气,他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暂时安全了。至于那些无辜受戮的人,他并不在乎。
我在想着那位被腰斩的诗人,那位被枭首的僧侣,仅因为他们手中的笔?那位被空印案牵连伏诛的清廉知府,许多年后,他的儿子将同样因为无辜而被夷十族。血,太多的血,染红了庄严的城墙,理由只有一个:朕之江山永固。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朱熹在《孟子》注中如是说。明亡之后,一位思想家回顾了这二百多年的沧桑后,著《原君》一文以抗议以天下遂己私欲的君权。再过二百多年后,有许多人为了一个“民主”的名词而奋起,推翻了帝制。
朱皇帝在此,在我脚下。我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小民,今天我来到他的墓前,却不再有敬畏。他的权力已经烟消云散了,他的故事在市井间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一生,是这个结果吗?
朱红大门紧闭,我无法见到他。他已是一具朽骨了,以后的事,他不知道了。
我离开了,因为我要见的下一个人,值得我敬仰。
二分明月故臣心
梅花岭在明代扬州新城广储门外,万历二十年时,扬州知府吴秀浚城壕,在此处聚土成岭。吴郡守想是有心学苏东坡治杭时的风雅,便在这岭上植梅花,使这地方顿时得了灵气。而此处先前正有湛若水先生的甘泉书院,虽然已废弃,然先贤之风披染,此处的梅花的艳色中又多了分书卷气。
而命运还将眷顾梅花岭,让它与一位英雄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也与一段惨烈而动人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天启五年的一天,一个拾粪人模样的人低着头进了北镇抚司那阴气逼人的地牢。
一个个被折磨得失去人形的人被关在这人间地狱里。那拾粪人默默走过,直到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左光斗,他的恩师。
因触犯魏忠贤而被捕下狱的左光斗刚经历了可怕的炮烙刑罚,血肉焦黑,白骨外露,倚坐在阴湿的地上。
那拾粪人看到恩师的惨状,不禁哭泣起来。那低声啜泣被左光斗听到了,他拨开已焦烂的眼皮,认出了眼前这人正是他的学生史可法。
他大声呵斥着,举起身边的刑具要赶走史可法。史可法无奈,只好离开。
左光斗目送着他心爱的学生的背影,他知道,这个学生将成为大明的栋梁。
慧眼独具的左光斗没有看错。史可法,没有让他的恩师失望。
许多年后,在扬州。
清角吹寒,那废池乔木,在风中瑟缩。
史可法站在城楼上,目光深邃得如同一眼深潭。
憔悴,写在他的脸上。君王沉溺逸乐,奸臣争权夺利,骁将恃力而骄,明朝的半壁江山,如风中之烛般。
而那密密麻麻的敌军营垒,一座接一座,似乎蔓延到天边,战马的嘶叫声,刀剑的碰撞声,时有传来。
国家到了危亡的关头了,他此刻站在这里,他将怎么做?
粮饷已经缺了,请饷的公文发了一通又一通,皇帝在忙着挑选秀女,没有时间理会。兵马已经不足了,四镇的将军们在为私人恩怨而打打杀杀,没有时间理会。
史可法,守着这危城,他将怎么做?
扬州一失,南京危哉。他看了看脚下的城墙,这将是保护江南千里沃土的最后屏障。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守住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是他恩师的期待,这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期待,这是他良心的期待。
沿着扬州北面的那条护城河走着,我在寻找梅花。因为有梅花的地方,便是这位英雄的安息之所。我寻找着,直到我见到了他。
一方孤坟,在梅花岭上。一年一度,梅花点在额角,亡国泪,竟未止息?
我长久地伫立着,面对着他。三百余年了,他在此处,夜夜对着那二分明月,他的心可鉴,他的心有谁知?
尽心竭力,他无愧了。而扬州十日,腥风血雨,已死去的他又岂可安心?那些百姓们,他无法保护他们了,无力保护他们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清兵的屠刀下命丧黄泉。尸体密布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鲜血染红了原本流香的河流,千年风流的扬州却在经历着它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已死去的他岂可安心?
无奈,化作了泪,泪,化成了梅花,一年一度,在洒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亡了,君王投降了,权奸投降了,在流血、在丧命的是百姓,以及那仍旧怀着责任感在保护着他们的人。浊浪排空,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他们的力量却气壮山河!
这一方孤坟,比任何帝王的陵墓都要壮美,都要震撼人心,因为这里安息的是伟大的灵魂。
有古琴声传来,如空谷中的泉流。原来,史公祠后面便是扬派古琴陈列馆,时有琴友来此雅集。那琴声萦绕在梅花枝头,便是给那英雄的祭奠了。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如月,照在扬州,千古事后,谁的箫声悠悠?
烟花三月里,瘦西湖边桃花已落,琼花却正是盛时。世传琼花本无双,且已香消玉殒,如今所见的乃是聚八仙。说到琼花,就不得不提隋炀帝下江都看琼花的传说。那似乎是一个已经意象化的故事:骄奢的君王,繁花似锦的扬州,哀声遍地的百姓,以及随后的覆亡。
从此,隋代扬州便颇似美人:妩媚,却是红颜祸水。
唐代的扬州乃是一座极尽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来自远方的商贾云集于此,带来的是奇珍异宝以及对物欲的追求。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此时所言非虚。诗人杜牧的十年扬州梦,为后世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扬州的见证:笙歌、舞袖、吹箫、弄曲,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而所有的这一切,却由于过分的妍丽而显得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境。
这个梦境终归会被打破。
靖康之乱,北宋覆亡,宋室南渡,淮水一带成为了宋金交界,也是战火频烧之地。而作为淮左名都的扬州便几经胡马窥江之祸,雕栏画栋尽为瓦砾之地,寒鸦之居。另一位诗人姜夔造访此间,不禁有了黍离之思,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扬州慢》,那桥边红药,如今却有了别样滋味。
不同时代的扬州有不同的面向,而我所关注的是明末的扬州。
无数次注目于那张扬州城的古地图,目光在城墙、街道、河流间穿梭,心灵在想象中行走。
而当我终于在扬州了,当那熟悉的地名化成身边的场景,汶河、文昌阁、甘泉街、三元巷、挹江门……这座我思念过多时的城市,活生生起来。
明代的扬州是怎样的?小说中描述:在客栈二楼凭窗望去,一条街,长长地绵延开去,挑出的酒旗、悬起的招牌林林总总,喧哗在街市上。各色衣冠的人物也在街上来往穿梭,时而驻足在街边小摊上,选购着各等琳琅满目的南北杂货,时而抬脚走进店铺中,赏欣着东来西往的珍奇物件。更远处,是高堂庙宇、亭台楼阁,那如翼的飞檐,在一片闾阎中卓然,又间或着红墙绿树,参差铺张开去。千载繁华,十万人家。
明末的扬州,虽不及唐代的规模,但漕运之便和盐贩之利也维持着这座城市的奢华,小秦淮河水销金,埂子街萃集天下珍奇,盐商的私家花园恍若仙境。
但是,读过历史的人知道,明代扬州城那最后的命运:扬州十日。
后来人已知晓,当时人却不知,他们继续沉浸在日复一日的享乐中,谁都不曾料想过那不久后将到来的可怕命运,这命运将吞噬所有人,富贵的、贫穷的、飞黄腾达的、穷途潦倒的。在繁华后的覆亡,那种命运的拨弄感便愈加强烈。
这是悲剧。然而若覆亡只是毁灭的话,那么这出悲剧并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命运侵压之时,有人矢志不渝地抗争,在个体生命的渺小中彰显心灵所能达到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之美。
说得轻松,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
抑或,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会走入历史,成为某出历史戏剧的角色,让后人旁观?
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
以何为尺度来衡量人生,怕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在晋人阮孚那里,人生是以穿破木屐的数量来衡量的: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而在当下的我这里,人生是以写小说的数量来衡量的:未知一生当写几部小说!于是乎,不可不惜时砥砺啊!
在去年正月独居钱塘上的日子里,我开始写这个小说,并改元“猗兰元年”,至今春已是猗兰二年了。小说说的是明代晚期扬州发生的事,其中也涉及了无锡和南京。对于这三座城市中的相关景物,虽有史料可参,终归非身临其境难以言矣。幸得此时有暇,便非要去彼处探寻一番。于是,让心游荡吧,在这烟花三月的明媚季节里,我浪迹在江南。
参差烟树五湖东
记得去年因何去何从而心焦气燥时,曾用一本唐宋诗选集给自己算过一卦,结果得一首诗末两句便是“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料想是告诉自己当有闲云野鹤般的这一段时光。今日造访太湖,也算是缘分吧。
到了无锡后,乘车前往太湖,进了鼋头渚充山大门,步入林荫道中,偶尔在残荷池中穿行,见那憔悴枝枝伶仃水中。缘池行一里余,见有小径通往青峰上,便因循而去。石径斑驳于山间,愈往上愈是人迹罕至,杂树侵道。正在疑惑为何此处如此冷清时,前方却露出屋舍一角,欣然前行,见楹上悬挂一块陈旧的牌匾,却是“范蠡堂”。
正在惆怅间,却得见范蠡,心中甚喜,便推门进去,便见堂中真有范蠡塑像,身着白衣,清须飘然,真陶朱公风度也,两侧一副对联,道是“事渔盐泽沛东南泛宅江湖甘豹隐,兴货殖商通吴越逃名烟水托鸱夷”。
世人何累?为功名利禄耳。陶朱公为政,则霸越国,为商,则三致千金。而灭吴之后,他却选择悄然隐去,致富之后,却选择千金散尽。他的一生,未必不与功名利禄有关,只是他人汲汲以求之物,在他不过是浮光过眼耳,得失只是谈笑间,无须在心。如此潇洒,在凡尘行走却不沾尘埃,令碌碌众生艳羡又不可及。于是,似乎只有太湖的烟水能配得上他的超脱。他去了,泛舟在那浩渺处,在传说继续在世间流传吧,名声么,他也无所谓了。
范蠡堂寂寞得很,我想,这或许正是他所适宜的。我在心中庆幸,还好如今的旅游开发未将这位曾经的高官和富商包装成有求必应的财神,让求利禄者顶礼膜拜。而这样的包装,不久后我将在别处看见。就留这青山间的小小飨堂与他吧。鸟去鸟来,他在听着,山明山灭,他在看着,世事翻覆,他的心飞飏而去。
过了范蠡堂后,山行不久即到顶峰,上筑有四层阁楼,名曰“鹿顶迎晖”。拾级而上,直至顶楼,四面望去,青山如在雾中。这是个阴天,远望并不见得好,而那一线湖光,正在视野的边缘处隐约。
下山后,不觉入花林间。樱花纷纷开且落,在树下,花瓣覆了一层,真个落花似雪。花汇成花河,汇成花海,落入池中,又成花湖。那纤弱轻薄的笑在尽头处仍然绽放。生命如斯,短暂而壮烈,却令我有些感动了。
不久后,遇到了他。
风尘仆仆,仿佛在途中。双目凝望,远方在等待着他。一个人的一生能够行走多少路?千山万水,便是他生命的尺度。
他是徐霞客。
在小说中,徐霞客的好友郑鄤如此说他:“宏祖是化外高人,我辈俗子,何能及他?断不了这经世济民的功名念头,自然只好一年年南北奔波了。”
先来说说郑鄤吧。
我曾在杭州图书馆翻看影印本的郑鄤《天山自叙年谱》,那是他在牢狱中所作,一年一年,他记述着自己的生平,他想向世人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尽管此时,他身上已经背着可怕的污名。
郑鄤,字谦止,号峚阳,明常州人。在自述中,他称自己:“予性好游。” 在十六岁那年,他就跟随着被贬官的父亲前往四川,路经河南登嵩山,经陕西登华山,至四川上峨眉山。后来结识徐霞客后,两人交情甚厚。只是好游的郑鄤无法放弃修齐治平的志向,于是,他走上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共同遵循的那条科举仕进的道路。天启二年,郑鄤中进士,选庶吉士,并与同科进士文震孟、黄道周等人相厚。然不久后,阉党得势,郑鄤因触怒阉党而被罢免还乡。其间还为避祸而西至庐山,南下广东,上罗浮山。徐霞客得知后,曾到罗浮山寻访他而未遇。崇祯立,始得返里。崇祯八年复起用,入京后,这位率性的书生因批评内阁首辅温体仁,被诬陷“惑父披剃”、“迫父杖母”,锒铛入狱,备受毒刑,磔杀于市。于是,他成了名教的罪人,身灭名毁,就连他的《峚阳草堂文集》和《峚阳草堂诗集》也被列入禁毁书之列。其下场何其惨烈。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上,宁正言不讳以危身?将从俗富贵以偷生?这夹缝中的选择是如此的艰难。无辜受戮,青史血迹斑斑。而此时的徐霞客,在山水间。这里,万物皆有灵性,这里,花开花落水穷云起,自然,是不懂得尔虞我诈,不懂得口蜜腹剑的。他深吸一口气,望望那云雾间的青山,他知道,他的世界在那里。
在此时,我想起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徐霞客面前,我静穆了一会,然后,我微笑地回过头,太湖,就在我眼前了。
激动地冲至湖边,有红色的石崖峭立,湖水激荡而来,萧然而去,石崖却仍傲立。在一处石崖上,赫然地看到了“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高忠宪公即明末东林书院创办人之一的高攀龙。高攀龙在归田园居的日子里,在蠡湖边筑水居,并时常来此濯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高子闲赋,濯足于此,其意深矣。
我终于到了鼋头渚的那状似鼋头的巨石上。太湖在我的三面,浩瀚开去。我读着小说中描写它的文字,这些文字在此时鲜亮起来,如湖上的粼粼波光:
“此刻,太湖便在眼前,便在脚下了。三面水光,一面天光,千顷翠烟,万顷碧波,正如瀚海,茫茫无际。星点小岛,如盘中珠玉点缀,波光逶迤而来,柔若丝绸,泛至石下,却吐出珍珠如雪,又掉头而去。”
落日在天边,一如往常地落下,烟波处处,那浮沉千古事,谁还记得?多少人,来了,又走了,多少宫阙,起了,又倒了。历史沉沉地落下它的影子,在湖面上拉得很长。但是,仅此而已。那虚空感忽然盈满心头。一切都会消散,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执迷不悟,我们的至死靡它,一切都会消散。只有那落日,一如往常地落下,那满湖烟波,让人愁去吧。
东林讲学继龟山
记得在台湾清华大学听张元老师的课时,有一次他提到了东林党,引用了邓拓的一首诗:“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那铿锵之声,犹然在耳。而东林党,那一些人,走进了我的世界。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在阴暗的北镇抚司地牢里,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的酷刑下,杨涟用鲜血写下了这样的绝笔。没有怨尤,没有诅咒,没有悔恨,大笑大笑,这是怎样的超绝境界?我惊叹于此,我感动于此!
人皆有血肉之身,皆有畏死之心,然生与义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他们是这样的一帮人,或许并不完美,但是,道义在心,使他们顶天立地,在赴死的路上,前仆后继。
读他们的传记,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那文字穿越时空,叩响在我心里。或许世事沧桑后,他们当年的执着已经不被人理解,渐渐地,在世人的印象中,他们成了迂阔的呆子,而那权阉及其走狗却一次次地被人性化地理解。人们希望自己活得轻松些,人们理解着一切行为:阿谀奉承,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而当我看到刽子手许显纯在杀死一位君子后,就剔取那人的喉骨用小盒封固,送给魏忠贤以示时,我无法承认,作出此种行为的人还人性尚存。
人性,绝不意味着贪生怕死、追名逐利,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灵魂的人,还有人性可存?人性,是使自己的灵魂从食色之性中得到升华,为了可贵的理想和信仰而执着不弃。若说人性,在东林君子身上我看到了高贵的人性!
为此,我要书写他们,写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心,他们的迷惘,他们的坚守。这样的书写不会让人轻松,我也无意于取悦世人。理解的人自然会理解,《猗兰操》的曲调艰涩,但它只在与之相映的心灵中奏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那清香悠远的兰花,为何孤独于乡野道旁,无人识赏,自生自灭。
“今日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那德馨清举的君子,为何落寞于江湖荒泽,壮志难酬,闲云虚度。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世道是凄冷的,身世如落花般飘零。而宁可守穷抱困,吾又岂可屈心抑志,与波上下?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于是,要在这茫茫浊世中守得纯净,失意、寂寞、忧伤,这便是代价吗?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这便是代价,为了一片孤傲高洁的心。
怀着这份对《猗兰操》的眷念,我走进了东林书院。
我遵循《东林书院志》的记载,寻找到它。在旧城东隅的弓河上,城市的喧嚣没有改变它,这座书院依稀旧模样。那一楹门上,“东林书院”的牌匾昭然,左右一副对联:“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进门去,一道石牌坊巍峨,上书“东林旧迹”,内曰“后学津梁”。过了石坊,是清清泮池,一座石桥架于其上,过桥来,便是“东林精舍”了。这些布局与匾额题字,与明时的有所不同。
我进了丽泽堂,此堂名取《易经》“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之义,堂上便悬着一幅东林讲学图,左右联曰:“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图下是一条长案,再前一张方案,左右两张圈椅,堂以青石板铺地,两旁列数十张方正的靠背椅,当为当时人听讲所坐。一应陈设布置,尚简朴清朗。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多年后的黄宗羲曾如此评价此时的讲学,学术竟关乾坤大道,这在今日是难以想象的。我在堂上左右顾视,当时的师友在这堂上讲习的是怎样的学问,我想知道。
“有友问‘明哲保身’。先生曰:‘此身是千古之身,保得方成千古。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皆明哲保身也。若有封疆之责,便以保封疆为明哲保身矣。死于其职,又以死职为明哲保身矣。若不顾名节,便丧其千古之身,偷生几年终归一死,何曾保身?殷之三仁是三样明哲保身。杨雄者,错认了这一句。纲目书:‘莽大夫杨雄’,死是真死矣。”
“先生谓彦文曰:‘人只有这本心,得之为圣为贤,失之为禽为兽。此本心,非惟圣贤,即忠臣义士节妇贞女皆得此本心者也,所以他亦垂千古不朽。如关寿亭、张中丞、岳武穆之类,一点本心不昧,千古常存。又如露筋一女子,亦遂不可磨灭。此等皆如岀矿成金。’彦文闻之悚然。”
人为学,有学知识的,有学道理的。知识者,认识生于其间的这个世界,道理者,知道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所应有的意义。东林的学术,未必是有关知识的,却是有关道理的。让脆弱的生命得以不朽,让孱弱的灵魂得以升华,这是真正的天地间大道理。先生讲述,学生聆听,煌煌大道,得之于心,而接下来的,是用生命去诠释那圣贤书中的言语,人能弘道,便是此意!
在依庸堂里,我看到了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身在书斋,念头敢不在天下苍生上?这是读书人的气概。世事混沌,问心愿无愧清风明月间。这是读书人的操守。多少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践行着这心中的理念,董道不豫,九死未悔!
在西园里,清风来了,在那花林间穿梭。凭案窗前,芭蕉正绿,手持一卷书,书声琅琅,心思竟洗,回首天空,明朗如鉴。
春在秦淮两岸边
秦淮河,一个勾起人无数旖旎遐思的地方。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风流才子,红粉佳人,故事在秦淮河水的柔波中无情地消散,只一曲《桃花扇》,至今在打动谁的心。
今日的秦淮河是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各色店铺密布,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一些本不该商业化的地方商业化,却令人不堪了。例如孔庙。
孔庙,我去过北京的、台南的、杭州的。这几座孔庙给我的印象都是庄严肃穆的。南京孔庙连同江南贡院为明时学子云集之所,规模自是非同一般,据说是以秦淮河为泮池,如此,我便要前往一观。
在河的此岸便见彼岸的一带朱红照壁,壁上塑两条明黄金龙,极尽艳丽,正寻思可是民间舞龙会所在,却在对面见着了“天下文枢”坊和棂星门,于是,刚才所见的便是孔庙照壁无疑了。
走进大成门,便是孔子的铜像,时有有人爬上去与之合影。孔子像后是大成殿,导游一直向我们介绍着大成殿中以各种玉石制作的反映孔子生平的画,似乎这是大成殿的唯一看点。进去之后,果然金碧辉煌,但是,孔庙的价值仅体现在这些精雕细镂的石画上吗,我想不是的。
孔子一生,跌宕起伏,周游列国,而不得志,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世间道之不行,颠沛流离,身遭困顿,却讲诵弦歌不止。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不以穷达为困,这才是孔子的气度。在孔庙中,在那一幅幅孔子生平的画像前,有谁在意过?
大成殿后,是学宫,那朱门上题写的是“东南第一学”的牌匾,进去后是一个庭院,其后是明德堂,乃当年讲学之所,如今,这里是一个点曲的场所,全无讲堂的味道了。
再后的尊经楼等处,已非此门票所能涵盖了。
出于这样的失望,我没有走进江南贡院,只是在外观望一下那明远楼,便走了。
秦淮河水依依,才子们的满腹经纶,再无可纪念之处了。那佳人们的柔情呢?那一座座河房鳞次栉比,绿树临水,时有装饰着黄檐的画舫经过,这里的哪一只船儿,记得李香君和侯方域,记得董小宛和冒辟疆,记得家国恨、儿女痴?秦淮河,只能在记忆中了。
明末,关外有鞑虏虎窥,中原乃野火频烧,百姓死沟壑,征夫难归乡,大乱已成。而南京,仍旧是金粉之地,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选妓征歌,无忧人正忙。
兴亡的命运,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如陨石般扎入人们的生活。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匆匆忙,弘光小朝廷建立,中兴君臣们俨然又过上了太平时光。好景不长,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野心不减,铁骑下了江南。扬州十日,尸横遍野,转瞬间,清兵已临金陵城下。
战还是降?君臣似乎没有过多纠结,便“一片降幡出石头”,出于“为天下苍生计”,而拱手将河山相让。
江山易色,对于那些厚颜无耻之人,是无所谓的,不过更换了主子,走狗还是继续做,或许,这还是次飞黄腾达的机会呢。但对于一颗尚知廉耻的心来说,其撕裂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
我翻看《明史·忠义传》时,为那一个个死亡的故事而震撼。国亡了,便毅然自决,甚至举家赴死,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官吏,有一些是读书人,有一些却只是普通百姓,国家兴亡,他们需要负多大的责任,却要以死亡来证明?
有一个叫汤文琼的人,在北京做个教书先生,本是布衣之身。京师陷落后,他对朋友说:“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安忍见贼弑君簒国。”乃书其衣衿曰:“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于是投缳而卒。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介布衣,却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国亡身死,显得是那么毫不犹豫。我并不想美化死亡,但在他的死亡中,我看到了一种东西:骨气。
汤文琼追慕文天祥。蒙元大军横扫江南,南宋覆亡,文天祥传车穷北。国亡了,家破了,连昔日的皇帝都已经来劝他投降了,而文天祥选择了不屈,选择了死亡,因为他知道,土地可以被征服,政权可以被颠覆,但一个民族的骨气是不会灭绝的,而他此时的责任,便是向胜利者证明,他的民族的骨气。
许多年后,有那么多人的以他为楷模,在新一次的天崩地裂中,向骄傲的征服者证明,这个被他们打败的民族不可扼杀的骨气。这是汤文琼,一介布衣的选择。
而秦淮河边的青楼女子,选择的也是同样的骨气。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江山易色中,这些出身地微的弱女子却选择了尊严。葛嫩抗贼而死,柳如是愤然投湖不果,联络义军以期抗清。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地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共同履行着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令多少须眉汗颜!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风流繁嚣不过南柯一梦,终有梦醒时分。而执着的心,却是不朽的。
兴亡看饱,秦淮春又回。不管有没有人在纪念,落花时,依旧当年笑靥。
金陵王气黯然收
在追思了一个王朝的覆亡后,再去回溯这个王朝的兴盛之初,不知会不会有时间上的错乱感,但鉴于这是篇游记而非叙事史,故还是以行踪为序了。
清晨来到了明孝陵,熹微的晨光在树枝间洒落,点在神道旁的石翁仲上。石翁仲板着脸,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他的位置上,不管世事变幻,容颜已斑驳。
巨大的享殿的柱基,散布在青草间,使人得以想见当年的气势磅礴。而如今,一座由纤细柱子支撑的仿古建筑在原来的殿基上,那小大对比之间,却令人不得不感叹逝者如斯。
还好,高大的孝陵城楼还在,青砖垒起的伟大城楼,佑护着那盛气凌人的君王,让他安眠于此,不管江山是何模样。
沿着城楼的坡道而上,青黑色中偶见一丝金黄,那是铺地瓦中残存的琉璃,可以想见,当年此处应犹如黄金铺地。
忽然有了唱歌的冲动,便哼起了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那个凤阳人就在我的脚下,他生前可曾听过这流浪者的花鼓哀辞,现在,我唱给他听吧。
我并不惧怕他,因为他早已化为朽骨,连同那些死在他手下的或著名或无名的人们一样,化为朽骨。
他或许是个传奇:出身穷苦人家,当过和尚,讨过饭,几次濒临饿死的边缘,像野地的一棵草般低贱。谁能相见,若干年后,他登上了那个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登上的宝座,创立了一个王朝,让万民俯首,让子孙后代世世统治江山。从极微弱到极尊贵,命运的手笔或许喜欢出乎意料。
而从那一刻起,他成为了命运之神。
做官的,他杀,不做官的,他杀,言语不周的,他杀,油嘴滑舌的,他杀,贪污受贿的,他杀,清正廉明的,他杀,密谋造反的,他杀,淡泊名利的,他杀。他如命运一般莫测,死神的镰刀在新朝的麦地上来回挥舞,将一颗颗新鲜的头颅割去。
通俗历史的讲述者会告诉你,这是为了巩固统治的权谋之术。
在万颗人头落地后,他松了口气,他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暂时安全了。至于那些无辜受戮的人,他并不在乎。
我在想着那位被腰斩的诗人,那位被枭首的僧侣,仅因为他们手中的笔?那位被空印案牵连伏诛的清廉知府,许多年后,他的儿子将同样因为无辜而被夷十族。血,太多的血,染红了庄严的城墙,理由只有一个:朕之江山永固。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朱熹在《孟子》注中如是说。明亡之后,一位思想家回顾了这二百多年的沧桑后,著《原君》一文以抗议以天下遂己私欲的君权。再过二百多年后,有许多人为了一个“民主”的名词而奋起,推翻了帝制。
朱皇帝在此,在我脚下。我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小民,今天我来到他的墓前,却不再有敬畏。他的权力已经烟消云散了,他的故事在市井间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一生,是这个结果吗?
朱红大门紧闭,我无法见到他。他已是一具朽骨了,以后的事,他不知道了。
我离开了,因为我要见的下一个人,值得我敬仰。
二分明月故臣心
梅花岭在明代扬州新城广储门外,万历二十年时,扬州知府吴秀浚城壕,在此处聚土成岭。吴郡守想是有心学苏东坡治杭时的风雅,便在这岭上植梅花,使这地方顿时得了灵气。而此处先前正有湛若水先生的甘泉书院,虽然已废弃,然先贤之风披染,此处的梅花的艳色中又多了分书卷气。
而命运还将眷顾梅花岭,让它与一位英雄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也与一段惨烈而动人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天启五年的一天,一个拾粪人模样的人低着头进了北镇抚司那阴气逼人的地牢。
一个个被折磨得失去人形的人被关在这人间地狱里。那拾粪人默默走过,直到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左光斗,他的恩师。
因触犯魏忠贤而被捕下狱的左光斗刚经历了可怕的炮烙刑罚,血肉焦黑,白骨外露,倚坐在阴湿的地上。
那拾粪人看到恩师的惨状,不禁哭泣起来。那低声啜泣被左光斗听到了,他拨开已焦烂的眼皮,认出了眼前这人正是他的学生史可法。
他大声呵斥着,举起身边的刑具要赶走史可法。史可法无奈,只好离开。
左光斗目送着他心爱的学生的背影,他知道,这个学生将成为大明的栋梁。
慧眼独具的左光斗没有看错。史可法,没有让他的恩师失望。
许多年后,在扬州。
清角吹寒,那废池乔木,在风中瑟缩。
史可法站在城楼上,目光深邃得如同一眼深潭。
憔悴,写在他的脸上。君王沉溺逸乐,奸臣争权夺利,骁将恃力而骄,明朝的半壁江山,如风中之烛般。
而那密密麻麻的敌军营垒,一座接一座,似乎蔓延到天边,战马的嘶叫声,刀剑的碰撞声,时有传来。
国家到了危亡的关头了,他此刻站在这里,他将怎么做?
粮饷已经缺了,请饷的公文发了一通又一通,皇帝在忙着挑选秀女,没有时间理会。兵马已经不足了,四镇的将军们在为私人恩怨而打打杀杀,没有时间理会。
史可法,守着这危城,他将怎么做?
扬州一失,南京危哉。他看了看脚下的城墙,这将是保护江南千里沃土的最后屏障。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守住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是他恩师的期待,这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期待,这是他良心的期待。
沿着扬州北面的那条护城河走着,我在寻找梅花。因为有梅花的地方,便是这位英雄的安息之所。我寻找着,直到我见到了他。
一方孤坟,在梅花岭上。一年一度,梅花点在额角,亡国泪,竟未止息?
我长久地伫立着,面对着他。三百余年了,他在此处,夜夜对着那二分明月,他的心可鉴,他的心有谁知?
尽心竭力,他无愧了。而扬州十日,腥风血雨,已死去的他又岂可安心?那些百姓们,他无法保护他们了,无力保护他们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清兵的屠刀下命丧黄泉。尸体密布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鲜血染红了原本流香的河流,千年风流的扬州却在经历着它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已死去的他岂可安心?
无奈,化作了泪,泪,化成了梅花,一年一度,在洒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亡了,君王投降了,权奸投降了,在流血、在丧命的是百姓,以及那仍旧怀着责任感在保护着他们的人。浊浪排空,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他们的力量却气壮山河!
这一方孤坟,比任何帝王的陵墓都要壮美,都要震撼人心,因为这里安息的是伟大的灵魂。
有古琴声传来,如空谷中的泉流。原来,史公祠后面便是扬派古琴陈列馆,时有琴友来此雅集。那琴声萦绕在梅花枝头,便是给那英雄的祭奠了。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如月,照在扬州,千古事后,谁的箫声悠悠?
烟花三月里,瘦西湖边桃花已落,琼花却正是盛时。世传琼花本无双,且已香消玉殒,如今所见的乃是聚八仙。说到琼花,就不得不提隋炀帝下江都看琼花的传说。那似乎是一个已经意象化的故事:骄奢的君王,繁花似锦的扬州,哀声遍地的百姓,以及随后的覆亡。
从此,隋代扬州便颇似美人:妩媚,却是红颜祸水。
唐代的扬州乃是一座极尽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来自远方的商贾云集于此,带来的是奇珍异宝以及对物欲的追求。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此时所言非虚。诗人杜牧的十年扬州梦,为后世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扬州的见证:笙歌、舞袖、吹箫、弄曲,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而所有的这一切,却由于过分的妍丽而显得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境。
这个梦境终归会被打破。
靖康之乱,北宋覆亡,宋室南渡,淮水一带成为了宋金交界,也是战火频烧之地。而作为淮左名都的扬州便几经胡马窥江之祸,雕栏画栋尽为瓦砾之地,寒鸦之居。另一位诗人姜夔造访此间,不禁有了黍离之思,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扬州慢》,那桥边红药,如今却有了别样滋味。
不同时代的扬州有不同的面向,而我所关注的是明末的扬州。
无数次注目于那张扬州城的古地图,目光在城墙、街道、河流间穿梭,心灵在想象中行走。
而当我终于在扬州了,当那熟悉的地名化成身边的场景,汶河、文昌阁、甘泉街、三元巷、挹江门……这座我思念过多时的城市,活生生起来。
明代的扬州是怎样的?小说中描述:在客栈二楼凭窗望去,一条街,长长地绵延开去,挑出的酒旗、悬起的招牌林林总总,喧哗在街市上。各色衣冠的人物也在街上来往穿梭,时而驻足在街边小摊上,选购着各等琳琅满目的南北杂货,时而抬脚走进店铺中,赏欣着东来西往的珍奇物件。更远处,是高堂庙宇、亭台楼阁,那如翼的飞檐,在一片闾阎中卓然,又间或着红墙绿树,参差铺张开去。千载繁华,十万人家。
明末的扬州,虽不及唐代的规模,但漕运之便和盐贩之利也维持着这座城市的奢华,小秦淮河水销金,埂子街萃集天下珍奇,盐商的私家花园恍若仙境。
但是,读过历史的人知道,明代扬州城那最后的命运:扬州十日。
后来人已知晓,当时人却不知,他们继续沉浸在日复一日的享乐中,谁都不曾料想过那不久后将到来的可怕命运,这命运将吞噬所有人,富贵的、贫穷的、飞黄腾达的、穷途潦倒的。在繁华后的覆亡,那种命运的拨弄感便愈加强烈。
这是悲剧。然而若覆亡只是毁灭的话,那么这出悲剧并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命运侵压之时,有人矢志不渝地抗争,在个体生命的渺小中彰显心灵所能达到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之美。
说得轻松,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
抑或,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会走入历史,成为某出历史戏剧的角色,让后人旁观?
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