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危机的背后
不久前上映的《侠探杰克》票房口碑平平,阿汤哥似乎也没那么风光了。影片本身的问题(包括在国内的宣传)是一回事,坑爹的字幕也难逃其咎。上微博搜一搜“侠探杰克”加“字幕”,你会看到一大堆抱怨。这其实已经是老问题了,从《马达加斯加3》到《黑衣人3》再到《007:大破天幕杀机》,观众发现如今进影院看电影居然要担心电影的翻译问题,影院官方字幕不再是可信的象征。在网友频繁吐槽电影字幕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危机。
先来看看《007:大破天幕危机》和《侠探杰克》的字幕有多不靠谱吧:《侠探杰克》中有个场景是两个混混与杰克对打,两人总互相影响,其中一人说:“I’ve got this”(我来搞定他),结果字幕却翻译成“我有这个了”,动作片打斗戏忽然变成了小孩抢玩具的一幕。更雷人的是影片最后律师管幕后主使叫“John Doe No2”,字幕翻译成了“二号人物”,其实经常看罪案类美剧的人都知道,John Doe 是警方对姓名未知者的代称,应该翻译成“无名氏2号”。《大破天幕危机》里这类情况也很多,比如007追赶上伦敦地铁时对司机说“Carry on”(继续开你的),字幕翻译成“感谢”,英国小幽默味道尽失。其他像将把“生命的轮回”翻成“弱肉强食”,把“每个人都要有点爱好”翻成“人各有志”等等不胜枚举。
一个问题是翻译字幕的人水平有限,在英语水准普遍提高,网络搜索极为便捷的今天,很容易被挑出错误来——像《无敌破坏王》里把avatar译作《阿凡达》(应该是“头像”),把game console译作“游戏控制台”(其实是“游戏主机”)就是一例。另外就是译者往往把握不好整个字幕,为了所谓通俗化大众化肆意采用“地沟油”、“小沈阳”、“伤不起”这样的网络词汇、现实热点词语、口头俚语等;有时正好相反,让《黑衣人3》这样喜剧片里的角色随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般的诗词典故,看起来中不中洋不洋,大有违和感。
体制自然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引进电影由国家机构掌控,字幕制作过程完全不透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字幕翻译成了随意分配的任务。最近上映的《霍比特人》和《悲惨世界》,都有影迷呼吁厘清字幕问题,希望采用粉丝们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做出的民间翻译版本的呼声。而另一方面,则是饱受质疑的某几位电影字幕翻译者依然不停地在翻译一部有一部引进大片的事实。
更深入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在电影字幕这个层面了。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系、文化价值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翻译,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短小精悍的古汉语风格?或者逻辑清晰但句式冗长的翻译体?雅与俗运用的微妙界限在哪里?
在一个推崇文字狂欢,人人热衷娱乐乱象的时代,毫无底气、做作矫饰、夸张俗艳、呆板质木、缺乏活力的文字随处可见,我们怎么能仅仅把电影字幕的种种弊病看做是一个技术或人员问题呢?
豆瓣网上不久前很多网友发起了一个“一星运动”,给年轻译者李继宏的多部译作都打了一星(最低)评价,有些网友甚至没有看过他的译作。缘起是因为出版方把李的《老人与海》新译本称作是史上“最纯正、最优美、最准确”译本,对他的其他译作也大加鼓吹。于此相映成趣的是,最近江苏文艺出版的《斯皮尔伯格传》采用了人人影视字幕组的集体翻译,也算一个创举。
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字幕,我们的文字都染上了时代之病(尤其是微博盛行导致文字碎片化、压缩化之后),往往非中非洋,不古不今,既有旧日的迂腐,又带新时的浮躁。我过一阵再审视自己的文章,都会感觉诸多毛病,诸多并不恰当的表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中国的文字一直处在尴尬不清的位置中,时代的复杂变动更加深了文字的种种断裂、误读、错置。观众希望看到顺畅、准确的电影字幕,既容易被国人理解,又不刻意媚俗(或媚雅),这简单的要求说起来真是不简单不容易呢。
但我们知道,新的东西,也多是从危机、不满、困惑中产生来的。包括新的文字,新的文化,新的价值。
注:本文刊发于《环球银幕》杂志,未经本人许可请勿随便转载使用,谢谢。
先来看看《007:大破天幕危机》和《侠探杰克》的字幕有多不靠谱吧:《侠探杰克》中有个场景是两个混混与杰克对打,两人总互相影响,其中一人说:“I’ve got this”(我来搞定他),结果字幕却翻译成“我有这个了”,动作片打斗戏忽然变成了小孩抢玩具的一幕。更雷人的是影片最后律师管幕后主使叫“John Doe No2”,字幕翻译成了“二号人物”,其实经常看罪案类美剧的人都知道,John Doe 是警方对姓名未知者的代称,应该翻译成“无名氏2号”。《大破天幕危机》里这类情况也很多,比如007追赶上伦敦地铁时对司机说“Carry on”(继续开你的),字幕翻译成“感谢”,英国小幽默味道尽失。其他像将把“生命的轮回”翻成“弱肉强食”,把“每个人都要有点爱好”翻成“人各有志”等等不胜枚举。
一个问题是翻译字幕的人水平有限,在英语水准普遍提高,网络搜索极为便捷的今天,很容易被挑出错误来——像《无敌破坏王》里把avatar译作《阿凡达》(应该是“头像”),把game console译作“游戏控制台”(其实是“游戏主机”)就是一例。另外就是译者往往把握不好整个字幕,为了所谓通俗化大众化肆意采用“地沟油”、“小沈阳”、“伤不起”这样的网络词汇、现实热点词语、口头俚语等;有时正好相反,让《黑衣人3》这样喜剧片里的角色随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般的诗词典故,看起来中不中洋不洋,大有违和感。
体制自然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引进电影由国家机构掌控,字幕制作过程完全不透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字幕翻译成了随意分配的任务。最近上映的《霍比特人》和《悲惨世界》,都有影迷呼吁厘清字幕问题,希望采用粉丝们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做出的民间翻译版本的呼声。而另一方面,则是饱受质疑的某几位电影字幕翻译者依然不停地在翻译一部有一部引进大片的事实。
更深入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在电影字幕这个层面了。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系、文化价值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翻译,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短小精悍的古汉语风格?或者逻辑清晰但句式冗长的翻译体?雅与俗运用的微妙界限在哪里?
在一个推崇文字狂欢,人人热衷娱乐乱象的时代,毫无底气、做作矫饰、夸张俗艳、呆板质木、缺乏活力的文字随处可见,我们怎么能仅仅把电影字幕的种种弊病看做是一个技术或人员问题呢?
豆瓣网上不久前很多网友发起了一个“一星运动”,给年轻译者李继宏的多部译作都打了一星(最低)评价,有些网友甚至没有看过他的译作。缘起是因为出版方把李的《老人与海》新译本称作是史上“最纯正、最优美、最准确”译本,对他的其他译作也大加鼓吹。于此相映成趣的是,最近江苏文艺出版的《斯皮尔伯格传》采用了人人影视字幕组的集体翻译,也算一个创举。
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字幕,我们的文字都染上了时代之病(尤其是微博盛行导致文字碎片化、压缩化之后),往往非中非洋,不古不今,既有旧日的迂腐,又带新时的浮躁。我过一阵再审视自己的文章,都会感觉诸多毛病,诸多并不恰当的表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中国的文字一直处在尴尬不清的位置中,时代的复杂变动更加深了文字的种种断裂、误读、错置。观众希望看到顺畅、准确的电影字幕,既容易被国人理解,又不刻意媚俗(或媚雅),这简单的要求说起来真是不简单不容易呢。
但我们知道,新的东西,也多是从危机、不满、困惑中产生来的。包括新的文字,新的文化,新的价值。
注:本文刊发于《环球银幕》杂志,未经本人许可请勿随便转载使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