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L自我价值
NLP自我价值
身份、角色与自我价值
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就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么样”的事情。
一个人在他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身份”照顾的是在任何所处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是这个人针对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说,一个人所有的“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
在每个角色里,一个人都有他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条,跟另一个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
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有冲突。角色的信念、价值观经常在变化中;身份也是一样,一个人不同于一年以前,也不会同于一年以后的自己。
“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支持这些活动,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称之为“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内心素质,它们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与身体之外的世界相互互动的方式,称之为“心理健康”。
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关系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够信任别人,别人也能够信任他。所以,没有自信的人找工作是特别困难的。
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一个人信赖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无须经常的显露力量出来。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觉到力量不足,他便自然而然地经常呈现出“我有能力”的示威行为。这些示威行为就是一般人说的过分自信了。
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务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你们不动我已经很辛苦了,你们还偏偏跟我过不去!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物能够给你带来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自信既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自己越有能力就越爱自己。所以,我们就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我们必须有更大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自爱。
一个人必须爱护自己,才能爱护他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必须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模式及原因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的力量,就是努力地企图减少别人的力量。他们的行为模式大致上有三类:(1) 故意地做一些事情以使人以为他的力量很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2) 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增加自己的力量;(3) 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下来,跟自己一样高低。
为什么人们普遍缺乏自我价值?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成年之前便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但是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肯定去培养自信。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普遍的现象呢?
首先,人类对于整个情绪感觉的认识很不足够,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更不愿意讨论感觉,更不清晰内心感觉,对情绪问题更感无力。
其次,对小孩的教导普遍地使孩子没有建立出“自我”。
第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部分,而把孩子做到的部分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没有给与肯定。
第四,很多家长为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
第五,过分强调了孩子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
第六,传统思想里习惯以否定自己的方式以表示对对方的尊崇。
第七,传统的家长习惯以“恐惧感”、“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动孩子,这使孩子内心无力。(“不要哭啦,拐卖孩子的来啦”、“警察叔叔说这里是不能哭得,是不是要我叫警察叔叔过来啊”、“你是男孩子嘛,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女孩子见到了会笑话你的。” )
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是自我价值不足的深层原因
“这件事情没有可能……”
“我没有能力……”
“我没有资格……”
最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
一、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言出必行”是说过的话一定要去做出来。自己答应的事情,别人尽可以放心,因为自己一定完成。就算答应自己的事情也一样对待。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1.就算你控制不了的,仍属于你的责任,因为那仍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2.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做出承诺。
“言出必行”的人,别人喜欢与他一起共事,因为觉得他可靠。很快,这样的人被别人感觉到很有力量,别人找人合作或者做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到他,所以他会感到很有自信。
二、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事情的标准:
1.“三赢”是第一个标准,也是必须坚持的标准。
2.自身的“建设性”。“建设性”是指事情能够产生累积的正面效果。
3.“量力而行”即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做多少。
三、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我”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怎样的不好也还拥有很多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潜质。
“我”不够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学习、有提升、有更多成功快乐。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乐自然很少。
唯一的方程式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方程式一: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方程式二:
多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得到肯定
身份、角色与自我价值
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就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么样”的事情。
一个人在他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身份”照顾的是在任何所处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是这个人针对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说,一个人所有的“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
在每个角色里,一个人都有他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条,跟另一个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
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有冲突。角色的信念、价值观经常在变化中;身份也是一样,一个人不同于一年以前,也不会同于一年以后的自己。
“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支持这些活动,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称之为“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内心素质,它们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与身体之外的世界相互互动的方式,称之为“心理健康”。
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关系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够信任别人,别人也能够信任他。所以,没有自信的人找工作是特别困难的。
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一个人信赖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无须经常的显露力量出来。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觉到力量不足,他便自然而然地经常呈现出“我有能力”的示威行为。这些示威行为就是一般人说的过分自信了。
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务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你们不动我已经很辛苦了,你们还偏偏跟我过不去!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物能够给你带来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自信既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自己越有能力就越爱自己。所以,我们就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我们必须有更大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自爱。
一个人必须爱护自己,才能爱护他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必须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模式及原因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的力量,就是努力地企图减少别人的力量。他们的行为模式大致上有三类:(1) 故意地做一些事情以使人以为他的力量很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2) 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增加自己的力量;(3) 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下来,跟自己一样高低。
为什么人们普遍缺乏自我价值?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成年之前便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但是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肯定去培养自信。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普遍的现象呢?
首先,人类对于整个情绪感觉的认识很不足够,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更不愿意讨论感觉,更不清晰内心感觉,对情绪问题更感无力。
其次,对小孩的教导普遍地使孩子没有建立出“自我”。
第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部分,而把孩子做到的部分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没有给与肯定。
第四,很多家长为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
第五,过分强调了孩子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
第六,传统思想里习惯以否定自己的方式以表示对对方的尊崇。
第七,传统的家长习惯以“恐惧感”、“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动孩子,这使孩子内心无力。(“不要哭啦,拐卖孩子的来啦”、“警察叔叔说这里是不能哭得,是不是要我叫警察叔叔过来啊”、“你是男孩子嘛,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女孩子见到了会笑话你的。” )
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是自我价值不足的深层原因
“这件事情没有可能……”
“我没有能力……”
“我没有资格……”
最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
一、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言出必行”是说过的话一定要去做出来。自己答应的事情,别人尽可以放心,因为自己一定完成。就算答应自己的事情也一样对待。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1.就算你控制不了的,仍属于你的责任,因为那仍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2.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做出承诺。
“言出必行”的人,别人喜欢与他一起共事,因为觉得他可靠。很快,这样的人被别人感觉到很有力量,别人找人合作或者做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到他,所以他会感到很有自信。
二、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事情的标准:
1.“三赢”是第一个标准,也是必须坚持的标准。
2.自身的“建设性”。“建设性”是指事情能够产生累积的正面效果。
3.“量力而行”即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做多少。
三、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我”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怎样的不好也还拥有很多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潜质。
“我”不够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学习、有提升、有更多成功快乐。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乐自然很少。
唯一的方程式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方程式一: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方程式二:
多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