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目录
《语境中的戴震:清代新礼学与士大夫政治文化》
问题的提出
—、士大夫政治文化与思想史范式转型
1、清代学术不同于历史的特点
2、经学、政治与宗族:在政治中理解思想
3、清代的主流学术与非主流学术
二、新清史与清代的政治结构
1、政治结构:士大夫阶层与军事贵族集团,皇权与官僚制度,三者的内部矛盾
2、官僚制度常规化与军事扩张的张力
3、征服秩序问题与汉化问题
三、重新理解戴震的历史世界
1、18世纪的主要矛盾
2、三代礼学家的历史选择与实践选择
3、为什么选择戴震?
礼学与语言学
克己与复礼之争
1、道德哲学的功能转型与自我瓦解
2、私与蔽
二、从道德转向礼教
1、清高宗对“克己”与“复礼”的看法
2、道统与政统
3、对道德的看法
原典复兴运动(戴震与凌廷堪)
认识论上的准备(一):《孟义》与实证主义
认识论上的准备(二):《复礼》三篇
认识论上的准备(三):新方法的出现,从顾炎武到江永
四、礼学与地方实践(程瑶田、卢文弨、汪中、纪昀、朱筠、翁方纲)
1、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一):宗族与社区
2、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二):地方政府
3、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三):士大夫内部关系
4、复礼与地方的关系(四):政治隐喻
第三章 礼学家的地方实践(用网络分析法)
一、前言:绅士与学士
汉族学者身份的界定:士大夫?绅士?布衣?幕僚?知识分子原型?
二、戴震在中央
1、戴震在京师
2、朱筠家族
3、纪昀与钱大昕
4、刘统勋家族
戴震在地方
毕沅
朱珪
周元理
方氏家族
“皖派”与“吴派”
礼学家在地方
凌廷堪的乡族自治
徽州的礼教复兴
江苏盐案
第三代礼学家内部关系网络的形成
第三代礼学家的网络关系
段玉裁与语言体系的建立
戴震的影响
第四章 新礼学第一代的产生
一、改革与清流
清流的原型:高士奇
2、雍正对满汉与文武的态度(观风整俗、《大义觉迷录》)
3、李绂与田文镜案
4、改革派与清流派矛盾的激化:谢济世与戴名世
二、高宗朝文治-武功对等局面的形成
1、徐乾学的新礼学方案
2、秦蕙田的扩充计划
3、三礼馆
4、方苞与李绂
5、帝王礼学的特点
三、江永在徽州
1、江永的研究计划
2、《乡党图考》
3、江永对戴震的影响
4、拒绝四库馆
第五章 文治武功分立格局下的满与汉
清中期的满洲贵族
旗人的进身之阶与封爵制度
高宗时期的旗主后代、世宗宠臣的衰落(田文镜、鄂尔泰)
高宗朝边疆战争中崛起的家族:傅恒家族的崛起、舒赫德、阿桂家族
二、汉族官僚的消长
1、高宗时代满汉矛盾的特点
2、汉族官僚集团的构成
3、毕沅的崛起、于敏中倒台
三、和珅集团的兴起:贪污、军事征服与人际网络
1、崛起的机理(一):十全武功与清代军费收支
2、崛起的机理(二):地方财政的崩溃
3、崛起的机理(三):议罪银制由来
4、和珅的党羽(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和琳)
5、对汉族士大夫的排挤
四、高宗的最后二十年
1、军功集团一枝独大
2、中枢、官僚集团与外朝
3、文治的衰落
4、士大夫与满人矛盾的激化
第六章 嘉庆政改
高宗晚年的部署
高宗晚年对满汉的态度
仁宗的帝王师
内禅
二、和珅与士大夫
1、太上皇时代的仁宗:满汉冲突的潜滋暗长
2、王氏家族的崛起
3、打击和珅的准备(召回王杰等)
三、嘉庆政改
1、嘉庆四年的中枢布局
2、地方吏治的整顿
四、短暂春天的终结与礼学士大夫的分化
1、毕沅与和珅关系考
2、毕沅幕府与阮元幕府之间的冲突
3、论戴震与章学诚
4、洪亮吉案
5、平定白莲教过程中新贵族的崛起
结论 礼学家对新秩序的诉求
附录一 清代新考据方法完成的礼学著作
附录二 高宗、仁宗朝的军功贵族
问题的提出
—、士大夫政治文化与思想史范式转型
1、清代学术不同于历史的特点
2、经学、政治与宗族:在政治中理解思想
3、清代的主流学术与非主流学术
二、新清史与清代的政治结构
1、政治结构:士大夫阶层与军事贵族集团,皇权与官僚制度,三者的内部矛盾
2、官僚制度常规化与军事扩张的张力
3、征服秩序问题与汉化问题
三、重新理解戴震的历史世界
1、18世纪的主要矛盾
2、三代礼学家的历史选择与实践选择
3、为什么选择戴震?
礼学与语言学
克己与复礼之争
1、道德哲学的功能转型与自我瓦解
2、私与蔽
二、从道德转向礼教
1、清高宗对“克己”与“复礼”的看法
2、道统与政统
3、对道德的看法
原典复兴运动(戴震与凌廷堪)
认识论上的准备(一):《孟义》与实证主义
认识论上的准备(二):《复礼》三篇
认识论上的准备(三):新方法的出现,从顾炎武到江永
四、礼学与地方实践(程瑶田、卢文弨、汪中、纪昀、朱筠、翁方纲)
1、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一):宗族与社区
2、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二):地方政府
3、复礼与地方的关系(三):士大夫内部关系
4、复礼与地方的关系(四):政治隐喻
第三章 礼学家的地方实践(用网络分析法)
一、前言:绅士与学士
汉族学者身份的界定:士大夫?绅士?布衣?幕僚?知识分子原型?
二、戴震在中央
1、戴震在京师
2、朱筠家族
3、纪昀与钱大昕
4、刘统勋家族
戴震在地方
毕沅
朱珪
周元理
方氏家族
“皖派”与“吴派”
礼学家在地方
凌廷堪的乡族自治
徽州的礼教复兴
江苏盐案
第三代礼学家内部关系网络的形成
第三代礼学家的网络关系
段玉裁与语言体系的建立
戴震的影响
第四章 新礼学第一代的产生
一、改革与清流
清流的原型:高士奇
2、雍正对满汉与文武的态度(观风整俗、《大义觉迷录》)
3、李绂与田文镜案
4、改革派与清流派矛盾的激化:谢济世与戴名世
二、高宗朝文治-武功对等局面的形成
1、徐乾学的新礼学方案
2、秦蕙田的扩充计划
3、三礼馆
4、方苞与李绂
5、帝王礼学的特点
三、江永在徽州
1、江永的研究计划
2、《乡党图考》
3、江永对戴震的影响
4、拒绝四库馆
第五章 文治武功分立格局下的满与汉
清中期的满洲贵族
旗人的进身之阶与封爵制度
高宗时期的旗主后代、世宗宠臣的衰落(田文镜、鄂尔泰)
高宗朝边疆战争中崛起的家族:傅恒家族的崛起、舒赫德、阿桂家族
二、汉族官僚的消长
1、高宗时代满汉矛盾的特点
2、汉族官僚集团的构成
3、毕沅的崛起、于敏中倒台
三、和珅集团的兴起:贪污、军事征服与人际网络
1、崛起的机理(一):十全武功与清代军费收支
2、崛起的机理(二):地方财政的崩溃
3、崛起的机理(三):议罪银制由来
4、和珅的党羽(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和琳)
5、对汉族士大夫的排挤
四、高宗的最后二十年
1、军功集团一枝独大
2、中枢、官僚集团与外朝
3、文治的衰落
4、士大夫与满人矛盾的激化
第六章 嘉庆政改
高宗晚年的部署
高宗晚年对满汉的态度
仁宗的帝王师
内禅
二、和珅与士大夫
1、太上皇时代的仁宗:满汉冲突的潜滋暗长
2、王氏家族的崛起
3、打击和珅的准备(召回王杰等)
三、嘉庆政改
1、嘉庆四年的中枢布局
2、地方吏治的整顿
四、短暂春天的终结与礼学士大夫的分化
1、毕沅与和珅关系考
2、毕沅幕府与阮元幕府之间的冲突
3、论戴震与章学诚
4、洪亮吉案
5、平定白莲教过程中新贵族的崛起
结论 礼学家对新秩序的诉求
附录一 清代新考据方法完成的礼学著作
附录二 高宗、仁宗朝的军功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