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记 ——流水账式的呓语
题目起的挺大,其实行走最初不过是迫于无奈。
一是寒假在家待着一个月,每天无所事事,每天吃完晚饭看电视的黄金档又甚是无趣,老妈和老爸看《楚汉传奇》倒是津津有味。二来老妈觉得儿子离家在外吃不上什么好的,这一回到家便整日里大鱼大肉的“伺候”,为了消化下这些油水,使身材日益臃肿这一态势不致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综合这些因素,便从回家第三天开始,每天吃完晚饭出去走走,本来是想跑步来着,可新疆的冬天实在是寒气逼人,恐怕跑起来吃不消(说来还是懒惰作祟)。
本来以为自己又会是三分钟热度,但走路的第二天便爱上这件事情了。想来主要是因为音乐的魔力。
只是走路的话实在不见得比在家看所谓的“黄金档”有趣到哪里,这时候音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尤其是一个人走路...
第一日(1月25日)——罗大佑
因为在火车上听罗大佑听出些莫名的感触,就决定从听罗大佑开始,从家里走出去,上了公路,向右拐,沿着小时候每天被老爸拉着晨跑的路走着,出来的时候是七点左右,正是新疆冬日的黄昏时分,光线正好,路边的树上每个枝杈上满满的都是积着的雪或挂着雾凇,好像岑参笔下“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景,在新疆待了这许多年,第一次觉出它的美。
耳边正放到《追梦人》,应该是下载的时候没注意,只有淡淡的背景音,却应景极了。据说这歌是罗大佑为纪念女作家三毛改的歌,放假前备考之际曾看过一部电影,听到这个,立时便想了起来,不是那个凄美的《天若有情》(虽然第一次听到这个曲子是通过这个电影),而是九零年的那部《滚滚红尘》,这部三毛编剧,罗大佑作曲,严浩导演,林青霞,张曼玉,秦汉主演的剧曾一举夺得当年台湾金马奖的八项大奖,成为至今为止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但三毛次年竟自杀身亡,罗大佑在此之后改动了《追梦人》的歌词来纪念三毛。想及此,听来更是伤感。
就这么一个人走着,换歌了,这空档之时,耳边只有踩在厚厚积雪上的咯吱声。继而《童年》响起,慢慢的走着,听完便走到了坟墓附近,这是离路边不远的土葬的墓群,而旁边又是灌溉的渠道,小的时候时常在渠道里扑腾,这渠道是孩子消夏的最好去处。记得有次带着我养的那只狮子狗,便走到了坟墓附近。兴许是自小没有听过什么鬼故事,对于死人实在是没有什么畏惧,况且当时又是白天,于是就在那里玩耍。把坟墓边乱爬的四脚蛇捉来喂给小狗吃,有时只能弄到几段四脚蛇逃脱时留下的尾巴,小家伙也吃得津津有味。如今想来,这行为对死人是大大的不敬了,也管不了许多,反正没有什么我认识的长辈长眠于此。
对了,小时候跑步,到这附近便折回家了,今天一走才知道,原来走路不过两首歌时长的路程,那时候每天跑的时候觉得无比的长,每天总想找些借口逃掉。现在却觉得真是很短的一段路,既然来了,就顺道去坟墓看看吧。
坟墓边上没有过多的植被,只有几簇红柳,也披着银装挺立在那里,坟墓周围也没有什么人的足迹,想来都被冰雪覆盖了,只有几行动物的足迹倒是清晰可见。
耳边是《你的样子》,同样是电影的配乐——《阿郎的故事》,最爱的港影之一,脑海中闪现着发哥和红姑还年轻时的面容,忽然有种无力感,就这么蹲在了雪地之中,直到这首歌放完。
手机里罗大佑的歌有十首,这还没听过半,所以还不准备折返,于是从墓群出来,回到公路上,接着往前走,耳朵里是《鹿港小镇》——“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记得最近一期的“晓说”里,高晓松就讲到罗大佑这首歌,讲他的开创性和里程碑的式的意义,这些专业的东西我自然不能全部听出,但那份情怀还是能感知一二的。只觉得这歌也只有罗大佑能唱出它的真正味道,同理还有那首《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的嗓音不好,但有着独特的魔力。
这么走着走着,天慢慢的黑下来了,此时的公路鲜有车走过,这是条县路都算不上的小公路,也只有在这种环境我可能才能真正细细的一首首的听着罗大佑,歌放到了恋曲三首,先听到的是《恋曲2000》,罗大佑在这首歌里简直是个诗人,歌词优美的像一首哀婉却又意境开阔的散文诗,尤其是这样一个人在这寒风中听着甚至有种想哭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很少能在现在的歌曲中找到。
就那么傻站着怔了一会儿,开始往回走。耳边此时的《恋曲1990》是恋曲三首中听得最多的,高中时有段时间,忘了是受"小套子"同志还是"阿战"同志的影响,听了好长一段的《恋曲1990》和谭咏麟的那首《水中花》,真正喜欢上Beyond好像也是受阿战的影响。现在一听到,还真是怀念高中拿着收音机听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的夜晚,甚至仍能记起那时的主播姚科充满磁性的声音,好久没听广播了,不知千里换人了没?
《恋曲1980》则是三首之中最不伤感的一首,是首正经的情歌,我手机里这首估计是某次罗大佑演唱会的现场版,当唱到最后罗大佑和乐迷们互动时我也在那情不自禁的放声唱起来,反正也没人听见,好坏也无所谓,倒是最自然,最舒心的状态。而这周围空气也清新,和KTV乌烟瘴气的包房相比不知好多少倍。
这样走着不知不觉又走回到了墓群附近,耳边是《将进酒》,歌名是李白的,但却无甚相关之处,若说有却也有,那就是意境都空远而作者都豁达非常。这首也只能罗大佑来唱。
再下来是《皇后大道东》这首罗大佑作曲,林夕填词,罗大佑和蒋志光合唱的歌曲原是用来讽刺政府的,听来确最是轻松欢快,估计是罗大佑的作曲起到了作用,用这种戏谑的曲调去讲一件严肃的事,有时却能收到奇效。
快到家,也听到了最后一曲,最后这首是罗大佑的歌里我最喜欢的——《光阴的故事》,这短短的歌简直写尽了青春的美好,充斥着淡淡的哀伤。我实在是语言乏力,在这偷个懒,摘歌词如下:
光阴的故事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在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四季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的初次流泪的青春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的初次回忆的青春
写到这忽然觉得,有些风景只有在四下无人的时候才觉出它的妙处,记得是张孝祥的一首诗里的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大概就是这么个感觉。
回到家翻电脑,由于家中没网,除了《爱人同志》《爱的箴言》《东方之珠》和《歌》,无法再找到罗大佑的其他歌,而四首中的《歌》最是特别,是那种一入耳就会喜欢的歌。回学校在找来罗大佑的其他歌好好听听,嗯......
第二日(1月26日)——张小粥
第二天走时觉得应该挺些长的音乐,手机里正好有一直放着的自己收集来的张小粥的节目合集,再听一次吧。路还是那么在走,我这段只想说些音乐和电影。
张小粥是豆瓣网络电台——夜未眠的电台主持,在节目中自称胶片儿,忘记了是怎么找到夜未眠,也忘了是怎么找到张小粥的那个节目——《胶片留声》,反正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张小粥沙哑的声音配上Roxette的那首同样有些沙哑的《Fading Like A Flower》,然后音乐声减弱,小粥的声音响起:“我相信无论你出生在那个年代,70,80还是90,你都会在某个瞬间觉得自己轰然老去”。我在这矫情一回——这句打到我了!这是胶片留声的的十三期,我因为这期喜欢上了Roxette,小粥接着放的是Roxette的《Listen To Your Heart》这首歌的歌名和整个曲子都十分的耐人寻味。
胶片留声vol13-轰然老去
不一一的说了,可能是由于我每次坐长途车都会把小粥的所有节目都拿来听一遍,听习惯了,听到我觉得她选的每首个都很入耳。想说这期的最后那首Jeff Buckley的《Hallelujah》,这个歌只适合在极安静之处去听,每每听完都会让人觉得很平静。写到这,忽然想起日剧《白色巨塔》,原因是这个剧的配乐用的是《奇恩异典》,和《Hallelujah》一样,都是类似于福音的曲子,很有洗涤人心的效果。
然后,我就慢慢的去找张小粥的其余的节目,只找到十三个。分别是第一至九期,第十二至十四期和第十六期,这些都下载了下来,第十和十一期不知为何只能在线听而不能下载,第十五期干脆不知道叫什么。这能放在手机里的十三期我听了不下十遍,几乎每一期都有让人喜欢的歌。我想一期一期的说,因为每一期的名字都美极了。
第一期是“会唱歌的伏特加”,整期节目都是一个俄罗斯的民谣团的歌。在这之前,俄罗斯的歌我好像只听过《三套车》和《喀秋莎》,我当然不懂丝毫的俄语,但这不妨碍我听这些歌,因为音乐是相通的,情感是相通的。就像小粥节目中所说:“虽然我本人并不懂俄语,也不了解俄罗斯这个民族,但是,每当我听到他们的小曲,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这个团的歌,主唱们仿佛是喝了伏特加在歌唱,听来雀跃而醉人,比喝真正的伏特加却要舒服的多。
第二期是“最好的旅途是不归路”,这期则是电影《末路狂花》的原声大碟的专辑。我是听了这期节目才去看《末路狂花》的,虽然之前就听过,某个人人相册上也有好友推荐过,但一直提不起兴趣,直到听了这个节目,这个关于女权主义的公路电影实在是好看,那首开头的《part of me,part of you》欢快非常,很是耐听,其他的歌也都配的很好,如《House of Hope 》《Little Honey 》,还有最后的那首汉斯季默写的这个电影最耐人寻味的歌《Thunderbird》。苏珊萨兰登饰演的露易丝果敢而坚毅,配上吉娜戴维斯饰演的单纯而又毫无主见的塞尔玛,一场好戏就这么开始了...
第三期是“用燃烧生命的方式唱歌”,是关于中岛美雪的专题,这是所有的节目中我最喜欢的一期,应该是由于对中岛美雪的喜爱。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过中岛美雪,是在听王菲和邓丽君时看到她们的好几首传唱度很高的歌都翻唱自中岛美雪。那时却不以为然,觉得中岛的声音太过厚重,只过过耳便忘却了,现在听来却完全是另一种感觉。觉得听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记得有个豆瓣的友邻广播里说:“几年前你恨不得一直单曲循环的歌,现在却听也听不得”。我对于中岛的感觉正相反,高中时听觉得一般,现在却恨不得整日单曲循环。说回到小粥的节目,第一曲的日文名我不晓得,中文是由吕方翻唱的《流浪花》。第二首是王菲翻唱的,曾在电影《大时代》出现的《容易受伤的女人》,中岛的原唱较之王菲的版本少了哀怨,听来很温暖。第三首的前奏出来的时候,第一次听是被那个忽然喊出的那句“I love you”给镇住了。但静下心来听的话,中岛这种唱法其实听来很舒服。第四首则是曾被邓丽君翻唱的《漫步人生路》,中岛的原曲和邓丽君的翻唱都十分好听,邓丽君的歌我最喜欢的正是这首《漫步人生路》。第五首是被林子祥和叶倩文曾翻唱的《莫再悲》,依然是很舒缓的曲调,中岛的声音在这首歌里真是温暖。最后一首是中岛的《骑在银龙的背上》,中文版则是范玮琪翻唱过的《最初的梦想》,中岛的原唱我觉得比范范的翻唱听起来意境更为的开阔,应该是人生阅历的原因吧,这种沧桑的感觉范范实在是唱不来,但还是各有各的好吧。说句题外话,这之后很久我有幸看到一部由三谷幸喜编剧的日剧《我家的历史》,这部三集的日剧最打动我的便是响彻始终的美雪阿姨的那首《时代》,我想不出什么形容词去评价,之后听到的德永英明的版本也很好听。再另提一句,听《时代》的感觉我在另一首歌中也曾有,同样是日本的歌手演唱,谷村新司的那首《昴》。也许这就是我这半年来一直看日剧的原因吧...
第四期是“戒不掉的异曲同工”,这期主持的个人化气息很浓烈,整期都是一首爱尔兰民谣——《ride on》,这歌有二十多个版本,而小粥选取了其中六个版本,各有各的特点,我最爱的是那个嘶吼的重金属版本,感觉他吼出了许多内心无法言表的东西,听的时候很是带劲,听完之后又有一种放空的感觉,很奇妙。
第五期是“摸你骨头”,这期没什么主题,但听了很多次,如今坐在椅子上边写边听这这期 ,听到开头的那首还是止不住摇晃着身子,这歌很适合慵懒的午后来听,轻轻地跟着摇摆,说不出的闲适。第二首的风格一转,迷幻而又诡异,是郝蕾的《氧气》,听来有些压抑,但很好听,是《恋爱的犀牛》的配乐,歌词恣肆而略显得“放荡”——“享用我吧,现在,人生如此漂泊不定;想起我吧,将来,在你变老的那一年。”,但这恣肆的感觉让人很是着迷。第三首依旧慢摇,是首英文歌,无奈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是个同性恋女歌手所唱,但依然能感受到迷醉和沉沦之感 。第四首是这期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范晓萱的《You Are Not My Sunshine》,这首喝依旧慢摇,依旧迷幻,但多了些东西,那句“you are my fucking sunshine!”听着最有味道。范晓萱是百变的,她可以一面端庄的,小鸟依人的唱着温暖的《You Are My Sunshine》;而另一面却朋克打扮,摇着头唱着这首透着“坏女孩”气质的《You Are Not My Sunshine》。第五首是一首不出名的歌,可放在这听很合适,自由乐队的《爱像是昨天》,中间有句歌词是:“有时世界仿佛只剩一半,有时骄傲随着时间流走被冲淡;有人站在旷野独自呼喊,有些忧伤不知何时会消散;有人站在心底停止不前,有人站在原地等着一切都出现,是我的爱自我欺骗。”这是个和试图和过去握手言和的“情歌”。最后一首是那种能进入心底的歌,是首版本柔和的《you belongs to me》,听时你觉得时间仿佛都静止了...
第六期是“意犹未尽”,是各国男女对唱的一期播音。第一首是《so long》,很应冬天的景,第二首不晓得叫什么名字,是首很好听的法文歌,小粥那段对法语发音的吐槽很是有意思。第三首是我依旧不知道名字,但因为这首歌知道了一部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离开拉斯维加斯》,只是至今都还没有看,喜欢收藏电影而又没有时间去好好看完,实在是惭愧。第四首是首英文歌,很有些小清新的味道,歌名是《say hello》,简简单单的吉他伴唱,女声和男声都很纯,很有意思。第五首则是一首十分欢快的歌,简直是首舞曲,依稀听得歌名好像是《party for two》,有点像是《歌舞青春》里的那些配乐,特有活力,感觉漫天的荷尔蒙气息,青春洋溢。第六首歌限于我的还没有过六级的英语,又没听出歌名,但还是很好听,有句话记得真切,是小粥的旁白——“一个东西能打动你,就必然能伤害到你”。最后一首名叫《once》,这歌不是很不出名,但同名的一个电影倒是时常听到。
第七期是“夜袭地中海”,想第二期一样,异域的风扑面而来,这期是一个希腊的团的专辑,每首都很好听,希腊——这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的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音乐很有一番味道,旋律很悠扬,耐听。听着这些歌,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奥林匹亚的圣火和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应该是小粥的选曲的原因,我脑中是个脸上蒙着黑纱的少女,站在荒漠中,远处昏黄的落日...最后提到的那首凯尔特音乐实在是说不出的自由和广阔,节奏很简单 ,却是我骑车出行时候最喜欢听的歌曲之一,每每听到这个歌,就仿佛孤身站在旷野中,远处偶有动物走过...
附个歌单:
1.loves never that 2.Our First Kiss 3.The Spell Of Love 4.Here's The World 5.A Song In The Rain 6.Wil Mountain Thyme
第八期是“谁不曾深深寂寞”,小粥回归电影原声,这次是电影《蓝色粉末》的专辑,这电影也静静的躺在硬盘里,还没来得及看,再惭愧一次但其实这不妨碍我欣赏这些音乐。这些歌确实都是些很寂寞的歌,很适合一个人走在这雪地里听,音乐偶有雀跃之处,但依旧漫溢着寂寞,其实有时孤独寂寞是个很好的状态,你可以找到另一个自己。
第九期是“那最后一场床第欢爱”,开头就以一首很“欢快”异教民谣,这首歌是个关于性爱的歌曲,但因此并不会听出什么过分“淫靡”的感觉,反而有些地方清新。第三首是一首翻唱的《Scarborough Fair》,是的,鼎鼎大名的《斯卡布罗集市》,这个翻唱的版本的同样是一个异教民谣乐队,和经典的原版想比,这个版本悠扬的爱尔兰风笛贯穿其中,别有一番风味。
第十期是“一刻?一夜?一生?”,未曾听过,只从节目海报中猜测可能是电影《before sunset》的原声大碟。
第十一期是“不见纯爷们好多年”也未曾听过,但知道是一期关于俄罗斯一支老牌乐队——柳拜乐队的专辑,而且不知从哪找到了节目的歌单,附在下面:
1.Lube - Комбат 2.Lube - Pozovi Menya Tiho Po Imeni 3.Lube - Улочки московск
4.Lube - Скоро дембель 5.Lube - Там за туманами 6.Lube - Davai Za
第十二期是“我的歌声里”,没什么主题的很随性的一期,都是些或清新或略有些沙哑的小歌。第一首是《Along The Wall》,很平淡但耐听的一首小歌。第二首是经典名曲《Yesterday Once More》的一个有些奇怪的翻唱版,但听起来还是很舒服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卡朋特的原版多些。第三首是《Because He Was A Bonny Lad》,很清新的歌,真正的小清新其实很好听。第四首则开始有些沙哑,慢摇的感觉,歌名不晓得,整首歌给人的印象也不很深刻,但小粥说的一段话一直记得。她说起曾和小自己很多的孩子吃饭,无意中发了句牢骚:“生活艰辛啊”,这时,对方却回了句:“这才有意思!”。第五首是《Gone with the Sin》,那段平静之后突然来的高潮我很喜欢。最后一首和整期的节目都格格不入,却是我这期最喜欢的一首,是关淑怡的一首老歌——《难得有情人》,每次听到这歌,我最先想到的却是另一首歌,薰妮的那首《每当变幻时》,顺提一句,07年同名电影,由杜琪峰执导,陈奕迅,黄渤,杨千嬅出演的《每当变幻时》也很好看,电影主题曲便是这首歌,只是由杨千嬅演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歌,可能是从这两首歌中都能听到香港旧时光的回响。
第十三期前文一说,就不再碎语。
第十四期是“EX”,这期说来我根本没有发言权,别说EX了,女朋友都没有,哪来的EX?只好只附个歌单:
1.北京爱情故事 2. 10,000 Motherfuckers 3.继续 4.Deep Purple-Soldier Of Fortune 5.Cannonball
然后是最后一期——"麦田电台",这期小粥其实是借电影《海盗电台》抒发对夜未眠的情,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这之后小粥再未更新过节目,挺遗憾的,至少对这些听她的节目的听众而言。说到这期节目,我在这之后看了《海盗电台》,这个关于摇滚的电影把你拉回那个黄金般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所以,随着一起起舞吧,其他的在那一刻都不再那么重要。
第三日(1月27号)——琳琅
因为夜未眠开始听的网络电台,琳琅是另一个豆瓣小站的电台主持,不是以音乐为主题,而是文字阅读,但由于选的文章都很是耐读,倒也很有意思。
第一次听到的是她读的是柏邦妮所写的《饥饿是很好的锻炼》,减肥这件事情我很能感同身受,虽说是文字为主,但垫乐用的恰到好处,《always with me》《雨のちおもいで》还有张玮玮的《米店》。柏邦妮的文章写得也极好,我无法说出她好在那里,可是能一遍遍的听而不就觉得厌。
再来是听到《深夜食堂》,这是根据同名的日剧做的一个专题,这电影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日剧之一,片头曲更是一个能单曲循环一天而丝毫不会觉得烦的小曲。我偷个懒,贴个电台原稿:
【这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像散文的电视剧。《深夜食堂》,小林薰主演。 日本的深夜剧,一集三十分钟不到。摇晃的镜头里是日本的繁华夜景,然后慢慢静下来,转到深巷一家小小的食店。菜单上永远只有一样菜,但无论你要点什么,老板都会给你做。这样做作的设定一下子把这家小店从现实里抽离了,我们于是知道,又是听故事的时候了。
老板说可以点菜能做的一定办到,但做得最多的还是家常饮食清粥小菜,很常见的日式料理。普通的是:煎鸡蛋卷,茶泡饭,烤鱼,拉面,炒面,拌饭;难得的西式餐饮也不过就是土豆沙拉和鸡蛋三明治;最豪华的盛宴是在剧终时的圣诞大餐烤帝王蟹。
饮食口味其实很私人,口腹之欲的满足说来也容易,但是食物牵引出的故事,在一家简陋的小店,在来来往往的顾客里上演,加之特定的时间,就相当容易渗入人心,令人在深夜寂寥淡漠的氛围里看出更多的人情味来,平淡中的温暖犹入细流,轻轻地沁心。
深夜时人是最寂寞的,白日里再奔波劳累的人这种时候总要放松下来了,再没心眼的人这种时分总也有几分难言的失意了,再伪装强悍的人在这样的时间里多少也有几分弱势要显露了,他们常点爱点的食物,他们聊天的话题,他们不经意间流露的情绪,他们的故事,点点滴滴都看在老板的眼里,也由这个话少心热的老板讲述给我们。
煎鸡蛋卷和红香肠,是两个寂寞的人---同性恋酒吧的老板和黑道大哥的最爱;茶泡饭的固定食群是三个坚信纯爱人近中年的挑剔聒噪女人,女性间的友谊真不简单;猫饭的爱好者是个爱唱歌的女生;吃猪排盖饭的拳击手在小店老板的见证下得到幸福;鸡蛋三明治是爱情的媒介,但终究是一段错过的恋情;和初次见面的儿子在小店里同吃速食拉面的杀手,接受老板的劝解直面责任;还有土豆色拉的滋味是AV男主角最怀念的妈妈的滋味;牛油拌饭使得美食评论家和姐姐的恋人重逢,成全了爱的守候;被父亲抛弃的女演员在加了特制海苔的酱油炒面里,吃出了父亲的忏悔;烤竹荚鱼的故事里脱衣舞娘的心酸隐在老妇人风情而倔强的背影里,妖娆华丽坚强洒脱。
有些食物是一辈子的固守和思念,有些食物则是一辈子的禁忌和伤痛,一粥一饭间的偏爱与选择,其中的曲折和隐情尽显无疑。独沽的那一味,是世间最深的牵念。
深夜+食物+人情,缘来一个店面,难得世故人心,夜深而情浓,食香而念深,温馨啊寂寞啊,落拓人世,充满无限况味。】
而之后听到的《她已经在十七岁的出逃里死掉了》则是一个美好而又残酷的清纯故事,coldplay的那首《yellow》一响起的时候人就完全沉进去了,而那首电影《岁月神偷》中的《我的秘密彩虹》更是能将人直接拽入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
另一期的《白马于深夜抵达》相较于上一篇则温暖的多,至少,这个故事有个温暖的结局。是的,悲剧相比大团圆结局更有力量,但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更愿意看到类似“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作为结局的故事。
第四日(1月28号)——柴静
最早知道柴静是在她的博客上读她写到的那些文章,这个姑娘的感性的东西写的极好,那时还不知道她就是那个非典时候的女记者,没看过她汶川地震采访所做的那个《杨柳坪七日》,但那些文章读来实在很舒服。也从柴静的文章中慢慢的知道平静的东西自由它的力量。
在这不说别的,只说我走路听的从网上搜集到的几段她在湖南做电台主持是的录音,音质很是嘈杂,这样倒是很有岁月的痕迹。她在做电台主持工作便是读那些读者的来信 ,再放几段音乐,但读的那些来信和放的音乐都很是别致。
我当天出去的完,出了门天已经黑了,天上也没有星,耳边是柴静平静的阅读,哀而不伤。眼见得只有极远处有一个缓慢移动的亮点,想是晚归的人正匆匆的驱车回家,风有点大,亮点慢慢的变大,直到能看清车身,从我身边飞快的驶过,圈起一阵冷风,直直的打在脸上,不禁打了个哆嗦,拢拢羽绒服的衣领,慢慢的往回走。
当读到有一封悼念亲友的信时,正走到墓群的周围,那时放的是林忆莲的《苦难中的少年》,林忆莲的声音在港台女歌手中声音算是极好的,而这首歌很有些年头,听来很是伤感,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第五日(1月29号)
家中有客,而又是大雪之夜,不便外出,故作罢...
起初打算像第一天写罗大佑那样写下去,但这两天写下来,原来的悸动和那些矫情的小情绪慢慢的淡了,而且我自己也知道,写这个其实也没什么人看,能看到这儿的,谢谢你能容忍我的叨叨逼,能让我有一个自娱自乐的地方。之后除非情绪上来,不想再多记录,打算每天写上一两句,总结下就好。就像我初写一些影评之时,暗下决定,以后每看完一个好电影,都写一篇影评,最好都不少于2000字。这之后没几天便觉得实在是不现实,因为没有那个心情和功夫去记录心中所想的点滴,于是就写两句短评了事,看来白羊三分钟热度实在所言非虚,但走路这件事我还是会继续下去的,毕竟,这是个有趣的事情。
第六日(1月30日)——宋东野
这是一个温暖的胖子,最喜欢他的《董小姐》《关忆北》和《安河桥》,顺便听了首赵雷的《南
方姑娘》,很喜欢。两人的声音都是有些沧桑的温暖……
第七日(1月31日)——筠子
《春分》《立秋》《冬至》《青春》四曲已成绝唱
第八日(2月1日)——邵小毛,万晓利
邵小毛是个可爱的女同学,我电脑里只有七首,《大英雄》《同学少年都不贱》《老中医》《妈妈要我出嫁》《说来说去》《我们总是在寻找》《少年你在哪里》,首首都好听。重听了万晓利的那首《狐狸》,真是带劲,倾情推荐!——“兔子扬言要玩我,我夹着尾巴逃跑了。。。”
第九日(2月2日)——杂
天慢慢变长了,回到家天刚刚黑,看表已八点二十,还是那么冷,走的时候时不时要揉揉耳朵。忽然觉得听一个人的有点单调,所以今天就随意听了几首。第一首是手嶌葵的《the rose》,这歌在人人的心灵鸡汤和爱情励志文的背景乐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求求你们,这么好的歌,不是好文别再用了,糟践了都!第二首是《全世界最温暖的情歌》,歌还好,但肯定不是全世界最温暖的。第三首是明萌派的《茶汤》,这歌我先后听过郁可唯,邰正宵和明萌派三个版本,觉得还是明萌派这版最好,暖心。第四首是龙宽九段的《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龙宽实在是有些可惜,昙花一现,这歌很好听。第五首是刘东明的《瘌瘌秧》,这歌写的实在是透,歌词特喜欢,还有最后的那段,好像是口琴的声音,用的真神。第六首是李志的《关于郑州的记忆》,李志的歌听得不多,这首最是喜欢。第七首是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老歌听着也是蛮有味道的(李丽芬差点打成李丽珍,咦?!我好像暴露了什么.....)
本来想挑一天单独听听崔健,没成想我手机里统共就三首崔健的歌:《一无所有》《花房姑娘》《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听完这三首还没到家,又顺带听了首黑豹的《无地自容》,听完这四首,我整个人都Rock&Roll了。尤其是黑豹的这首《无地自容》
第十日(2月3日)——lenka ,beyond
今儿心情不太爽,觉得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出门还没想好要听什么,看着都不太想听,边走边选,手冻得不行的时候看到了lenka,嗯,五首听下来舒服多了,lenka的歌确实有这种魔力。然后顺序播放不知怎么就跳到张楚的《姐姐》,前面好不容易心情欢快轻松了点,这一下子又沉重了,想到了海子的那首诗——《日记》,想起那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两天在看一个纪录片《敦煌》,片头曲好像就是张楚的作曲,许巍唱的,很有味道。回程为缓和心情,就听了一路的beyond,高中时最喜欢听的是《光辉岁月》《真的爱你》和《海阔天空》,现在最喜欢的却是那首《不再犹豫》,每到心情低落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另提一句,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绝对是中国音乐的黄金年代,而活跃在那时的beyond是许多乐迷心中永远的“上帝”!
第十一日(2月4日)——许巍
一提起许巍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便是一个坐在五月青青的山坡上抱着把吉他,对着对面静静流淌的的江水弹唱的少年。老娘最近老撺掇着让我去学个乐器,一会葫芦丝,一会笛子的,要说男生最应该学的就是吉他,可惜我一直没有感染到音乐的艺术“细菌”,而且这磕碜样实在是害怕毁了舞台的艺术气氛,只能听听歌便罢。许巍的歌以前最喜欢的是《曾经的你》《故乡》《四季》和《蓝莲花》,现在却几乎是每首都喜欢,喜欢这个整日里唱着少年啊,姑娘啊,青春啊,岁月啊的“少年”,然后猛的一回头,却发现,这个老男孩已经45岁了...
跑个题,在此发个宏愿,今年和未来的几年中,立志在队长张逼逼同志的带领下,成为一个“骑行者”,然后再努力将那个“骑”字去掉,嗯,就是这样。
第十二日(2月5日)——张雨生&张惠妹
今天忽然又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好像叫《张雨生和张惠妹是个完成时》,作者笔端的个人主观色彩很强烈,但写的极好,所以我没什么好写的,只静静地走路,静静的听歌。
提一句,小的时候张惠妹的歌都很红,小学的时候买过在小摊还买过一个磁带,里面就有阿妹的那首《姐妹》
第十三——第十五日(2月6—8日)
走亲戚,没法去闲逛,暂歇
第十六日(2月9日)——羽泉&阿杜
这三个人是我从小学四五年级喜欢到初三的歌手,那时候也去买过他们的磁带,羽泉的已经不知所踪,阿杜的倒还剩下一个。最喜欢羽泉一首歌不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不是《冷酷到底》,也不是《最美》,而是一首叫《叶子》的歌,原因之一是小的时候只看过那首歌的MV,当时觉得特美,原因之二是那个MV是在一个漂亮姐姐家看的
戛然而止
过年杂事太多,就只好到这了。本来就是记录着玩儿的,估计以后很难有这个闲情逸致了。我是个“矫情逼”,间歇性的......
The end
写于2月1日—2月10日某几个闲逼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