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生活
浮躁年代,怎能不读舒国治?
舒国治 1952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20世纪70年代初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至1990年,7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在梁文道看来,“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陆的阿城,另一个就是台湾的“舒哥”。阿城大家都很熟悉,而“舒哥”又是谁?“舒哥”本名舒国治,在台湾90年代“大家庭”式的文艺圈中被惯称为“哥”,延续至今。他一生无业,至今租房,文字不多,且文风极简并富含古韵,以“古代的节奏”在现代社会随遇而安。
每个人估计都有那么一段“晃晃悠悠”的日子,但有人一辈子“不上班”东晃西荡竟也过得风生水起;我们总以为要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环球旅行,然而有人却老早实现了这一愿望,尽管他很穷……他就是舒国治,台北城中的“奇人”。近日,他的首部简体中文作品《理想的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在电话约采访的过程中,为了商量一个合适的采访地点,便说到了国贸,舒国治忙打断道,“那里是不是太‘兵荒马乱’了一点”。好一个“兵荒马乱”,也唯有“古人”舒国治才能有如此妙语。他在北京通常住在宽街的胡同里,活动范围向北到地坛、东到东四十条。
■“理想的下午”是这么来的
“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享受外间,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外出去。也只是漫无目的地走,看看市景,听听人声。穿过马路,登上台阶,时而进入公园,看一眼花草,瞧一眼池鱼。拣一方大石或铁椅坐下,不时聆听邻客高谈时政,嗅着飘来的香烟味,置之一笑。”
这便是舒国治笔下《理想的下午》,不时让读者“会心一笑”。书中还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多关乎旅行和晃荡。《城市的气氛》、《外地人的天堂——纽约》、《在旅馆》、《十全老人》等等。看他的文章,便知道他有多“懒”,多“无聊”,除了《旅途中的女人》,他竟也花了整整一个篇幅写《赖床》。为什么以《理想的下午》为题,舒国治说,因为下午是他主要的时间,他最知道怎样享受下午的时光。
“那时,我每个礼拜写一篇千把字的短文,刊登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上,有一天要交稿,但我真的不想写东西,那就写篇《理想的下午》吧。”舒国治说。结果这篇文章成了最广为人知的名篇,“有一对在台湾念书的英国年轻学者夫妻,他们在网络上看到我的文章。每次看完以后,夫妻俩就会会心一笑。他们寄信给我,列出了他们最喜欢的文章,《理想的下午》排在第一,后面还打了五颗星。”
于是,他告诉编辑,就用这个篇名,这个厉害,不要叫什么“风声”、“暗算”。
■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生活
回首自己走过的日子,舒国治自己也不敢相信,日子究竟是怎么过来的。“我靠的是任性,是糊涂。”在台湾也好,大陆也罢,钱是最牵动人心的事情。很多人说现在存够钱,将来就可以怎么样,舒国治却说,“我们缺的不是钱,是生活”,用最宝贵的时间去换钱的举动万万不可。
“人要任性,自己要做得了主。自得其乐其实是很难的,能假装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得有造化的。所幸一方面我天性如此,又生在了比较随性马虎的时代,即所谓粗粝的岁月。”
对于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又愈加精细化的时代,舒国治坦言年轻人活出自我,会比较难,“这样的时代不容易。有时要等很久,例如等到大战之后……这样的时代大约要有一股荒芜。”然而,如今的小孩他们在顾虑中成长,家里环境太好,被家人团团围住。
总结自己的一生,舒国治一再说到“活在当下”,“你不要以为你可以规划,假如我现在再忍一下,过几年我把钱存够了,就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说的是你现在就用那些钱比较好,另外,活在当下的意思是,你有那么好的空气可以呼吸,而不应该有太多的杂念,买房子就使人没法活在当下,因为过了十年八年,把房贷缴清的时候,我该多自由呀,你不可能的。”(北京青年报)
舒国治 1952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20世纪70年代初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至1990年,7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 |
在梁文道看来,“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陆的阿城,另一个就是台湾的“舒哥”。阿城大家都很熟悉,而“舒哥”又是谁?“舒哥”本名舒国治,在台湾90年代“大家庭”式的文艺圈中被惯称为“哥”,延续至今。他一生无业,至今租房,文字不多,且文风极简并富含古韵,以“古代的节奏”在现代社会随遇而安。
每个人估计都有那么一段“晃晃悠悠”的日子,但有人一辈子“不上班”东晃西荡竟也过得风生水起;我们总以为要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环球旅行,然而有人却老早实现了这一愿望,尽管他很穷……他就是舒国治,台北城中的“奇人”。近日,他的首部简体中文作品《理想的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在电话约采访的过程中,为了商量一个合适的采访地点,便说到了国贸,舒国治忙打断道,“那里是不是太‘兵荒马乱’了一点”。好一个“兵荒马乱”,也唯有“古人”舒国治才能有如此妙语。他在北京通常住在宽街的胡同里,活动范围向北到地坛、东到东四十条。
![]() |
■“理想的下午”是这么来的
“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享受外间,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外出去。也只是漫无目的地走,看看市景,听听人声。穿过马路,登上台阶,时而进入公园,看一眼花草,瞧一眼池鱼。拣一方大石或铁椅坐下,不时聆听邻客高谈时政,嗅着飘来的香烟味,置之一笑。”
这便是舒国治笔下《理想的下午》,不时让读者“会心一笑”。书中还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多关乎旅行和晃荡。《城市的气氛》、《外地人的天堂——纽约》、《在旅馆》、《十全老人》等等。看他的文章,便知道他有多“懒”,多“无聊”,除了《旅途中的女人》,他竟也花了整整一个篇幅写《赖床》。为什么以《理想的下午》为题,舒国治说,因为下午是他主要的时间,他最知道怎样享受下午的时光。
“那时,我每个礼拜写一篇千把字的短文,刊登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上,有一天要交稿,但我真的不想写东西,那就写篇《理想的下午》吧。”舒国治说。结果这篇文章成了最广为人知的名篇,“有一对在台湾念书的英国年轻学者夫妻,他们在网络上看到我的文章。每次看完以后,夫妻俩就会会心一笑。他们寄信给我,列出了他们最喜欢的文章,《理想的下午》排在第一,后面还打了五颗星。”
于是,他告诉编辑,就用这个篇名,这个厉害,不要叫什么“风声”、“暗算”。
![]() |
■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生活
回首自己走过的日子,舒国治自己也不敢相信,日子究竟是怎么过来的。“我靠的是任性,是糊涂。”在台湾也好,大陆也罢,钱是最牵动人心的事情。很多人说现在存够钱,将来就可以怎么样,舒国治却说,“我们缺的不是钱,是生活”,用最宝贵的时间去换钱的举动万万不可。
“人要任性,自己要做得了主。自得其乐其实是很难的,能假装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得有造化的。所幸一方面我天性如此,又生在了比较随性马虎的时代,即所谓粗粝的岁月。”
对于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又愈加精细化的时代,舒国治坦言年轻人活出自我,会比较难,“这样的时代不容易。有时要等很久,例如等到大战之后……这样的时代大约要有一股荒芜。”然而,如今的小孩他们在顾虑中成长,家里环境太好,被家人团团围住。
总结自己的一生,舒国治一再说到“活在当下”,“你不要以为你可以规划,假如我现在再忍一下,过几年我把钱存够了,就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说的是你现在就用那些钱比较好,另外,活在当下的意思是,你有那么好的空气可以呼吸,而不应该有太多的杂念,买房子就使人没法活在当下,因为过了十年八年,把房贷缴清的时候,我该多自由呀,你不可能的。”(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