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
回归初心
在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天使都是带翅膀的小孩。
而这个小天使就是初心。
1.孩子的初心——好奇心、学习力、思考力
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甚至从一个婴儿开始,我们就拥有了强有力的迅速模仿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把教给我们的知识、看到的知识、学到的知识融为己用,不断吸收消化。直到拥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而这些本初的知识,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毫不犹豫拿来使用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框框的开始。
当你充满无比的好奇心,对这个星球充满着无比的兴趣,问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的?鱼为什么一定要在水中游?而不在天空飞?要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等等。无数的为什么?答案是什么?很少有人会仔细去找答案来回答小孩子,更多的是敷衍。花本来就那样啊,鱼离了水就死掉了,你是捡来的。也许从那一刻起,小孩子就学会了什么叫做敷衍,什么叫欺骗,有执行力的孩子就开始背上书包,开始了找妈妈的旅程。
通过扼杀孩子好奇心,而给孩子界定了一个框框。开始了解有些问题是多余的,需要遵循一些规矩。而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矩。即使到了学校里,我们希望这些术业有专攻的老师,给我们讲讲这个世界,讲讲各种知识,结果各种标准答案,将孩子按照北京烤鸭的标准,一盘盘端到社会上来。记得一个故事说,发明便利贴的3M公司国内有个华裔科学家,他看到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对这个很好奇,好奇为什么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原理是什么呢?然后就根据其原理发明了防雾剂,给公司赚取了数十亿美金。
2.进入了框框
当每个人都开始变成一个框框时,就成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价值观的一元化。
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因为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因为你能赚到更多的钱?
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因为能找到一个好老婆,能养家糊口?
为什么要养家糊口?因为我是为了孩子活着的。
…… …… ……
让我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后来,有人跟我们说,你要过你想要的生活。然后,迷茫了~什么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不是荣华富贵吗?不是位高权重吗?
所以,我们讨厌别人讲大道理。希望有人直接、明确、详细告诉我们怎么做。因为我们希望有条标准。希望知道该选哪个学校,该学哪个专业,该选哪个公司,该找哪样老婆?
我们被框在了框框里。
3.找回初心——不断后退
当在框框里的时候,就会有好坏。
当我们陷在框框里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先去评判,而不是思考。
@秋叶语录,写了《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系列博文。其中,最感触的一句话,会思考的人会看到大量的细节,甚至是无数的细节。秋叶老师举了在等车时的例子。
而这其实就是找回初心的方法——不要去评判,不断后退,看见事实。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身份所限制。我们更多思考工作中的事,生活中的事。尤其是精力有限的时候,我们更难于集中精力思考,更习惯于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待机的状态。
还是举等公交的例子:
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消解,才可以看到丰富的细节。不要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要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这个我也知道,那个我也了解”的想法是无法看到细节的。
①消解掉工作的身份
看到了有学生在等待上学。上小学还是上初中?说明这条线路上有学校。
看到了有打工者。他们在做什么?用什么?看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
看了了年龄大的老奶奶?她要去哪里?现在这个时间要回家?还是赶早到菜市场买菜?她是不是很不方便?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到她?
看到了白领。他们在做什么?用什么?
看到了卖报纸的老大爷。有几个人从他那里买报纸?什么样的人在买报纸?他怎样卖报纸?有没有更有效率的方式卖报纸?报纸的渠道?
看到了帮助老大爷卖报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派人?现在报纸的日子应该不好过?一个站点派两个人,是所有站点都有还是,单独这一个?她们工作是不是很积极?
看到了早餐点。生意是不是很好?常年在还是流动车?等等。。。
②对人的消解
看到了天。天气怎么样?气流的变化是遵循复杂的规律的。天气的变化只是结果。
看到了穿流的车。什么样的车跑的最多?不同城市阶层不同,车型的品种销量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车体广告的公共汽车。为什么每班车的车体广告都不一样?按照线路来卖广告?什么样的广告比较多?是医疗的假广告比较多?而这些跟互联网上医疗假广告展示手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城市的车体广告又很大悬殊。甚至从广告的品味,能看到这个城市的品味。垃圾广告横行的城市,根据破窗理论,不能有太大的期望。
看到了公共汽车的车型。不同线路的车型甚至都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也许只有公交被淘汰的车才更新新车型?也许新车型更省油,承载量更高,公交公司也不会更换?
看到了车里的扶手。冬天真冻手的说~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人握着不冻手?有这种发明,公交公司会不会购买?
③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消解
这条线路是如何规划的?一直就是这样吗?因为新的公交线路总会照顾到一些新开的小区。为什么有的小区无法在比较近的地方设置站点?
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的设计区别是什么?
不同的城市其线路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
记得在《非诚勿扰》中葛优和徐若瑄相亲时,他们两人对于大陆是解放还是沦陷的争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历史解读的不同用语会导致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因为从来没有人给你讲过另外版本的历史。是不是有了点《少年派奇幻漂流》中少年派解读的味道。
不断的往回退,退回到自己的初心。不带有任何的情绪的去看、去了解事实。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比如,对于个人需要的消解。如果能在这个世界上健康的活着,作为一个生命需要什么。生命需要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仅此而已。然后,你发现在一些城市已经成为奢望。
个人博客同步更新:http://lisahuan.com/?p=221
![]() |
在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天使都是带翅膀的小孩。
而这个小天使就是初心。
1.孩子的初心——好奇心、学习力、思考力
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甚至从一个婴儿开始,我们就拥有了强有力的迅速模仿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把教给我们的知识、看到的知识、学到的知识融为己用,不断吸收消化。直到拥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而这些本初的知识,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毫不犹豫拿来使用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框框的开始。
当你充满无比的好奇心,对这个星球充满着无比的兴趣,问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的?鱼为什么一定要在水中游?而不在天空飞?要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等等。无数的为什么?答案是什么?很少有人会仔细去找答案来回答小孩子,更多的是敷衍。花本来就那样啊,鱼离了水就死掉了,你是捡来的。也许从那一刻起,小孩子就学会了什么叫做敷衍,什么叫欺骗,有执行力的孩子就开始背上书包,开始了找妈妈的旅程。
通过扼杀孩子好奇心,而给孩子界定了一个框框。开始了解有些问题是多余的,需要遵循一些规矩。而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矩。即使到了学校里,我们希望这些术业有专攻的老师,给我们讲讲这个世界,讲讲各种知识,结果各种标准答案,将孩子按照北京烤鸭的标准,一盘盘端到社会上来。记得一个故事说,发明便利贴的3M公司国内有个华裔科学家,他看到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对这个很好奇,好奇为什么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原理是什么呢?然后就根据其原理发明了防雾剂,给公司赚取了数十亿美金。
2.进入了框框
当每个人都开始变成一个框框时,就成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价值观的一元化。
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因为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因为你能赚到更多的钱?
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因为能找到一个好老婆,能养家糊口?
为什么要养家糊口?因为我是为了孩子活着的。
…… …… ……
让我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后来,有人跟我们说,你要过你想要的生活。然后,迷茫了~什么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不是荣华富贵吗?不是位高权重吗?
所以,我们讨厌别人讲大道理。希望有人直接、明确、详细告诉我们怎么做。因为我们希望有条标准。希望知道该选哪个学校,该学哪个专业,该选哪个公司,该找哪样老婆?
我们被框在了框框里。
3.找回初心——不断后退
当在框框里的时候,就会有好坏。
当我们陷在框框里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先去评判,而不是思考。
@秋叶语录,写了《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系列博文。其中,最感触的一句话,会思考的人会看到大量的细节,甚至是无数的细节。秋叶老师举了在等车时的例子。
而这其实就是找回初心的方法——不要去评判,不断后退,看见事实。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身份所限制。我们更多思考工作中的事,生活中的事。尤其是精力有限的时候,我们更难于集中精力思考,更习惯于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待机的状态。
还是举等公交的例子:
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消解,才可以看到丰富的细节。不要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要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这个我也知道,那个我也了解”的想法是无法看到细节的。
①消解掉工作的身份
看到了有学生在等待上学。上小学还是上初中?说明这条线路上有学校。
看到了有打工者。他们在做什么?用什么?看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
看了了年龄大的老奶奶?她要去哪里?现在这个时间要回家?还是赶早到菜市场买菜?她是不是很不方便?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到她?
看到了白领。他们在做什么?用什么?
看到了卖报纸的老大爷。有几个人从他那里买报纸?什么样的人在买报纸?他怎样卖报纸?有没有更有效率的方式卖报纸?报纸的渠道?
看到了帮助老大爷卖报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派人?现在报纸的日子应该不好过?一个站点派两个人,是所有站点都有还是,单独这一个?她们工作是不是很积极?
看到了早餐点。生意是不是很好?常年在还是流动车?等等。。。
②对人的消解
看到了天。天气怎么样?气流的变化是遵循复杂的规律的。天气的变化只是结果。
看到了穿流的车。什么样的车跑的最多?不同城市阶层不同,车型的品种销量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车体广告的公共汽车。为什么每班车的车体广告都不一样?按照线路来卖广告?什么样的广告比较多?是医疗的假广告比较多?而这些跟互联网上医疗假广告展示手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城市的车体广告又很大悬殊。甚至从广告的品味,能看到这个城市的品味。垃圾广告横行的城市,根据破窗理论,不能有太大的期望。
看到了公共汽车的车型。不同线路的车型甚至都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也许只有公交被淘汰的车才更新新车型?也许新车型更省油,承载量更高,公交公司也不会更换?
看到了车里的扶手。冬天真冻手的说~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让人握着不冻手?有这种发明,公交公司会不会购买?
③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消解
这条线路是如何规划的?一直就是这样吗?因为新的公交线路总会照顾到一些新开的小区。为什么有的小区无法在比较近的地方设置站点?
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的设计区别是什么?
不同的城市其线路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
记得在《非诚勿扰》中葛优和徐若瑄相亲时,他们两人对于大陆是解放还是沦陷的争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历史解读的不同用语会导致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因为从来没有人给你讲过另外版本的历史。是不是有了点《少年派奇幻漂流》中少年派解读的味道。
不断的往回退,退回到自己的初心。不带有任何的情绪的去看、去了解事实。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比如,对于个人需要的消解。如果能在这个世界上健康的活着,作为一个生命需要什么。生命需要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仅此而已。然后,你发现在一些城市已经成为奢望。
个人博客同步更新:http://lisahuan.com/?p=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