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beloved ones
最近看了不少悼亡的诗文,又兼晚上群里大谈逝去的爱和失去的爱(英文统称lost love),我又心生感慨了。但脑子很乱,只能先做个资料汇集在这里,日后心有所悟再补充。
首先想到的是晴雯死后宝玉给她写的《芙蓉女儿诔》,因为全部祭文前用骈俪后用楚辞体,读时全被文采吸引了,最后“歌而招之”的那段,每句句尾的“耶”“兮”拉长了语调,真是缠绵悱恻。但后来林姑娘来了,宝玉请她“改削改削”,于是本来悲不自胜的场景忽然变成二人谈论遣词用句,我觉得特别煞风景。不过看到有些红学家说,晴雯的死其实是黛玉之死的一个预设,所以作者这样转折是为了引起黛玉的心事虚化之忧和死生之想。且见仁见智吧。我还是觉得以情驱文,第一遍最好,越改越假。
纳兰的那首《蝶恋花》高中时学过,感动了当时踩在青春期尾巴上的我。原文录下: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其实现在看来无甚新意,惟余“无奈尘缘容易绝”动心。这确实是若干年来聚聚散散多了之后的感受。后来陆陆续续知道了纳兰生平所历,知道他自始至终喜欢的是个姓谢的姑娘,其妻卢氏(记不准)性情温婉无可挑剔但读了纳兰词集可知,他对卢氏大概只有亲情吧,这首悼亡也写得中规中矩,而儿女情长、一颦一笑的描写全都指向那位谢姑娘。为什么纳兰活不长,我想就是他太重情了。他不想辜负任何人,活得累,但对已无望的人事念念不忘,会让眼前人内伤。难道他是巨蟹座?。。。
袁枚有一篇《祭妹文》,比宝玉那篇诔实在多了,他絮絮叨叨地追忆了与妹妹一起长大的童年旧事,和他离家归家时两人乍离乍聚的忧喜,非常细腻,但我没被打动。不知为甚。
潘岳那些悼亡诗提都不想提,套用张箭飞老师的话,这些诗摆脱不了一个“我”,都是self-centered。当然,感情是真挚的,只是总不乏“证明”的意思。
《影梅庵忆语》一言以蔽之曰:无用书生酸腐腔。
讨厌与复社有关的一切,没有理由。
有时打动人的是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例如《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执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真好。
英文里读到的不多,记得的就更少了,只有近期因为做论文找到了一篇悼卡尔维诺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没有中国哀祭散文摆脱不了自我的那种陋习。全文都是Calvino-centered,只有最后一段写到了作者自己:
I never dream. Two years later Italo appeared to me in a dream. His forehead was still bandaged, but the smile was the luminous smile of the last night. ...It said the tragic is not the essential form of the world, and that there never is an ultimate tragedy. Behind it there is another veil, then another veil, and then another veil yet, and this deceptive play of forms where many lights and shadows interweav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we know.
先说自己从不做梦,又说两年前卡尔维诺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可见友人逝去对自己的打击有多大,乃至到现在作者都不愿接受他已死的事实。脑海中蓦然闪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虽然两者性质根本不一样。但都达到“睡里梦里都是你”的地步,可谓至情。
李贺有一首《苏小小墓》我很喜欢,觉得真有魂兮归来的感觉。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还有人走了另一种极端,狂歌当哭,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比如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又如《世说新语》描写阮籍母亲死:
阮步兵①丧母,裴令公往吊②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③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已经痛心到发狂了,是至情的另一个走向。
首先想到的是晴雯死后宝玉给她写的《芙蓉女儿诔》,因为全部祭文前用骈俪后用楚辞体,读时全被文采吸引了,最后“歌而招之”的那段,每句句尾的“耶”“兮”拉长了语调,真是缠绵悱恻。但后来林姑娘来了,宝玉请她“改削改削”,于是本来悲不自胜的场景忽然变成二人谈论遣词用句,我觉得特别煞风景。不过看到有些红学家说,晴雯的死其实是黛玉之死的一个预设,所以作者这样转折是为了引起黛玉的心事虚化之忧和死生之想。且见仁见智吧。我还是觉得以情驱文,第一遍最好,越改越假。
纳兰的那首《蝶恋花》高中时学过,感动了当时踩在青春期尾巴上的我。原文录下: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其实现在看来无甚新意,惟余“无奈尘缘容易绝”动心。这确实是若干年来聚聚散散多了之后的感受。后来陆陆续续知道了纳兰生平所历,知道他自始至终喜欢的是个姓谢的姑娘,其妻卢氏(记不准)性情温婉无可挑剔但读了纳兰词集可知,他对卢氏大概只有亲情吧,这首悼亡也写得中规中矩,而儿女情长、一颦一笑的描写全都指向那位谢姑娘。为什么纳兰活不长,我想就是他太重情了。他不想辜负任何人,活得累,但对已无望的人事念念不忘,会让眼前人内伤。难道他是巨蟹座?。。。
袁枚有一篇《祭妹文》,比宝玉那篇诔实在多了,他絮絮叨叨地追忆了与妹妹一起长大的童年旧事,和他离家归家时两人乍离乍聚的忧喜,非常细腻,但我没被打动。不知为甚。
潘岳那些悼亡诗提都不想提,套用张箭飞老师的话,这些诗摆脱不了一个“我”,都是self-centered。当然,感情是真挚的,只是总不乏“证明”的意思。
《影梅庵忆语》一言以蔽之曰:无用书生酸腐腔。
讨厌与复社有关的一切,没有理由。
有时打动人的是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例如《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执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真好。
英文里读到的不多,记得的就更少了,只有近期因为做论文找到了一篇悼卡尔维诺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没有中国哀祭散文摆脱不了自我的那种陋习。全文都是Calvino-centered,只有最后一段写到了作者自己:
I never dream. Two years later Italo appeared to me in a dream. His forehead was still bandaged, but the smile was the luminous smile of the last night. ...It said the tragic is not the essential form of the world, and that there never is an ultimate tragedy. Behind it there is another veil, then another veil, and then another veil yet, and this deceptive play of forms where many lights and shadows interweav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we know.
先说自己从不做梦,又说两年前卡尔维诺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可见友人逝去对自己的打击有多大,乃至到现在作者都不愿接受他已死的事实。脑海中蓦然闪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虽然两者性质根本不一样。但都达到“睡里梦里都是你”的地步,可谓至情。
李贺有一首《苏小小墓》我很喜欢,觉得真有魂兮归来的感觉。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还有人走了另一种极端,狂歌当哭,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比如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又如《世说新语》描写阮籍母亲死:
阮步兵①丧母,裴令公往吊②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③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已经痛心到发狂了,是至情的另一个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