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爸、妈:
你们好!
过年刚回来看望过你们又紧接着写封信显得有些可笑。但就从从来没给你们写过信这方面来说,这信又显得十分必要。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电话、视屏、回家朝发夕至早已如家常便饭,所以我忽略了家书所带来的别样快感和浓浓情意。至今儿子24岁才写第一封家书,实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刚提笔写这封家书时就记起了张籍的《秋思》,其中有这么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年初中读这首诗时,我就出神的望着窗外,暗自在想:如果我以后远离你们生活,给你们写信、寄信时会是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感受。会拘束、客气到不知说什么好,会报喜不报忧,亦或是有一肚子苦水想一吐为快么?是否我也会像张籍一样,临发信时又拆开看最后一遍,以免遗漏或写了些让你们担忧的事情?
此情此景一晃过去将近十年,却历历在目。逝者如斯夫!十年前的我爱幻想,对未知充满好奇,并且受不得一点委屈,否则眼泪就会不争气的流下来。而如今我长大了,算上大学一共离开你们独自生活将近五年。对人情是故和生活的现实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慢慢走向成熟。距离远了,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确实没错。以前住在一个屋檐下天天见,从早到晚除了你问我答也没其他话说。吃饭、上学、睡觉永远这个循环,与其说你们是我的父母不如说时我的保姆更加恰当。而现在虽相隔几百公里,一年只能见到一两次,但总是隔三差五的互拨电话,仿佛有说不完的新鲜事。有时,其实没想好说什么,只是打电话问候一下而已,但剧情往往不会这么发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拔出萝卜带出泥,总能打开话匣子,一讲就是近一小时,电话发烫,手举酸了才肯罢休。
十年后的今天,关于写家书的感受,我也有了答案。其实这感觉和简单,就如同跟你们打电话一样,不用刻意琢磨词句,不用掩饰什么,有忧写忧有喜写喜,甚至不想写时,就把笔一搁,洗件衣服吃点东西喝口水再来。很轻松,很快活,也很真实。
古人张籍“欲作家书意万重”因为他和亲人一别可能就是永别。而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这封会显得没有古人的家书厚重,更不会哭天抢地的述说对你们的思念,而只想道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虽然时代不同,但不代表这封家书可有可无。因为在信里,在字里行间里更方便真情流露,把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款款记录。
今年是我工作之后回家的第一年,也可能时最后一个了。由于我们都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分外珍惜这次团圆的机会。以前读大学时回家过年,总是朋友三五成群在外面玩的天昏地暗,不到凌晨不肯落家。但今年不同,今年没告诉同学我回来了,只和几个发小吃了顿晚餐就匆匆回家。时间有限,每分每秒都值得珍惜。早上早点起床,能三人一起吃个早餐就绝不贪睡到中午。晚上稍晚点睡,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就绝不独自对着电脑听音乐玩游戏。
以前有人出过一道算术题,如果按每年回家看父母2次,父母都活到100岁,算算还能见多少次?按这个算法我得出的结果是104次。就是说你们活到100岁并且意识清醒至少能认出我,我这一生,你们这一生,还能互相再见104次。这个数字好残忍,我希望是我算错了。大学之前我们天天见,从来没想过以后见面的次数是可以计算清的。上大学时你们送我到学校帮我铺床、挂蚊帐,甚至刷厕所,那样细心、仔细。期间我们一直没说话,因为都懂各自的心思。在高中时,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送孩子上学帮着挂蚊帐的经历。时隔多年,每当提起和朝夕相处孩子的分离,他也总是摇头叹气,眼眶胀红。但大学毕竟不算真正分开,起码我还有三个月寒暑假。工作了,我拖着行李独自一个人来到重庆,也铺床、扫地、刷厕所,可怎么做也不如你们做的干净整洁。现在是真的分开了,你们户口本上关于我的那一页早已注销,半年来也就回家看望了你们不到6天。以后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陪你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吧。人往往都是这样,失去或即将失去才懂得珍惜。104次,要珍惜这104次,也一定要多于104次!
妈,我还想专门为你记一件事,是今年过年发生的。或许在你眼里根本不算事,可我看的清记的明,也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了无数遍。
初一那天晚上,也就是我走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在陪几个亲戚打牌。我在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你也安静的坐在一旁。当我泡好了准备起身时,你不声不响的走了过来,端起我的洗脚水去倒掉了。就是这件小事,很小,但让我想了很多。当时在你端起的那一刻,我非常想叫住你,说:我都这么大了,让我自己来。可是,是我懒了,是我不善于表达,是我不习惯在这么多人面前表现,显得自己体贴。也就由着你去了,当没发生一样。这事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不过我会记很久。因为它让我感觉很自责,问心有愧。
妈,我懂你的心思。第二天儿子就要走了,而且一去又不知几时回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出门在外你也只能牵挂着,只能通通电话,多口头上叮嘱叮嘱。所以就只好称我在屋里的机会多为我做点事情,哪怕是芝麻大点事,也要为我照顾周全,否则一定责备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那“慈母手中线”定会“临行密密缝”。
妈,你也一定懂我。我跟爸一样都不善于表达感情。有时候一句好话都到嗓子眼了但就是无法吐露,最后在犹犹豫豫中被生生摁下去。但你要相信,我的心跟明镜似的,你为我的操劳,我永远都看得真切记得清楚。
信就写到这了,儿子定会保重身体,好好工作,努力挣钱。让有一天你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像给我买东西的时候一样干脆。祝你们幸福安康,笑口常开!
儿子
你们好!
过年刚回来看望过你们又紧接着写封信显得有些可笑。但就从从来没给你们写过信这方面来说,这信又显得十分必要。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电话、视屏、回家朝发夕至早已如家常便饭,所以我忽略了家书所带来的别样快感和浓浓情意。至今儿子24岁才写第一封家书,实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刚提笔写这封家书时就记起了张籍的《秋思》,其中有这么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年初中读这首诗时,我就出神的望着窗外,暗自在想:如果我以后远离你们生活,给你们写信、寄信时会是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感受。会拘束、客气到不知说什么好,会报喜不报忧,亦或是有一肚子苦水想一吐为快么?是否我也会像张籍一样,临发信时又拆开看最后一遍,以免遗漏或写了些让你们担忧的事情?
此情此景一晃过去将近十年,却历历在目。逝者如斯夫!十年前的我爱幻想,对未知充满好奇,并且受不得一点委屈,否则眼泪就会不争气的流下来。而如今我长大了,算上大学一共离开你们独自生活将近五年。对人情是故和生活的现实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慢慢走向成熟。距离远了,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确实没错。以前住在一个屋檐下天天见,从早到晚除了你问我答也没其他话说。吃饭、上学、睡觉永远这个循环,与其说你们是我的父母不如说时我的保姆更加恰当。而现在虽相隔几百公里,一年只能见到一两次,但总是隔三差五的互拨电话,仿佛有说不完的新鲜事。有时,其实没想好说什么,只是打电话问候一下而已,但剧情往往不会这么发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拔出萝卜带出泥,总能打开话匣子,一讲就是近一小时,电话发烫,手举酸了才肯罢休。
十年后的今天,关于写家书的感受,我也有了答案。其实这感觉和简单,就如同跟你们打电话一样,不用刻意琢磨词句,不用掩饰什么,有忧写忧有喜写喜,甚至不想写时,就把笔一搁,洗件衣服吃点东西喝口水再来。很轻松,很快活,也很真实。
古人张籍“欲作家书意万重”因为他和亲人一别可能就是永别。而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这封会显得没有古人的家书厚重,更不会哭天抢地的述说对你们的思念,而只想道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虽然时代不同,但不代表这封家书可有可无。因为在信里,在字里行间里更方便真情流露,把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款款记录。
今年是我工作之后回家的第一年,也可能时最后一个了。由于我们都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分外珍惜这次团圆的机会。以前读大学时回家过年,总是朋友三五成群在外面玩的天昏地暗,不到凌晨不肯落家。但今年不同,今年没告诉同学我回来了,只和几个发小吃了顿晚餐就匆匆回家。时间有限,每分每秒都值得珍惜。早上早点起床,能三人一起吃个早餐就绝不贪睡到中午。晚上稍晚点睡,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就绝不独自对着电脑听音乐玩游戏。
以前有人出过一道算术题,如果按每年回家看父母2次,父母都活到100岁,算算还能见多少次?按这个算法我得出的结果是104次。就是说你们活到100岁并且意识清醒至少能认出我,我这一生,你们这一生,还能互相再见104次。这个数字好残忍,我希望是我算错了。大学之前我们天天见,从来没想过以后见面的次数是可以计算清的。上大学时你们送我到学校帮我铺床、挂蚊帐,甚至刷厕所,那样细心、仔细。期间我们一直没说话,因为都懂各自的心思。在高中时,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送孩子上学帮着挂蚊帐的经历。时隔多年,每当提起和朝夕相处孩子的分离,他也总是摇头叹气,眼眶胀红。但大学毕竟不算真正分开,起码我还有三个月寒暑假。工作了,我拖着行李独自一个人来到重庆,也铺床、扫地、刷厕所,可怎么做也不如你们做的干净整洁。现在是真的分开了,你们户口本上关于我的那一页早已注销,半年来也就回家看望了你们不到6天。以后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陪你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吧。人往往都是这样,失去或即将失去才懂得珍惜。104次,要珍惜这104次,也一定要多于104次!
妈,我还想专门为你记一件事,是今年过年发生的。或许在你眼里根本不算事,可我看的清记的明,也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了无数遍。
初一那天晚上,也就是我走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在陪几个亲戚打牌。我在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你也安静的坐在一旁。当我泡好了准备起身时,你不声不响的走了过来,端起我的洗脚水去倒掉了。就是这件小事,很小,但让我想了很多。当时在你端起的那一刻,我非常想叫住你,说:我都这么大了,让我自己来。可是,是我懒了,是我不善于表达,是我不习惯在这么多人面前表现,显得自己体贴。也就由着你去了,当没发生一样。这事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不过我会记很久。因为它让我感觉很自责,问心有愧。
妈,我懂你的心思。第二天儿子就要走了,而且一去又不知几时回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出门在外你也只能牵挂着,只能通通电话,多口头上叮嘱叮嘱。所以就只好称我在屋里的机会多为我做点事情,哪怕是芝麻大点事,也要为我照顾周全,否则一定责备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那“慈母手中线”定会“临行密密缝”。
妈,你也一定懂我。我跟爸一样都不善于表达感情。有时候一句好话都到嗓子眼了但就是无法吐露,最后在犹犹豫豫中被生生摁下去。但你要相信,我的心跟明镜似的,你为我的操劳,我永远都看得真切记得清楚。
信就写到这了,儿子定会保重身体,好好工作,努力挣钱。让有一天你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像给我买东西的时候一样干脆。祝你们幸福安康,笑口常开!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