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中的爱与忠
(把笔记整理了一下,改成一个小节,试贴一下。)
歌剧是莫扎特最钟爱的音乐形式,他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歌剧作曲家,时时寻找创作歌剧的机会,(这需要剧院出资委任)。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雅辛托斯》(Apollo et Hyacinthus)作于11岁那年,而十四岁时所作的《本都王米特里达提》(Mitridate, rè di ponto)当年即在米兰大获成功,连续上演了二十二场。但之后境遇不佳,除了十几岁旅居意大利时的几部歌剧外,尽管莫扎特一直努力寻找主顾并屡屡尝试创作,无奈委任者寥寥。屈居萨尔茨堡的时日自不待言,萨城偏居一隅,文化上不可与国际大都市抗衡,大主教又力求节俭,只有1780年夏来自慕尼黑的委任《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Idomeneo,Re di Creta)是比较重要的作品。此后在维也纳,虽然初到就创作了《后宫诱逃》并大获成功,但莫扎特的注意力很快被创作钢琴协奏曲和举办个人音乐会所占据,歌剧院亦未想继续委任于他,直到其独奏会的收益大幅度下降,而天造地设的脚本作者达•庞特出现,机会才最终来临。
对歌剧形式的钟情也许显现了莫扎特最本质的性情——他是一个戏中人,易于入戏,又热衷于戏剧性的变化。而这些启蒙时代的喜剧,无论在剧情还是精神上也都与莫扎特的生活相合,《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魔笛》,对生活的磨难付之一笑,终究都要恢复秩序,却总又无法恢复得圆满。纯真已经丧失了,而人必须面对生活的复杂与残酷。莫扎特性格中柔软的那面令他不能决绝,不能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而公然与社会对抗,于是他不得不寻求妥协与和解。这解决的办法既智慧却又几近懦弱,而懦弱与智慧的边界也并不清晰。
在这些歌剧中,矛盾的最终解决——大团圆结尾——经常是结婚,未婚妻与未婚夫结婚,而已婚的则找回原配。《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和费加罗结婚了,伯爵回到罗西娜身边。《唐•璜》中,安娜和奥塔维奥将在安娜的服丧期结束后结婚,新婚的采琳娜和玛赛托则手拉着手回家。但在《女人心》中,两对原先各自经历了不忠的恋人虽又找回了原配,却是在“换夫结婚未遂”的现场剧终,结局团圆得不那么干脆:未婚妻们各自忏悔重表忠心,未婚夫们表示原谅。他们会结婚吗?多半会的。未婚夫们唱道:“能看到生活光明一面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经受考验时总受理性指引,能笑对令别人痛哭的事,平静度过风暴。”理性指引——莫扎特不愧是启蒙精神之子,但这却是出于对飘忽不定的情感的无奈而生的权宜之计。
Così fan tutte—“女人都这样”,可男人不也一样地水性杨花?事实上,看似荒谬的情节与莫扎特本人的生活经历不无暗合。和他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莫扎特一生都在寻求和解,和父亲,和姐姐,和妻子。也恰如其音乐所活灵活现描绘的人物,他与家庭的很多冲突都由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几乎无法避免。譬如人性的多变喜新厌旧给忠诚造成的困难:莫扎特深爱自己的妻子康斯坦丝,可这也一点没阻止他搞点外遇。除了时不时和女学生调调情,与初恋情人、康斯坦丝的姐姐阿洛依西娅长期暧昧外,在写作和排演《魔笛》的时期,他与希肯内德(Emanuel Schikaneder)剧团演员们花天酒地的荒唐行为几乎满城皆知。此外还有更为认真的出轨——1789年,他撇下身怀六甲的妻子,独自北上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名义上是寻求新主顾,打开未来市场,事实上是去会情人——女高音Duschek夫人。当然一切都瞒着妻子,可康斯坦丝并不是傻子,信件的疏略和行程的诡异无目标引起了怀疑,(其中莫扎特从四月中到五月中整整一个月未着一字,而此前两人通信不断),她一气之下病倒了。尽管莫扎特此后百般辩解,(他始终没有坦白实情),但信任已经丧失,曾经的亲密无间不在了。《女人心》里多拉贝拉(Dorabella) 和菲奥迪丽姬( Fiordiligi)本想着仅仅调调情也无妨,可人却是不可试探的,试探令人陷入深渊。此前两年的事业阻滞和入不敷出曾让莫扎特陷入低沉期,或许他幻想在新鲜的热情里短暂地避难,可桃源梦境总不长久,最终还是得回来应付现实,而且是比逃离前更乱的摊子。原本甜蜜的夫妻关系被伤害了,生活怎么继续呢?
北上柏林的旅途在1789年四到六月间,《女人心》的创作紧接其后,完成于该年年底。也许在这部歌剧中,他也试图为自己的生活的烂摊子寻找解决。脚本虽然是达•庞特的,戏剧冲突演化的心理进程却由作曲家控制着,诱惑-背叛-原谅与和解,怎样在短时间内发生——在生活中那是两个月,在脚本中那是一天,在剧场里那是几小时——神秘的钥匙掌握在音乐手里。鬼迷心窍的出轨与懊悔和原谅的咏叹调都那么温柔优美,后者还藏着深深的叹息,让人无法不相信二者都是真诚的,且只能如此。
也许歌剧中反复出现的结婚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莫扎特本人对婚姻的渴望,而后者部分源自他确立自己男子汉独立人格的需要,部分源自他出走父亲家后对新家的需要。他的一生都热烈地需要爱,也热烈地给予爱,自然也免不了为之所苦。对于他,婚姻象征着一种超拔,(他自己的婚姻就曾是他挣脱父权的成人礼),一种信仰之跃。然而启蒙精神下长大的莫扎特的信仰已失却了中古时代的绝对性,那一跃总跃得不够高,不小心就被人性拽回了人间。在婚姻中含有希望,可也有希望的破灭,两者似乎都不可避免。背叛几乎总会发生。莫扎特真的相信那些幸福结局吗?不管怎样,他还是在其中寄托了希望。与贝多芬和其它许多艺术家不同,莫扎特不想到人性之外去寻求拯救。爱-背叛-原谅与得救,人的这些情感与行为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打不破的怪圈,好像四季的循环,这点他看得很清楚却不能逃脱。人是摇摆的,情感和人生位置都处于不断滚动的轮上:甚至在爱的时候,幸福感也被对死亡和失去爱的恐惧所搅扰;反过来,在痛苦压抑的时候,在沦为权力与伪善的牺牲品时,人也并不容易彻底失去对爱的向往。这种复杂性、这种缺乏绝对性的震荡造成了莫扎特的人生与作品的不完整性,而这不完整恰是由于:试图不违背人性而得到拯救是不可能的,它总不够决绝,故无法超拔,免不了圈子又绕回去,而这其实正是启蒙精神理性主义本身的缺陷。之前的巴赫与之后的贝多芬都不是如此寻求解决,巴赫有外在的上帝,而贝多芬试图从人自身内部超越而成为超人——启蒙时代正走向浪漫主义时代,音乐也开始向内心无穷追问,二者都打破了或试图打破纯粹人性的圈子。但站在一个纯粹人性的、没有任何超越精神的世界里,也许莫扎特的解决才是唯一可能的?在理性与信仰争夺的战场上,这样的解决真是既浅薄又深刻。
歌剧是莫扎特最钟爱的音乐形式,他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歌剧作曲家,时时寻找创作歌剧的机会,(这需要剧院出资委任)。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雅辛托斯》(Apollo et Hyacinthus)作于11岁那年,而十四岁时所作的《本都王米特里达提》(Mitridate, rè di ponto)当年即在米兰大获成功,连续上演了二十二场。但之后境遇不佳,除了十几岁旅居意大利时的几部歌剧外,尽管莫扎特一直努力寻找主顾并屡屡尝试创作,无奈委任者寥寥。屈居萨尔茨堡的时日自不待言,萨城偏居一隅,文化上不可与国际大都市抗衡,大主教又力求节俭,只有1780年夏来自慕尼黑的委任《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Idomeneo,Re di Creta)是比较重要的作品。此后在维也纳,虽然初到就创作了《后宫诱逃》并大获成功,但莫扎特的注意力很快被创作钢琴协奏曲和举办个人音乐会所占据,歌剧院亦未想继续委任于他,直到其独奏会的收益大幅度下降,而天造地设的脚本作者达•庞特出现,机会才最终来临。
对歌剧形式的钟情也许显现了莫扎特最本质的性情——他是一个戏中人,易于入戏,又热衷于戏剧性的变化。而这些启蒙时代的喜剧,无论在剧情还是精神上也都与莫扎特的生活相合,《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魔笛》,对生活的磨难付之一笑,终究都要恢复秩序,却总又无法恢复得圆满。纯真已经丧失了,而人必须面对生活的复杂与残酷。莫扎特性格中柔软的那面令他不能决绝,不能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而公然与社会对抗,于是他不得不寻求妥协与和解。这解决的办法既智慧却又几近懦弱,而懦弱与智慧的边界也并不清晰。
在这些歌剧中,矛盾的最终解决——大团圆结尾——经常是结婚,未婚妻与未婚夫结婚,而已婚的则找回原配。《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和费加罗结婚了,伯爵回到罗西娜身边。《唐•璜》中,安娜和奥塔维奥将在安娜的服丧期结束后结婚,新婚的采琳娜和玛赛托则手拉着手回家。但在《女人心》中,两对原先各自经历了不忠的恋人虽又找回了原配,却是在“换夫结婚未遂”的现场剧终,结局团圆得不那么干脆:未婚妻们各自忏悔重表忠心,未婚夫们表示原谅。他们会结婚吗?多半会的。未婚夫们唱道:“能看到生活光明一面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经受考验时总受理性指引,能笑对令别人痛哭的事,平静度过风暴。”理性指引——莫扎特不愧是启蒙精神之子,但这却是出于对飘忽不定的情感的无奈而生的权宜之计。
Così fan tutte—“女人都这样”,可男人不也一样地水性杨花?事实上,看似荒谬的情节与莫扎特本人的生活经历不无暗合。和他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莫扎特一生都在寻求和解,和父亲,和姐姐,和妻子。也恰如其音乐所活灵活现描绘的人物,他与家庭的很多冲突都由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几乎无法避免。譬如人性的多变喜新厌旧给忠诚造成的困难:莫扎特深爱自己的妻子康斯坦丝,可这也一点没阻止他搞点外遇。除了时不时和女学生调调情,与初恋情人、康斯坦丝的姐姐阿洛依西娅长期暧昧外,在写作和排演《魔笛》的时期,他与希肯内德(Emanuel Schikaneder)剧团演员们花天酒地的荒唐行为几乎满城皆知。此外还有更为认真的出轨——1789年,他撇下身怀六甲的妻子,独自北上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名义上是寻求新主顾,打开未来市场,事实上是去会情人——女高音Duschek夫人。当然一切都瞒着妻子,可康斯坦丝并不是傻子,信件的疏略和行程的诡异无目标引起了怀疑,(其中莫扎特从四月中到五月中整整一个月未着一字,而此前两人通信不断),她一气之下病倒了。尽管莫扎特此后百般辩解,(他始终没有坦白实情),但信任已经丧失,曾经的亲密无间不在了。《女人心》里多拉贝拉(Dorabella) 和菲奥迪丽姬( Fiordiligi)本想着仅仅调调情也无妨,可人却是不可试探的,试探令人陷入深渊。此前两年的事业阻滞和入不敷出曾让莫扎特陷入低沉期,或许他幻想在新鲜的热情里短暂地避难,可桃源梦境总不长久,最终还是得回来应付现实,而且是比逃离前更乱的摊子。原本甜蜜的夫妻关系被伤害了,生活怎么继续呢?
北上柏林的旅途在1789年四到六月间,《女人心》的创作紧接其后,完成于该年年底。也许在这部歌剧中,他也试图为自己的生活的烂摊子寻找解决。脚本虽然是达•庞特的,戏剧冲突演化的心理进程却由作曲家控制着,诱惑-背叛-原谅与和解,怎样在短时间内发生——在生活中那是两个月,在脚本中那是一天,在剧场里那是几小时——神秘的钥匙掌握在音乐手里。鬼迷心窍的出轨与懊悔和原谅的咏叹调都那么温柔优美,后者还藏着深深的叹息,让人无法不相信二者都是真诚的,且只能如此。
也许歌剧中反复出现的结婚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莫扎特本人对婚姻的渴望,而后者部分源自他确立自己男子汉独立人格的需要,部分源自他出走父亲家后对新家的需要。他的一生都热烈地需要爱,也热烈地给予爱,自然也免不了为之所苦。对于他,婚姻象征着一种超拔,(他自己的婚姻就曾是他挣脱父权的成人礼),一种信仰之跃。然而启蒙精神下长大的莫扎特的信仰已失却了中古时代的绝对性,那一跃总跃得不够高,不小心就被人性拽回了人间。在婚姻中含有希望,可也有希望的破灭,两者似乎都不可避免。背叛几乎总会发生。莫扎特真的相信那些幸福结局吗?不管怎样,他还是在其中寄托了希望。与贝多芬和其它许多艺术家不同,莫扎特不想到人性之外去寻求拯救。爱-背叛-原谅与得救,人的这些情感与行为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打不破的怪圈,好像四季的循环,这点他看得很清楚却不能逃脱。人是摇摆的,情感和人生位置都处于不断滚动的轮上:甚至在爱的时候,幸福感也被对死亡和失去爱的恐惧所搅扰;反过来,在痛苦压抑的时候,在沦为权力与伪善的牺牲品时,人也并不容易彻底失去对爱的向往。这种复杂性、这种缺乏绝对性的震荡造成了莫扎特的人生与作品的不完整性,而这不完整恰是由于:试图不违背人性而得到拯救是不可能的,它总不够决绝,故无法超拔,免不了圈子又绕回去,而这其实正是启蒙精神理性主义本身的缺陷。之前的巴赫与之后的贝多芬都不是如此寻求解决,巴赫有外在的上帝,而贝多芬试图从人自身内部超越而成为超人——启蒙时代正走向浪漫主义时代,音乐也开始向内心无穷追问,二者都打破了或试图打破纯粹人性的圈子。但站在一个纯粹人性的、没有任何超越精神的世界里,也许莫扎特的解决才是唯一可能的?在理性与信仰争夺的战场上,这样的解决真是既浅薄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