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待哲学和建筑经济这两门课考试结束,全班同学就开始做毕业设计了。系领导和班长们商量后,有近一半的同学就去同为建工部所属的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跟着设计人员做工程结构设计,留下的同学分了组,又指定了课题。我被分配在共有六个人的“上海话剧院”设计组。这个“上海话剧院”,可能市里曾有过要建这样一个剧院的意思,只是后来没有实现。比我们高一届的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就做了这一题目的建筑设计;老师们在他们做的建筑设计中挑出两份让我们继续做结构设计。来指导我们这一组的是一位个子高高叫余安东的和另一位个子矮矮的两位助教。为了让我们对这个剧院的设计能先有点感性认识,余安东先生先带我们到了这剧院假想中的建设地点茂名南路上海人艺剧场(即美琪大戏院)旁边周围去“考察”了一番,还带我们晚上到了一个正在演话剧的剧场,让我们在演出时呆在舞台上方墙边拉布景的栈桥上体验环境。一位建筑学专业的老同济毕业的大姐老师给我们上了二堂剧场的建筑设计原理课,在此基础上,画了两张1号图纸那么大的剧院观众厅的建筑平面图,我们课题的建筑设计部分就算完成。从决定结构方案开始直到最后画完份内要做的结构图纸,再写出毕业答辩时要先向先生们介绍设计内容的文字,两位助教先生就一直来指导我们。两为助教都文质彬彬,也都很有学问。我们在这过程中凡遇到有点疑难或是拿不定主意,请教这两位,他们先弄清问题原委,再和我们一起讨论,作点指点,总能让我们得到满意的结果。余安东先生指定我与另一位叫江槟达的侨生同学(听他名字,就知他来自马来西亚槟榔屿)做剧院舞台部分的结构设计,一开始就关照我,要我带带这位同学。(在以后的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很照顾这位老实巴交的同学。)来为我全大班留在学校的人做毕业设计的总指导老师的是当时已身为教授的朱伯龙先生,他每隔三五天就到各个设计组转一圈。朱先生脑筋真好,他到每个同学的画桌前,像是事先就已清楚你应该已做到什么程度。如有同学有什么不清楚的要请教,他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大家心服口服。就这样,最后,设计做完了,余先生对每个同学的毕业答辩时的开场白即对自己设计内容的简单介绍也要过目把关,他要我们把自己写的设计介绍读给他听。我所写的,一开始就说:这样,上海话剧院就和边上的上海人艺剧场和锦江饭店等组成一组美丽的建筑群体。余先生要我把这段话拿掉。到正式答辩了,余先生让我打头阵,所以,我是全班第一个上讲台的。来考我的是学校蒋大骅教授和一位施工教研室的老师,还有一位来自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姓沈的工程师。我把图纸挂在黑板和画架上,把计算书交给了几位先生,就在讲台上向他们汇报我的设计的概况,思路和着重处理的问题等。几位先生主要是那位沈工程师在我说完后,提了几个问题。我坐到下面略思考一会又上台回答。蒋先生在我思考时,翻我的计算书,还掏出计算尺核对计算书中的几个数字。在我回答先生们的提问时,只见几位先生频频点头。后来我们班长告诉我。几位先生对我的毕业设计非常满意,特别那位沈工程师说,没想到一个刚学完课程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水平,有点出于他意料。又有几位同学来向我讨教,如何做好答辩。
就这样,再经过一个月的去建筑工地的“毕业实习”和最后一次个把月的工地劳动,我们就毕业了。(四年后,听同学说,那个曾在我一组毕业分配在上海某设计院的江槟达,跳楼身亡了。)
就这样,再经过一个月的去建筑工地的“毕业实习”和最后一次个把月的工地劳动,我们就毕业了。(四年后,听同学说,那个曾在我一组毕业分配在上海某设计院的江槟达,跳楼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