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 -- 第11课: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11课: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习惯需要行动和态度
养成一个习惯,必须是态度和行动一起相匹配
否则很难坚持,很容易一下子回到最初状态
人的状态有三种状态:舒适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拉伸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加上一点点挑战),
危险区(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一直呆在拉伸区
2,自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思维转换,把“依靠自律”转换成“例行公事”
很多人都相信“自律如果再强一点,就能活得更快乐,更成功”,通常这些人都觉得自已的自律性很差,总是很难去坚持的做一件事,所以一直都活在追求“自律”中。实际上,有着“依靠自律”心态的人是难去培养自律的!而且,其实自律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要先做到“思维转换”—> 把“依靠自律”转换成“例行公事”
也就是,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是远远不够的。
越想通过“依赖于自律来获得改变”,那就越容易使很多个人的尝试改变的努力都失败了
因为每个人的自律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什么叫例行公事呢?
问题:1,有多少人做了新年一整年的计划?
2,有多少人早上刷了牙?
答案是:没有多少人会做一年的计划,但是人人天天都刷牙,因为刷牙已经注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是例行公事的。这并不需要计划,而是自然而然就去做的事情。
再比如,运动员很多成绩在我们看来是靠自律而得到的,但是其实不是,而是那行行为已变成例行公事,他们不需要计划就去做了,所以很容易达到水平。
3,建立例行公事需要以价值观为动力,定义精确的行为,特定的执行时间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以深深的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
比如,你的价值观中,认为健康很重要,那就把运动,具体定义并执行起来,如一周三次跑步
比如,你的价值观中,认为家庭夫妻关糸很重要,那就把建立例行公事的事情,一周两次运会。。。
一旦建立“例行公事”,这些事情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刷牙一样。
而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很大的自例,非常难,需要时间,21天至30天,而每三十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事”,最好是一个。因为自律是有限的。由小成功,积累成大成功。
4,认识重建。认知(观念)是改变的重要基础
对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进行调查,他们共同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被父亲殴打,贫穷,度过了十三年。
到他们三十岁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调查。
其中一个,已经结婚,过着与父亲一样的生活,贫穷,脾气暴躁,殴打孩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我的父亲吗?我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你想想我怎么可能变得更好?
而另一个兄弟,也已经结婚,过着非常平静,安宁的生活。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他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我的父亲吗?我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难道你要我和我的孩子也过那样的生活吗?我必须要改变
乐观者和悲观着对世界的积极或消积的理解,将决定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对酒店清洁工的认知进行重审。“今天我必须打扫三十个房间”这种消极的观念,让人的精力,心情,心态全部都下降。
而观念如果改成“今天我将做打扫的锻炼,对我的身体将有多大好处啊”,这种积极的观念,能让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很大的愉悦。
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变的,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观念!
5,被理解,而非被认可
很多人觉得,夫妻关糸,或任何关糸中,被认可是很重要的,当然被认可是重要,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实际上,如果要长期的,健康的,有激情的关糸,那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关糸来被了解。
“怎样让我的另一半更理解我?怎么样让我下属更理解我?”,循序渐渐的打开心菲,表达自已,慢慢的培养,维持之间的关糸。
比如:刚教书的时候,非常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我是好老师,都喜欢我。但是当我改变思维时,被认可转换成被理解时,但转换注意力的时候,我让他们了解最有兴趣,最有趣的事情,他们慢慢的了解我,而这也促进了我的教学质量,而且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重在表达自已,而非让对方记住。
6,准备,孵化, 顿悟,评估。
准备:任何的成功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的,比如:贝多芬,莫扎特,在创造伟大作曲之前,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的。据研究,一个事情在成功之前,需积累10年时间的准备。
孵化:今天的领导者休息太少了,因为我们认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我们的思维没有休息。
但实际上,作为领导者,休息是最重要的,因为领导者更需要创造力,更需要考虑公司明天的发展。
而往往一些好点子,都是在休息,在安静,自己私人的时间里,反省的时间里,才会突然出现。这就是孵化。所以,适当的休息是无价的。
孵化出了新点子之后,才有让人一下子顿悟开来. 下一步就是评估(或自省)了,你要问自已:这会是个好点子吗? 这真的会有用吗?
评估(或自省)很重要,因为很多, 顿悟的体验,最终是不起作用的.
1,养成习惯需要行动和态度
养成一个习惯,必须是态度和行动一起相匹配
否则很难坚持,很容易一下子回到最初状态
人的状态有三种状态:舒适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拉伸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加上一点点挑战),
危险区(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一直呆在拉伸区
2,自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思维转换,把“依靠自律”转换成“例行公事”
很多人都相信“自律如果再强一点,就能活得更快乐,更成功”,通常这些人都觉得自已的自律性很差,总是很难去坚持的做一件事,所以一直都活在追求“自律”中。实际上,有着“依靠自律”心态的人是难去培养自律的!而且,其实自律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要先做到“思维转换”—> 把“依靠自律”转换成“例行公事”
也就是,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是远远不够的。
越想通过“依赖于自律来获得改变”,那就越容易使很多个人的尝试改变的努力都失败了
因为每个人的自律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什么叫例行公事呢?
问题:1,有多少人做了新年一整年的计划?
2,有多少人早上刷了牙?
答案是:没有多少人会做一年的计划,但是人人天天都刷牙,因为刷牙已经注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是例行公事的。这并不需要计划,而是自然而然就去做的事情。
再比如,运动员很多成绩在我们看来是靠自律而得到的,但是其实不是,而是那行行为已变成例行公事,他们不需要计划就去做了,所以很容易达到水平。
3,建立例行公事需要以价值观为动力,定义精确的行为,特定的执行时间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以深深的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
比如,你的价值观中,认为健康很重要,那就把运动,具体定义并执行起来,如一周三次跑步
比如,你的价值观中,认为家庭夫妻关糸很重要,那就把建立例行公事的事情,一周两次运会。。。
一旦建立“例行公事”,这些事情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刷牙一样。
而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很大的自例,非常难,需要时间,21天至30天,而每三十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事”,最好是一个。因为自律是有限的。由小成功,积累成大成功。
4,认识重建。认知(观念)是改变的重要基础
对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进行调查,他们共同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被父亲殴打,贫穷,度过了十三年。
到他们三十岁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调查。
其中一个,已经结婚,过着与父亲一样的生活,贫穷,脾气暴躁,殴打孩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我的父亲吗?我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你想想我怎么可能变得更好?
而另一个兄弟,也已经结婚,过着非常平静,安宁的生活。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他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我的父亲吗?我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难道你要我和我的孩子也过那样的生活吗?我必须要改变
乐观者和悲观着对世界的积极或消积的理解,将决定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对酒店清洁工的认知进行重审。“今天我必须打扫三十个房间”这种消极的观念,让人的精力,心情,心态全部都下降。
而观念如果改成“今天我将做打扫的锻炼,对我的身体将有多大好处啊”,这种积极的观念,能让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很大的愉悦。
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变的,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观念!
5,被理解,而非被认可
很多人觉得,夫妻关糸,或任何关糸中,被认可是很重要的,当然被认可是重要,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实际上,如果要长期的,健康的,有激情的关糸,那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关糸来被了解。
“怎样让我的另一半更理解我?怎么样让我下属更理解我?”,循序渐渐的打开心菲,表达自已,慢慢的培养,维持之间的关糸。
比如:刚教书的时候,非常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我是好老师,都喜欢我。但是当我改变思维时,被认可转换成被理解时,但转换注意力的时候,我让他们了解最有兴趣,最有趣的事情,他们慢慢的了解我,而这也促进了我的教学质量,而且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重在表达自已,而非让对方记住。
6,准备,孵化, 顿悟,评估。
准备:任何的成功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的,比如:贝多芬,莫扎特,在创造伟大作曲之前,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的。据研究,一个事情在成功之前,需积累10年时间的准备。
孵化:今天的领导者休息太少了,因为我们认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我们的思维没有休息。
但实际上,作为领导者,休息是最重要的,因为领导者更需要创造力,更需要考虑公司明天的发展。
而往往一些好点子,都是在休息,在安静,自己私人的时间里,反省的时间里,才会突然出现。这就是孵化。所以,适当的休息是无价的。
孵化出了新点子之后,才有让人一下子顿悟开来. 下一步就是评估(或自省)了,你要问自已:这会是个好点子吗? 这真的会有用吗?
评估(或自省)很重要,因为很多, 顿悟的体验,最终是不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