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的土豆
亚平宁半岛地处地中海北岸,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冬季湿润多雨,夏季干燥少雨。当地的特产是橄榄并非土豆,但是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古罗马时代——甚至更早的希腊化时代的建筑遗迹的出土,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来到这里,挖掘那些深埋在砖头与石灰石之中的土豆。他们之中有些人后来就成为了建筑界的大师。
青年时代的康游历欧洲,并在位于罗马的古代卡拉卡拉浴场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一个只需要10英尺高的浴场,为什么在这里被修筑到100英尺高?那是因为容纳人类的肉体只需要10英尺,而容纳人类的灵魂却需要得高得多。”
这一段亚平宁之行到底给年青的康留下了怎样的震撼与思索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一路走来却在亚平宁的废墟里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元素,它们与康后来的作品有着许多神似的地方——这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趟朝圣之旅的意义。
位于帕拉丁山的古罗马遗迹马森齐奥巴西里卡由三个巨大的拱券构成,在阳光下投下重重的阴影。建筑形体简单完整,表面直接反应砖起拱的建筑构造,仅在拱券内部有些简单重复的几何装饰,作为一种肌理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体量的巨大与坚固。
这三个拱券的简单构图使我第一次有了关于康的一些建筑的联想:在康德肯贝尔美术馆设计中,美术馆的山面被处理成几个简单的拱券,其比例尺度与我们在帕拉丁山上看到的巴西利卡大致相仿。虽然众多关于美术馆的介绍中,将这一圆拱形态归结为与形成室内最佳的漫反射自然采光有关,但是这个形式在康脑袋中的最早来源却未必是对于光线的考虑。这一形式与帕拉丁山上的巴西利卡的同构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康早在还在罗马废墟中游荡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一形式的魅力并把它记录下来。
带着这种类比分析的方式,我们又发现了一些类似有趣的事情。
万神殿同属古罗马遗迹,在建筑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占据着最大的建筑内部空间的位置。万神庙的穹顶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天窗,四周向上逐渐变小的藻井暗示出结构的肋梁。阳光透过天窗照到室内的,充满天国梦境的神秘感。
由此我们想到在康设计的耶鲁大学美术馆中的一个圆形中庭,以类似的手法,表达着美术馆应有的神圣性。在该美术馆入口门厅的天花板上,我们看到了同样以肋梁构成的顶棚。在这里没有纸面石膏板或者是垂片吊顶,以及其掩饰的复杂管线,结构体本身成为美学表现的基本材料,表达着几何与力量的美。
古罗马的斗兽场位于帕拉丁山的一侧,宏伟沧桑的泰塔斯凯旋门与之相邻。各种大小的拱券从底层到顶层由于结构的原因逐渐变小,并同时给人了美学上的愉悦。拱券下深深的洞口暗示着建筑的力量与秩序。
康在第一唯一神教堂的立面采用的类似的处理方式,只不过在这里,拱券被置换成了钢筋混凝土过梁,洞口的秩序却一如我们在斗兽场里所见的那样,比例匀称富于力量。教堂的平面是康所形容的“集会空间”,四周是一系列的小空间,被称之为“伺服空间”,而中央是高大的“被伺服空间”——这一切也正如我们在斗兽场所见到得那样。
关于康的这些联想仅仅是我们观察的开始,我们开始觉得在西欧的建筑发展史上,根本性的断裂与革命其实从未发生,一切都是继承与再创作。这或许与我们所知的现代主义运动相悖——在中国我们经历的那才是彻彻底底的断裂。以致直到现在,关于建筑的民族性问题依旧是建筑系学生们总爱提给老师的问题。
我们在离锡耶纳不远的一个叫圣几米尼亚诺的小镇上,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图片所示的是在即将进入小镇圣几米尼亚诺公路边的一个超市。这个建筑无论从何种建筑系谱上来看都是正正经经的现代建筑。
然而走进小镇之后我们发觉,街道两边的老房子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现代”得多,在去除装饰之后,我们发现现代建筑启蒙时期的那些建筑与之相比也并未见得有多高明和多具革命性。只是我们对于欧洲古代建筑的理解完全被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折衷主义所覆盖,所以误认为柯布西耶领导的是一场从无到有的革命!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在路边超市所出现的开窗方式,在这条小街上都能够一一找到,而且建筑的色泽与质感,也并没有多大差别。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意识到来到意大利重温是欧洲历史建筑的意义所在。废墟并不能被重建,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没有这样的需求。然而废墟里的土豆依旧闪烁着智慧与美的光芒,它们透过昌迪加尔法院的巨大门廊,透过斯卡帕反复使用的角窗,透过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照射出来,映照着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伟大建筑最永恒的地方。
在意大利之行结束近一个月之后,写下了一些简单的小字。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的建筑里也能看到亚平宁土豆的生长。
(全文完)
索引目录
[1] (美)Robert McCarter .Louis I Kahn[M].2005.
余浩 2010-3-30
青年时代的康游历欧洲,并在位于罗马的古代卡拉卡拉浴场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一个只需要10英尺高的浴场,为什么在这里被修筑到100英尺高?那是因为容纳人类的肉体只需要10英尺,而容纳人类的灵魂却需要得高得多。”
这一段亚平宁之行到底给年青的康留下了怎样的震撼与思索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一路走来却在亚平宁的废墟里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元素,它们与康后来的作品有着许多神似的地方——这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趟朝圣之旅的意义。
![]() |
位于帕拉丁山的古罗马遗迹马森齐奥巴西里卡由三个巨大的拱券构成,在阳光下投下重重的阴影。建筑形体简单完整,表面直接反应砖起拱的建筑构造,仅在拱券内部有些简单重复的几何装饰,作为一种肌理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体量的巨大与坚固。
这三个拱券的简单构图使我第一次有了关于康的一些建筑的联想:在康德肯贝尔美术馆设计中,美术馆的山面被处理成几个简单的拱券,其比例尺度与我们在帕拉丁山上看到的巴西利卡大致相仿。虽然众多关于美术馆的介绍中,将这一圆拱形态归结为与形成室内最佳的漫反射自然采光有关,但是这个形式在康脑袋中的最早来源却未必是对于光线的考虑。这一形式与帕拉丁山上的巴西利卡的同构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康早在还在罗马废墟中游荡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一形式的魅力并把它记录下来。
带着这种类比分析的方式,我们又发现了一些类似有趣的事情。
![]() |
万神殿同属古罗马遗迹,在建筑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占据着最大的建筑内部空间的位置。万神庙的穹顶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天窗,四周向上逐渐变小的藻井暗示出结构的肋梁。阳光透过天窗照到室内的,充满天国梦境的神秘感。
![]() |
由此我们想到在康设计的耶鲁大学美术馆中的一个圆形中庭,以类似的手法,表达着美术馆应有的神圣性。在该美术馆入口门厅的天花板上,我们看到了同样以肋梁构成的顶棚。在这里没有纸面石膏板或者是垂片吊顶,以及其掩饰的复杂管线,结构体本身成为美学表现的基本材料,表达着几何与力量的美。
![]() |
古罗马的斗兽场位于帕拉丁山的一侧,宏伟沧桑的泰塔斯凯旋门与之相邻。各种大小的拱券从底层到顶层由于结构的原因逐渐变小,并同时给人了美学上的愉悦。拱券下深深的洞口暗示着建筑的力量与秩序。
![]() |
康在第一唯一神教堂的立面采用的类似的处理方式,只不过在这里,拱券被置换成了钢筋混凝土过梁,洞口的秩序却一如我们在斗兽场里所见的那样,比例匀称富于力量。教堂的平面是康所形容的“集会空间”,四周是一系列的小空间,被称之为“伺服空间”,而中央是高大的“被伺服空间”——这一切也正如我们在斗兽场所见到得那样。
![]() |
关于康的这些联想仅仅是我们观察的开始,我们开始觉得在西欧的建筑发展史上,根本性的断裂与革命其实从未发生,一切都是继承与再创作。这或许与我们所知的现代主义运动相悖——在中国我们经历的那才是彻彻底底的断裂。以致直到现在,关于建筑的民族性问题依旧是建筑系学生们总爱提给老师的问题。
我们在离锡耶纳不远的一个叫圣几米尼亚诺的小镇上,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图片所示的是在即将进入小镇圣几米尼亚诺公路边的一个超市。这个建筑无论从何种建筑系谱上来看都是正正经经的现代建筑。
![]() |
然而走进小镇之后我们发觉,街道两边的老房子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现代”得多,在去除装饰之后,我们发现现代建筑启蒙时期的那些建筑与之相比也并未见得有多高明和多具革命性。只是我们对于欧洲古代建筑的理解完全被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折衷主义所覆盖,所以误认为柯布西耶领导的是一场从无到有的革命!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在路边超市所出现的开窗方式,在这条小街上都能够一一找到,而且建筑的色泽与质感,也并没有多大差别。
![]() |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意识到来到意大利重温是欧洲历史建筑的意义所在。废墟并不能被重建,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没有这样的需求。然而废墟里的土豆依旧闪烁着智慧与美的光芒,它们透过昌迪加尔法院的巨大门廊,透过斯卡帕反复使用的角窗,透过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照射出来,映照着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伟大建筑最永恒的地方。
在意大利之行结束近一个月之后,写下了一些简单的小字。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的建筑里也能看到亚平宁土豆的生长。
(全文完)
索引目录
[1] (美)Robert McCarter .Louis I Kahn[M].2005.
余浩 20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