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白天路过一家豆捞店,想起了去年过年前的某个日子,我是背着我妈,去到这里和一桌朋友们一起吃饭的。那时她不好意思,觉得被背着穿过大厅不雅观,我则没顾得上那么多,心想,背着也比你因为痛风一瘸一拐走进去要好看多了吧。那是我第一次背我妈,也是最后一次。
也许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随便走几步,就能晃出一堆回忆。
我和我妈最后一个电话是我在丽江时打的,那时的我淹没在满街的音乐声和来去游人掩不住的狂热情绪中,一个人在街上溜达。电话里得知我在丽江后,她得意兹兹地说她也来过。这我已习惯,无论我在别人眼中是个多么见多识广的旅行达人,但在我妈面前,去过的地方她早已去过,已没什么新奇。她激动地跟我推荐束河,说她当时去束河的时候,那还是一片纯朴的景象。我没多搭腔,束河现在已被商业攻占的消息我没跟她多说,心想着让她留着一个对丽江的好印象。电话没打多久,长度远不如之后我和我一即将出国的哥们聊天的长度,且两者还有主动被动之分。
“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也从不给我打,以后主动点”——和我妈的电话照例在这样带有丝许怨气的嘱咐中挂断。初初挂断,总会给自己下决心,以后一定主动打。但这样的决心往往会被“不知有什么可说的”这个东西击退,溃不成军。
我和我妈之间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在微信上发的。我无奈又带有一丝愤恨地把公司发放工资的通知短信截图给她看。她发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回来,但不久之后则是一大段安慰我的话,说什么新进入岗位刚开始都是这样之类的话。我似乎看到了手机屏幕那边她情绪的变化。
还有一个电话,她愣头愣脑地打过来,问我关于在海南开书店的可能。她看到了我书店地图那个微博上转发的关于海南某休闲度假村正在公开招标书店店主的微博,心动了。电话里说,如果那边可行的话,她就不这么跑了,去海南开个书店,晒晒太阳,喝喝椰汁吃吃椰肉,想必惬意极了。她骨子里是个极其浪漫且理想主义的人,只不过被现实和生活逼迫出了另一个她,一个奔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各个饭局之间的人。
她曾经看我抱回一摞一摞的杂志,说,她以后老了,楼下开个杂志摊也不错,没事儿了卖卖杂志报纸,自己也能翻看一下杂志。接下来她肯定会说,唉,一直想多看看书的,可是就是一直没空。我也只能笑笑,继续看我的书和杂志。她还说,老了的话在楼下开一家类似于7-11的24小时便利店也不错,店里弄得亮堂堂的,货架摆的整整齐齐的,再找个能干老实的小工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后我记得我俩好像就在洛阳24小时的便利店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了讨论,但很快就不了了之,话题被无声吹散。
她总是说她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没有精力去实现。“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这句话是在我还读高中的某个晚上,她带着哭腔跟我说出的。这句话中的苦楚无奈以及可能包含的各种感情,现在的我也多少有了一些体会。
昨天去楼下熟识的那家杂志摊买杂志,看到那个买杂志的中年大叔坐在那只有一两平的小报刊亭中,周身被杂志包围,杂志杂志之间密得像用心贴合的墙纸。站在外面呼呼风中的我,觉得那报刊亭之中必定是这时天下最温暖的地方,那个坐在其中吸溜着鼻涕顶着通红的腮的大叔必定是最开心的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妈她常常提到的那个愿望和设想。
现在的我,依然无法抹掉我妈的痕迹,在我生活中的方方处处。现在的我坐在我屋子里再熟悉不过的桌子前,回头,却看不到她。以往的这个时候,她都会被我的打字声弄醒,并半梦半醒地对我含糊不清地说:“不早了,赶紧睡吧。”
也许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随便走几步,就能晃出一堆回忆。
我和我妈最后一个电话是我在丽江时打的,那时的我淹没在满街的音乐声和来去游人掩不住的狂热情绪中,一个人在街上溜达。电话里得知我在丽江后,她得意兹兹地说她也来过。这我已习惯,无论我在别人眼中是个多么见多识广的旅行达人,但在我妈面前,去过的地方她早已去过,已没什么新奇。她激动地跟我推荐束河,说她当时去束河的时候,那还是一片纯朴的景象。我没多搭腔,束河现在已被商业攻占的消息我没跟她多说,心想着让她留着一个对丽江的好印象。电话没打多久,长度远不如之后我和我一即将出国的哥们聊天的长度,且两者还有主动被动之分。
“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也从不给我打,以后主动点”——和我妈的电话照例在这样带有丝许怨气的嘱咐中挂断。初初挂断,总会给自己下决心,以后一定主动打。但这样的决心往往会被“不知有什么可说的”这个东西击退,溃不成军。
我和我妈之间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在微信上发的。我无奈又带有一丝愤恨地把公司发放工资的通知短信截图给她看。她发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回来,但不久之后则是一大段安慰我的话,说什么新进入岗位刚开始都是这样之类的话。我似乎看到了手机屏幕那边她情绪的变化。
还有一个电话,她愣头愣脑地打过来,问我关于在海南开书店的可能。她看到了我书店地图那个微博上转发的关于海南某休闲度假村正在公开招标书店店主的微博,心动了。电话里说,如果那边可行的话,她就不这么跑了,去海南开个书店,晒晒太阳,喝喝椰汁吃吃椰肉,想必惬意极了。她骨子里是个极其浪漫且理想主义的人,只不过被现实和生活逼迫出了另一个她,一个奔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各个饭局之间的人。
她曾经看我抱回一摞一摞的杂志,说,她以后老了,楼下开个杂志摊也不错,没事儿了卖卖杂志报纸,自己也能翻看一下杂志。接下来她肯定会说,唉,一直想多看看书的,可是就是一直没空。我也只能笑笑,继续看我的书和杂志。她还说,老了的话在楼下开一家类似于7-11的24小时便利店也不错,店里弄得亮堂堂的,货架摆的整整齐齐的,再找个能干老实的小工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后我记得我俩好像就在洛阳24小时的便利店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了讨论,但很快就不了了之,话题被无声吹散。
她总是说她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没有精力去实现。“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这句话是在我还读高中的某个晚上,她带着哭腔跟我说出的。这句话中的苦楚无奈以及可能包含的各种感情,现在的我也多少有了一些体会。
昨天去楼下熟识的那家杂志摊买杂志,看到那个买杂志的中年大叔坐在那只有一两平的小报刊亭中,周身被杂志包围,杂志杂志之间密得像用心贴合的墙纸。站在外面呼呼风中的我,觉得那报刊亭之中必定是这时天下最温暖的地方,那个坐在其中吸溜着鼻涕顶着通红的腮的大叔必定是最开心的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妈她常常提到的那个愿望和设想。
现在的我,依然无法抹掉我妈的痕迹,在我生活中的方方处处。现在的我坐在我屋子里再熟悉不过的桌子前,回头,却看不到她。以往的这个时候,她都会被我的打字声弄醒,并半梦半醒地对我含糊不清地说:“不早了,赶紧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