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知道是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了。两年?三年?似乎更久了。不到三天的时间,读下了这本《追风筝的人》,我不禁深深悔恨过去有多少时光被浪费,错过了多少好书。
甚至不舍得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荡气回肠,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作者就像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我便像急切去了解一切的孩子,脑中勾勒出一幅幅场景和画面,甚至看到了在我眼前,阿米尔和哈桑在山坡上玩耍,在斗风筝比赛,听到了塔利班的枪手,目睹阿富汗孩子无助的眼神......文字的魅力该有多大。
读书的前半部分,不能不说我被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一次又一次打动,当然还有他父亲和阿里。从小一起长大,喝过同一个奶妈的乳汁,童年的所有时光一起经历,那是怎样的友谊啊。哈桑是如此善良、纯洁,忠诚,“忠诚,那该死的忠诚!”阿米尔痛恨这种忠诚,痛恨他的愚蠢,他躲避他,赶走他,说到底都是无法原谅自己,那个黑夜,那个小巷,他目睹了一切却转身离开,让他的救命恩人,他最好的朋友,他的兄弟,承受了所有的屈辱。为的只是赢得父亲“短暂的爱”。
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人,一半在他这个名正言顺的儿子,可所有的怨恨也冲他而来,对哈桑,这种爱只能隐忍,不能外露,是至死也没有说出的秘密。“如果哈桑和我们在一起就好了”。是的,若不是阿米尔赶走他们,也许会是另一番结果。可这就是命运,不是吗?无数的难眠之夜,无数在梦境中出现的哈桑,无数次地悔恨,“这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只有拉辛汉知道,这个鼓励阿米尔,认可阿米尔,从开始就知道一切的朋友知道,这是一条救赎的路,为还是男孩的阿米尔做一次洗礼,让他不再带着负罪度过余生。
哈桑死了,那天下雨的早晨阿里和哈桑搬着行李离开,竟是最后一次相见了。可是哈桑,纯洁忠诚的哈桑,怎么会记恨阿米尔呢?“为你千千万万遍”,就算是生命,哈桑也可以为他抛弃,再多的谎言再可憎的陷害他只会照单承受,那封转交给拉辛汉的信中,诉说的只有美好的往事,和想重逢的期盼,哪来一丁点的记恨呢?可是读完信之后,我们却得知那样残酷的事实:哈桑死了,那个尽心尽力服侍阿米尔少爷的哈桑,那个追风筝永远第一的哈桑,那个拿弹弓对付阿塞夫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哈桑,那个受尽屈辱却仍想尽力回到以前日子的哈桑,那个就算阿米尔拿多少个石榴砸向却从不还手的哈桑,那个对被陷害偷窃的行为说”是“的哈桑,那个善良、正直、谦卑、勇敢、忠诚的哈桑,永远地倒在了塔利班的弹枪之下。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阿米尔必须收养索拉博,他的侄子,哈桑唯一的儿子。他只能这么做。他只有这么做,才会无愧于心。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这是唯一结束苦楚的方式。
战争,是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多少个像索拉博那样的阿富汗孩子,失去了父母,衣不蔽体,没有食物,被尸体和死亡包围,他们没有童年,没有童年。索拉博,多么纯真善良的孩子,是忍受了多大的屈辱和对这个世界多么的绝望,才会在浴室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到这里我真正被震撼了。他还是一个孩子,可是他有多累,这个世界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他想念爸爸妈妈,想念莎莎,想念拉辛汉老爷,他不想在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挣扎下去,他宁可死去也不要回到孤儿院去。
阿米尔竭尽努力想让索拉博融入新的生活,沉默,可是回应的永远是沉默,值得欣慰的是,最后的最后,我们看见了索拉博的一丝微笑,尽管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任何事恢复正常,可是我们看到了希望。带来这丝微笑的是风筝,还是风筝。
我喜欢书末的段落: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只有追到了,阿米尔才会成为健全的人,完成真正的救赎。
他会追到的,一定会追到,因为他对那个孩子默默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到一本好书的满足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喜悦,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太少,希望我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更多的好书。
甚至不舍得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荡气回肠,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作者就像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我便像急切去了解一切的孩子,脑中勾勒出一幅幅场景和画面,甚至看到了在我眼前,阿米尔和哈桑在山坡上玩耍,在斗风筝比赛,听到了塔利班的枪手,目睹阿富汗孩子无助的眼神......文字的魅力该有多大。
读书的前半部分,不能不说我被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一次又一次打动,当然还有他父亲和阿里。从小一起长大,喝过同一个奶妈的乳汁,童年的所有时光一起经历,那是怎样的友谊啊。哈桑是如此善良、纯洁,忠诚,“忠诚,那该死的忠诚!”阿米尔痛恨这种忠诚,痛恨他的愚蠢,他躲避他,赶走他,说到底都是无法原谅自己,那个黑夜,那个小巷,他目睹了一切却转身离开,让他的救命恩人,他最好的朋友,他的兄弟,承受了所有的屈辱。为的只是赢得父亲“短暂的爱”。
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人,一半在他这个名正言顺的儿子,可所有的怨恨也冲他而来,对哈桑,这种爱只能隐忍,不能外露,是至死也没有说出的秘密。“如果哈桑和我们在一起就好了”。是的,若不是阿米尔赶走他们,也许会是另一番结果。可这就是命运,不是吗?无数的难眠之夜,无数在梦境中出现的哈桑,无数次地悔恨,“这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只有拉辛汉知道,这个鼓励阿米尔,认可阿米尔,从开始就知道一切的朋友知道,这是一条救赎的路,为还是男孩的阿米尔做一次洗礼,让他不再带着负罪度过余生。
哈桑死了,那天下雨的早晨阿里和哈桑搬着行李离开,竟是最后一次相见了。可是哈桑,纯洁忠诚的哈桑,怎么会记恨阿米尔呢?“为你千千万万遍”,就算是生命,哈桑也可以为他抛弃,再多的谎言再可憎的陷害他只会照单承受,那封转交给拉辛汉的信中,诉说的只有美好的往事,和想重逢的期盼,哪来一丁点的记恨呢?可是读完信之后,我们却得知那样残酷的事实:哈桑死了,那个尽心尽力服侍阿米尔少爷的哈桑,那个追风筝永远第一的哈桑,那个拿弹弓对付阿塞夫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哈桑,那个受尽屈辱却仍想尽力回到以前日子的哈桑,那个就算阿米尔拿多少个石榴砸向却从不还手的哈桑,那个对被陷害偷窃的行为说”是“的哈桑,那个善良、正直、谦卑、勇敢、忠诚的哈桑,永远地倒在了塔利班的弹枪之下。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阿米尔必须收养索拉博,他的侄子,哈桑唯一的儿子。他只能这么做。他只有这么做,才会无愧于心。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这是唯一结束苦楚的方式。
战争,是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多少个像索拉博那样的阿富汗孩子,失去了父母,衣不蔽体,没有食物,被尸体和死亡包围,他们没有童年,没有童年。索拉博,多么纯真善良的孩子,是忍受了多大的屈辱和对这个世界多么的绝望,才会在浴室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到这里我真正被震撼了。他还是一个孩子,可是他有多累,这个世界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他想念爸爸妈妈,想念莎莎,想念拉辛汉老爷,他不想在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挣扎下去,他宁可死去也不要回到孤儿院去。
阿米尔竭尽努力想让索拉博融入新的生活,沉默,可是回应的永远是沉默,值得欣慰的是,最后的最后,我们看见了索拉博的一丝微笑,尽管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任何事恢复正常,可是我们看到了希望。带来这丝微笑的是风筝,还是风筝。
我喜欢书末的段落: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只有追到了,阿米尔才会成为健全的人,完成真正的救赎。
他会追到的,一定会追到,因为他对那个孩子默默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到一本好书的满足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喜悦,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太少,希望我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更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