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盟军敢死队》的系列笔记:(二)一万个人的一万种玩法
2.一万个人的一万种玩法 对于《盟军敢死队》,我想所有的同好者最相通的感触就是“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过关的方法”。有人偏好夜探敌营、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人偏好火光冲天、杀他个片甲不留。 我有点生性谨慎,而且当时年纪小胆子也小,属于慢慢观察慢慢解决,争取不引发警报,暗杀掉每个人完成任务的方式。事实上大多数玩家都倾向于这种方式,因为游戏设定决定了“暗杀比明打更安全”。这部游戏里的主角不像其他战争游戏那样,性命不重要,管你死再多的人,只要过关就行,或者主角像超人一样可以中数枪不死,大不了再用医疗包回血。一旦被发现,敌人的机关枪一开,即便是最抗打的Green Beret也会一秒之内毙命,左上角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头像一瞬间就变成了惊悚的骷髅头,少年的我显然承受不了这种惊吓。而且,任何一个队员身亡都无法完成任务。在这样的设定下,玩家会加倍珍视角色们的生命,自然倾向于暗杀战术。

选择不顾警报的开枪战术需要一颗承受能力极强的内心,德军的“Alarm”一喊,几队巡逻队倾巢而出搜寻你可怜的几个弟兄,照面就击毙或者俘虏。即便身靠墙根,手枪齐射,解决掉十几人,面对敌人骤然增大的防守密度,绝望感也很容易油然而生。而且,可供一夫当关的地点其实很难找,一般每个敌人要身中3枪死亡,至少3个人手枪齐射才能做到点杀。当队员距离太近时,很难将他们的位置控制得过于精细,因此往往会因为站位问题出现某个角度导致某人被遮挡无法开枪的情况,一旦一人哑火,射杀效率降低,被巡逻队突破的概率就迅速增大。只要一个人失手身亡,整个任务就白干了。

所以我真心佩服那些敢于惊动警报的玩家,自然,还有那些更加高明的,在暗杀和明杀之间游刃有余地选择的玩家。后来我看了优酷上的《盟军敢死队》迅速通关视频,令人目瞪口呆:Green Beret蹿出去一次连毙几人,尸体就扔在原地,然后故意用尸体做诱饵,引来大批查看的队伍,他们转回头时再十几刀解决十几人;工兵躲在屋后向几米外的屋前扔手雷,引来大队人马之后又一颗手雷让他们全部归天;狙击手的子弹居然轻易就用掉好几颗,杀掉的是开局的头几个哨兵……10分钟以内已经完成任务。我玩的时候,狙击手子弹只有在长途的关键哨兵点才敢使用,工兵的手雷更是几乎没用过。最终关卡评分,安全度总是3星,用时总是0星,相比之下真是太过保守,而那种“激进”玩法又需要多少经验积累和对游戏规则的准确把握?我到现在仍没有成功尝试过。 优酷上的《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第4关快速过关视频 《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第6关快速过关视频 上中学时做证明题,老师曾提示说每一道题给出的预设条件都应该用上,既不会不够,也不会给多了。我玩出来的《盟军敢死队》往往是“给多了”,许多装备没用上,土法炼钢,倒也在惊险中过关。而视频上那位神级玩家的玩法才真是简洁优雅,每一颗狙击枪子弹和手雷都物尽其用。不过,这也又一次体现了《盟军敢死队》的魅力:面对同一道难题,有人用了蜂鸣器,有人用了枪声,我绞尽脑汁后想出了用脚印诱敌达成破解,虽笨拙,但其中那份独创方法的满足感也令人享受。 这种享受,也是此前说过的“对角色技能和关卡内元素的自由组合和运用”和“真实”两个属性交叉作用后的展现。走过雪地有脚印、敌军看见可疑物就会查看、视线被阻之地就是活动空间、离远了就听不到枪声……无数细致入微的现实规则在游戏中的忠实展现,产生了一万个人手中的一万种不同玩法。
门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只是想获得独立 (20人喜欢)
- 太笨 (24人喜欢)
- 小红书起义第二天,双方都开始上价值 (152人喜欢)
- 小红书起义,刷了一天 tik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 (12人喜欢)
- 生活步步是坎坷,笑到最后是大哥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