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年表
(刘燕辑录,摘自《郑敏文集》)
1920年 1岁
1920年7月18日(阴历6月3日)出生在北京东城区东华门与北池子大街附近的闷葫芦罐胡同(现为“蒙福禄馆胡同”)。祖籍福建闽侯。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颇有名气的碧栖词人。
生父王子沅,辛亥革命后曾留学法国、比利时,学习数学;回国后当过外交部悉尼公使,做翻译工作,因肺结核病离职休养,常年吃斋念经,四十多岁去世。生母林耽宜,是王子沅的第二个夫人,读过私塾,聪慧好学,有文学的天赋,喜用闽调咏古诗,对女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幸的是她三十多岁守寡,生活艰辛,养有六个孩子,郑敏为第四个。她有一个哥哥王勉(1916年出生),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和妹妹则分别寄居在外祖父家。
1921年 2岁
两岁时得了严重的脑膜炎,几乎没命。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到后,认为此病可以治疗,于是她被送到医院,起死回生。病好后,为了改善成长环境,她被过继给生父留学时的把兄弟郑礼明(号朗昭)。养父(下称父亲)也是福建闽侯人,与王家为世家,留法时与一法国女子结婚。回国后,这位外籍夫人无法适应中国的生活,弃他而去。他娶了林耽宜的妹妹林妍宜。郑敏过继给姨妈后,改姓郑,成了郑家的独生女。
1922年 3-4岁
郑礼明留法期间参与欧美同盟会,所学专业为电,回国后任职国民政府公务员,后又与回国的朋友们一起在河南省六河沟创立煤矿公司,担任总工程师。郑敏离开北京随父母生活在偏僻而欧化的矿山,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常与煤矿公司经理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度过了快乐而寂寞的幼年。
1923年—1924年 5—6岁
郑敏幸运地成长在一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理念,极少封建色彩的家庭中。父亲喜欢用开明的欧化方式教育女儿,用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熏陶她,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品质的磨练,故她小时学会游泳,喜欢爬山,成为一个身体健康、性格坚强、独立思考的女孩。
父亲希望女儿学习自然科学,每晚教她数学,制造实验用具。但她却喜欢翻阅《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和《小说月报》等现代文学。父亲还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家庭老师,教她识字背诵古文。家中有位来自北京的年近半百的旗人保姆,常给她讲趣闻轶事。
1925年—1929年 7—9岁
在军阀混乱的年代,与世隔绝的“半殖民”的西洋环境培养了她孤寂、窘涩而内省的性格。她喜欢细致地观察周边的自然风景和普通而贫困的矿区生活,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同情心极强。
1930年 10岁
春天,为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母亲携她一起回到北平。在亲戚们的帮助下,她插班到公立“培元小学”(第三小学)四年级。由于校舍、师资等教学环境恶劣以及老师的罚跪、同学的欺辱,她极不适应,功课跟不上,又常生病。两位母亲都很着急,暑假请补习老师给她补习小学课程。每天早上五点天刚亮,她坐洋车上学,对拉车夫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为以后写作《人力车夫》《清道夫》等诗积累了生活的源泉。
1931-1933年 11岁—13岁
开学后,她转到一家教会办的“贝满女子中学附小”读小学,校长姓乔。老师们对她非常好,其成绩逐步提高,
1934年—1935年 14-15岁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辞去了六河沟煤矿公司的工作,先在安徽蚌埠、淮南煤矿任职,后又调任南京政府度量衡局局长。全家迁往南京。生母也搬来居住一段时间,她喜欢用闽南语调背诵古典诗词,这影响了女儿对古典汉语的感受力。没来得及读完六年级的郑敏跳了一级,考入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上初中。
1936年 16岁
初三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国文女老师章骏仪的影响和鼓励下,她开始大量阅读《简爱》《冰岛渔夫》等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中的小说、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等哲学书,喜欢吟诵《古诗十九首》、岳飞《满江红》、李后主(即李煜)、李商隐和李清照等音乐感、节奏感极强的古典诗词。她还和同学自办了一个读书会——七人文学阅读会(戏称“七只手”),每周六一起讨论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这培养了她严肃思考文学问题的习惯。
1937年 17岁
继续在南京女子中学上高中一年级。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大哥王勉的帮助和影响下,她大量接触新文学,既喜欢鲁迅的杂文、周作人与梁实秋的散文、丁玲的白话小说,也喜欢徐志摩、陈梦家、废名、戴望舒的诗,以及胡适、梁实秋的文章。对各种流派、风格的新文学兼收并蓄,尤其对禅意浓厚的废名诗情有独钟。这可能与亲生父母信佛念禅有关。她也写点讽刺小品,讽刺中学校长的迂腐。
“七•七”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抗战爆发。在12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父亲携带家人到庐山避难,为此郑敏休学一学期。
1938年—1939年 18-19岁
全家经三峡到陪都重庆,住在位于沙坪坝的环境优美之地。父亲在上清寺附近开办一家事务所。郑敏在张伯苓主办的公立“南渝中学”(天津南开中学战时校名)继续读高一。她喜欢音乐,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咏比赛。高二时,得到语文老师孟志孙的鼓励,更广泛地阅读新文学以及古文。
1939年 19岁
高三时,郑敏得了一场大病,但还是通过了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的入学考试。1939年9月,郑敏独自从重庆经贵州到昆明。本计划入联大外语系学习英国文学,但考虑到自学哲学比较困难,她在报名注册时改修哲学系。这一关键性的选择决定了她此生与哲学的深厚感情。
1940年 20岁
她在哲学系学习的同时也选修中文系的课程。期间阅读了雷海宗编的《中国通史》、蔡维藩编的《西洋通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冯文潜先生(冯至的叔叔)的《西洋哲学史》等必读书。必修、选修或旁听的课程主要有:冯至的“德语”和“歌德”;郑昕的“康德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人生哲学”、冯文潜的“西洋哲学史”和“美学”;沈有鼎的“数理逻辑”;汤用彤的“魏晋玄学”;闻一多的“楚辞”;沈从文的“中国小说史”等。
1941年 21岁
受益于联大著名诗人冯至、闻一多、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等诗人,郑敏更深入而亲密地接触到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废名等中国新诗。她跟随冯至老师学习德语,了解到德国语言与德国文学,阅读歌德《浮士德》、里尔克《给一个年青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及其英译诗等;又通过外语系的卞之琳老师,接触到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以及燕卜荪、艾略特、奥登等英美现代主义诗歌。
郑敏开始用一个小纸本记录灵感,尝试创作了第一首诗《晚会》,后来继续写作《鹰》《马》《寂寞》等。大学三年级时,一次在德文课后,郑敏将诗作交给冯至指教。第二天课后冯先生将诗稿还给她,并告诫之:“这里面有诗,可以写下去,但这却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从此,郑敏注定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联大的大学生们成立了“南荒社”、“高原文学社”、“冬青文学社”等文学社团,虽然郑敏不像外文系的穆旦(1935-1940就读联大)、杜运燮等文学青年一样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但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她。
1942年 22岁
王勉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昆明工作,担任过国民党远征军的美军翻译。他与冯至、闻一多、蒋南翔等人交往甚密;经常来联大探望郑敏,在生活上照顾她,在学习上鼓励她,在文学上启蒙她。课余期间,郑敏也不时去冯至老师家拜访,受益匪浅。
大学期间,郑敏曾与一女友结伴去湖南呈贡游玩,身无分文之际来到了沈从文的老家,但当时沈从文不在家,其夫人给她们钱,题目得以买票返回昆明。
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了冯至的诗集《十四行诗集》,郑敏深受影响,逐渐找到自己一生将要追寻的诗歌之路。处女作《晚会》等数首诗在昆明发行的报纸副刊上发表,并开始执笔《傍晚的孩童》。
1943年 23岁
7月,郑敏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学士论文为“柏拉图的诗学”。大学期间她各门功课的考分并不是很高,但自由自在、丰富开放的本科教育却令之终生受益。
在冯至的推荐下,《诗九首》即:《音乐》、《晚会》、《变》、《怅怅》、《冬日下午》、《无题》(之一)、 《无题》(之二,后改名为《金黄的稻束》)、《无题》(之三)、《云彩》发表在陈占元主编的《明日文艺》(桂林)1943年第1期。
大学毕业后,郑敏先在位于重庆北碚的一所护士学校教语文和英语;后到国民政府的中央通讯社做了一名翻译,主要翻译《每日新闻》(Diary News)等英文报纸。
1944年—1945年 24-25岁
不久,她随中央通讯社返回南京。工作比较轻松,一天上班四小时,有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和阅读。虽然在国民党的政府部门工作,但由于性格孤僻,独立单纯,她不太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因此没有留下太复杂的历史问题。
1946年 26岁
《墓园》、《鹰》、《清道夫》、《残废者》等4首诗发表在《大公报•星期文艺》(天津,冯至主编;几年后袁可嘉接替他)1946年11月23日第23期。
1947年 27岁
《寂寞》发表在《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2月23日第19期。
《傍晚的孩童》、《人们》、《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荷花(观张大千氏画)》、《兽(一幅画)》发表在《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9日第21期。
李瑛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天津)1947年3月22日第33期发表评论《读郑敏的诗》:“从她所刊登的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富热情的人,而又极富理智的人,因富于热情始有人道的浪漫的神秘倾向,因重于理智与现实,始产生了自然主义的作品……从诗里我们可以知道郑敏是一个年轻人,而且在她自己的智慧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了赤裸的童真与高贵的热情,在现阶段的诗文学中是难得的。”这是学术界第一篇有关郑敏诗歌的评论。
1948年 28岁
《马》、《一瞥》发表在《大公报•星期文艺》1948年6月20日第86期。
《Renoir少女的画像》、《生命》、《求知》、《最后的晚祷》四首诗发表在杭约赫、辛笛、陈敬容主编的《中国新诗》(上海)1948年第1集。
默弓(陈敬容)在《诗创造》1948年6月第1卷第12辑发表《真诚的声音——略论郑敏、穆旦、杜运燮》,其中论述郑敏的诗:“能叫人看出一个丰盈的生命里所积蓄的智慧,人间极平常的现象,到她的笔下就翻出了明暗,呈露了底蕴。”袁可嘉在《新路周刊》1948年9月第1卷第17期发表《诗的新生代》,评论“郑敏诗中的力不是通常意义为重量级拳击手所代表的力,却来自沉潜,明澈的流水的柔和,在使人心折。”从此,学术界把郑敏、穆旦、杜运燮誉为“西南联大诗人中的三星”。
申请留学,获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位于罗德岛普罗维斯登市的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Providence, Rhode Island)研究生奖学金,她进入英语系攻读英国文学硕士。为凑足女儿的留美路费,父亲卖掉房产,换成金条,自己退休回福建老家。
1949年 29岁
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出版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10辑)之一《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收录62首诗。这是郑敏的第一本诗集。
刚到美国,郑敏不得不半工半读。同屋住宿的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星期日经常带她一起去做礼拜。郑敏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深刻的宗教情感体验。为了谋生,她还到餐馆打工,去珠宝厂干活;生活极为艰辛劳苦。后来为免费的住宿和三餐,搬到了青年会居住,这使得她有机会接触下层贫苦人民,了解美国的现实。
意外惊喜地收到国内寄来的《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这对身处异国他乡的郑敏是莫大的鼓舞。她很感激巴金先生对青年诗人的提携和爱护。
在国内,唐湜阅读郑敏刚出版的诗集后,于1949年5月在温州写下了《郑敏静夜里的祈祷》(收入1950年3月北京平原社出版的《意度集》),他认为在联大三诗人中,“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也最丰富。她仿佛是朵开放在暴风雨前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时时在微笑里倾听那在她心头流过的思想的音乐,时时任自己的生命化入一幅画面,一个雕像,或一个意象,让思想之流里涌现出一个个图案,一种默思的象征,一种观念的辩证法,丰富、跳荡,却又显现了一种玄秘的凝静。”这是第一篇对《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做出高度评价的文章,确立了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1950年 30岁
在布朗大学读研期间,郑敏补修、选修了有关西方文学的一些课程,较全面地了解欧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庞德、艾略特、奥登等现代主义诗歌,对日后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硕士导师威伯斯特(Clarence.M.Webster)是布朗大学英语系17世纪英国文学主讲教授,一直给予郑敏鼓励和支持,很欣赏她奇特的东方思维和不同寻常的学术观点。在导师的引导下,她更深入地接触到英美现代主义及来源之一——以多恩为代表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并以此为硕士论文选题《论多恩的爱情诗》(The love poems of John Donne)。
由于生活非常艰苦,长时间打工,郑敏未能按时提交硕士论文,完成学业。按校方规定,逾期必须离开。
1951年 31岁
9月,郑敏转到伊利诺州立大学(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申请读博士预科。在此结识了同样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中国留学生童诗白。两人一见如故,并对音乐、哲学有高度的默契。
1920年2月14日童诗白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教育世家,满族人,祖父早年是沈阳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父亲童寯为清华大学1925级毕业生,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被誉为“中国建筑四杰”之一;母亲关蔚然毕业于师范学校,从事小学教育。童诗白1942年毕业于上海之江文理学院土木工程系;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6—1947年在清华大学任助教期间,加入校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手。1948年10月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电机系;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紧张。童诗白因参加华罗庚等留学生组织的“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上了“黑名单”,被阻止回国。后到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职。不久他从纽约写信向郑敏求婚。1951年冬天,两人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会堂举行了简单而神圣的婚礼,由童诗白的导师当主婚人,出席婚礼的有其同窗好友罗元梓、刘瑞文等。
1952年 32岁
婚后,郑敏随丈夫移居纽约,一边继续写硕士论文,一边自费(1小时10美金)学习声乐近三年,跟随朱丽叶音乐学院(Julliard Music School)声乐系的泰乐教授练习意大利发声法。
1952年,在纽约的路易斯露天体育场听世界四大小提琴家之一的艾尔曼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她领悟到艺术的最终源泉是对生命的感受。
提交硕士论文《论多恩的爱情诗》,顺利答辩,获得了布朗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威伯斯特称赞这篇论文有一种特殊的东方哲学色彩,并建议出版。
1953年—1955年 34-35岁
郑敏继续学习声乐;闲暇时常去艺术画廊、美术馆看展览,听音乐会,填补在西方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空白。留美期间,她一直缺乏创作的激情。
由于中美外交断交,在美留学生(尤其是华人科学工作者)被禁止离境。但俩人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未止,一直在等待回国的机会。
1956年 36岁
中美日内瓦会议(1955年)后,留美学生被允许回国。
郑敏夫妇向美国移民局递交了申请书,他们被限定在二周内离开。7月,他们和一批留学生从旧金山乘船,经香港到深圳,再从罗湖桥回到中国怀抱。国务院向他们发了“欢迎回国参加建设”的证明信,童诗白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创建电子学教研组,主编国内第一本《电子技术基础》教材。郑敏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工作,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生女儿童蔚(现任《中国妇女报》编辑、诗人)。
1957——1959年 37岁—39岁
为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跟上国内形势,郑敏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参加许多的政治会议,接受思想改造。“大跃进”时期,她下放到山西临汾农村半年,接受改造,参加劳动,饿得浑身都肿,整个人完全脱形。她切身了解到中国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善良朴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始终关切着民族的利益和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困境。
1960年 40岁
有一次因为她问了一句“好久没有看见苏联专家”之类的话,受到文学研究所领导的批评,她被认为不适合做学术,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刚刚成立的外语系教授基础英语、语法等课程。
1961年 41岁
远离了喜爱的科研学术工作,郑敏感到十分痛苦。她参加“四清”运动,正式插队到山西农村一年,跟当地农民住在一个坑上,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农民的忍辱负重。
1962年 42岁
9月16日,生儿子童朗(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
1963年 43岁
当郑敏在中国大陆默默无闻之时,美国华裔学者许芥昱在《二十世纪中国诗歌》(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1963)中把郑敏置于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中,描述为一位40年代的独立诗人:“她对生活的阐释展示了一种惊人的复杂性,她既不象臧克家那样描写生活紧张时刻,也不像何其芳与李广田那样记录真实的平凡瞬间。她的眼睛不停地审视着生活的地平线,城市与乡村,并对此进行沉思……”
1967年——1976年 47岁-56岁
“文革”期间,写诗成为诗人的罪状,红卫兵找出郑敏解放前出版的诗集,并清查其历史问题。“当时工宣队和军宣队的头头来问我:‘你真的下决心以后不写诗了吗?’我当时的脑子还停留在很僵化的‘左’倾激进思维状态。我认为如果可以牺牲我自己的诗歌生命而换得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那也是可以的。所以我就说我可以不写。”(见《遮蔽与差异——答王伟明先生十二问》,《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诗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4页)。郑敏将自己的诗集付之一炬,也不再与诗友谈诗,从1948年到1979年沉默了近30年。幸运的是,郑敏夫妇在文革中逃过一劫。但她的大哥王勉则因抗战时担任国民党远征军的美军翻译这一所谓的历史问题,被劳动改造,入狱十多年,直到1979年才恢复名誉,重回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1972年,香港学者钟玲和美国著名诗人kenneth Rexroth(王红公)主编了汉诗英译《兰舟:中国女诗人》(Orchid Boat: Woman poets of China),收入郑敏写于40年代的两首英译诗《学生》(Student)和《晚祷》(Evening Rendezvous),由纽约McGraw Hill 公司出版。这是郑敏诗第一次被译为英文介绍到西方文学界。
1976年—1978年 56岁-58岁
文革结束。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派从地下写作逐渐浮出地表,食指、多多、严力、北岛、顾城、舒婷等青年一代诗人开始引起关注,但当时的诗坛更多是以否定批评的态度对待这类晦涩难懂的“朦胧诗”。而文学界及读者几乎都不知道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已经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
1978年,Carol Cosman, Joan Keefe, Kathleen Weaver主编的《企鹅女性诗集》(The Penguin Book Of Women Poets)由英国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出版,在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发行,收录钟玲和kenneth Rexroth英译郑敏诗《学生》(Student)。
1979年 59岁
1979年后,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郑敏给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开设英美文学、西方文论等课,重新研究英美文学,尤其关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一天,郑敏接到唐祈来信,约她和其他在世的40年代的诗友——西南联大的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湜、陈敬容,到曹辛之家里见面(穆旦于1977年2月去世),商讨出版诗歌合集的事情,并为这个合集取名为“九叶”。“当时我在公交车上驰回西郊。我们刚开过第一次 ‘九叶’碰头会,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唐祈、陈敬容和曹辛之这几位在京的‘叶’友。由于大家的鼓励,我觉得仿佛又回到了诗的王国,在汽车里这首‘诗啊,我又找到了你!’突然连同它的题目、声调、感情、诗行完整地走入我的头脑。回家后我很快把它写下。令人惊讶的是,我搁笔30年后的这第一首诗,居然就这样自作主张地来到我的笔下……”(《郑敏诗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郑敏开始了诗歌创作的第二次生命。《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后来收录在《寻觅集》。
秋,荷兰莱顿大学(University Leiden, the Netherlands)汉学家、翻译家和诗人汉乐逸(Llody Haft)到北京师范大学访问郑敏教授,就外国文学在中国以及中国十四行等问题请教,两人成为至交。
早夏,写诗《雨夜遐思》。
秋,写诗《石碑的请求》、《诗信(致N.L.)》。
冬,写诗《冬天里的夏天》。
12月,写下《希望与失望》、《转化》、《新与旧》等一组辨证组诗。
写诗《让我们在树荫下行走》、《母亲的心在秋天》。
1980年 60岁
香港学者钟玲发表《灵敏的感触——评郑敏的诗》(《八方》(香港)1980年9月“文艺丛刊”第3辑),评论其诗:“她诗中感触的空间和层次,不是静态的,也非用于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而是倏然的,跃动的,常有意想不到的转折,带着读者跃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把她与冰心、白薇、林泠等女诗人相提并论。
冬,写诗《诗人的心愿——致寻找真和美的人》。
秋初,写诗《一九八零年的早秋》。
发表的作品有:
《石碑的请求》(1979年秋作)、《冬天里的夏天》(1979年冬作于北京)、 《希望与失望》等3首诗发表在《诗刊》1980年3月号。
《祖国呵,我紧紧拥抱你!》(1980年4月)发表在《文汇增刊》1980年4月号。
《诗信(致N.L.)》(1979年秋作于北京)、《桥(诗信之二,答N.L.一月三日信)》(1980年1月15日作于北京)、《六十弦》三首诗发表在《八方》(香港)1980年“文艺丛刊”第3辑。
《凯撒大帝——一颗多截面的钻石》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意象派诗的创新,局限及对现代派诗的影响》发表在《文艺研究》1980年第6期。
《“……千万只布谷鸟在歌唱”——读<新人新作小辑>》发表在《诗刊》1980年6月号。
英国诗人理查•阿庭顿的译诗《意象组诗》发表在《诗刊》1980年8月号。
1981年 61岁
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讲授莎士比亚戏剧、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等课。
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诗集《九叶集》,收入了包括穆旦(1918-1977)、杜运燮 (1915-2002) 、陈敬蓉 (1917-1989), 郑敏(1920- ) 、唐祈(1920-1990)、唐湜(1920-2005)、辛笛(1912-2004)、杭约赫 (即曹辛之,1917-1995)、袁可嘉(1921-2008)这九位诗人的诗作,其中收录郑敏诗20首。由于本书的巨大影响力,这些诗人被研究者命名为“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九叶集》呼应了正在兴起中的朦胧诗派。郑敏说:“我们的诗在唐祈于兰州西北民族学院教学中已经推广,他也把这些诗介绍给北岛等诗人看,让这些当时的朦胧诗人都大吃一惊。他们说:‘我们想做的事,40年代的诗人已经开始在做了。’所以,朦胧诗是40年代诗歌的再现,这不光指我们“九叶”的诗,而是指40年代诗歌的再现。”(见《遮蔽与差异——答王伟明先生十二问》,《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英国汉学家杜博妮、甘罗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7)中认为: 二三十年代“五四”诗人和40年代“九叶诗人”的作品,乃是80年代朦胧诗人灵感的直接源泉。
郑敏在家中接受朦胧派诗人们的拜访。“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春天,在中国的大地上,知识和文化刚刚开始有了新的生机,在大学的校园里,小小的二月兰,仿佛是一种象征,一种让人欣喜的象征,它们开满了郑先生的花园,开满了屋前和楼后。我记得那次,北岛、芒克、江河、多多、顾城、杨炼、一平、严力、小青等,我们一行十几个人骑着自行车涌到郑先生家里,时值春天,二月兰开得正艳,它们有如我们的心情,渴望春风,渴望知识与文化的熏陶。……在郑先生的家里,我们谈西南联大的诗人们,谈以往的诗歌与新诗潮的涌动,谈诗歌的变化与发展。” “《九叶集》是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诗集,记得当时我买了几本送给周围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林莽《蔚蓝的远山与金黄的稻束:我认识的郑敏先生》,载《光明日报》2009-09-07,参见1998年5月林莽《郑敏先生访谈录》,见《思维•文化•诗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北岛明确表示,包括穆旦、袁可嘉、陈敬容和郑敏在内的40年代一批杰出的年轻诗人的独特翻译文体对他自己和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写诗《山与海——记青城山》、《风筝(之二)》、《古尸(之一)》、《古尸(之二)》、《珍珠》、《麦种》、《我听见了什么声音?》、《干枝》、《雕玉》、《消息》、《妈妈教我飞翔》、《致瀑布》、《岩石》、《鱼儿只是给鱼儿织的》等诗。
春,观新疆古尸展览之后,写诗《古尸》两首。写诗《风筝》两首。
夏,写诗《诗啊,请原谅我》。
冬,于北京写诗《冬天怀友》。
12月,写诗《锚》。
12月24日,写诗《岩石》。
发表的作品有:
《弥留》(散文)发表在《秋水》(美国)1981年。
《广场前的冥想》发表在《诗刊》1981年6月号。
《我听见了什么声音?》、《岩石》、《雨夜遐思》、《骆驼的脚印——致一个不知疲倦的知识分子》等5首诗发表在《诗刊》1981年9月号。
译文《洁白的影子——〈耶可布森诗选集〉序》发表在《诗刊》1981年1月号。本译文系罗伯特•布莱编译挪威诗人《耶可布森诗选集》写的序。
《英美诗创作中的物我关系》发表在《诗探索》1981年第3期。
《黢黑的手》(散文)发表在《榕树文学丛刊》(福州)1981年第4期。
《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的再评价》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1982年 62岁
早春,写诗《第二个童年与海 》(组诗3首)。
春,写诗《风筝(之一)》、《白杨的眼睛》、《真正的故乡》、《早春的冬树》。
6月,于北京清华园写诗《我渴望雨夜》。
早秋,写诗《晓荷》。
深秋,写诗《有什么能比这……》。
参观首钢之后,写诗《钢的赐予》。
写诗《假象》。
香港学者陈德锦发表《折叶看脉纹——论<九叶集>里郑敏的诗》(《诗风》(香港)1982年第11卷第4期),认为郑敏是“有个人的创作风格,独抒己意的诗作者”,但也提出其早期诗“先有基本概念而再赋以形象描述”、“思想深度不够而流于清浅浮滑”等不足之处。
发表的作品有:
《诗的内在结构——兼论诗和散文的区别》发表在《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庞德,现代诗歌派的爆破手》发表在《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2期。
《诗的高层建筑》发表在《诗探索》1982年第3期。
《诗与诗人》发表在《诗刊》1982年8月号。
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郑敏第一本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书中收录了6篇研究英美诗歌、2篇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论文。
1983年 63岁
荣获1982-1983年度“诗歌写作之星奖”。
7月12日于秦皇岛,写诗《一个引水员得心》。
写诗《登山》。
发表的作品有:
《秋的组曲(9首)》发表在《人民文学》1983年第3期。
翻译美国诗人M•L•罗森萨(M.L.Rosenthal)《时间之歌》(外四首),发表在《诗刊》1983年5月号。
《在口腔医院所想》(1983年作)发表在《诗刊》1983年10月号。
1984年 64岁
初次参加荷兰鹿特丹举办的“国际诗歌节”,这是郑敏自1956年美国留学回国后,再次走出国门。
秋,在烟台写诗《和海的幽会》。
冬,写诗《山神与小鹿》、《彩虹门和雪山》。
6月,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评价郑敏的诗《寂寞》《诗人与死》《生的美》等:“这些诗是在沉思、辨别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肯定对人们会有启益。”这是郑敏第一次作为“中国新诗”派的诗人之一,被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
11月,辛笛等编著《八叶集》由三联书店(香港)、《秋水》(美国)杂志联合出版,收录了郑敏写于1979-1981年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诗共计22首。
发表的作品有:
《我的小传》发表在《创作》1984年第2期。
《从<荒原>看艾略特的诗艺》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刘妈的秘密》(短篇小说)发表在《福建文学》1984年第3期。
翻译美国诗人布莱(Robert Bly)的随笔《寻求美国精神》及3首散文诗和7首诗,发表在《世界文学》1984年第5期。
《画与音乐组诗》(组诗5首)发表在《诗刊》1984年8月号。
1985年 65岁
9-12月,应美籍华人、著名学者叶维廉的邀请,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文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访问,并用英文教授“中国现代诗歌”课程,深受美国学生好评。
这是郑敏第二次赴美。期间她大量阅读70年代后的西方新诗;接触到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并开始用解构主义理论反思20世纪汉语文化的问题。此后更多关注创作中的“无意识”和“开放的形式”,表现“不在之在”,其诗歌创作和诗学融合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1985年后我的诗有了很大的转变,因为我在重访美国以后,受到那个国家的年轻的国民气质的启发,意识到自己的原始的生命力受到‘超我’的过分压制,已逃到无意识里去,于是我开始和它联系、交谈。”(郑敏《生命和诗》,参见《诗歌与哲学是紧邻——结构-解构诗论》第423页。)
在圣地亚哥写诗《我的东方灵魂》9首。
写诗《心象组诗》(之一、之二)。
发表的作品有:
回国后完成《美国当代诗与现实》,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此文作为1987出版的译著《美国当代诗选》代序。
《海的肖像》(组诗4首) 发表在《中国文学》1985年第1期。
《Klim的奶粉罐》发表在《福建文学》1985年第7期。
1986年 66岁
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指导博士研究生,开设当代美国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解构主义批评等课。
2-6月,作为美国科学院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CSCPPC)的特邀学者,访问美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Columbia)、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阿波利斯分校,并被聘为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名誉研究员。她还参加美国西岸加尼福尼亚 (California)举行的中国新诗巡回朗诵演出,获得圣河西(San Jose) 市“名誉市民(Honorary Citizen)”的称号。这是郑敏第三次赴美。
发表的作品有:
5月, 四川文艺出版社(成都)出版诗集《寻觅集》,收录1980-1983年期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诗56首。
《心象组诗(之一)》(组诗13首,1985年作)发表在《诗刊》1986年10月号。
1987年 67岁
《寻觅集》获得“全国作协及诗刊社1987年最佳十册诗集奖”。
夏,在南戴河黄金海岸写诗《一次约会》。
10月29日,写诗《秋天在发狂之前》。
圣诞前夕,于香港湾景写诗《圣诞歌声中的湾景》(一、二)。
写诗《卡拉斯的不朽》、《充满谎言的春天》、《夏季的死亡》。
发表的作品有:
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出版译著《美国当代诗选》,译有36位美国当代诗人的诗歌133首。
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收录郑敏《诗人与矛盾》一文。
翻译E.庞德《回顾》一文,载《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我的东方灵魂》(组诗9首,1985年作)发表在《人民文学》1987年第8期。
1988年 68岁
1月,北京写诗《在我的血管里》、《灵魂的低语》和《这已经都是去年的事》。
2月,写诗《卡拉斯的歌声》。
4月,写诗《柔软的四肢》。
秋- 冬,写诗《蓝色的诗》(组诗16首)。
写诗《神秘的小屋》。
1987-1988期间,写诗《裸露》(组诗10首)
发表的作品有:
《自欺的“光明”与自溺的“黑暗”》发表在1988年《诗刊》2月号。
《短文三则》发表在《青年散文家》1988年第3期。
《一次约会》、《假象》、《斗室》、《春茧的幽灵》发表在 《作家》1988年第4期。
《足迹与镜子》发表在《诗刊》1988年第8期。
1989年 69岁
孙子童闻森在美国出生。
11月,外孙林轩(小名豆豆)在北京出生。
发表的作品有:
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出版冬淼(毕冰宾)编《欧美现代派诗集》,收录郑敏翻译的美国当代诗歌30首(其中未收入到《美国当代诗歌》的译诗有10首),并附有每位诗人的简介与评价。
《不存在的存在》(组诗4首:《梵高的画船不在了》、《两把空了的椅子——一幅当代荷兰画》、《手和头,鹿特丹街心的无头雕像》、《成熟的寂寞》)发表在《诗刊》1989年1月号
《保罗•迪曼的解构观与影片<红高粱>》发表在《电影艺术》1989年第2期。
《梁秉钧的诗》发表在《香港文学》1989年第4期。
《天外的召唤和深渊的探险》(自传)发表在《世界文学》1989年第4期。
《女性诗歌:解放的幻梦》发表在《诗刊》1989年6月号。
《回顾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发展,并谈当前先锋派新诗创作》发表在《现代世界诗坛》1988年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9年8月出版。
《人民文学》1989年第2期发表组诗《露出》。
1990年 70岁
写诗《莅临》。
4月25日,写诗《发生在四月昏暗的黄昏》。
8月夏,写诗《幽香的话》、《对自己的悼词》和《早晨,我在雨里采花》(时在读德里达的《书写与歧异》)
10-12月,应叶维廉的邀请,赴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新诗史”。
12月于香港沙田写诗《海底的石像》、《有什么能隔开》、《黎明》。 10 月于香港中文大学撰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德里达寻找自由》。 12月1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史研讨会,发言《两种文学史观:玄学的和解构的》。
发表的作品有:
《你已经走完秋天的林径——悼念敬容》发表在《诗刊》1990年第2月号。
《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约翰•阿胥伯莱,今天的艾略特?》发表在《外国文学》1990年第4期。
《关于<渴望:一只雄狮>》发表在《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成都)1990年12月。
《威廉斯》载《外国著名文学家评论》,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1990年。
1991年 71岁
获得国务院高等教育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基金1万元。
1月8日于香港沙田写诗《片刻》,以及《雨后的马鞍山》等。
9-10月,应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系的邀请,郑敏到瑞典、挪威、丹麦
等国进行短期的讲学和访问。《门》、《渴望:一只雄狮》、《祷词》、《两座雕塑》、《木乃伊》、《根》等诗被译为瑞典语。郑敏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等学者进行了密切交流,她有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区别与不同特质的演讲和讨论得到了欧洲学者的热烈回应与赞赏。
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熊猫丛书法语版《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Femmes
Poètes dans la Chine d’aujourd’hui),收录郑敏诗歌3首。
发表的作品有:
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诗集《心象》,收录“心象”84首;“短诗”(1980-1998)47首;选录《寻觅集》20首和其他24首;选录《诗集1943-1947》19首,计194首。
7月,突破出版社(香港)出版诗集《早晨,我在雨中采花》,收录《诗集1943-1947》14首;《寻觅集》2首;《心象》14首,其他43首,计73首。其中《冬眠的树》、《魔术师掌上的鸽子》后发表于《诗神》1995年第1期;《组诗十九首》后发表于《人民文学》1994年第1期,题目改为《诗人与死》。也斯在这本诗集的序《沉重的抒情诗——谈郑敏诗的艺术》中指出:“郑敏这种现代抒情诗的一个特色是它的绘画性,这不仅是指她有以绘画为题材的作品,也指她视觉性强、绘画性丰富的特色,也指她擅以具体形象去体会心情和哲理的表现。”“如果说画代表纯粹的视觉,音乐是叙事和言语的动作,郑敏的抒情诗实在是两者的结合。”
《两种文学史观:玄学的和解构的》发表在《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3期。
《自由与深渊:德里达的两难》发表在《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4期。
《诗和生命》发表在《香港文学》1991第6期。
《评论之评论——谈朱大可的“迷津”》发表在《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17期。
1992年 72岁
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中心出版的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第10版。
入选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有限公司的国际妇女名人录(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Women)第1版。
2月,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蓝棣之主编《九叶派诗选》,收录了郑敏9首诗。
5月,香港商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香港大学张曼仪主编《现代英美诗一百首》,其中收录郑敏翻译的Hilda Doolittle诗3首,Robert Lowell诗2首,Sylvia Plath诗3首。
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Julia C. Lin主编《红色平原上的女性——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品集》(Women of the Red Plai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Poetry,熊猫丛书),收录Bonnie S. McDougall郑敏英译诗《希望与失望》等3首。
《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发表4篇评论郑敏的重要文章:孙玉石《郑敏:攀登不息的诗人》、蓝棣之《郑敏——从现代到后现代》、切•迈耶《出路——读郑敏在新时期诗创作的笔记》、吴俊《诗神,青春伴你同行——郑敏诗歌读后》,它们指出了郑敏在新时期创作的丰硕成果。
发表的作品有:
《诗人、读者、美和真理》(署名晓鸣)发表在《秋水》1992年春季号。
《汉字与解构阅读》发表在《文艺争鸣》1992年第2期。
《20世纪祖国大陆文学评论与西方解构思维的撞击》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
《闷葫芦之旅》发表在《作家》1992年第4期。
《当世纪烧尽它自己》(5首)发表在《天涯》1992年第7期。
1993年 73岁
5月,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日本汉学家、诗人秋吉久纪夫。
7月,中国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徐慎贵主编的汉英对照《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收录郑敏诗3首。
发表的作品有:
《诗歌与科学:20世纪末重读雪莱<诗辩>的震动与困惑》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又听到布谷声——谈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发表在《世界文学》1993年第1期。
《我的爱丽丝》发表在《联合文学》(台湾)1993年第17期。
《诗与后现代》发表在《文艺争鸣》1993年第3期。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发表在《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郑敏的这篇论文批评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传统割裂了中国现代诗歌与母体传统的联系,导致新诗总体上成绩不够理想,此论点在当代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把郑敏归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激进主义”、“大陆新保守主义”)。如:范钦林的《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与郑敏先生商榷》(《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和许明的《文化激进主义历史维度——从郑敏、范钦林的争论说开去》(《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等。
《从对抗到多元——谈弗•杰姆逊学术思想的新变化》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闷葫芦之旅》发表在《作家》1993年第4期。
《不可竭尽的魅力》和里尔克的译文《圣母哀悼基督》发表在《诗季》1993年秋之卷,《不可竭尽的魅力》再次发表在《人民文学》1998年第7期。
《心中的声音》(1991年3月5日)发表在《诗刊》1993年第9月号。
1994年 74岁
再次参加荷兰举行的“国际诗歌节”。回国途中写诗《谁征服谁?飞鱼与云团的对话》(1995年改定)。
写诗《秋之恋》。
8月8日,日本汉学家、诗人秋吉久纪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福春的陪同下,到郑敏家拜访,并写下非常详细的访谈录。
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出版王圣思选编的《九叶之树长青——“九叶诗人”作品选》,收录郑敏诗作24篇。
11-12月,写诗《生命之赐》(组诗13首及序)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94年冬季刊发表由Hu Shiguang英译郑敏诗《金黄的稻束》、《门》、《抗议》、《破壳》、《渴望:一只雄狮》、《章鱼》6首,并附有Wang chiying英译其自传《闷葫芦之旅》。
发表的作品有:
《诗人与死》发表在《人民文学》1994年第1期。
《致牛汉》、《我们的新诗遇到了什么问题?——今天新诗创作和评论的需要》发表在《诗探索》1994年第1期。
翻译并介绍W.W.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 《反风气论》,发表在《诗探索》1994年第2期。
《关于<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商榷》发表在《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一个老问题的新状况》发表在《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飘来的云块》(散文)发表在《中华散文》1994年第5期。
《语言符号的滑动与民族无意识》发表在《文艺争鸣》1994年第6期。
《漫谈中华文化传统的革新与继承》发表在《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
1995年 75岁
1月,写诗《如果咒骂没有带来沉思》、《无题》。
1月21日,写诗《假如……然而……》。
6月17日,接受刘福春、林莽、沈奇、臧棣、林祁、王家新、李华等诸位诗人作家的采访,访谈录《读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徐丽松整理)发表在《诗探索》1996年第3期,并收入《思维•文化•诗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夏秋第四次赴美,探望在东部工作的儿子童朗一家。9月14日,在巴尔的摩友人H先生家里小住一周,写诗《1995.9.16朗33岁诞辰赠诗》、《秋天时的别离》、《孙闻森在美半岁,寄书》、《增友》、《候鹿》。
9月27日,在波士顿写诗《秋天的街景》。
10月20日,告别童朗一家,《生命的距离》写于自美回国的飞机上,11月
30日晨定稿。
秋,写诗《给失去哭泣权力的孩子们》。
发表的作品有:
《魔术师掌上的鸽子》等6首诗发表在《诗神》1995年第1期。
《谁征服谁?飞鱼与云团的对话》、《秋之恋》、《无题》、《开花》、《假如……然而……》、《天鹅》发表在《诗神》1995年第6期。
《诗歌与文化——诗歌•文化•语言(上)》发表在《诗探索》1995年第1期。
《诗歌与文化——诗歌•文化•语言(下)》发表在《诗探索》1995年第2期。
《女性诗歌研讨会后想到的问题》发表在《诗探索》1995年第3期。
《何谓“大陆新保守主义” 》发表在《文艺争鸣》1995年第5期。
《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发表在《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文化•政治•语言三者关系之我见》发表在《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6期。
《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课”》发表在《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12月。
1996年 76岁
6月,送别女儿童蔚赴荷兰鹿特丹参加“国际诗歌节”,写诗《一个雨急云飞的下午——给蔚》。
发表的作品有:
《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秋夜临别赠朗)、《后悔》、《没有尽头的路》、《一个雨急云飞的下午——给蔚》、《生命的距离》 、《给失去哭泣权力的孩子们》、《不是<哀悼耶稣>》(PIETA)等7首诗发表在《人民文学》1996年第5期。
《诗与形组诗》(试验的诗9首)发表在 《人民文学》1996年第11期。
《秋天与神户大地震》、《这感觉》、《背向窗外的秋色》、《嘱咐》、《十月的槐树林》、《不知什么时候》、《白果树》等7首诗发表在《鸭绿江》1996年第11期。
《20世纪围绕语言之争:结构与解构》发表在《诗探索》1996年第1期。
《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发表在《诗探索》1996年第2期。
《诗人必须自救》发表在《诗刊》1996年第2期。
《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发表在《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一场关系到21世纪中华文化发展的讨论:如何评价汉语及汉字的价值》发表在《诗探索》1996年第4期。
《学术讨论与政治文化情结》发表在《上海文艺》1996年第5期。
1997年 77岁
再度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基金1万元。
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杜运燮、张同道编选《西南联大现代诗钞》,收录郑敏诗歌。张同道的《郑敏诗论》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此文对郑敏40-80年代的诗歌创作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指出音乐的、绘画的两者呈现方式是郑敏诗歌的写作特色。
英国汉学家杜博妮、甘罗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7)中认为:“像她之前的郭沫若和之后的杨炼一样,郑敏是极少数试图探究中国文化的全方位图景的诗人之一,虽然她的图景更为克制。”
发表的作品有:
《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发表在《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1998年 78岁
4月下旬,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作协、《诗探索》编辑部共同召开了“后新诗潮研讨会”。郑敏在会上提出了许多看法,并向中青年诗人和批评家提出对话邀请。
5月初,诗人林莽到郑敏家进行采访,《郑敏先生访谈录》,发表在《诗神》1998年第10、11期。后收入河南教育出版社(郑州)《思维•文化•诗学》(2004)。
荒林的《郑敏诗歌——女性现代文本》发表在《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认为:“郑敏诗歌文本‘块体’状貌所呈现的,既是郑敏个人,更是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自我’生成、蜕变经验的话语形式。”
5月17日,写诗《人们•历史•诗人之间》。
写诗《留给孩子们的诗:天真之歌》(组诗6首),其中包括为孙儿童闻森(3岁)、孙女童闻斐(1998年1月20日生于美国波士顿),外孙豆豆(3岁)写下的组诗。
发表的作品有:
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出版诗学集《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
化•评论》。
《“诗的话语在创伤中” 》、《永远的谜》、《一幅后现代画前的祈祷》、《我不知道》、《孤寂的城堡》、《追逐阳光》 、《春之祭》、《叶落花落在深夜》、 《君子兰,火之球》、《黑马(唐三彩)》、《留下》、《树与我》、《生命之赐》(组诗13首及序)、《告别(当一位敬爱的诗人离开尘世时)》等14首诗发表在《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
《被遗忘的昨天(一首古文化哀歌)》、《世纪的等待》二首诗发表在《诗神》1998年第3期。
《如果咒骂没有带来沉思》发表在《诗刊》1998年第3期。
《试论汉诗的某些传统艺术特点——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发表在《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发表在《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永远的损伤》、《捕鲸》、《跑者》、《五台山的佛像》、《我的君子兰》、《时间没有现在》、《一天的阴晴》、《夏日蝉声与禅语》(原名《蝉声禅语》)、《致诗神》发表在《十月》1998年第5期。
1999年 79岁
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诗学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3月10日,日本土美术社出版汉学家秋吉久纪夫编译的日译本《郑敏诗集》,收录郑敏诗108首,并附有其访谈录与郑敏编年。这是第一部被译为外语的比较全面的郑敏诗歌专集。
7月,台北诗艺出版社出版王禄松、文晓村主编《两岸女性诗歌三十家》, 收录郑敏诗7首。王禄松评价:“郑敏,一位经纶饱学,好古而多能,而且是卓然有成的女性。”“她的诗,具有学术性的条理感兴,铺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是文采斐然。”
7月9日,写诗《世纪的晚餐》。
9月—11月,自1955年回国后第五次赴美,在纽约州的依萨卡城(Ithaca)小住3个多月,探望在康奈尔大学教书的儿子童朗及其家人。
8月有感,写诗《距离与别离套曲》(组诗8首)和《伊萨卡日记》(组诗8首)。
《语言观念必须更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获“《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优秀论文奖”。
张桃洲《试论郑敏诗思与诗学言路的共通性》(《诗探索》1999年第1期)和《郑敏与中国新诗理论的重构》(《东方丛刊》1999年第3期)较全面地关注了郑敏诗学理论的建构。
发表的作品有:
《诗的交响》(组诗19首)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第1期。
《世纪的晚餐》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
《“传统与现代笔谈”中的“重建传统意识与新诗走向成熟”》(多人讨论)发表在《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诗歌审美经验》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第1期。
《胡“涂”篇》发表在《诗探索》1999年第2期。
《对21世纪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发表在《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2000年 80岁
12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郑敏诗集1979-1999》。其中收录《心象集》151首;《寻觅集》30首;《早晨,我在雨里采花》24首;未收入这几本诗集、写于1991—2000年的诗121首,共计326首。
汉乐逸的英文专著《中国十四行诗:一种形式的意味》(The Chinese sonnet, meaning of a Form),第六章分析并高度评价了郑敏的十四行诗《诗人与死》,认为这体现了冯至式的十四行诗这一形式在汉语中的成功应用的影响。
发表的作品有:
《人们•历史•诗人之间》、《留给孩子们的诗:天真之歌》(组诗6首)、《儿童群的塑像》、《夏》四首诗发表在《郑敏诗集:1979-199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世纪的脚步》、《入秋》发表在《诗刊》2000年第1月号。
《伊萨卡日记》(组诗8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0年第2期。
《距离与别离套曲》(组诗6首)发表在《诗潮》2000年第3-4月号。
《解构主义在今天》发表在《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001年 81岁
2000年4月25日,接受首都师范大学新诗研究者吴思敬教授的访谈,访谈录《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与吴思敬先生谈诗》发表在《粤海风》2001年第1期。此文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各种争鸣。2003年9月27日,《羊城晚报》展开了《中国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的集中讨论,有野曼、周良沛、王性初、向明、李瑛、杨匡汉、张同吾、李小雨、臧棣等学者参加。郑敏发表《“新诗传统”是无效的》,以作回应。
发表的作品有:
《给沉默者之歌》(组诗6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1年第1期。
《思与无》(组诗9首)发表在《诗潮》2001年第3-4月号。
《我的几点意见》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企图冲击中国新诗的几股思潮》发表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我对新诗的几点意见》发表在《北京日报》2001年1月7日,以及《诗潮》2001年第11-12期。
2002年 82岁
10月6日,写诗《最后的诞生》、《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美神之颂》、《爱神之颂》、《历史与我:如梦如幻》。
10月27日,接受张大为的采访,其《郑敏访谈录》发表在《诗刊》2003年1月号上半月刊,并收入《思维•文化•诗学》,河南教育出版社(郑州)2004年8月。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王耀东主编《中国新诗选》(中英对照),收录海岸英译郑敏诗《祈词》。
自1956年回国后,郑敏和童诗白一直居住在清华大学的宿舍。最早居住在清华新林园;后在清华西门17公寓的一楼居住多年;2002年搬到清华园荷清苑小区7-1-201居住至今。
发表的作品有:
《关于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发表在《诗探索》,2002年第1期。
《距离》(组诗7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2年第2期。
《生活的画面》(组诗7首)、《这永远的弧线 》、《又一次》(《最后的和旋》第1首)、《发电子邮件》、《圣诞之夜》等5首诗发表在《诗潮》2002年第3-4月号。
《九叶出版二十周年讲话》发表在《诗歌月刊》2002年第3期。
《诗与悟性》发表在《诗刊》2002年第3期下半月刊。
《诗与朦胧》发表在《诗潮》2002年第3-4期。
《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
《天堂与地狱同在》、《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发表在《诗歌月刊》2002年3月号。
《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发表在《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教育与跨学科思维》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6期。
《创作与艺术转换——关于我的创作历程》发表在《诗刊》2002年第7
期。
《我看中国新诗》发表在《飞天》2002年第8期。
《我诗情的源流始于西南联大》发表在《辽宁日报》2002年12月13日第3版。
2003年 83岁
4月27日,接受李青松的访谈,《探求新诗内在的语言规律——与李青松先生谈诗》,收入《思维•文化•诗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6-11月,接受殷名的谈话通信和电话采访:《文化的问题——走进郑敏先生》,《思维•文化•诗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谭桂林的《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发表在《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提到“在近百年来中国诗坛上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既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卓越又在诗学批评上富有建树者,世不多见,而郑敏乃是其中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敏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同中国新诗批评结合起来,她所写的一系列论文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诗学的语言论转型倾向。”
发表的作品有:
《最后的诞生》、《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美神之颂》、《爱神之颂》、《历史与我:如梦如幻》等5首诗发表在《诗刊》,2003年第1月号。
《神交》(组诗6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3年第1期。
《诗人到死诗方尽》发表在《诗刊》,2003年第1期。
《全球化时代的诗人》发表在《诗潮》,2003年第1-2期。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应否关注世界文化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发表在《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迪菲昂斯”(Differance)——解构理论冰山之一角》发表在《国际理论空间》,2003年第4期。
《当我看到》、《漂泊的云片》、《四月二十九日的冥思》、《复活》、《告别三峡》等5首诗发表在《诗潮》2003年第5-6月号。
《黑夜,哀巴比伦》发表在《诗网络》(香港)2003年第6期
《诗与历史》发表在《香港文学》,2003年第8期。
2004年 84岁
获得“2004年度诗人奖”。
5月15日,“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化学院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诗歌学会、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新界诗》杂志社向诗坛“世纪之树”郑敏敬献花篮。牛汉、屠岸、谢冕、刘象愚、张同吾、吴思敬、蓝棣之、朱先树、刘士杰、林莽、赵敏俐、王光明、唐晓渡、程光炜、王家新、西川、王坷、灵石、章燕、童蔚、张玉玲等诗人和学者高度评价和总结了郑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而不懈的跋涉中,在诗歌和诗学领域给汉语新诗带来的启示性意义和宝贵价值。
6月28日—7月2日,写诗《无题——致理想》。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办,《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开展了“关于诗歌传统”的讨论,发表有郑敏《关于诗歌传统》、吴思敬《新诗已形成自身传统》、张立群《从一场对话开始——关于“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的解析》、张大为《新诗“传统”的话语谱系与当代争论》。由此继续引发有关新诗有无传统、重新认识中国新诗百年史、反思五四白话文学的大讨论。如野曼的《新诗果真“没有传统”吗?——与郑敏先生商榷》(《文艺报》2003年8月26日)、陈太胜《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与郑敏先生商榷》(《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邓程,《新诗与传统和语言的复杂关系——兼对郑敏先生的回应》(《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朱滨丹《新诗的传统——从郑敏先生的两篇文章谈起》(《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等。
发表的作品有:
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郑州)出版诗学论文集《思维•文化•诗学》。
《记忆的云片》(组诗7首)、发表在《诗刊》2004年第1月号上半月。
《关于汉语新诗与其诗学传统十问》发表在《山花》2004年第1期。
《关于新诗传统的对话》发表在《诗潮》2004年第1期。
《关于诗歌传统》发表在《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发表在《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看云及其他》(组诗3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4年第5期。
《丧钟为谁敲响》发表在《香港文学》2004年第6期。
《面对全球化:给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以当代的解读》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
《诗,哲理和我》发表在《香港文学》2004年第7期。
《最后的和弦》(组诗6首)发表在《诗潮》2004年第7-8月号。
《无题——致理想》发表在《诗刊》2004年第9月号下半月。
《诗与诗的形式美》发表在《诗刊》2004年11月号上半月。
2005年 85岁
7月24日,童诗白去世,享年85岁。
9月,屠岸主编中英对照《郑敏短诗选》(Selected Poems of Zheng Min), 作为“夕照诗丛系列”之一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英译者为Lloyd Haft(汉乐逸)和 Michael 、Suo Fung,收录汉乐逸英译《诗人与死》,其余为Michael & Suo Fung的英译诗10首。
发表的作品有:
《在黑夜与黎明之间》(组诗4首)发表在《诗潮》2005年3-4月号。
《最后的里程》、《历史:真正的诗人》、《并不太迟》、《斗室诗.床》、《普罗米修斯的遗嘱》等5首诗发表在《诗刊》2005年第3月号上半月。
《心灵的低语》(组诗5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5年第4期。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复兴》发表在《粤海风》2005年第4期。
2006年 86岁
郑敏获得中央电视台新年诗歌会授予的“年度诗人奖”,被誉为“中国女性现代性汉诗之母”。
4月9-9日,参加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选读论文“再读穆旦”。
6月30日,《诗网络》(香港)2006年第27期发表陈云《郑敏研究综述》,认为:“郑敏是无愧于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诗人的称号的。她继承了冯至开创的‘抒情——象征主义’的传统,成了照顾新诗传统中非常珍贵的一脉”。
10月5日,接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的韩国留学生黄智裕的采访,采访录《回忆•诗歌•现代性——郑敏访谈录》见其博士论文《现代性探索中的郑敏诗歌与理论——二十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
汉乐逸的学生、比利时学者伊歌(Lege Vanwalle)把郑敏的部分诗翻译为丹麦语,扩大了郑敏在欧洲诗歌界的影响。其论文《形式•意象•主题——郑敏与里尔克的诗学亲缘》(赵璕译)发表在《诗探索》2006年第1期。她认为:“在(40年代)这样的气氛中,郑敏所写的有专门技术的作品则展示了她对西方——尤其是德国文学与哲学——和中国成分的综合。这引导她在一种其他中国诗人从未涉及过的、宽阔的世界背景中进行其哲理抒情诗的创作。”
发表的作品有:
《春天的沉思》(组诗5首)发表在《诗刊》2006年第1月号上半月。
《生命,多么神奇》(组诗5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6年第1期。
《我与诗》发表在《诗刊》2006年1月号下半月。
《新世纪回顾结构与解构思维的发展》发表在《粤海风》2006年第2期。
《20世纪40年代的一代诗人与中国新诗——为穆旦诗歌纪念会而写》发表在《诗潮》2006年第3-4月号。
《再读穆旦》发表在《诗探索》2006年第3期。
2007年 87岁
10月19-20日,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发表论文“新诗面对的问题”。
发表的作品有:
《人生二题》(组诗2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7年第3期。
2008年 88岁
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将郑敏评为年度推荐诗人,其评语写到:“一位用诗歌超越了自身历史局限的诗人。半个世纪以来,郑敏用她深挚沉痛的家国忧思,庄严瑰玮的生命激情和雕塑般的语言形式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历程......近20年来,郑敏还以自己深厚的哲学、美学功底,执著于语言学、文化学意义上的诗歌阐释,为当代中国诗学理论添薪加火。她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与美、语言与生命等重大命题上的顽强探索,特别是她在众口铄金时捍卫事实真相的道德勇气,发人所未发,表现出了一个学者诗人的承担与灼见。”
发表的作品有:
《近作两章》(组诗2首:《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短诗一束》)发表在《人民文学》2008年第2期。
《中国新诗与汉语》发表在《诗探索》,2008年第1期。
2009年 89岁
发表的作品有:
《最后的诞生》(外一首,《4月29日冥思》)发表在《诗潮》2009年第1期。
《新诗面对的问题》发表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设想》(组诗3首)发表在《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
2010年 90岁
五十年来,郑敏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培养了张沛(1992年毕业)、章燕(1994年)、俞洁莉(1995年)、孙爱华(1996年)、白艳霞(1996年)、萧莎(2000年)、李永毅(1996年)共7名博士生,其博士学位论文皆与解构主义理论有关。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家协会等机构和朋友祝贺郑敏九十诞辰,送来花篮。
2011年 91岁
1月,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吴思敬、宋晓冬编《郑敏诗歌研究论集》,这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郑敏研究论文集,得到郑敏本人的首肯,认为它作为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见证了自己一生走过的文学道路。
10月,汉乐逸夫妇亲自到郑敏家拜访,交流中国新诗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这是汉乐逸自1979年后第二次在北京见到郑敏,他是最早向欧美文学界介绍卞之琳、郑敏等中国现代诗人的汉学家。
11月,在美国布朗大学谭崇义(Chung-I-Tan)、胡其瑜(Evelyn Hu-DeHart)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燕教授的筹备下,布朗大学北京校友会为郑敏举行了隆重的庆贺活动,拍摄录像在布朗大学举办的“中国年作家论坛”(Writers' Symposium for Year of China at Brown)展示。作为布朗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多次访美的诗人与学者、以及译介美国当代诗的译者,郑敏的一生见证了中美诗歌、中美文化交流的跨世纪历程。
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6卷本《郑敏文集》,收录了郑敏从1940年到2011年发表的绝大部分诗歌、译诗、学术论文等。
发表的作品有:
《屠岸的十四行诗》发表在《诗探索》2011年第1期。
(编者附记:在编辑郑敏年表的过程中,本人得到了郑敏、其女儿童蔚、北京师范大学章燕、香港浸会大学钟玲、荷兰莱顿大学汉乐逸等支持与帮助,并参考了日本汉学家秋吉久纪夫、韩国黄智裕博士以及国内外各种相关研究资料,特表感谢。年表中的遗漏不足之处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