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爱为美而写作
主 持 人:王贺南
访谈嘉宾:穆蕾蕾
嘉宾简介:穆蕾蕾,陕西西安人,1976年2月出生。著有散文集《着火的词》,即将出版诗集《雪响》。
喜欢读书,写诗。面对诗歌时,她完全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对待,并认为这是一种必须有的勇气与承担。也因为她相信,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有无限可能,她当然也不例外。但出离诗境来看自己,她知道“诗人”这个词镶在山顶,要写诗的人用一生抵达。
博联访谈:人们常说: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你的创作源泉是什么?
穆蕾蕾:没有人能生活在生活之外,我的创作源泉当然也源于自身的生活。
但人们为什么常问这句“艺术源于生活”?因为人们不经意会把高度参与社会那部分当做生活,而很少关注心灵这重真实,过多关注甚至会被批驳为脱离生活。事实上一个人活着,如何能脱离了生活。即使她一再使自己边缘化,都会发现世界根本没有边缘,四面八方的侵袭依然会使她无处可逃。所以人所面对的,人人都在面对。
当年史铁生因是残疾人,没深入“生活”的可能性,写作也被质疑过。他把知青那点经历写完后,索性退回自身,诚实面对自己的困境,叩敲生死、信仰、爱情、婚姻等人类永远找不到定论的墙,结果创造出更优秀的精神财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深居简出,一生和外在社会几乎没来往,写出来一千八百首流传后世的诗作。他们的作品都源于各自那点小但异常真实的生活,源于他们的诚实面对深入思考,更源于他们异常敏锐极具洞察力的心灵。对于这样的心灵,无论给她的圈子多小,那颗敏感的心都可以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甚至对于迪金森而言,这样的狭小是她自己选择的,这样的小能够保护她心灵平静,使她始终与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那些灵魂厮守相处,而不用被现实的平庸毁掉;甚至,她根本不用去经历很多事,只每天人生活的那些琐事,都够使她领悟到神潜藏其中无限丰富的启示与寓意;她知道心灵生活是更为真实的生活,所以不断向内挖掘探索,而这种挖掘只会越来越丰富,绝无枯竭的可能,这是向内求索的人都知道的。
博联访谈:您还记得您写的第一首诗,发表的第一首诗吗?您能否谈谈您写作的历程,尤其是最初写作的动机?
穆蕾蕾:07年我写下自己第一首诗,记忆中是看见一棵树用花开说话,突觉万物都用各种语言在表达,自己也有了对世界说话的愿望,于是就有了平生第一次分行。诗名都忘记了,因为写得幼稚,并没留存。
第一首发表的诗是在《中国诗歌在线》,当时拿到杂志没什么感觉。我只对第一次散文变成铅字有记忆,后来对发表就没了感觉,也很少投稿。只有写,在写中感受自身潜藏的神奇,感觉自己可以超越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一天比一天好一点,这些给我极大的快乐与动力。因为写本身是多么幸福的事,能让你内心一直那么丰盈,从不感到枯竭,永远有东西等着被你写,这是心灵被疼爱的明证。
人会做什么,由她的本质决定。最初写散文时我曾梦想未去写小说,但愿望仅是愿望,那也是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反倒有个老师,最初看到我的散文时说,本质上你其实是个诗人,后来果真就走上写诗的道路,且坚信这一生都会愉快地做这一件事。——之所以没有写小说,现在分析,恰源于自身生活阅历简单有限,不洞察世事不练达人情不关注社会。可能正因为自身局限,在小说中也不懂如何虚构,所以就自然而然走上写诗的路。
开始写的少,后来一年比一年写得多,到最后就慢慢淘汰掉其它文体,只写诗。因为写诗这件事迷人到可以把你吸附进它的无底洞里,还使你不信那无底洞是深渊,而觉得是回家。写诗给了我内心极大的光明和快乐,就像是久别的游子回家路上才有的喜悦。
诗,能够相依为命。所有艺术都是用来让灵魂相依为命的。
最初写作动机是打开心灵和世界对话,但越对话越绝望,最后诗就成了我和自己的对话,成了我和神和大自然的对话,好像这样的对话方式会自然而然淘汰掉那些假的,而留下最真的,现在这样的对话几乎成了我最迷恋去做的事,这也是诗的魅力所在吧。
博联访谈:您喜欢哪几位中外诗人?谈谈你写作与生活、阅读的关系,以及你为什么而写?
穆蕾蕾:中国诗人我喜欢顾城,蓝蓝,黄灿然,王家新,多多。国外诗人我喜欢里尔克,特朗斯托罗姆,策兰,夏尔,聂鲁达,博尔赫斯。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表明一个人愿以诗意方式栖居在人世。而只要你选择了诗意活着,以诗性检阅生活与内心,就很容易写诗,触手都是诗。
阅读是精神汲取,写作是吸收后的自然分泌。我不信不阅读怎么写,因为“从文学中才能诞生文学,从诗中才能产生诗”,“一首诗只是另一首诗的延续”。在阅读中人会感觉天空中有条那条灵魂的大道——西哲有句话也证明了我这句不是幻觉:“那些在上面大路上行走着的人,是绝无可能走到下面去的”。借助那些大师给予的能量,我多少回在天空的大路上飞奔。我不少诗歌都是在阅读中被震撼地发懵,在天空大路上漫无目的徜徉时写成的。
写诗让我变得越来越敏锐,使我离神越来越近。我不能想象不读书不写诗的日子怎么过。当然,如果真没有书也可以读自然,不能写在纸上我可以写在土地上,即使雨水把它吹走,我陈旧的生命也伴随着写作得以清洁,新生。
我为爱为美而写。如果没有爱与美,没有觉醒时心灵得到的光照及鼓励,我不知为何而写,更不知怎么写,有何值得写。因为我绝大多数写作状态都是在一种被光照着,感觉极其宁静超脱的时候写的。那时的写甚至变得十分容易,在那个溢满光的通道里,我就像个容器,只是接纳那种给予,根本就不知思考。等那种状态消失,就不能写半句,而当时写成的过后也极少能修改。
博联访谈:您觉得诗歌应该大众参与,还是应该作为小众的心灵花园?诗歌需要大众阅读的广泛参与吗?
穆蕾蕾:从现在诗歌刊物多不景气,就可以知道诗歌艺术多么小众了。
欧阳江河甚至道:“现代诗诞生之初,就不是为大众而写,对现代诗的阅读不是一个消费行为,而是一个锻炼心智的过程”。
三毛曾写信给贾平凹,说她的书给普通人看,贾平凹写小说给作家看。马原曾说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写诗是给诗人读,写小说供养马原这样写小说的作家汲取营养。这就是层次高低问题,每位作者都以自己的能力高低拣选着读者,而读者也以自身理解力选择与之对等的作品。
诗歌是座大山,隐藏在云山雾霭间。山不会走向人,人所处的位置就决定自身能看到什么。山脚下就看见山脚下的风景,半山腰就体会着半山腰的柳暗花明。山就在那里,只看人去不去攀登。不是诗歌要不要大众参与,而是大众是否愿意去学习,去获得能够读懂欧阳江河博尔赫斯作品的能力。所以蓝蓝说,诗歌要有一定程度的阅读准备。而我自己也是读了不少书后,才开始读诗写诗的。
说小众花园,还是人容易把老百姓那种物质生活看成生活,而把艺术工作者的精神生活排斥在生活之外,或归为小众生活。是这样,所有艺术家的生活都是小众生活,为世界不容,和周遭关系紧张。全世界都用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乔布斯却说他想用所有发明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茶。但让苏格拉底活在当代,还是被大众诋毁贬低的对象,就像当年他被希腊人审判一样。古往今来有走在探索创造这条路上的人,成败全都一样命运,不被周围人所接纳认可。可如果没有这些行者如此淡于物质生活,难以想象谁会用生命去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
其实大众小众,谁也不要把谁割裂开,万众同属一源都是人类,只是秉承和坚持着各自不同的价值使命。或者说一个向外拓展,一个向内追溯。世界是心灵的外延,心灵是世界的内涵。大众就像河水下游,滔滔散漫一泻千里。但诗人守护和追溯的是这条河的发源地,是最初那个泉眼,甚至泉眼以下深埋地下的部分。如果没有诗人等各类艺术工作者甘于贫困不断求索,人类文明何谈源远流长。
博联访谈:打动人的词语和句子,和触击人的内心的主题,哪个更显得重要?
穆蕾蕾:诗不仅到语言为止,语言之外的部分往往是诗的神韵与主题,正所谓意在言外。但这个主题却必须由语言这个工具造成。如何运用语言是所有写作者的首要难题。海明威功成名就被采访时还说,“最难的是表达时找到那个最准确的词”。王家新也说:“诗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
主题往往是产生一首诗的因由,而好的语言深入了主题,甚至好语言会诞生出作者意想不到的主题。因为语言自身潜藏着奥秘,它比人的想象更聪明更有智慧。它们在自由的脑海中自行组合,很多时候你都能体会到,不是你写出来了它,而是它跑出来把你吓了一跳。这也是创作的快乐之一。所以诗人马拉美甚至说:“把创造让给词语,诗人写诗靠的不是思想,而是词”。
我写时并不是刻意寻找那些字词句子的。往往出现在脑海中首先是画面或音乐,是想法和想法的串联,云朵与云朵的糅合。脑海中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这时候听觉和视觉是同一个功能,它们同时指向事物本身)让我感觉神奇,我想捕捉那种神奇。但很多时候,还是用了替代品换掉那个本该出现在那个地方代表事物真相的词。似乎每当一表达就偏离了,多半时候都没有用词语击中内心所体会到的那种感觉,我总是打不中靶心的十环,好不容易有一次打中七八环,也离十环差得很远。我以为,谁有本事能把词语不断击中到事物的内核,也就是那个十环,就是大诗人了。这是条不断靠近不断求索的道路,一微米比十座大山的距离还远,我也在慢慢攀爬。
博联访谈:你怎么看待“女诗人”这一身份标志?女性诗人需不需要设立性别标示?
穆蕾蕾:完美的人往往是中性的,能够吸收兼具两性的优秀特征。诗人更如此,诗歌的探索之路上也不分男女,精神的世界更是有类无别,一个优秀诗人更是超越性别限制的。
诗歌不需要任何分类,各种标签最后都被证明为蹩脚的,只有写诗的人肉体躯壳消失后,残存的精神在字里行间若不死,就会为那人消亡的肉体重新命名,这时那人才配被带上诗人的桂冠,而其它尘世上各种设定都将自行脱落。或者说真正的荣耀只能神授,而不是人授。总之,我呼唤为永恒的价值和事物而活。
博联访谈:你怎么看待当代诗人,怎么看现在的诗歌创作?
穆蕾蕾:这个问题太大了,所有结论都会被嘲笑,因为事物在暗流涌动,而人实在有限,结论性定义性的东西还是少下。更何况,我的写也只面对自身生命处境,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只简单说点看法。
我认为古代诗是先收后放,从《诗经》发展到宋词上也是表达从难到易。但现代诗是先放后收,入门容易写好难,甚至连阅读也是。普希金雪莱拜伦读着容易,最初五四时期那些诗也是,而越靠近我们这个时代,诗作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费解。这半年看特朗斯托罗姆等人作品,觉得诗意可以精湛到那种地步,把人的感觉表达得如此深入,仿佛诗歌一下切开了人感觉的横断面,让人触摸到感觉的肌理。对比之下最初不少现代诗却未免太水,似乎文化都在历经着一条精神和表达的回溯道路。
我对当代诗有信心,觉得好诗人不少,他们也在越写越好。但在这个以经济为命脉的时代,诗人注定被遗弃得更远。于是我总想用里尔克的话鼓励自己也鼓励写诗的同路人:“我孤独但还孤独的不够,为了来到你的面前”。
诗人就是在那个“你”——也就是神的面前相遇的。即使诗人历来遭遇着近乎“黑人”的命运,诗歌也能教会人从不怨恨只是去爱。因为神灵给了写诗的人以强大内核,使之足以对抗各种苦难与伤害。(完)
访谈嘉宾:穆蕾蕾
嘉宾简介:穆蕾蕾,陕西西安人,1976年2月出生。著有散文集《着火的词》,即将出版诗集《雪响》。
喜欢读书,写诗。面对诗歌时,她完全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对待,并认为这是一种必须有的勇气与承担。也因为她相信,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有无限可能,她当然也不例外。但出离诗境来看自己,她知道“诗人”这个词镶在山顶,要写诗的人用一生抵达。
博联访谈:人们常说: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你的创作源泉是什么?
穆蕾蕾:没有人能生活在生活之外,我的创作源泉当然也源于自身的生活。
但人们为什么常问这句“艺术源于生活”?因为人们不经意会把高度参与社会那部分当做生活,而很少关注心灵这重真实,过多关注甚至会被批驳为脱离生活。事实上一个人活着,如何能脱离了生活。即使她一再使自己边缘化,都会发现世界根本没有边缘,四面八方的侵袭依然会使她无处可逃。所以人所面对的,人人都在面对。
当年史铁生因是残疾人,没深入“生活”的可能性,写作也被质疑过。他把知青那点经历写完后,索性退回自身,诚实面对自己的困境,叩敲生死、信仰、爱情、婚姻等人类永远找不到定论的墙,结果创造出更优秀的精神财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深居简出,一生和外在社会几乎没来往,写出来一千八百首流传后世的诗作。他们的作品都源于各自那点小但异常真实的生活,源于他们的诚实面对深入思考,更源于他们异常敏锐极具洞察力的心灵。对于这样的心灵,无论给她的圈子多小,那颗敏感的心都可以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甚至对于迪金森而言,这样的狭小是她自己选择的,这样的小能够保护她心灵平静,使她始终与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那些灵魂厮守相处,而不用被现实的平庸毁掉;甚至,她根本不用去经历很多事,只每天人生活的那些琐事,都够使她领悟到神潜藏其中无限丰富的启示与寓意;她知道心灵生活是更为真实的生活,所以不断向内挖掘探索,而这种挖掘只会越来越丰富,绝无枯竭的可能,这是向内求索的人都知道的。
博联访谈:您还记得您写的第一首诗,发表的第一首诗吗?您能否谈谈您写作的历程,尤其是最初写作的动机?
穆蕾蕾:07年我写下自己第一首诗,记忆中是看见一棵树用花开说话,突觉万物都用各种语言在表达,自己也有了对世界说话的愿望,于是就有了平生第一次分行。诗名都忘记了,因为写得幼稚,并没留存。
第一首发表的诗是在《中国诗歌在线》,当时拿到杂志没什么感觉。我只对第一次散文变成铅字有记忆,后来对发表就没了感觉,也很少投稿。只有写,在写中感受自身潜藏的神奇,感觉自己可以超越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一天比一天好一点,这些给我极大的快乐与动力。因为写本身是多么幸福的事,能让你内心一直那么丰盈,从不感到枯竭,永远有东西等着被你写,这是心灵被疼爱的明证。
人会做什么,由她的本质决定。最初写散文时我曾梦想未去写小说,但愿望仅是愿望,那也是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反倒有个老师,最初看到我的散文时说,本质上你其实是个诗人,后来果真就走上写诗的道路,且坚信这一生都会愉快地做这一件事。——之所以没有写小说,现在分析,恰源于自身生活阅历简单有限,不洞察世事不练达人情不关注社会。可能正因为自身局限,在小说中也不懂如何虚构,所以就自然而然走上写诗的路。
开始写的少,后来一年比一年写得多,到最后就慢慢淘汰掉其它文体,只写诗。因为写诗这件事迷人到可以把你吸附进它的无底洞里,还使你不信那无底洞是深渊,而觉得是回家。写诗给了我内心极大的光明和快乐,就像是久别的游子回家路上才有的喜悦。
诗,能够相依为命。所有艺术都是用来让灵魂相依为命的。
最初写作动机是打开心灵和世界对话,但越对话越绝望,最后诗就成了我和自己的对话,成了我和神和大自然的对话,好像这样的对话方式会自然而然淘汰掉那些假的,而留下最真的,现在这样的对话几乎成了我最迷恋去做的事,这也是诗的魅力所在吧。
博联访谈:您喜欢哪几位中外诗人?谈谈你写作与生活、阅读的关系,以及你为什么而写?
穆蕾蕾:中国诗人我喜欢顾城,蓝蓝,黄灿然,王家新,多多。国外诗人我喜欢里尔克,特朗斯托罗姆,策兰,夏尔,聂鲁达,博尔赫斯。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表明一个人愿以诗意方式栖居在人世。而只要你选择了诗意活着,以诗性检阅生活与内心,就很容易写诗,触手都是诗。
阅读是精神汲取,写作是吸收后的自然分泌。我不信不阅读怎么写,因为“从文学中才能诞生文学,从诗中才能产生诗”,“一首诗只是另一首诗的延续”。在阅读中人会感觉天空中有条那条灵魂的大道——西哲有句话也证明了我这句不是幻觉:“那些在上面大路上行走着的人,是绝无可能走到下面去的”。借助那些大师给予的能量,我多少回在天空的大路上飞奔。我不少诗歌都是在阅读中被震撼地发懵,在天空大路上漫无目的徜徉时写成的。
写诗让我变得越来越敏锐,使我离神越来越近。我不能想象不读书不写诗的日子怎么过。当然,如果真没有书也可以读自然,不能写在纸上我可以写在土地上,即使雨水把它吹走,我陈旧的生命也伴随着写作得以清洁,新生。
我为爱为美而写。如果没有爱与美,没有觉醒时心灵得到的光照及鼓励,我不知为何而写,更不知怎么写,有何值得写。因为我绝大多数写作状态都是在一种被光照着,感觉极其宁静超脱的时候写的。那时的写甚至变得十分容易,在那个溢满光的通道里,我就像个容器,只是接纳那种给予,根本就不知思考。等那种状态消失,就不能写半句,而当时写成的过后也极少能修改。
博联访谈:您觉得诗歌应该大众参与,还是应该作为小众的心灵花园?诗歌需要大众阅读的广泛参与吗?
穆蕾蕾:从现在诗歌刊物多不景气,就可以知道诗歌艺术多么小众了。
欧阳江河甚至道:“现代诗诞生之初,就不是为大众而写,对现代诗的阅读不是一个消费行为,而是一个锻炼心智的过程”。
三毛曾写信给贾平凹,说她的书给普通人看,贾平凹写小说给作家看。马原曾说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写诗是给诗人读,写小说供养马原这样写小说的作家汲取营养。这就是层次高低问题,每位作者都以自己的能力高低拣选着读者,而读者也以自身理解力选择与之对等的作品。
诗歌是座大山,隐藏在云山雾霭间。山不会走向人,人所处的位置就决定自身能看到什么。山脚下就看见山脚下的风景,半山腰就体会着半山腰的柳暗花明。山就在那里,只看人去不去攀登。不是诗歌要不要大众参与,而是大众是否愿意去学习,去获得能够读懂欧阳江河博尔赫斯作品的能力。所以蓝蓝说,诗歌要有一定程度的阅读准备。而我自己也是读了不少书后,才开始读诗写诗的。
说小众花园,还是人容易把老百姓那种物质生活看成生活,而把艺术工作者的精神生活排斥在生活之外,或归为小众生活。是这样,所有艺术家的生活都是小众生活,为世界不容,和周遭关系紧张。全世界都用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乔布斯却说他想用所有发明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茶。但让苏格拉底活在当代,还是被大众诋毁贬低的对象,就像当年他被希腊人审判一样。古往今来有走在探索创造这条路上的人,成败全都一样命运,不被周围人所接纳认可。可如果没有这些行者如此淡于物质生活,难以想象谁会用生命去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
其实大众小众,谁也不要把谁割裂开,万众同属一源都是人类,只是秉承和坚持着各自不同的价值使命。或者说一个向外拓展,一个向内追溯。世界是心灵的外延,心灵是世界的内涵。大众就像河水下游,滔滔散漫一泻千里。但诗人守护和追溯的是这条河的发源地,是最初那个泉眼,甚至泉眼以下深埋地下的部分。如果没有诗人等各类艺术工作者甘于贫困不断求索,人类文明何谈源远流长。
博联访谈:打动人的词语和句子,和触击人的内心的主题,哪个更显得重要?
穆蕾蕾:诗不仅到语言为止,语言之外的部分往往是诗的神韵与主题,正所谓意在言外。但这个主题却必须由语言这个工具造成。如何运用语言是所有写作者的首要难题。海明威功成名就被采访时还说,“最难的是表达时找到那个最准确的词”。王家新也说:“诗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
主题往往是产生一首诗的因由,而好的语言深入了主题,甚至好语言会诞生出作者意想不到的主题。因为语言自身潜藏着奥秘,它比人的想象更聪明更有智慧。它们在自由的脑海中自行组合,很多时候你都能体会到,不是你写出来了它,而是它跑出来把你吓了一跳。这也是创作的快乐之一。所以诗人马拉美甚至说:“把创造让给词语,诗人写诗靠的不是思想,而是词”。
我写时并不是刻意寻找那些字词句子的。往往出现在脑海中首先是画面或音乐,是想法和想法的串联,云朵与云朵的糅合。脑海中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这时候听觉和视觉是同一个功能,它们同时指向事物本身)让我感觉神奇,我想捕捉那种神奇。但很多时候,还是用了替代品换掉那个本该出现在那个地方代表事物真相的词。似乎每当一表达就偏离了,多半时候都没有用词语击中内心所体会到的那种感觉,我总是打不中靶心的十环,好不容易有一次打中七八环,也离十环差得很远。我以为,谁有本事能把词语不断击中到事物的内核,也就是那个十环,就是大诗人了。这是条不断靠近不断求索的道路,一微米比十座大山的距离还远,我也在慢慢攀爬。
博联访谈:你怎么看待“女诗人”这一身份标志?女性诗人需不需要设立性别标示?
穆蕾蕾:完美的人往往是中性的,能够吸收兼具两性的优秀特征。诗人更如此,诗歌的探索之路上也不分男女,精神的世界更是有类无别,一个优秀诗人更是超越性别限制的。
诗歌不需要任何分类,各种标签最后都被证明为蹩脚的,只有写诗的人肉体躯壳消失后,残存的精神在字里行间若不死,就会为那人消亡的肉体重新命名,这时那人才配被带上诗人的桂冠,而其它尘世上各种设定都将自行脱落。或者说真正的荣耀只能神授,而不是人授。总之,我呼唤为永恒的价值和事物而活。
博联访谈:你怎么看待当代诗人,怎么看现在的诗歌创作?
穆蕾蕾:这个问题太大了,所有结论都会被嘲笑,因为事物在暗流涌动,而人实在有限,结论性定义性的东西还是少下。更何况,我的写也只面对自身生命处境,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只简单说点看法。
我认为古代诗是先收后放,从《诗经》发展到宋词上也是表达从难到易。但现代诗是先放后收,入门容易写好难,甚至连阅读也是。普希金雪莱拜伦读着容易,最初五四时期那些诗也是,而越靠近我们这个时代,诗作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费解。这半年看特朗斯托罗姆等人作品,觉得诗意可以精湛到那种地步,把人的感觉表达得如此深入,仿佛诗歌一下切开了人感觉的横断面,让人触摸到感觉的肌理。对比之下最初不少现代诗却未免太水,似乎文化都在历经着一条精神和表达的回溯道路。
我对当代诗有信心,觉得好诗人不少,他们也在越写越好。但在这个以经济为命脉的时代,诗人注定被遗弃得更远。于是我总想用里尔克的话鼓励自己也鼓励写诗的同路人:“我孤独但还孤独的不够,为了来到你的面前”。
诗人就是在那个“你”——也就是神的面前相遇的。即使诗人历来遭遇着近乎“黑人”的命运,诗歌也能教会人从不怨恨只是去爱。因为神灵给了写诗的人以强大内核,使之足以对抗各种苦难与伤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