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V字仇殺隊》
《去愛吧。》 Alfred D’Souza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會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人會聆聽一樣
工作吧,像是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我想要加一句:哭泣吧,就像我們不再擁有明天一樣。
圖片:费达谢耶夫 指揮柴可夫斯基大交響樂團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AjXw0ZGc5A/ 小澤徵爾,柏林愛樂《1812》序曲現場。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砲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砲。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砲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嘩,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但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回湯,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兩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
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還動用了軍鼓、大砲、鐘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炮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不知道諸位是否同我一樣,每每聽到《1812序曲》便渾身上下熱血沸騰,有了想要革命的衝動。與樂曲相關影片《V字仇殺隊》政治性非常強,且內容彪悍,強烈推薦觀看此片。★★★★★
我們應該慶幸並沒有像祖輩、父輩那樣生活過。一如奧威爾所講,戰爭及和平,自由及奴役,無知及力量。我們想要支配人生,卻連挺直腰板生活都做不到。不問明天,不思考命運的人回是容易快樂的。在四十年後的某一天,吃過簡單的晚餐便躺在床上,等待周而復始的明天。並不能說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也許他早已看透了真相,早早地轉進被窩裡,睡一個好覺。
僅以此文獻給那些看過此片後頓覺無地自容的人們。2013.1.28 夜,於臥榻。
引子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bE大調),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灣譯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隨後,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主題的引出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一聲定音鼓滾奏,低音弦樂奏出了命運的動機,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聲部輪流傳遞。之後,鼓鈸對擊的聲音使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复,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音樂轉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題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彿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小鼓再次敲出信號動機,法國號奏出《馬賽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第二主題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旋律(bG大調)。這是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在法國號的背景下有小提琴奏出,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另一個旋律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鈴鼓奏出了清脆的響聲。這投歌曲充分錶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發展部
隨後一段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打擊樂器頻繁演奏,調性頻繁轉變。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再現部
此時,兩個主體均以bE大調呈現,以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兩個主題結束演奏後,《馬賽曲》主題相繼出現,樂聲的節奏加快和加強,隨後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尾聲
從引子的讚美歌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團添加進來的銅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馬賽曲》和拿破崙帝國國歌《出征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這首讚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但因為此段旋律來自敵方而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P.S:部分資料索引來源網絡,如有不便請告知。遺憾的是這個曲目目前不會在國內上演。Maybe,one day,we are blessed with Freedom.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會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人會聆聽一樣
工作吧,像是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我想要加一句:哭泣吧,就像我們不再擁有明天一樣。
![]() |
费达谢耶夫指揮柴可夫斯基大交響樂團 |
圖片:费达谢耶夫 指揮柴可夫斯基大交響樂團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AjXw0ZGc5A/ 小澤徵爾,柏林愛樂《1812》序曲現場。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砲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砲。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砲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嘩,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但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回湯,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兩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
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還動用了軍鼓、大砲、鐘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炮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不知道諸位是否同我一樣,每每聽到《1812序曲》便渾身上下熱血沸騰,有了想要革命的衝動。與樂曲相關影片《V字仇殺隊》政治性非常強,且內容彪悍,強烈推薦觀看此片。★★★★★
![]() |
影片《V字仇殺隊》海報 |
我們應該慶幸並沒有像祖輩、父輩那樣生活過。一如奧威爾所講,戰爭及和平,自由及奴役,無知及力量。我們想要支配人生,卻連挺直腰板生活都做不到。不問明天,不思考命運的人回是容易快樂的。在四十年後的某一天,吃過簡單的晚餐便躺在床上,等待周而復始的明天。並不能說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也許他早已看透了真相,早早地轉進被窩裡,睡一個好覺。
僅以此文獻給那些看過此片後頓覺無地自容的人們。2013.1.28 夜,於臥榻。
引子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bE大調),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灣譯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隨後,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主題的引出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一聲定音鼓滾奏,低音弦樂奏出了命運的動機,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聲部輪流傳遞。之後,鼓鈸對擊的聲音使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复,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音樂轉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題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彿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小鼓再次敲出信號動機,法國號奏出《馬賽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第二主題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旋律(bG大調)。這是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在法國號的背景下有小提琴奏出,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另一個旋律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鈴鼓奏出了清脆的響聲。這投歌曲充分錶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發展部
隨後一段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打擊樂器頻繁演奏,調性頻繁轉變。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再現部
此時,兩個主體均以bE大調呈現,以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兩個主題結束演奏後,《馬賽曲》主題相繼出現,樂聲的節奏加快和加強,隨後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尾聲
從引子的讚美歌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團添加進來的銅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馬賽曲》和拿破崙帝國國歌《出征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這首讚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但因為此段旋律來自敵方而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P.S:部分資料索引來源網絡,如有不便請告知。遺憾的是這個曲目目前不會在國內上演。Maybe,one day,we are blessed with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