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
1.《习惯的力量》
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行动者比空想家做的成功,是因为行动者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行动者具备有目的的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还是马拉松比赛,以及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仅仅梦想过这些而已。
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梅瑞德•曼恩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 otherwise, you st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每天都尝试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吧,就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练。——约翰•马克斯韦尔
自我评估,找到坏习惯——用习惯替换习惯,而不是抹去习惯——心理预演有助于习惯养成——一次只改变一个习惯,聚焦才有力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天最重要的两个时刻早上和晚上
小技巧
用笔记记下历程——寻找支持战友——贴小纸条随时提醒
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潜能。
2.《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一.空间整理术
1.确立“通过营造清爽空间,提供工作效率,规避风险“的积极目标。
2. 打败“不安和暂且”,设定优先排序,自问自答,依时间轴区分,丢弃排名靠后的物品。
3. 数据数字化——拍照或输入电脑等方式减少纸质文件。
4. 物品的位置固定,用完归位。设一个避难场所,把暂时无法安放的物品放入其中。
5.决定外框,统一规格——只要决定好外框形状,就很容易放置整齐。
把公文包达到最简,甚至不使用公文包。只带必要的东西。“不安”和“暂且”的想法都是增加负担。
二,信息整理术
1. 退一步观察。
2. 抛开自以为是,视野要开阔
3. 一旦迷惑,就试着想象具体场景,把问题具体化
4. 转换观点视角。
三.思维整理术
1. 思绪语言化
2. 询问对方观点
3. 对别人的事视如己出。
3.《少有人走的路》
1. 大多数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着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成为自由人。
2. 培养自律: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3.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放弃一时的快感之类的
抑郁是一种信号——想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的改变
中年危机——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兼容并包——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以包容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
4. 自律的原动力——爱,爱的唯一标准是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
5. 爱——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自恋——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是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
6. 夫妻不是合二为一,要保持独立,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
7.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的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8.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9. 想让对方听你的话,就要用对方理解的语言。想要对方改进,既要先自我完善。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我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能行使批评权。
4.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Tina•Seelig
1. 把问题转化成机会——列出所有现有状况,从反面思考
2. 人总是自己创造规则,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角色中,看不到无限的可能性。
3. 打破规则有一种方式:打破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4. 甲之砒霜,乙之熊掌。角色自我实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想办法别人舍弃不要的事物变成有用之物。
5.《职业发展路图》——徐小平, 重读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或者说在一个社会发展走过了转型期的社会,比如欧美日本,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也会有“企业”还是“大学”,“经商”还是“从政”,“学术”还是“应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和困惑。但是在那里人才的价值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人才利润平均率”的规律之中。去企业做,工资可能比较高,但是风险加压力,有些人就宁愿选择大学;在大学,虽然精神的自由加生活的平静是企业无法比拟的,但更有人愿意在市场的枪林弹雨,冒险追求自己对于财富的野心和抱负。
在这些发达国家,无论在政府工作,企业工作,还是学术单位工作,同等学力,同等年龄的人们的收入基本是平均的。当人不同的地方工资有高有低,但是,那里绝对没有中国这个急剧发展中的社会所独有的这种非常奇怪而不公平的“人才利润不平均率”。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见来说,是在中国政府,学术机构,国营企业,外企,私企之间系统存在的报酬体系不平等不平衡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利润平均率“——自由竞争使得市场各行各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一个行业有暴利,大家都来做,结果导致这个暴利下降,一个行业利润率低,做的人就少,于是使得这个薄利逐渐提升,因此人才利润平均率事实上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一个既定的规律。
更有甚者,发达国家的人才,在政府、企业、学校、地域之间是自由流通,相同竞争,永远不断的在争抢攀比的。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还是企业,“边远“地区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断在人才价格(工资)与价值(待遇,包括非物质因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出现,就是”人才利润平均率“的实现。
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阶层都处在急剧的变革与转型中,变革与转型,本质上就是调节其与社会各方面相关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资本利润平均率“首先还没有形成,官商垄断和权力寻租造成巨大的不公平现象,而在人才领域,人才价值衡量体系的不对称现象就更加严重。换言之,”人才利润不平均率“在中国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心态不平衡的根源。
这个现象的存在,也许是暂时的。但对于今日的奋斗者们,它的现实存在确实颠覆性的。因为他颠覆了人们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的心态平衡,是的本来就备受社会不公平之压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市场也居然如此不公。
这是一个不同体制并存,不同价值共生,不同思想共鸣的时代。体制,价值和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人才共同价值的不均等。全国各地有许多民办学校里老师上一天课的报酬,往往可能超过官办学校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许多脱离了政府或官办机构而进入企业,私营企业,外企的踏浪赶海的勇敢者,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超过传统雇主那里一年的薪水。
在这个多种经济形式,多种雇佣关系并存的中国,“人才利润不平均率“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刺激和摇晃着许多本来心安理得风平浪静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学术,政府和企业,知识分子就业的三大领域,存在着惊人的人才利润失衡:政府机构薪水最薄,待遇最差,但是权力,特权和显赫的地位,使许多人欲罢不能;学术科研机构,虽然工资总是那么低,但是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有相对的精神空间,也有业余创收兼职赚外快的可能,所以人们一边愤愤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一边又恋恋于自己的教研室;收入最高的外企,私企或是自己创建的企业,是这个时代最性感的去处,最撩人的部位,最拥挤的乐园,但是企业的风险,经营的压力,商场的“污浊“以及金钱必然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人格心理,素质组合往往又形成生硬而疼痛的挑战。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也许客观存在,但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看不到机会,看不到利润,看不到金钱,甚至看到金钱也不愿意为之奔走,奋斗,努力的朋友们。选择决定命运,而决定我们选择的,不是性格,而是价值观念。
成功=教育+经验。
谁说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我跟谁急。
未完待续
发现问题了,以后既要摘抄也要写感想。
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行动者比空想家做的成功,是因为行动者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行动者具备有目的的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还是马拉松比赛,以及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仅仅梦想过这些而已。
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梅瑞德•曼恩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 otherwise, you st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每天都尝试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吧,就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练。——约翰•马克斯韦尔
自我评估,找到坏习惯——用习惯替换习惯,而不是抹去习惯——心理预演有助于习惯养成——一次只改变一个习惯,聚焦才有力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天最重要的两个时刻早上和晚上
小技巧
用笔记记下历程——寻找支持战友——贴小纸条随时提醒
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潜能。
2.《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一.空间整理术
1.确立“通过营造清爽空间,提供工作效率,规避风险“的积极目标。
2. 打败“不安和暂且”,设定优先排序,自问自答,依时间轴区分,丢弃排名靠后的物品。
3. 数据数字化——拍照或输入电脑等方式减少纸质文件。
4. 物品的位置固定,用完归位。设一个避难场所,把暂时无法安放的物品放入其中。
5.决定外框,统一规格——只要决定好外框形状,就很容易放置整齐。
把公文包达到最简,甚至不使用公文包。只带必要的东西。“不安”和“暂且”的想法都是增加负担。
二,信息整理术
1. 退一步观察。
2. 抛开自以为是,视野要开阔
3. 一旦迷惑,就试着想象具体场景,把问题具体化
4. 转换观点视角。
三.思维整理术
1. 思绪语言化
2. 询问对方观点
3. 对别人的事视如己出。
3.《少有人走的路》
1. 大多数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着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成为自由人。
2. 培养自律: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3.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放弃一时的快感之类的
抑郁是一种信号——想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的改变
中年危机——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兼容并包——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以包容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
4. 自律的原动力——爱,爱的唯一标准是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
5. 爱——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自恋——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是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
6. 夫妻不是合二为一,要保持独立,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
7.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的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8.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9. 想让对方听你的话,就要用对方理解的语言。想要对方改进,既要先自我完善。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我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能行使批评权。
4.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Tina•Seelig
1. 把问题转化成机会——列出所有现有状况,从反面思考
2. 人总是自己创造规则,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角色中,看不到无限的可能性。
3. 打破规则有一种方式:打破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4. 甲之砒霜,乙之熊掌。角色自我实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想办法别人舍弃不要的事物变成有用之物。
5.《职业发展路图》——徐小平, 重读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或者说在一个社会发展走过了转型期的社会,比如欧美日本,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也会有“企业”还是“大学”,“经商”还是“从政”,“学术”还是“应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和困惑。但是在那里人才的价值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人才利润平均率”的规律之中。去企业做,工资可能比较高,但是风险加压力,有些人就宁愿选择大学;在大学,虽然精神的自由加生活的平静是企业无法比拟的,但更有人愿意在市场的枪林弹雨,冒险追求自己对于财富的野心和抱负。
在这些发达国家,无论在政府工作,企业工作,还是学术单位工作,同等学力,同等年龄的人们的收入基本是平均的。当人不同的地方工资有高有低,但是,那里绝对没有中国这个急剧发展中的社会所独有的这种非常奇怪而不公平的“人才利润不平均率”。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见来说,是在中国政府,学术机构,国营企业,外企,私企之间系统存在的报酬体系不平等不平衡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利润平均率“——自由竞争使得市场各行各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一个行业有暴利,大家都来做,结果导致这个暴利下降,一个行业利润率低,做的人就少,于是使得这个薄利逐渐提升,因此人才利润平均率事实上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一个既定的规律。
更有甚者,发达国家的人才,在政府、企业、学校、地域之间是自由流通,相同竞争,永远不断的在争抢攀比的。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还是企业,“边远“地区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断在人才价格(工资)与价值(待遇,包括非物质因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出现,就是”人才利润平均率“的实现。
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阶层都处在急剧的变革与转型中,变革与转型,本质上就是调节其与社会各方面相关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资本利润平均率“首先还没有形成,官商垄断和权力寻租造成巨大的不公平现象,而在人才领域,人才价值衡量体系的不对称现象就更加严重。换言之,”人才利润不平均率“在中国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心态不平衡的根源。
这个现象的存在,也许是暂时的。但对于今日的奋斗者们,它的现实存在确实颠覆性的。因为他颠覆了人们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的心态平衡,是的本来就备受社会不公平之压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市场也居然如此不公。
这是一个不同体制并存,不同价值共生,不同思想共鸣的时代。体制,价值和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人才共同价值的不均等。全国各地有许多民办学校里老师上一天课的报酬,往往可能超过官办学校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许多脱离了政府或官办机构而进入企业,私营企业,外企的踏浪赶海的勇敢者,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超过传统雇主那里一年的薪水。
在这个多种经济形式,多种雇佣关系并存的中国,“人才利润不平均率“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刺激和摇晃着许多本来心安理得风平浪静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学术,政府和企业,知识分子就业的三大领域,存在着惊人的人才利润失衡:政府机构薪水最薄,待遇最差,但是权力,特权和显赫的地位,使许多人欲罢不能;学术科研机构,虽然工资总是那么低,但是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有相对的精神空间,也有业余创收兼职赚外快的可能,所以人们一边愤愤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一边又恋恋于自己的教研室;收入最高的外企,私企或是自己创建的企业,是这个时代最性感的去处,最撩人的部位,最拥挤的乐园,但是企业的风险,经营的压力,商场的“污浊“以及金钱必然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人格心理,素质组合往往又形成生硬而疼痛的挑战。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也许客观存在,但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看不到机会,看不到利润,看不到金钱,甚至看到金钱也不愿意为之奔走,奋斗,努力的朋友们。选择决定命运,而决定我们选择的,不是性格,而是价值观念。
成功=教育+经验。
谁说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我跟谁急。
未完待续
发现问题了,以后既要摘抄也要写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