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五)
十九世纪前半期,在黑格尔之后,有一位不得不谈的丹麦哲学家——祁克果(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祁克果对黑格尔的哲学非常不满,他表示,黑格尔所关切的那种客观真理落脚于历史观,抹杀了个人对自己生命所应负的责任。祁克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是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存在主义之父。
存在主义的关键词是“存在”、“选择”、“行动”。对此,祁克果解释说,我们无法坐在书桌后苦思冥想,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而唯有我们行动——尤其是做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才和自己的存在有关联。佛教的哲学也以人的存在为起点。有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能说明祁克果的意思:有一个和尚问佛陀如何才能更清楚的回答“世界时什么”、“人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佛陀说,一个正被毒箭中伤的人是不会对“这支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它从哪方向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的,他应该是希望有人能够把箭拔出来,治好伤口。
所以说,我们在思考“上帝是否存在"这类问题,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而是因为个人与问题的关系。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回答,而答案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真理。你怎么去寻找答案?那就看你相信什么,而这就是,信仰。祁克果有段话非常精彩:“如果我能客观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信他。”还有后半句更让我赞叹不已:“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吋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这话太精妙了,就像很多耳熟能详的哲语,你深入了解,才能会意讲话人的用心良苦。
信仰啊,真是太重要太美的东西。许多人曾经试图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它。但是,当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时,你就失去了你的信仰。中世纪有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credo quia absurdum)”。
看到这里,我对存在主义是越发有兴趣了。除了因为之前对萨特波伏娃的一些粗浅了解,还因为我一直以来的焦虑终于因此有了突破。以前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一直让我过得并不轻松,因为我在叛逆和退缩之间一直失衡,而且别人告诉我的东西,我起先是抵触,直到我把它想通觉得有道理为止。现在进一步领悟了,我追求的并不是叛逆,而是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仍是不喜人云亦云的东西,而那已然是我信仰的一部分,只需它不碍我仍是个懂得虚心的人。
祁克果谈到的“人生三阶段”更是非常具启发性(比起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祁克果更让我觉得深刻,不过若去重读理解马斯洛,也许又推翻了我此时的结论)。所谓人生三阶段即“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然而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是自己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值得一提的是,祁克果把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作为美感阶段的人,他们也可能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或悲伤,但这只是虚荣心罢了。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空虚的感受。不过,这让你有机会越入更高的阶段,然而,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则只能停在原地。这是一个两者择其一的情况,而且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祁克果在“决定的范畴(category of decision)”里进一步地说,是否要从美感阶段跃升到更高阶段,必须是个人内心的决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里,生动描述了存在的抉择如何必须发自内心的需要和绝望的感受。接着说道德阶段,道德阶段的特点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做符合道德的选择。道德阶段会是很严肃的,许多人年长了后,也会对此产生厌倦,于是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然而,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宗教阶段,祁克果的意思即信奉基督。
对祁克果的思想,我几乎是处处击节赞赏,然独对宗教阶段不知所措。为什么,最高的形式一定是宗教,抑或基督教呢?或许这是每个哲学天才的宿命,常人是不可企及的,也或许,最高的不定然是最好的,高只是高。不过话说回来,萨特似乎是一个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待我再去了解和思考。
祁克果对黑格尔的哲学非常不满,他表示,黑格尔所关切的那种客观真理落脚于历史观,抹杀了个人对自己生命所应负的责任。祁克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是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存在主义之父。
存在主义的关键词是“存在”、“选择”、“行动”。对此,祁克果解释说,我们无法坐在书桌后苦思冥想,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而唯有我们行动——尤其是做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才和自己的存在有关联。佛教的哲学也以人的存在为起点。有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能说明祁克果的意思:有一个和尚问佛陀如何才能更清楚的回答“世界时什么”、“人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佛陀说,一个正被毒箭中伤的人是不会对“这支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它从哪方向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的,他应该是希望有人能够把箭拔出来,治好伤口。
所以说,我们在思考“上帝是否存在"这类问题,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而是因为个人与问题的关系。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回答,而答案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真理。你怎么去寻找答案?那就看你相信什么,而这就是,信仰。祁克果有段话非常精彩:“如果我能客观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信他。”还有后半句更让我赞叹不已:“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吋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这话太精妙了,就像很多耳熟能详的哲语,你深入了解,才能会意讲话人的用心良苦。
信仰啊,真是太重要太美的东西。许多人曾经试图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它。但是,当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时,你就失去了你的信仰。中世纪有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credo quia absurdum)”。
看到这里,我对存在主义是越发有兴趣了。除了因为之前对萨特波伏娃的一些粗浅了解,还因为我一直以来的焦虑终于因此有了突破。以前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一直让我过得并不轻松,因为我在叛逆和退缩之间一直失衡,而且别人告诉我的东西,我起先是抵触,直到我把它想通觉得有道理为止。现在进一步领悟了,我追求的并不是叛逆,而是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仍是不喜人云亦云的东西,而那已然是我信仰的一部分,只需它不碍我仍是个懂得虚心的人。
祁克果谈到的“人生三阶段”更是非常具启发性(比起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祁克果更让我觉得深刻,不过若去重读理解马斯洛,也许又推翻了我此时的结论)。所谓人生三阶段即“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然而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是自己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值得一提的是,祁克果把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作为美感阶段的人,他们也可能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或悲伤,但这只是虚荣心罢了。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空虚的感受。不过,这让你有机会越入更高的阶段,然而,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则只能停在原地。这是一个两者择其一的情况,而且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祁克果在“决定的范畴(category of decision)”里进一步地说,是否要从美感阶段跃升到更高阶段,必须是个人内心的决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里,生动描述了存在的抉择如何必须发自内心的需要和绝望的感受。接着说道德阶段,道德阶段的特点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做符合道德的选择。道德阶段会是很严肃的,许多人年长了后,也会对此产生厌倦,于是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然而,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宗教阶段,祁克果的意思即信奉基督。
对祁克果的思想,我几乎是处处击节赞赏,然独对宗教阶段不知所措。为什么,最高的形式一定是宗教,抑或基督教呢?或许这是每个哲学天才的宿命,常人是不可企及的,也或许,最高的不定然是最好的,高只是高。不过话说回来,萨特似乎是一个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待我再去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