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札记
从1954年1月1966年6月,傅雷和夫人朱馥梅分别给游学于国外并定居的儿子傅聪以及儿媳弥拉还有傅敏写下了万千的家书,其中既有亲情的安慰、告诫,又有友情的倾心相谈;所涵盖的话题有傅聪的钢琴和傅雷的翻译事业,有生活上处事为人的修养和细节,有佳画名作的艺术探讨和评论,有精神情绪的状态和调养方式等等。佩服傅雷严谨的治学态度,赞赏傅雷高尚文雅的兴致,感动于傅雷对儿子字字浸满爱的无微不至的谆谆告诫。
艺术情感方面。首先,他认为,亢奋地倾尽热情以投入艺术中表现中并不明智,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艺术家,情感和理智应保持平衡。应具有驾驭千军万马的大气,既能让观众因其艺术而情动地潸然泪下,而艺术家又能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感情。“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情感,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1954年11月23日夜)“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1956年2月29日夜)从精神情感的“保养”方面来说,“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习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1954年11月6日午)“为了艺术的修养,在heart[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克制。”(1954年11月23日夜)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情感被机械化的琐碎生活剥去真性善根,应尽量地放下世俗事,走向自然,在林木山水中陶养情感,以矫正失衡的物质和情感的关系。当下的一些旅游景点,众人一拥而入,那种空灵感在雍堵中不知所往。如若身心疲惫,应多走出城市,观赏斑斓的山叶湖景相映,吮吸沁人心脾的泥土花香,聆听风儿鸟儿的呼唤,触摸识认自然万物,在诸多感官的刺激下洗礼灵魂复归自然。之所以我们在精神上渐行渐远,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感官被纷杂的五音、五色刺激的不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太多与刺激感官的东西接触,会不知不觉失去身心平衡”,其所言其佐证了以上之说。但同时,如若全然封闭感官,也会形成各种病症,譬如人精神的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幻想成癖等。“过度的室内生活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远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1961年10月5日)“多接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1961年5月1日)
治学研究方面。“环境安静对你的精神最要紧……多把心思花在艺术的推敲与思索上去。”(1955年5月11日)过多地扎堆于喧嚣的人群中,在被气氛左右拖拽中,自我反思的时机相对被削减,没有反思,人容易在歧路中越行越远。起初只是在腠理,最终一些错误的言行逐渐被放大后,俨然病弱膏肓,不可救药。艺术的成长需要化解诸多问题,否则很难提升艺术的功成。在解决过程中,并非大而帽之以高声调的抽象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诸多情况中,细致地如剥丝般地比对、总结和修正中点滴改正,如此方有成效。譬如平时多练习的维也纳华尔兹,老师形神兼备的示范,让我望洋兴叹。尤其,向左转中身体和舞步存在旋转不过的问题,在无数次的尝试性重复和比较中不懈地揣摩,终于找到症结所在。“所谓理性认识时‘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我再加一句: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究,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抽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即事物发展的规律。’”(1955年12月21日晨)
“反对分散使用精力,坚决贯彻重点学习的方针……首先要集中几个作家。作家的选择事先可郑重考虑;决定以后切勿随便更改,切勿看见新的东西而手痒心痒——至多只宜作辅助性质的附带研究,而不能喧宾夺主……选择作家就是重点学习的第一步骤;第二步骤是在选定的作家中再挑出几个最有特色的乐曲……这样,你以后对于每一类的曲子,可以举一反三,自动的找出路子来了。”(1955年12月21日晨)如今,我修学中确无一个清晰的集中方向。新闻是我的择业方向,但不能因跨行业而失去我的专业,所学专业给我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是背景。因此,应结合一个问题或主题来设定读书书目,之后再做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思考,在释疑中,一个问题又被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为解决其题,又增加涉及这诸多小问题的读书书目,如此,一个扎实的知识结构网被建立起来,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稳稳的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中。
从某方面来说,人的思维是在与人与己的言谈或文字的畅然表达中,被激发延展出来的。拥有原始的钻石并能使其价值最大化,唯用利器对其切割打雕,方成为艺术品,才可被人收藏珍视。正如戏剧一样,只有矛盾冲突的碰撞才能出现高潮,才能出现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1955年3月27日)
书信中有较多的艺术方面的探讨分析。如:“近代有名的悲剧演员可分为两派:一派是浑身投入,忘其所以,观众好像看到真正的剧中人在面前歌哭;情绪的激动,呼吸的起伏,竟会把人在火热的浪潮中卷走。一派刻划人物惟妙惟肖,也有大起大落的激情,同时又处处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节度,从来不流于‘狂易’之境。心理学家说这等演员似乎有双重人格:既是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演员使他与剧中人物合一,观众使他一切演技不会过火(即能入能出的那句老话)。因为他随时随地站在圈子以外冷眼观察自己,故即使到了猛烈的高潮峰顶仍然能控制自己。以艺术而论,我想第二种演员当时更高级。观众除了与剧中人发生共鸣,亲身经受强烈的情感以外,还感到理性节制的伟大,人不被自己情欲完全支配的伟大……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1961年8月1日)又如:“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想之外。绘画、雕塑、戏剧等等,都有此潜在的境界。”(1965年2月20日)
艺术情感方面。首先,他认为,亢奋地倾尽热情以投入艺术中表现中并不明智,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艺术家,情感和理智应保持平衡。应具有驾驭千军万马的大气,既能让观众因其艺术而情动地潸然泪下,而艺术家又能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感情。“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情感,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1954年11月23日夜)“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1956年2月29日夜)从精神情感的“保养”方面来说,“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习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1954年11月6日午)“为了艺术的修养,在heart[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克制。”(1954年11月23日夜)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情感被机械化的琐碎生活剥去真性善根,应尽量地放下世俗事,走向自然,在林木山水中陶养情感,以矫正失衡的物质和情感的关系。当下的一些旅游景点,众人一拥而入,那种空灵感在雍堵中不知所往。如若身心疲惫,应多走出城市,观赏斑斓的山叶湖景相映,吮吸沁人心脾的泥土花香,聆听风儿鸟儿的呼唤,触摸识认自然万物,在诸多感官的刺激下洗礼灵魂复归自然。之所以我们在精神上渐行渐远,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感官被纷杂的五音、五色刺激的不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太多与刺激感官的东西接触,会不知不觉失去身心平衡”,其所言其佐证了以上之说。但同时,如若全然封闭感官,也会形成各种病症,譬如人精神的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幻想成癖等。“过度的室内生活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远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1961年10月5日)“多接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1961年5月1日)
治学研究方面。“环境安静对你的精神最要紧……多把心思花在艺术的推敲与思索上去。”(1955年5月11日)过多地扎堆于喧嚣的人群中,在被气氛左右拖拽中,自我反思的时机相对被削减,没有反思,人容易在歧路中越行越远。起初只是在腠理,最终一些错误的言行逐渐被放大后,俨然病弱膏肓,不可救药。艺术的成长需要化解诸多问题,否则很难提升艺术的功成。在解决过程中,并非大而帽之以高声调的抽象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诸多情况中,细致地如剥丝般地比对、总结和修正中点滴改正,如此方有成效。譬如平时多练习的维也纳华尔兹,老师形神兼备的示范,让我望洋兴叹。尤其,向左转中身体和舞步存在旋转不过的问题,在无数次的尝试性重复和比较中不懈地揣摩,终于找到症结所在。“所谓理性认识时‘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我再加一句: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究,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抽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即事物发展的规律。’”(1955年12月21日晨)
“反对分散使用精力,坚决贯彻重点学习的方针……首先要集中几个作家。作家的选择事先可郑重考虑;决定以后切勿随便更改,切勿看见新的东西而手痒心痒——至多只宜作辅助性质的附带研究,而不能喧宾夺主……选择作家就是重点学习的第一步骤;第二步骤是在选定的作家中再挑出几个最有特色的乐曲……这样,你以后对于每一类的曲子,可以举一反三,自动的找出路子来了。”(1955年12月21日晨)如今,我修学中确无一个清晰的集中方向。新闻是我的择业方向,但不能因跨行业而失去我的专业,所学专业给我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是背景。因此,应结合一个问题或主题来设定读书书目,之后再做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思考,在释疑中,一个问题又被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为解决其题,又增加涉及这诸多小问题的读书书目,如此,一个扎实的知识结构网被建立起来,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稳稳的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中。
从某方面来说,人的思维是在与人与己的言谈或文字的畅然表达中,被激发延展出来的。拥有原始的钻石并能使其价值最大化,唯用利器对其切割打雕,方成为艺术品,才可被人收藏珍视。正如戏剧一样,只有矛盾冲突的碰撞才能出现高潮,才能出现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1955年3月27日)
书信中有较多的艺术方面的探讨分析。如:“近代有名的悲剧演员可分为两派:一派是浑身投入,忘其所以,观众好像看到真正的剧中人在面前歌哭;情绪的激动,呼吸的起伏,竟会把人在火热的浪潮中卷走。一派刻划人物惟妙惟肖,也有大起大落的激情,同时又处处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节度,从来不流于‘狂易’之境。心理学家说这等演员似乎有双重人格:既是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演员使他与剧中人物合一,观众使他一切演技不会过火(即能入能出的那句老话)。因为他随时随地站在圈子以外冷眼观察自己,故即使到了猛烈的高潮峰顶仍然能控制自己。以艺术而论,我想第二种演员当时更高级。观众除了与剧中人发生共鸣,亲身经受强烈的情感以外,还感到理性节制的伟大,人不被自己情欲完全支配的伟大……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1961年8月1日)又如:“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想之外。绘画、雕塑、戏剧等等,都有此潜在的境界。”(1965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