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小记
去年8月份,有幸到访了藏区。在许多不同语言中,高原都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王蒙先生有一篇小说就题为《高原的风》,我想说的是这次旅行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但我却无力表达,诗歌有时也能做一点工作,比如我国古代最鬼才的诗人李贺,他有一首叫《梦天》的诗,其中有两句叫做:“遥看神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我看来我对藏区的敬畏也可借此表达吧。某种意义上讲西藏是世界想象力的一大源泉,马丽华写出了《我的太阳》,名动一时,马原写出了《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名篇,我认同他们的才华,但他们也遇到了困难,马丽华后来不写诗转为写纪实作品,马原小说的贡献并不在于表现了西藏,而是借助西藏的背景完成了某种小说观念的革新,也就是说马原小说的主旨不在西藏,这就是马原出色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狡猾的地方。这样想来,地域对人文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产生于白洋淀,那这也不是偶然的。把因政治惩罚而被下放到“西伯利亚”的经历视为“在野”还是“流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深刻区别。而这划分区别的手段也使我想起贝拉吉奥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就形式主义吧,文野之别,与其说在于吃什么,不如说是在于怎么吃亦即吃的形式上。不是嘛?为了强化价值标准,适当的形式恐怕是不可少的吧。
如要说道西藏的宗教,这无疑是双向沉重,宗教的职能之一在于它可以回答人生的意义,西方把世界对象化,在研究、解剖、显微、结构、分类、为所欲为之后,上帝告诉人们一切都会复活。中国不同,中国文化骨子里是迷信自然,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楚辞·九章·哀郢》)当我们有一日在自己的土地上“洋洋为客”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明白,我们正在完成自己的一次流放。但我总是欣赏木心先生的感觉,“但我总归是个惫懒的无神论者,一路时见皇皇大异端,于筚路蓝缕之后华车丽服了”。
如要说道西藏的宗教,这无疑是双向沉重,宗教的职能之一在于它可以回答人生的意义,西方把世界对象化,在研究、解剖、显微、结构、分类、为所欲为之后,上帝告诉人们一切都会复活。中国不同,中国文化骨子里是迷信自然,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楚辞·九章·哀郢》)当我们有一日在自己的土地上“洋洋为客”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明白,我们正在完成自己的一次流放。但我总是欣赏木心先生的感觉,“但我总归是个惫懒的无神论者,一路时见皇皇大异端,于筚路蓝缕之后华车丽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