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艺青年的人间指南
![]() |
安东老弟,书都读皱了,书评满意否 |
也容我先说一则八卦:话说老年的博尔赫斯一日正在咖啡馆里消闲,一个记者跑来采访他,请教有关人生的意义,老博回答得干脆,直接告诉他人生没有意义,记者悻悻然正要离去,忽然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响起,老博赶忙唤住他,说“只要有音乐,人生还有意义”。这则八卦虽小而单纯,却透露了一代文豪、哲人对“人生意义”这一宏大而纠葛的命题的深入思索和透辟见解。活过这一辈子,遍历风雨,人生究竟的意义何在?幸好唯美的音乐还在继续,足以振作、慰籍麻木而朽败的心灵。人生只剩音乐了。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这则八卦让我对我的人生高看了一眼,觉得也多了几分意义。
青岛的小白胖子、平日里辗转市井的“杀猪作家”安东,去年蔫人出豹子,继发布大作《打死我也不说》之后,时不旋踵,又献新著,令尚在揣摩其“不说”的说的我等,猝不及防,目不暇接,大为震骇。新著书名尤是振聋发聩,《人生只剩八卦了》,真是天雷滚滚啊!
初尚不大以为然,虽说我这人生混吃等死游手好闲,但不是还有刘2的音乐嘛,怎么就又只剩八卦了?!对于一个品行高洁情怀高雅素来不稀说八卦的读书人,这纯属侮辱我的智商和人格!幸蒙安东不弃,惠赠新著,一读之下,掩卷而思,不禁击掌赞叹,果然人生只剩八卦了!幸好还有八卦啊!
安东是电影发烧友,年纪不大,观影无数,兴趣广博,与我朝电影威权机关相同道,从无等级意识,不论A片V片,尽入刳中;且又好学,读过的影人传记乃至电影理论书籍,也应车载斗量。更难得处,还在于绝不走马观花,而是每多心得,又能博闻强记,略一梳理,随手拈来,即成煌煌一册。所以,安东出了一本有关电影的书,虽说给了我等一冷不妨,但总不算意料之外,于他则实属必然。这部书恰如副题“明星大腕那些事儿”,八的是影坛秘辛,卦的是影人往事,有糗事,有牛事,有冏事,有艳事,有情事,有衰事,有秘事,无论哪种事,都不是空穴来风道听途说,而是其来有自言必有据。我也爱电影,但和安东相比,就成一伪影迷或低段位电影发烧友。似也看过不少,但不求甚解,过后便付之阙如;对于影人,也都如雾里看花,总是隔膜。读过安东这部书,则胡金铨、徐克、周星驰、杜琪峰、侯孝贤、李安、姜文、贾樟柯、北野武、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等喜欢的名导,布拉德•皮特、罗伯特•德尼罗、哈里森•福特、张国荣、梁家辉、奥黛丽•赫本、莎朗•斯通、林青霞等喜欢的影星,便都变得有血有肉,形神兼备,形象丰富、清晰甚至亲切了许多;对《魂断蓝桥》、《罗马假日》、《西北偏北》、《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花火》、《笑傲江湖》、《滚滚红尘》、《霸王别姬》等众多热爱的佳作,也都知晓了许多背后的故事,加深了对这些作品的领悟和熟稔;甚至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得了一番春风化雨般的科普,更多了几分全面而立体的理解。
但对我来说,读安东的这部“八卦书”,最大的收获还在廓清了对“八卦”本身的认识。以前听到“八卦”,都以为是“假语村言”,是“野狐禅”,轻薄俚俗,不入品流。但读过安东“脱口秀”的这些八卦,心想这不都是些影史掌故嘛,这部书完全等同于一部影坛简史啊。“八卦”改称“掌故”,便显得驯雅端庄许多;而假以时日,当书中的这些人和事步入历史尘烟的更深处,与现实有了更远的时空距离,那么这些八卦就不仅是“掌故”,而应被人奉为“典故”,那就更是一番雍容风雅的面目了;但本质上,还不都是一样的这些事。由此推究到历史。历史,按余英时先生的定义,是“知人论世之学”。而对人的“知”,对世的“论”,岂不都基于一桩桩一件件的典故、掌故或历史事件,换个角度看还不就是一则则的八卦。拿历史学家陈寅恪老先生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年陈先生被人诟病考证杨玉环“是否处女入宫”,考证琵琶女是胡人(此两则见《元白诗笺证》),还有考证柳如是小脚的尺寸(见《柳如是别传》),议者言辞汹汹,指斥陈先生过于琐碎,过于沉缅于细枝末节,甚至反映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审美趣味等等,搁现在话说就是“老陈,你太八卦了!”。杨玉环进宫时是不是处女、身高几何、体重多少,柳如是金莲的大小、弓鞋的式样,似乎还是真八卦。但陈先生说得好,“讲历史重在准确,功夫所至,不嫌琐细。”陈先生正是通过对这些“琐细”“八卦”的考辨,于细微处,详审全面地重现了盛唐和晚明时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习,给历史以生气,令人论及历史能有“了解之同情”。否则,假设没有类似的八卦,那么历史人物扁平为纸面上的名字,面目模糊,毫无生趣;而历史,还真就成了几张“断烂朝报”,僵化空洞,毫无意义与价值。再进一步推及社会。社会乃众生扰攘之集合。人们雌黄时事,月旦人物,跳脱出来看,其实都是八卦。而“窗外的风吹窗里的铃,窗里的人是窗外风景”,每个人又都无法跳脱出八卦和被八卦的命运。这命运,便是人生。
人生只剩八卦了,诚为洞悉透辟之见。我是在读过安东的书,掩卷而思,才想到了这一层。那么,安东以此为书名,说明他早就对这人生的八卦本质有了清晰的洞察。安东比我小好几岁,刚过而立,便有如此修为,而我已年届不惑,后知后觉如此,想来真是闻道有先后,“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嗫!”。
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也是朋友们都曾谈及的问题,即安东的过于自谦。对这部新作,安东也自谦为“一本合格的厕所书”。而如上所论,它起码是一部影坛简史,乃至指向了人生实质,远不仅仅是一本供出恭消磨时光的“厕所书”那么简单。安东年少老成,虽“云深不知处”,但难免“偶尔露峥嵘”,其实由本书的编排体例,便可见其寄予和抱负。安东显然采用了“世说体”,又参考了余世存的《非常道》,而这两部书,尤其是余著,“谏往而知来”、直指当下的用意都相当明显,说明了安东也并不把自己局促于电影,更不是厕上。再由安东为各章目所作的导语,比如“糗事:天才,就是比人才多个二”,“冏事,你所认为的必然,其实都是阴差阳错”,“情事:女人是麻烦,男人就喜欢找麻烦”,“衰事: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等,还有在某些八卦后附加的吉光片羽般的点评,都机锋隐现,令人警然,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都在此间。
当年王朔写《编辑部的故事》,把那编辑部的产物命名为《人间指南》,点明他不是要讲几个“裱糊匠”的纸头功夫,而是要指点人生的迷津。如今安东写《人生只剩八卦了》,说电影圈“明星大腕那些事儿”,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本身就有份儿文艺,文艺青年们自然可把这本书看作观影指南;但对于非文艺青年,正像封面背后折页中几句话所提醒的——“每段八卦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种人生”,“每个小段子都是一个生活寓言”,“八卦里面有真谛,生活比娱乐更精彩”,当你随之打开书,你会发现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尽在其中,原来这是你的一部“人间指南”。